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周時期青銅器採用什麼方法鑄造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採用合范法,即為後世稱為陶范法的鑄造工藝。用陶范法鑄造的青銅器會留下工藝痕跡,與其後用失蠟法製造的青銅器不同。
所以知道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特點,有助於辨別偽器。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使用一次,青銅器上會留下一些工藝痕跡,這是陶范法的特點。
② 翻制泥范是什麼意思
翻制泥范是商代造銅錢的的一個步驟,商周時期的工匠採用「泥范鑄造法」來鑄造青銅器,包括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澆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製成。
拓展資料:
看銅質
我國歷代銅錢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銅錢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總地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青色。明嘉靖以後,開始向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紅銅鑄錢,顏色紫紅。在銅錢鑒定過程中,如發現銅質與時代不相符的銅錢,即可斷定其為偽品。
觀銹色
提高銅錢偽銹鑒別能力,是銅錢鑒定的重點所在。因為幾乎每種作假方法,最後都要用偽銹來做掩飾。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銅銹一般是指銅質銅錢表面形成的一種氧化物。
看錢文
很多銅錢有銘文書寫是我國銅錢的一大特點,而且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文字字體各有特徵,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銅錢。
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銅錢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有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錢特徵。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
鑄作方法
鑄作(鑄造和形制)的鑒別也是銅錢辨偽的重要依據。我國銅錢的鑄造分為兩個階段,唐代以前採用范鑄法,唐代以後多用母錢翻砂法口范鑄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銅范三種,陶范是最早出現的鑄幣方法,戰國以後才開始使用後兩種方法
③ 泥范是如何鑄造的
我國在夏代已能用石范熔鑄青銅器,不過石范製作起來比較費事,又不耐高溫,所以逐漸改用泥范。到了商代,泥范已經大量使用。用泥范鑄造器物,是我國古代最主要、應用最普遍的鑄造方法。
商代早期的泥范,以比較簡單的兩合范、三合范為主,用來鑄造銅錛、銅鑿等小型生產工具及銅鈴、銅爵等小型日用工具。商代中期發展到使用多個型、芯組成的復合范,鑄造百斤以上的大型銅器。商代晚期的泥范結構更加復雜,世界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高1.33米,鼎身用8塊外范鑄成,鼎底用4塊外范鑄成。同時泥范的質量也提高了,晚商一些青銅器上面的花紋和銘文,非常清晰,很難看出是用泥范鑄成的。西周晚期的泥范質量進一步提高,一副范可以鑄造數器,連續使用多次。春秋戰國時期鑄造工藝又有新的發展,普遍採用器身和附件分鑄的方法,能夠鑄造體型大、形狀復雜、花紋精細的青銅器。
我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另一個重大成就是廣泛採用了疊鑄法。疊待法是把許多個范塊疊合起來組裝成套,用一個總澆口澆注金屬液,一次可得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鑄件。這種方法工效高、成本低、鑄件質量好。在國外,疊鑄法是近代才發展起來的,目前仍在廣泛使用。我國疊鑄技術始於戰國時期,經過不斷改進,到漢代更加完善。唐代以後,我國用泥范鑄造的特大型鑄件有:當陽北宋的鐵塔,北京大鍾寺的明代大鍾,滄州五代的鐵獅,它們的重量由幾噸到幾十噸,這些聞名世界的特大鑄件,即使是在現在的條件下鑄造,也不是容易的事。
④ 渾鑄法與范鑄法的區別
渾鑄法與范鑄法的區別為:
渾鑄法:整個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方法。習慣上指泥范鑄造。商周時期廣泛用於鑄造器形較簡單的青銅器,如觚、觶、杯等。
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鏡背圖案、銘文,陰干後再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器成品。
范鑄法的歷史背景
