⑴ 中國古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在何時進入繁榮時
中國青銅冶煉技術起源於遠古時代,但都以小件青銅器,如發簪、酒爵等為主。
在商周時期,中國青銅器鑄造技術進入繁榮期,器形不斷增大,紋飾、功能也不斷增多。出現了如司母戊鼎、曾侯乙尊盤等眾多精品。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後,隨著鐵器的逐步興起,中國的青銅鑄造技術逐漸步入末期。
⑵ 我國勞動人民在什麼時候會製造青銅器
青銅冶煉的發明、青銅器的鑄造,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之一.
在世界早期文明大國和地區中,我國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不算早.但是,由於中國在冶鑄技術方面的發明和創新,使中國的冶金業很快就後來居上,躍入世界的前列,並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發達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發明和使用青銅之前,人們先發現和利用自然銅——紅銅,後來從孔雀石中冶煉出銅,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加入適量的錫以降低銅的熔點,增加銅的硬度,從而煉出了顏色發青的銅錫合金——青銅.當人類社會發明和製作了青銅器,運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使整個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時,就進入了青銅時代.這時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叫做青銅文化.我國夏、商、周三代是青銅文化的光輝時期,這三代生產的青銅器物,製作精美,種類繁多,風格獨特,是古代文化的瑰寶,是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文物,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
我國最早的青銅冶煉鑄造始於何時?從文獻記載看,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在古史傳說中黃帝和蚩尤之間的戰爭中,「蚩尤作兵」,這「兵」就是用銅製作的武器.在陝西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一個銅片,主要是銅鋅合金.1973年在甘肅馬家窯和馬廠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銅刀,說明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300年,我國就有了青銅製品.後來,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等相當於夏朝的遺址發現了一些小型的青銅器,有小刀、爵、錐、鈴等,較為原始,多是仿照同時期的石、骨、蚌、陶器製成的.這說明,夏朝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
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這時已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字,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鄭州商城遺址、湖北盤城遺址都發現了商代的鑄銅作坊,說明當時的青銅製造業已具相當規模.青銅器應用范圍很廣,無論是生產工具、武器或是生活用具都已應有盡有.由於這些青銅器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並且遠比石、木、蚌、骨製作的器具鋒利、堅韌、輕便和耐用,這就有力地促進了整個社會生產、生活和文明的進步.事實證明,青銅農具、手工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手工業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為製造木、骨、蚌、陶、車馬及武器帶來了很大方便.青銅斧、鋸、鑿用於建築,才產生了樑柱結構.青銅武器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增強了軍隊的威力.在商品交換中使用青銅製成的金屬貨幣,更便於取得等價物的資格,促進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
另一方面,青銅器的冶鑄、製造,必須有熟練的工匠和勞動組織.隨著采礦、冶煉、澆鑄的技術進步,必然使勞動組織和分工日益嚴密,才有可能製造出數量多、器形大、式樣復雜精美的青銅器物.由此可見,青銅器的製造、使用的勃興,起了劃時代的作用,是人類物質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商代國家之強大、疆域之延伸、物質和文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青銅時代為社會創造了空前未有的物質和財富.
從西漢至今漫長的歲月中,發現和著錄的商代青銅器非常之多.新中國成立後,更是成批發現,數量很大.如1976年在殷墟「婦好」墓中,僅青銅禮器就達200餘件.1969年至1977年,在殷墟西區的61座墓中出土青銅禮器175件.
迄今所發現的商代最大的青銅器,是著名的「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安陽武官村.這一大銅鼎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商王為祭祀其母而製造的,腹內有「司母戊」三字,四周有盤龍紋和饕餮紋.大鼎結構復雜,是用合范法鑄成,需二三百人同時工作才能完成.最精美的商代青銅器是「四羊方尊」,1938年在湖南寧鄉出土.這一巨型酒器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它上口大體呈四方形,頸部鑄蕉葉,葉上有夔形紋,葉底部飾獸面紋.肩部四周有四條龍蟠纏繞,腹部鑄有四隻大卷角羊,突出尊外.羊的背部及胸部飾魚鱗紋,兩只前腿和尊的底部鑄在一起,也飾以夔形紋.方尊邊角及每一面中間合范的地方,都鑄有棱脊,以遮蔽合范時不合紋的可能,從而增強了造型的氣勢,使器物的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全器上下都以雲雷紋為地,線條光潔剛勁,渾然一體.「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銅器的精品,標志我國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
西周(約前11世紀—前256年)時期,青銅器仍是手工業生產的重要產品,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西周青銅器數量達數千件.周在滅商之前曾遷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因此在陝西扶風、岐山一帶出土的數量最多,僅在1976年扶風庄白,一次就出土103件西周窖藏青銅器,有銘文的達74件.在一窖中出土如此之多、內容又極其豐富的青銅器皿,是前所未有的,其價值非常高.此外,在陝西西安、河南洛陽、三門峽、北京地區,以至遼寧凌源、甘肅靈台、長江下游的蘇南、安徽等地,亦均有出土.可以看出,南至長江以南、西至甘肅、東至山東、東北至遼寧,這一廣大區域內都有西周時代的青銅器出土.由此可知西周的疆域是十分遼闊的.
