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祖傳大明宣德爐
您介紹的這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的宣德爐,雖然圖片只有底圖的,仍然可以看出,這是一件典型的清代晚期的鋅黃銅質地的高足宣德爐。
宣德爐,不僅是指宣德三年鑄造的爐,而是所有帶宣德款銅爐的統稱。而且它也可泛指和宣款爐形制相近的不帶款或帶有其它款的銅爐,真正宣德三年的爐已成了一個謎。一般說,風格設計有明中葉特徵而包漿和銅質特佳者就能作為是宣德的候選人。但宣德爐絕大部分都不是宣德的,這些爐帶宣款,與其說其目的是偽仿,還不如說是對歷史黃金時代的尊敬和緬懷。
宣德槐凱爐是用暹邏國(泰國)進貢的「風磨銅」,另外加金、銀、錫、寶石等30多種原料,宣德爐配料嚴格,冶煉尤精,一般須經過六至十二煉。
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在第三年(1428年)鑄造了一次銅爐,歷時3年。工匠們按照宮中秘藏的宋代《宣和博古圖》和《考古圖》,以及柴、汝、官、鈞、哥、定各大名窯的器皿中款式典雅者設計而成。3年內在宮中鑄造了5000多座。
宣德銅爐款式典雅精美,大多在宮中使用,只有一小部分賞賜給皇親國戚或者有名望的文武大臣及全國著橋空名的各大寺院、宗祠、廟宇。
宣德爐用料考究,製作極其精良敏明瞎。在民國初年,一尊精美的宣德爐,索價往往高達數十萬,可謂無價之寶。只是現在真正的宣德爐已經難以見到。
您的這一件雖然是清代晚期的,但是屬於一般家堂或普通家庭擺設以及實用焚香的比較常見的銅香爐,市場價值在3000元左右。
跟一個我的朋友收藏的跟您的這一件一個年代的宣德爐。
⑵ 宣德爐的由來
宣德爐是明宣宗宣德年間鑄造的一種爐。其銅料是從暹羅國(泰國)進口的,叫風磨銅,其實就是純銅。宣德爐用純銅經過多次精煉鑄造而成。表面不僅特別光滑,而且出現了一些自然的斑紋。根據鑄造的不同,大體分為五個顏色,有栗子皮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藏經紙色,而且以藏經紙色的宣爐為最稀少和最貴重。根據史書記載說法不一,都分布在皇家的寺廟和宮殿里邊,以及給一些重臣使用。而且宣德爐的鑄造工藝對外一直是保密的,所以在明代,宣德爐就顯得特別貴重。
其實兄鋒襪「宣德爐」是一種泛稱比較合適,它並不僅指宣德年間所造香爐,也泛指與基散之形制相近的銅爐。這其實比較容易理解,比如「景泰藍」,並不是專指明代景泰年間製作的琺琅器,而是對一種特有工藝器物的泛稱。
據記載,宣德三年鑄銅爐,合計數千餘件。當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於各地的聞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廣泛,以至現在宣德爐隨處可見,而真正流傳有序的羨激又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
辨別宣德爐的真偽主要看三個方面:
1、看包漿。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蘊,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難看。
2、看鑄工。真品鑄工質量平均,精品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鑄工粗糙。
3、看磨損。真品有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偽品無磨損或人為打磨。
⑶ 被遺忘的香器——宣德爐
1368年朱元璋稱帝,從此開始了明朝277年的發展歷史。明代初年,手工業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其中手工製作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明代宣德年間鑄造的大明宣德爐。
明宣德三年(1428年),暹羅(今泰國)進貢了一批風磨銅(黃銅礦石)39000斤。至於如此多的礦石如何從泰國運到北京,請自行補腦吧。
亂世鑄造兵器,太平盛世才會把來之不易的黃銅礦石鑄成祭祀的器具。明宣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算得上是明朝的太平盛世。