先秦的鑄錢工藝,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不盡相同,有用陶范、有用石范、亦有用金屬范鑄造。西漢早期,民間鑄錢大多採用石范,郡國鑄錢則多採用銅范;武帝元鼎四年以後,上林三官統一採用銅范鑄錢;王莽時期從銅范過渡到疊鑄。
從陶范經石范再經銅范至王莽以後採用疊鑄,這些范鑄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進步與否的問題,其中蘊含著社會大背景的因果關系。
通過對傳統范鑄技術及歷史文獻的綜合研究,我們發現,從春秋時期的陶范鑄錢,到西漢初石范作為主流;武帝時期的銅范鑄錢,到王莽以後的疊鑄,既與錢幣形制的變化、合金的變化相關,也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⑤ 泥范鑄造的疊鑄法
中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又一個傑出成就,是疊鑄法的早期出現和廣泛應用。所謂疊鑄是把許多個范塊或成對范片疊合裝配,由一個共用的澆道進行澆注,一次得到幾十甚至上百個鑄件。成本比較低至今仍在廣泛使用。我國最早的疊鑄件是戰國時期的齊刀幣,是用銅質范盒翻制出具有高度對稱性和互換性的范片,每兩片合成一層,多層疊澆而成。到了漢代,廣泛用於錢幣、車馬器的生產。近年來,在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這種鑄范和烘窯多有出土。特別是河南溫縣西招賢村漢代冶鑄遺址一個烘范 窯,就發掘出十六類、三十六種規格的五百多套疊鑄范,為我們了解這一工藝提供了很可貴的實物資料。它們結構巧妙,製作精細,為便於清理鑄件,內澆口厚度只有二到三·五毫米。用這些鑄范澆出的鑄件,表面光潔度達到五級(光潔度共分十四級)。金屬收得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工藝水平和廣東佛山近代所用同類方法已經札當接近。
⑥ 永樂大鍾的鑄造工藝
明永樂大鍾是採用泥范法(中國的三大傳統鑄造工藝-泥范法、鐵范法和失蠟法之一)鑄造。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內壁,上面塗上細泥,把寫好經的宣紙反貼在細泥上,刻好陰字,加熱燒成陶范,然後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鑄時,幾十座熔爐同時開爐,爐火純青,火焰沖天,金花飛濺,銅汁涌流,金屬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鑄成。
經過反復研究和考證,科學工作者已經能清晰描述當年鑄造大鍾的方法和過程。這是初創於兩千多年前商周時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為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工藝。他們營造了一個壯觀而宏大的場面:在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鍾模型,分七節制出供鑄造使用的外范,低溫陰干,焙燒成陶。再根據鍾體不同斷面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鍾的內范。當七個陶制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鍾外范便拼裝成功了。
這是天衣無縫的操作,纖毫之隙,分厘之差便會引起「跑火」,招致全盤失敗。為了承受澆鑄的壓力並確保足夠的強度,外范四周無疑是用泥土填滿並層層夯實的。鍾鈕旁邊四處不易覺察的疤痕,泄露了四個澆鑄口的准確位置。我們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澆鑄法:幾十座熔爐沿四條槽道排開,爐內大火流金、銅汁鼎沸;地坑裡內外模範同時高溫預熱。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相率奔瀉而出後,這口萬鈞大鍾便一氣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產,分明已經透出了近代大工業的規模和氣概。
大鍾所含的其它微量金屬鋅、鋁、鐵、鎂、金、銀等雖然所用數量甚少,但冶煉這些金屬的技術要求和技術含量是一樣的,如當時居世界領先水平的煉鋅術在這里派上了用場。加入少量的鋅,按當時已知的銅、鋅比例溶在一起可產生黃銅的原理,估計是為了增加一些金黃色的光澤以求視覺上的效果,而加入少量的金、銀則被認為是為了顯示梵鍾的珍貴。
冷卻又是一道致命的工序。坑內是一團沒有熄滅的地火和流焰,必須控製冷卻速度防止鍾體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羅斯大鍾就因冷卻過程中的閃失出現裂紋,結果淪為一口啞鍾。而孕育永樂大鍾的地坑此時是一個天然的自動冷卻系統。可以想像當年勞苦的工匠們付出了多少精心呵護,才能確保永樂大鍾在平安降溫中平安降生。
大鍾鑄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然後開始搬運;大鍾在路上步步滑行幾十里才至宮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後建鍾樓,鍾掛於樓頂,春天解凍後取土而鍾懸。大鍾支架四臂八叉,鍾紐分上下兩節,中間用穿釘固定於橫樑上,用木杵輕輕一撞,便發出震心驚魂的鍾聲。永樂大鍾是在德勝門內鑄鍾廠鑄造的,鑄好後存放在漢經廠(遺址在產今嵩祝寺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