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鼎是怎樣做成的,用的是什麼材料
古代的鼎通常是用青銅澆鑄製作。
鼎是古代的一種青銅器,一般造型是三足、兩耳,最開始時候是古代人用來烹調食物的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鼎逐漸發展為了各國建國、忌神的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鑄銅鼎製作流程
1、首先製作鼎的泥塑
2、製作鑄銅鼎石膏模具,將水和石膏包裹住泥塑表面。
3、製作鑄銅鼎的樹脂原型
4、修整樹脂胚體,對胚體表面進行最後的打磨和文理效果的處理及調整;
5、將修整好的樹脂胚體再次製作成矽膠模具;
6、製作石蠟原型
7、石蠟原型修整
8、陶殼的製作
9、鑄造
10、產品鑄件修整及處理
11、表面效果及處理
② 「鼎」是哪的朝代鑄造的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③ 司母戊鼎採用了哪種鑄造技術
司母戊鼎採用泥范鑄造法。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3)鼎採用了什麼鑄造方法擴展閱讀:
商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武官村位於安陽市西北3千米的江河北岸、殷城宮殿宗廟區和王陵區之間,屬於殷墟遺址重點保護區,武官村區域先後發掘出了上千座墓葬,還有十幾座王公大墓。
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④ 古代是如何製造鼎的 詳細點行嗎
鼎 是我中華祖先所創制最早的一種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神器,是國寶。幾千年來,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為我所獨有,在中華物質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 4_P+Pl E U0o.D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制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具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的涵義。 5K#_BS!F-e,|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GC%P/uiznR 盡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O0P&mt2gR 鼎同我們祖先的文明進程也有密切關系。前面已說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飯,既有利於腸胃的健康和營養吸收,促進人們頭腦的發達和文明意識的發展,而且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權的標志。奴隸主貴族壟斷了銅鼎等祭祀寶器和祭祀權,還是他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謂"鍾鳴鼎食"便是現實的一種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劃分為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可見,銅鼎已成為上古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_9m,M+t3~.kqx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志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後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 H-p jQK6` m:Q)u^
總之,鼎經歷了幾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別是它曾具有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使其在中華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為中國人所尊重。1995年,詞語過濾主席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貴重禮物"世紀寶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風彩。我們這次由上海人民資助鑄造的大銅鼎(九鼎),放置於鄭州黃河游覽區炎黃二帝巨塑廣場上,也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這樣象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適不過了,它將受到中華炎黃子孫及世界人民的瞻仰,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⑤ 司母戊鼎是怎麼鑄成的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構復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
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范鑄成,鼎底由4塊范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范鑄成。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千克計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並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高度水平。
司母戊鼎
⑥ 我國古代體積巨大的青銅器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
我國的青銅器主要指從夏朝晚期到先秦兩漢的青銅器物。青銅器,顧名思義,其材質為青銅,是銅與錫、鉛的合金鑄造出來的器物。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青銅器物,其中不乏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如商朝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總結:再如著名的四羊方尊體型較大,造型復雜,也是用分鑄法鑄造的。鑄造一件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則往往需要塊范法和分鑄法的結合,這種鑄成過程,實在是一種大規模的生產過程和復雜的工藝過程。
⑦ 鼎是怎樣做成的,用的是什麼材料
是用青銅做的,司母戊鼎是中國現存的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鑄件,造型端莊,器身呈長方形,立耳,柱足粗壯,通高133厘米,器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它集中表現了殷商時期青銅冶鑄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的標志,在世界青銅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鼎的合金分為:銅84.77%,
錫11.64%,鉛2.79%,錫鉛合計14.43%.較為符合鑄造青銅器硬度的要求.
⑧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答案是用傳統的渾鑄法整體鑄造出來的。
首先,鑄造三腳架所需的銅至少應為1000公斤。問題是,如果沒有現代化的大容量熔爐和冶金技術,即使是煤和焦炭,如何一次熔化這么多的銅材料?
還應該提到的是,三腳架各部分的厚度不一樣。三腳架的平均壁厚為3cm-15cm。如果四足動物被鑄造成一個實心的核心,壁面冷卻速度快,四足動物冷卻速度慢。熱脹冷縮的膨脹系數不同。如果四足動物是一次性鑄造的,四足動物和身體可能會斷裂,根本無法成形。後來,專家們通過對三腳架的X光檢查,發現三腳架並非實心,而是空芯,解決了鑄造過程中因厚度不均造成的問題,反映出當時的工匠明顯掌握了熱力學原理,故意將四足動物鑄造成空芯。
⑨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
古人有一整套的鑄造方法。
其實古代巨型鼎並不少,因為中國古人熟練掌握了方法。
南京博物院曾經根據研究古書,破解了古代鑄鼎的方法。
這個司母戊方鼎是我國現有青銅器中最大的,重達875公斤,可以煮整整一頭牛。
因為古代缺少大型金屬炊具,所以司母戊方鼎這種東西還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尤其對於祭祀的意義更大。
司母戊方鼎的製造,大概是這樣。
首先,用泥做范,也就是製作鼎的模坯。
至於花紋和文字,都是製作模坯時候搞好的,難度同樣很高:南博的專家王金潮說,凸出的紋飾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紋飾就麻煩些,首先要在一塊泥上刻出陰文,烤乾後印製到另一塊泥板上變成陽文,再嵌到泥范上。
所以,青銅鼎的文字和花紋通常比較模糊。如果文字和花紋很清晰,就說明這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