當時的明宣宗朱瞻基便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 哥窯 、 鈞窯 、定窯名 瓷器 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 香爐 。精心製作成三千件(一說為5000件)祭祀用的爐具,這些美輪美奐的香爐就是著名的宣德爐跡慶。這種說法是在《宣德鼎彝譜》中有記載的。
這一大波宣德爐的出現對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後世,人們把按照宣德爐工藝製作的銅爐統稱為宣德爐,甚至只要是銅香爐就稱作「宣德爐」。
話說這宣德爐和以前的香爐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材質不同。要知道宣德爐之前的香爐一般都是青銅,而黃銅更為精純,硬度更高,不易銹蝕。宣德爐所用的銅「精者十二煉,少者也有六煉,每斤礦石出銅不足半斤,精者則又減半。除了黃銅礦石,還有數百兩赤金,數千兩白銀以及鋅、錫等金屬,另有品類繁多、五彩斑斕的寶石。
其次,工藝採用復雜的失蠟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這樣鑄成的器物表面細膩光澤,渾然一體。
第三,宣德爐最妙在色。色澤內斂,古樸端莊,質感細膩滑潤。有些爐隨著季節天氣變化,色澤還會發生變化。明代文人冒襄曾把它比作「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趙汝珍在《古董辨疑》中,例舉宣爐顏色之美,有仿宋燒斑色、仿古奇綠色、硃砂斑、石青斑、石綠斑、墨漆古斑、葡萄斑、朱紅斑、淡藍斑、棗紅色、豬肝色、甘蔗紅、海棠紅、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珊陵配瑚色、琥珀色、紅黃色、杏黃色、蠟茶色、栗殼色、棠梨色、秋白梨色、山查白、駱色、褐色、鱔魚黃色、藏經紙色、水白色、鎏金色、滲金色、泥金色、鑠金色、金銀商嵌、綠色、鸚羽綠、秋葵花色、茶葉末色、蟹殼青、青瓷色、水銀古色、鉛古色、土古色、敷漆色等60多種呈色變化,可見,宣德爐顏色之豐富多彩和色彩的精妙。
清代谷應泰在《博物要覽》中也說:「宣爐惟色不可偽為。其真者色暗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挼掐然,迫視如膚肉內色,火蒸之彩爛善變;偽者外光奪目,內質里疏槁然矣。」
第四,造型簡潔古雅。宣宗朱瞻基不是荒淫之主,他在宣德爐開爐之初就認為所費過奢,故下旨將工部所報原料費用裁減二成。工部和御匠為降低成本,大部分宣德爐鑄成赤然一身,無飾物,有的則用赤金鎏裹,或鋃嵌金銀絲及名貴寶石,創造出其獨特的風格。
明代收藏家、鑒賞家項元汴很欣賞質朴的宣德爐,他道:「吳下宣爐其款制,首尚乳爐、魚耳、蚰耳,以此三種皆宣廟文房之所御用也,款式典雅樸素無文,置之幾案,何妙加之。況其敷色亦異,有藏經、蠟茶、棠梨、棗紅、栗殼諸色,而吳下獨重藏經、蠟茶二色,以其色之淡雅熏煉既久,敷色漸磨,銅質顯露,如良金在冶,晶光歲越,寶焰陸離,莫可雲喻,雖三代漢魏之器相並,亦當退舍矣。」
宣德三年鑄爐之後,一直有人追隨仿製或偽制。仿製宣德爐的開姿汪握山始祖就是參與鑄爐的官員吳邦佐,當宣德爐停鑄之後,他即刻全盤照搬原法並僱用曾參與鑄造的工匠,自行製造。所以,其成品可與宣德爐等量齊觀。但是,他不搞魚目混珠的把戲,卻在爐上刻自己的名或刻朋友的名,款識常為「琴書侶」,不作偽。仿製的主要目的是把玩和復制繼承,而偽作是商業性的賺取暴利。
明代仿,清代仿,民國仿,一直到現在還在仿,數量越來越多,也有不少偽造品。明代宣德年間做的香爐雖然形狀大小各有不同,但都是銅做的,都是以銅為主要原料冶煉之後鑄的。
大明宣德爐鑒定方法:
一、大明宣德爐都是銅制的,其他材質的都不可能是真的。
二、正如專家指出的,「宣爐惟色不可偽」。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對偽作作了詳情揭露:「其所能偽作之顏色只有三種:一為瓦灰色,二為豬肝色,三為土紅色。真宣並無此三色,故現市上所見此三色之爐完全為此二桂貨鋪之出品。」
三、大明宣德爐款式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四種,而且「宣」字點不過橫,「德」字少一橫。
