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鄧通被封為財神的典故是什麼
漢文帝賦予鄧通自行鑄幣的權利,因而鄧通製作出的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因此流行天下,被百姓奉為財神。
故事經過:
漢文帝劉恆為人仁孝寬厚,但也免不了帝王的通病:信鬼神、好長生、夢登天。一次,文帝做夢想上天,卻無論怎樣都登不上去,這時有一個黃頭郎從後面把他推了上去,他回頭看到黃頭郎穿了一件橫腰的單短衫,衣帶系結在背後。
夢醒後文帝前往未央宮西邊蒼池中的漸台,私下用眼光尋找夢中推他上天的黃頭郎,看到鄧通衣帶從後面穿結,正如夢中所見。
及至召問他姓名,姓鄧名通,音近「登通」。文帝聽後十分高興,之後一天比一天地寵他。鄧通個性溫和、謹慎,不喜歡張揚,更不善於交際,文帝雖然幾次賜他休假,但他還是不出去玩。於是文帝前後賞賜鄧通十幾次,累計有億萬錢之多。
有一天,文帝命令許負為鄧通相面。許負說:「鄧通的命會窮困餓死。」文帝說:「能使鄧通富有的在於我,怎麼說他會貧困呢?」於是將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他,准許他鑄錢。
鄧通被文帝賞賜了家鄉的大小銅山用來鑄錢的消息傳到老家後,親朋鄰里奔走相告。
年已古稀的父親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帶領幾個女兒和女婿僱工匠在銅山一帶采銅、燒炭、鑄錢,嚴格遵照鄧通的囑咐,每一個錢都要精工細作,又從不在鑄錢時摻雜鉛、鐵而取巧謀利,因而製作出的鄧通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
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賈,下到販夫走卒,無不喜愛鄧通錢。
(1)漢文帝為什麼鑄造錢擴展閱讀
鄧通之死:
文帝患癰,因感念他的寵愛與恩德,鄧通常為其吸吮患處。文帝悶悶不樂地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呢?」鄧通答:「應該沒有比太子更愛您的了。」
後來太子進宮問候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處。太子吸時卻面露難色,事後聽說鄧通經常為皇上吮癰,心裡感到慚愧,卻也因此而怨恨他了。
幾年後文帝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並沒收他的所有家產。可憐富逾王侯的鄧通,一旦落難,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後竟應了許負的話,餓死街頭。
⑵ 中國古代歷史上劉邦統一了中國用的什麼錢幣
鐵錢是中國古代以鐵鑄成的錢幣。由於鐵的價值小,所以鐵錢的鑄造,意味著貨幣的貶值。
中國鐵錢的鑄造始於漢代。而最早的鐵鑄錢,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在四川稱帝時(公元25年-36年)鑄造的鐵五銖。但據1956年衡陽出土的「西漢小半兩」鐵錢和1960年從長沙古墓中出土的「面文篆書半兩,方孔無廓與有廓兩種形制的鐵錢,輕重與漢武帝四銖半兩相近」。這種鑄於西漢早期的鐵錢才應是我國最早的鐵鑄錢。按年代推算,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公孫述
西漢成立初年,漢太祖劉邦並未改變貨幣制度,一直沿襲秦朝,使用半兩錢,而直到漢武帝確定五銖錢為止,當時的錢幣依然和之前一樣,因而也被稱為半兩錢,為西漢半兩。西漢半兩前後共鑄造了五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改變:
西漢半兩
第一次:漢太祖劉邦時期的半兩錢也被稱為榆莢半兩或者是莢錢,這種錢幣的重量是2.1克,即三銖,是秦半兩的四分之一。實際上,民間私自鑄造的半兩錢都達不到三銖,因而到了漢惠帝時候,已經明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
西漢半兩
西漢半兩
第二次:呂後時期呂後時期的西漢半兩重量是八銖和五分。據史料記載,呂太後親證之後,覺得錢幣太重,行走攜帶不便,錢幣重量太輕,又容易折損,因而在高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的時候,鑄造了八銖半兩錢。這種錢主要是減重,其特點是體大肉薄,而且背面沒有文字。此時西漢半兩的書體扁平,有隸書的趨向,錢幣的直徑是2.8厘米到3.2厘米之間,重量在4.8克到5.5克之間,是西漢半兩中最大的。其製作非常工整,而且此錢流通不久,就被很多商人私自熔化,改成小的莢錢牟利。六年之後,高後不得不停止鑄造,改成五分錢,重量只有2.4銖,為秦半兩的五分之一。
西漢半兩
