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一、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請按照出現的時間羅列)
一. 塊范法(商周時代)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溶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除去內外范即得欲鑄器物.
1.塊范法鑄造的具體過程與渾鑄法
(1). 制模
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劍,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從出土發掘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乾燥,紋飾要在其干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只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范的泥土備制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技術性很強,是塊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即可,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
而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則復雜多了,簡介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決定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及應該在何處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貼而成,再用力壓緊.
3.對於芯的製做則有三種方法:一是已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利用模型來制芯,即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從其腹腔中脫出芯,並使拖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耳,此種方法適用於大型器物.三.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范可趁熱澆注,不然需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預熱的溫度以400-500度為佳.焙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傷害,並在外加木條箍緊,也是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
范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之所以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於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一次渾鑄」,或者「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范線特徵.
(4).修整
鑄件去陶范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銼、鏨鑿、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這樣才算製造完畢.
除渾鑄法之外還有分鑄法,即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紹了.
二.失蠟法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二、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1、春秋早期(公元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青銅器的形制雖然是承襲西周晚期體系,但也出現了幾種新的器形.首先是盆的出現,傳世的如曾大保盆.春秋早期的紋飾與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變化,就是出現了龍類相交纏的紋飾.春秋早期交龍紋與其他紋飾一樣都顯得粗疏.這一時期的銘文長篇的甚少,內容多是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記錄.銘辭書體也無顯著的變化.
2、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前6世紀上半葉)
由於考古資料不夠充分,尤其是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標准器缺少,因此難於嚴格地標定分期的年限,同時各國青銅器的發展也不平衡.雖然如此,仍有少量的標准器或接近標准器的資料.
春秋中期青銅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相似之處,即具有早期到晚期過度的特點.春秋中期的紋飾在結構上雖然有新的式樣,但在技巧上還不是精工細作,因而仍具有某中粗獷的風味.
3、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前476年)
春秋晚期青銅器的形制比較復雜,各個地區的器用也不盡相同,而有的地區發現甚少,情況未明.但總的來看,現存這一時期各個地區的青銅器,其形制與紋飾的共同點大於不同之點.
春秋晚期新出現了紅銅鑲的紋飾,包括龍、獸、鳳、鳥以及表現狩獵的各種題材.由於表現人之狩獵活動的圖像處於初始時期,因而帶有粗拙干.但是它已擺脫了青銅器紋飾的圖案規律,而成為構圖比較自然而生動的初級畫像.春秋晚期青銅器銘文,內容以記載自作用器的為多,銘辭或長或短,大體上有一定的格式,內容總以顯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詡品德之美為主,記載婚媵的銘文亦不在少數.銘辭除了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與史籍相印證,以及部分有史跡可資考查外,關涉史料的內容不多,這是由於青銅器的社會功能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的緣故.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花紋較商代及西周有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過去的饕餮紋、獸面紋等繁縟樣已淘汰,代之以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與圖像紋等.東周的花紋成網狀四方連續,說明採用了花版捺印技術,比過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藝前進了一大步,並出現了鑲嵌、鎏金、金銀錯、細線雕等新興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和工藝技術雖有很大發展和成就,但由於冶鐵術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的青銅時代終於為鐵器時代所取代~
②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塊范法;失蠟法、分鑄法和焊接法。這幾種青銅器的鑄造方法都各自的特點。「塊范法」又被叫做「土范法」。在商代人們就用「塊范法」鑄造青銅器了。「塊范法」是當時應用最廣泛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