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鑄幣廠,歷史上的鑄幣廠到底長什麼樣
8月8日記者從鄭州大學考古系獲悉,鄭州大學考古隊近日在國際考古期刊《古物》上發表論文,確認位於河南滎陽的官莊遺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鑄幣作坊。貨幣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得非常早,開始鑄造標准化的金屬貨幣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時刻。
珀斯鑄幣廠也是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鑄幣廠,位於珀斯市中心海伊大街上。珀斯鑄幣廠在此之前是世界上仍在生產的最古老的鑄幣廠,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的淘金時代。珀斯鑄幣廠目前對外開放展覽,遊客不僅可以參觀硬幣的製作過程,還可以購買紀念幣。走進珀斯造幣廠古老的熔化屋,就像走進了上個世紀西澳大利亞的淘金時代,展廳每天都有製作金磚的示範表演,遊客可以參觀鑄幣和金幣熔化鑄造的過程,自己製作硬幣或獎牌。
2. 劉備入蜀後鑄造的直白五銖錢是什麼樣的
劉備入蜀後鑄造直百五銖錢大而厚重,後來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4個字,寄廓直讀,即價值「100枚五銖錢」。少數直百五銖背銘篆書「為」字,以示鑄地益州犍為郡,這是方孔圓錢中最早刻記的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齣文。
3. 古代的錢幣非常好看,那它究竟是怎麼鑄成的
發現將紅銅與錫、鉛等金屬熔融在一起,就能克服純銅溶液粘稠、流動性差、質地不如石器堅硬的缺點。
4. 古代的錢幣是怎麼鑄的
古錢幣中銅錢的鑄造主要有兩種方法。
唐以前採用范鑄法,范又有陶范、石范和銅范之分。銅范分為母範與子范,子范直接用於鑄錢,母範用於製作泥陶類子范。范通熟點說就是模具,一般用兩扇范,一扇做成錢幣的正面,另一扇做成背面,做法為手工刻畫,後來發展為用母範製作子范,所以母範都為陽文。之後做出內澆道和外澆道,兩范扣合稱為一箱,進行澆鑄。多箱疊壘一次性澆鑄,稱為疊鑄范,就是每一箱都與上面的一箱澆道相通,由最上面那箱注入銅液,使銅液注入每一箱。
唐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在四根木條做的空框中間填實很細的土,再撒一層木炭灰,上面放置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印出錢幣的另一面,取出母錢做出澆道重新兩框相合,如此反復完成一定數量的框後用繩捆緊,在留出的澆口注入銅液進行鑄造。待冷卻後開框,錢幣因鑄造流口(即澆道)的關系,成樹枝形,需要逐一摘斷打磨加工,方能完成一枚枚的銅錢。
范鑄法和母錢翻砂法,原理上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後者技法更先進,效率更高。
5. 銅錢的鑄造技術是怎樣的,和沖壓鑄造錢幣有什麼區別
鑄造銅錢技術是利用高溫將銅(銅鉛、銅錫)合金熔化,倒入錢范(專用模具)中,待冷卻後倒出。再利用錢的方孔用木棍固定,用砂石拋光去除周邊毛刺,成為成品銅錢。
與沖壓鑄幣不同點在於:缺點在於毛刺比較多需要多拋光處理,錢幣花紋有時不夠清晰。優點在於成本低,技術要求底,也易於操作。
由於中國古代缺乏金屬冷處理技術,無法沖壓鑄幣,所以一直採用熱處理的鑄造技術鑄幣。
找全國鑄件訂單、采購鑄件、鑄造廠接單、咨詢鑄造技術問題,就來
鑄件訂單網
6. 古代中國的錢幣,特別是黃金,都是鑄造成什麼樣子
最早的金子是泛指「五金」,即指:金、銀、銅、鐵、錫。因為產量太少,所以泛指貨幣概念。
其實我國從未使用過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我國古代黃金一般都是用做裝飾或作為有價保值的貴重物品進行儲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間。
在中國古代只有秦和西漢時期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出現過,而西漢是有記載的黃金使用最多的時代。那時黃金一般被做成餅狀、麟趾或馬蹄的形狀,每斤約值一萬錢,主要用於大額交易、儲藏、賞賜、贖罪等,發生量相當的大。此處一斤萬錢僅為大致比價,實際價格是以當年各郡守(兩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級的吧)所治理的郡縣內十月份的平價黃金為標准換算的。因此每年的價格應該有所波動,而且各地的價格也可能有所不同。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漢武帝時期發行的白金三品貨幣並不含黃金,這只不過是銀錫的合金,很快就貶值廢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時期,從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幣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間的黃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當五銖錢五千枚,以當時黃金一斤價值一萬錢算,兩枚一刀平五千可兌換黃金一斤。王莽用一兩多的銅,就可強行收兌百姓一斤的黃金。有記載王莽滅亡時宮中藏有黃金達七十萬斤之多,雖然我對這個數字存有疑慮,但是我覺得可以把這個作為自東漢開始民間黃金使用量減少的一個原因。另外自東漢起,我國就停止了將黃金作為機制貨幣的使用,這是為什麼以後各時期的黃金使用量都沒有西漢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種貴金屬白銀,開始在東漢以貨幣的形式流通。這使得在賞賜功臣或賄賂權貴時,黃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類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關記載。自東漢起直到魏晉六朝時期,時常的戰亂以及政局的不穩定性都嚴重影響了黃金的開采,這也是此段時期黃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使用量的減少是指大規模的使用減少了,而民間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沒有間斷過。
黃金的低迷狀況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穩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國力使黃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強。在大量的對外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於唐朝實行的幣制是錢帛本位制,因此黃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銀也已開始作為流通貨幣使用,只不過使用范圍很狹窄,使用量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金、銀、錢相互之間的兌換就必不可少,兌換業務便由此產生,而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就是金銀鋪。
兩宋時期,白銀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使用量進一步的增大,商品也開始出現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的狀況。這種狀況到了元朝則全面得到發展,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響,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是以白銀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鑄了一批每個重五十兩的元寶。元寶的名稱雖然早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而此段時期黃金在使用上並沒有什麼變動。
明代的貨幣制度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鈔、錢、銀。明朝早期用鈔不用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後來改為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錢鈔並用。到了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流通更加廣泛,盡管禁用金銀交易,但民間一直在使用白銀。到英宗正統年間,明對這種狀況先是默認,後是被迫承認。由於在法律上允許了銀的使用,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銀流通制度,此時銅錢仍為輔幣。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白銀的普遍使用,黃金漸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范圍,主要作為貯藏和裝飾用了。
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的重點在用銀,尤其不主張用鈔。此時的各種交易中,已經極難再見到黃金的影子了。
白銀在民國幣制改革後就不再鑄造發行,當然因為國民黨貨幣貶值,實際上一直到建國後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7. 北朝北魏孝文帝鑄造的錢幣是什麼樣的
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經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
太和五銖的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兩厘米,重2.5克。太和五北魏宣武帝時曾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復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朝廷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厘米至2.5厘米,重2.2克至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
8. 南朝的陳國鑄造的錢幣是什麼樣的
南朝的陳國鑄幣不是很多,史載僅鑄陳五銖、太貨六銖兩種錢幣。陳五銖也被稱為「天嘉五銖」,這種錢幣直徑約為2.4厘米,重為3.4克左右。「五銖」兩字篆書章法稍異:「五」字交筆平直,形同兩個對頂等腰三角形;「銖」頭圓折而高出「金」頭,外廓較寬。陳五銖後來雖然貶值,但在南朝仍屬相對穩定、流通較廣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