四、只要翻視爐底足所露出的銅的原質,亦一目瞭然,與爐身的色澤加以比較,是一致的就是真品,否則就是贗品。
⑷ 什麼叫做宣德爐
其實「宣德爐」是一種泛稱比較合適,它並不僅指宣德年間所造香爐,也泛指與之形制相近的銅爐。這其實比較容易理解,比如「景泰藍」,並不是專指明代景泰年間製作的琺琅器,而是對一種特有工藝器物的泛稱。據記載,宣德三年鑄銅爐,合計數千件如中喊。當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於各地的聞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廣泛,以致現在宣德爐隨處可見,而真正流傳有序的又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
宣德爐造型優美、質地精良,名揚海內。冒辟疆的《宣爐歌》贊其皮色:「如女子肌膚,柔軟細膩可捏」。該爐在宣德當朝就有人仿製,持續到民國乃至今天仍不斷。山河變遷數百年,真正在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已極為罕見。由於歷代仿品流存諸多,以至於後來「宣德爐」已不僅是指宣德三年製造的爐,而成為帶宣德款銅爐的統稱。其中有些品質精良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古董珍玩。
從清宮舊藏器看,大部分帶「宣德」款的銅爐都是明中葉以後鑄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藝上仍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雖然尚不能確認哪件是宣德三年鑄造的「真宣」,但是宮廷舊藏器中宣德爐作為一類器物是客觀存在,不容置疑的。所以到底有沒有宣德爐的爭論可以就此而止了。
皮色是指宣德爐外表呈現的顏色,據《宣德彝器圖譜》總結有十幾種之多,後人多以此為鑒別「真宣」的重要標准。其實所謂皮殼多為後期加工所致,明末項子京《宣爐博倫》中有關於爐色製作的詳細記載。而鑄造生成的自然金屬色澤是非常單一的。故而以皮色鑒「真宣」實乃本末倒置,皮色不是先天生成的,與鑄造的材質或精煉與否沒有關系。皮色本身藏品徵集:{一叄壹〇}一柒一【叄〇〇肆】就是後加上去的,隨著使用也會變色或脫掉。從舊藏的宣德款器物來看,由於長年頻繁的使用,器表多有煙漬,包漿過重,顏色灰暗,原來的皮色盪然無存。而後來收購或捐贈的宣德爐多出於藏家之手,賞玩多於實用,具有璀璨的外表,與舊藏器形成強烈的對比。另外一個方面,舊藏器中清代款識的宣德爐,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國朝年號款,則基本未見使用痕培閉跡,皮殼顏色精彩紛呈,可以見到當年爐色製作後的風貌。
明清時期是銅爐製作的巔峰階段,工匠們在長期製作過程中積累了精湛的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傳統,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精心冶煉的銅爐,造型古樸典雅,爐身線條流暢,做工精緻,色澤柔和,質地細膩,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容忽視。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使銅爐成為當時文化代表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大明宣德(吳邦佐)
此香爐銅胎,重:637g,通高:7cm,直徑:12.5cm。爐形豐滿略扁,頗顯厚重,口沿平正,左右耳似橋,故名曰雙橋耳銅香爐,其束頸委婉,圓潤肥腹,圈足厚重,底部有「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渣野造」十六字書款,款識深峻,刻剔精準,筆劃壯碩。整器造型線條優雅,質地細膩,入手敦厚。胎質包漿醇厚潤澤,色澤凝重深沉,頗具穩重質感,形制精美,做工精細。通體光素,器形古樸,可謂精絕。該器既可置於案頭以為實用,亦可掌於手中以作賞玩,於藏家而言可謂極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