西周青銅器,在其早期,形制、紋飾和品種與商代相似;到後來(康王後)才逐漸推陳出新,表現出一些新的風格和特色.西周嚴厲禁酒,因此商代常見的酒器方彝、卣、爵等,逐漸減少或滅絕,新器物又不斷出現,如樂器鍾、食器匜、用具盨、兵器戟、劍等.從整體造型上,也向樸素和實用的特色發展.
⑶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的歷史發展
商代後期,青銅冶鑄業臻於鼎盛,能熟練地使用多種分鑄法(先鑄器件再接鑄附件,或者先鑄附件再與器體鑄接),以獲得復雜的器形,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鑄接於器體上的。 卣的多次鑄接更為典型。它的提梁、蓋紐採用了多種鑄接方式,分兩次從五個部位,將七個部件和卣體接鑄成一體。鑄型工藝也已規范化。橢圓形容器多採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長方形容器以對角線的延長線為界,採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種類繁多,有各類禮器、生活用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和樂器等。大型鑄件用直徑達600~800毫米的豎爐熔銅,由槽道澆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規范 。
西周時期陶范鑄造進一步推廣,中期以後形成獨特的風格,出現許多新的器形、紋飾。有些器內鑄有專篇銘文。技術的進步還表現在銅質芯撐的普遍使用。銅器足部從與銅器內腔相通改為封閉式等。
商周時期製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粘土或用粘土和砂配製而成,經挖取、破碎、篩選、混和、陳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有時還經淘洗和加砂),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復印性,能翻鑄出極細的花紋。多數陶范的焙燒溫度在700~800℃之間,實際仍為土質,屬於土范。後期的某些陶范火候較高,質硬發青,接近半陶質或陶質。早期的陶范用單一的泥料,西周時期已有面料和背料之分。為改善型芯的退讓性和透氣性,芯料中的含砂量明顯增多,顆粒較粗,後期並摻入多量的植物纖維或熟料。
鑄范的製作非常精細,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來定位。最初的鑄型只有一個型腔,在商代中期已有一型能鑄7~9件的鏃范。多數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山西侯馬春秋鑄銅作坊所出钁范,可以重復使用十餘次。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工藝措施,鑄件表面質量,特別是一些精品,紋飾清晰美觀,鑄縫極窄,鑄造缺陷很少,達到了良好的技藝水平。
據多年來對數以千計的出土實物所作科學考察,證明商周青銅器絕大多數是用陶范鑄造的,在不使用失蠟法的情況下,能獲得如四羊尊和曾侯乙甬鍾那樣極其復雜的器形,關鍵在於鑄接工藝和分范合鑄等技法的嫻熟使用,因而形成商周陶范鑄造的技藝特色。
青銅生產工具是構成青銅時代生產力的一大要素。出土文物中常見的青銅手工工具有刀、錐、鑿、斧、錛、削、鑽、鋸等。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雲南等省相繼發現大量商周青銅農具,有耒、耜、臿、?、鋤、鏟、耨、鐮等器類。正是在青銅工具廣泛應用的基礎上,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周青銅文化。 秦漢時期青銅冶鑄技術繼續發展,主要表現在疊鑄法的技術成熟以及錢幣、銅鏡、銅鼓、鎏金器物的鑄造和製作。由實物分析得知,漢代錢幣採用銅范、陶范澆注,合金成分相當穩定,銅鏡的合金配製更為嚴格,波動較小,已能利用鑄造殘余應力和鑄後錯磨製作透光鏡。
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在技術和藝術上的特色和統一性,證明青銅冶鑄技術在中國具有獨立的起源,它的卓越成就在世界物質文明史上據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但秦漢時期隨著鑄鐵技術的發明和鐵器的推廣使用,在兵器、工具等方面,鐵器已佔據了主導地位,而陶瓷器皿在生活用品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青銅器開始淡出了歷史的舞台。
⑷ 中國從什麼朝代開始鑄造較大型的青銅器件的
夏代的銅爵雖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代,黃河流域的許多地區開始推廣冶銅工藝,但是那時只能生產錐、環、管、鏃等小件銅器,它們顯然不能對生產有多大的促進作用。到了商代,青銅冶鑄技術有長足的進步,並哪早開始鑄造較大型的青弊鍵銅器件李卜雀,首先是鑄造代表權力象徵的禮器。
⑸ 中國古代的青銅鑄造技術進入繁榮時期是
中國古代的青銅鑄造技術進入繁榮時期的是商周時期。我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具,不單是盛物慶渣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器類就是鼎。遠古的青銅器可以分為食器、酒器喚早、水器、樂器四大類譽鏈悄。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