第三次:漢文帝時期。公園前175年,漢文帝下令鑄造了四銖半兩,也被稱為四銖錢,其直徑為2.4厘米到2.6厘米,重量是2.2克到2.8克,穿孔很小,沒有外廓,製作工藝比較規范。漢文字鑄行四銖半兩錢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需要,因而之後的三四十年裡一直沒有改變,百姓也得到了一定的安穩。
西漢小半兩
第四次:景帝時期。在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漢景帝就下令削減諸侯王國官吏等措施,把行政大權歸攏中央。公元前144年,下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貨幣,同時只准許郡國鑄幣。而郡國都是由中央統一管理的,因而此時的西漢初步掌握了鑄幣權。
西漢半兩
第五次:到漢武帝時期,劉徹推行了五銖錢,此時的錢幣無論是重量還是大小,都極為規范,因此也被稱為半兩錢。而從漢太祖時期到漢武帝時期,所鑄行的錢幣都被稱為半兩錢,因而統稱西漢半兩,受收藏人士追捧。
西漢半兩
西漢半兩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又鑄「鐵五銖」(梁鐵五銖),重五銖(二錢),體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因而使當時的物價飛漲。
鐵五銖
⑶ 漢代鑄幣權什麼時候收歸中央為何這樣做穩定的貨幣是什麼
武帝晚年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精美的標准貨幣五銖錢,因為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雄厚物質基礎;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國家的財政
⑷ 漢文帝時期可以隨便造錢為什麼沒有通貨膨脹
確實引起通貨膨脹了啊。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放棄了國家鑄造銅錢的權力,「更令民鑄錢」,開放私人製造貨幣。實際上是經過多年戰亂之後,政府的府庫已是空空盪盪,拿不出足夠的銅來鑄錢、發行貨幣,只有把貨幣的鑄造和發行權交給據有銅礦的地方勢力。雖然呂後在位曾收回鑄幣權,但文帝時又重新允許民間私鑄銅錢,然規定每錢重四銖,不準摻雜鉛鐵。
那些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可以堂而皇之地據山開礦,大肆鑄錢:至於民間百姓,亦千方百計獲取銅材以私鑄銅錢,如《漢書·食貨志》上所雲:「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盜鑄,不可勝數,錢益多而輕。」雖然對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更多的是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這種以牟暴利為目的的私鑄現象的泛行,勢必會造成大量鑄工粗劣、形小質輕的錢幣在社會上的大量流行,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正常流通,並不可避免地造成錢幣貶值。發行這種錢的直接後果是導致物價飛漲,民生凋敝,財富迅速向少數人集中。這種政策帶來的惡果,是剛建立不久的西漢政府始料未及的,並最終導致了七國之亂。也是漢武帝時真正下決心收回鑄幣權的根本原因。
⑸ 四銖錢的西漢漢文帝幣制
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漢文帝改鑄「四銖半兩」,簡稱「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漢初對鑄錢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許民間私鑄,這種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於貴族、豪強和富商們。權貴富商既佔有礦(銅)山,又擁有勞動力,還有雄厚的資本和專門的技術,開放私鑄,使他們成為直接受益者。
後來,西漢的奸商們就在四銖錢上大作手腳,他用銼刀一個一個地從四銖錢背面銼刮銅屑,然後再用銼下的銅屑鑄造新的錢幣,以讓自己手中的貨幣「生兒下蛋」!結果西漢四銖錢被越銼越薄,民間私造的貨幣越來越多,以致於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最後四銖錢不得不停止流通。並改革幣制,嚴禁民間私造貨幣,違令者一律格殺勿論。
《漢書·食貨志》說:「孝文五年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自壽文更造四銖錢,至是歲四十餘年(即武帝建元五年至元朔三年之間),」「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此後「有司言三銖錢輕,更請郡國鑄五銖錢」。以上內容與《史記·平準書》同,對四銖半兩、三銖錢鑄行時間作了相當明白的記述。可是,班固在寫《漢書·武帝紀》時,不慎寫入「建元元年春二月行三銖錢」。把「考文五年(前175)後四十年」的建元五年(前136)誤成「建元元年(前 140)」行三銖錢。建元元年距孝文五年就不是四十餘年,而只有三十餘年了。班固還未注意到《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中「建元五年行三分錢(「分」 為「銖」之誤)」的記述,在《武帝紀》中參入建元「五年春罷三銖錢,行半兩錢」,「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對此,東漢史學家荀悅認為《漢書》以 「三銖—半兩—五銖」的繼承關系與《史記》「半兩—三銖—五銖」的繼承關系不合,因此,寫《前漢紀》時,在班固認為建園園年「行三銖錢」、五年「行半兩錢」的錯誤之上,再加元狩四年「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五年「行五銖錢」,錯上加錯地形成「三銖錢二度鑄行論」,但荀悅沒有說明第二次鑄行的三銖錢是繼承哪一種半兩錢。據王裕巽《西漢武帝建元年間初行三銖錢考》說:「三銖錢概為背平素,面有外輪之式,與武帝始鑄於建元五年,罷銷於元狩四年的武帝半兩錢鑄式全同。」那麼第二次鑄行的三銖錢,即承接「有外輪的半兩錢」了。現有湖北江陵168號漢墓出土物證實,有外郭的關兩錢,在文帝時早已鑄行,正是武帝建元五年「行三分(銖)錢」時被罷總收入之物,怎麼成了「始鑄於建元五年」的「有外輪」的半兩錢呢?因此,三銖錢二度鑄行論,就成了無稽之談了。
⑹ 漢文帝那麼節儉,為什麼為這個人砸那麼多錢
歷史上的漢文帝是一位英明君主,「文景之治」是漢朝的盛世。
漢文帝非常節儉,連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捨不得丟,但對鄧通截然例外,對他寵愛得無以復加,在他身上花的錢不計其數。
這是為什麼呢?
鄧通是蜀郡南安人,他的發跡源於漢文帝的一個夢。像所有的皇帝一樣, 漢文帝也企幻長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有一次他夢見自己就要到達仙境,卻怎麼也上不去了,忽然有人從後面推了他一把,漢文帝回頭一看,這個人戴著黃色的帽子,衣襟系在後面。
夢醒後他「按夢索人」,結果找到了與夢中相符的黃頭郎鄧通。
(圖)《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不過,歷史上竟也有「嗜痂」上癮的人。
據《宋書》記載,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劉邕就有食用瘡痂的嗜好,說味道與鮑魚差不多。
一天,劉邕拜望正患瘡疾的朋友孟靈休,見他的床上有許多落痂,順手撿起來就吃。孟靈休感到心驚,便將其身上未剝落的瘡痂皮盡數剝下給劉邕吃,強行剝取瘡痂以致瘡口再次流血。
劉邕所管轄南康郡有二百多名官吏,不論有無過失,每人須輪番挨鞭子抽,抽傷了的皮膚長成痂,便剝掉痂皮供他食用。
如果單純喜歡吃瘡痂,那隻能算是一種怪癖,但如果因為「貨源」問題而毫無理由地鞭打他人,令人發指,就很邪惡了。
這還不如鄧通、曹商,他們的行為雖然也令人惡心,但總算是醫治別人,對別人沒造成多大傷害。
○摘自《歷史從未走遠》王立群(著) , 大象出版社授權合作稿件
⑺ 為什麼漢文帝要賞賜鄧通一座銅山讓他鑄錢呢
根據《史記》上的記錄,漢文帝有做了一個夢,這個夢很奇怪,因為他在夢里是在爬天梯,但是,這天梯爬起來不是那麼順暢。就在他快要登天的時候,剩下最後一點了,怎麼用力都上不去。
漢文帝使盡渾身力氣,還是無濟於事。就在他不知道怎麼辦好的時候,突然他感覺下面有一個人推了他一把。
就是這個人推了他一把,把他給推到了天宮的。漢文帝很想知道,這個推自己的人究竟是誰?
但是,他沒有看太清楚,只知道這個人頭上戴著一個黃色的絲巾。這件事過了幾天,漢文帝一直在思索,到底是誰在助自己一臂之力呢?
漢文帝想要考驗一下自己的太子,所以,在見到太子之後,他就讓太子劉啟給他用嘴巴吸身上的濃水。
劉啟當然是很不情願地嘬了,但是,他真心是惡心了好幾天。這件事在他心裡實在是過不去,他就想父皇好好的,為何要讓我嘬膿瘡呢?
打聽來打聽去,太子劉啟終於知道了,原來都是鄧通這個小子搞的鬼,所以,劉啟就記住了鄧通這個人。
現在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他動不了鄧通。
可是,等到漢文帝駕崩了就不一樣了。所以,漢文帝駕崩後,漢景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抄了鄧通的家,沒收了他所有的財產,讓鄧通留宿街頭了。
後來鄧通就是死在了街頭上的,正如卜卦人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