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用什麼貨幣
問題一:唐朝用什麼貨幣 唐朝的貨幣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幣值如何換算(比如說一兩金值多少兩銀、一兩銀是多少吊錢)?
從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李(左木右兄),終唐一代凡290年,只發行了七八種錢幣,而見於正史的僅有三種,即前述「開元通寶」和「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兩種年號寶文錢。這種情形與此前歷代王朝讓人眼花繚亂的錢制,自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從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貨幣政策是十分穩定、有效的,而穩定的基礎當然還在於錢幣本身在市場流通中的積極表現。
唐朝早期社會開放,經濟繁榮,「開元通寶」始終是貨幣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統治者對於控制物價,使通寶保持合理幣值及較強購買力十分努力,這也是此時期被稱作盛唐的重要特徵之一。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發行了大面值、「以一當舊錢之十」的「乾封泉寶」,此錢製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於開元錢,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貨膨脹而停鑄,又恢復了開元錢的行用。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錢幣。
進入中期後,由於「安史之亂」引發的社會動盪,唐朝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不僅國家錢制大亂,私鑄小錢亦泛濫無度。這期間,朝廷又推出一種新錢「乾元重寶」,這是唐肅宗上台後,於乾元元年(758年),發行的當十年號錢。次年,肅宗又鑄當五十的「乾元重寶」,但只比當十錢重約一倍,是名副其實的虛值大錢。此錢背面有寬細兩道外郭,故泉家稱之為重輪乾元。唐代宗大歷年間和唐德宗建中年間,官府還分別鑄有「大歷元寶」和「建中通寶」兩種錢,但在近現代的考古發掘中,它們很少在中原地區的唐宋窖藏中露面,倒是屢屢出土於新疆庫車一帶的古龜茲廢墟中。這對於研究唐朝中期中原文化與西域絲綢之路文明的交流和影響,是一個十分珍貴的見證。
晚唐的經濟有所恢復,帶動了小平錢制度的復甦,這突出地表現在鑄有地名的「開元通寶」小平錢上。因為這種錢是於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開始鑄行的,故史稱「會昌開元」。當時,由於連綿的內戰造成經濟不振,貨幣短缺,各州府都就地鑄錢,其中淮南節度史李紳在新錢背面添鑄一「昌」字,進呈朝廷,以紀年號。這個創意很為唐武宗欣賞,遂下令各地錢爐新鑄「開元通寶」時,均增添如京、洛、益、荊、廣、福等地名,目前有傳世或出土實物的「會昌開元」錢已達23種。
「會昌開元」雖被後人稱為古錢的一大景觀,卻是以實行廢寺毀佛鑄錢的極端措施為代價的。唐代佛教十分流行,佛寺、蘭若廣布天下,而興建寺廟及造像都需消耗大量銅材,這使得本來銅礦開采規模不足的局面,在國家需要增加貨幣總量時,更加窘迫。為解決這一矛盾,唐武宗於會昌五年七月令全國「天下廢寺、銅像、鍾磬委鹽鐵使鑄錢……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敕出後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結果僅一個月後,「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舊唐書・武宗紀》)。這種景況,可以看作唐代貨幣發展史中的一個意味深長的注腳。
問題二:唐朝的錢幣有幾種 開元通寶、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會昌開元、得壹元寶、順天元寶等。(不包括南唐錢幣)
問題三:唐朝使用的貨幣是什麼貨幣?? 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之前的是漢武帝時期貨幣改革那種銅錢好像 金銀都可以流通,日常主要以銅錢結算
問題四:漢朝至唐朝各朝用什麼錢幣 漢朝前期用的是秦制半兩錢,約12銖(一兩24銖)
漢武帝時,定五銖錢,即五銖重的銅錢
唐朝時,李淵制開元通寶(不是李隆基的開元年號那個開元),直徑八分,重二銖,積十錢為一兩,千錢重六斤四兩。因為唐代一斤比西漢一斤重一倍多,故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問題五:唐代用的什麼貨幣?那時的消費水平是什麼樣的?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確立了通寶作為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與此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綺、縑、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貞觀以後,絹帛逐漸退出貨幣市場,引發銅錢短缺的「錢荒」難題互終唐一朝,「錢荒」這一反映唐代貨幣制度缺陷的問題不得解決。
至於消費水平,可以從貨幣的購買力和物價水準來看:
唐高祖初得天下時,由於京師谷貴,甚至禁止關內屠沽;直到十年後唐太宗繼位,各地物價仍高居不下。但是,僅過三年,情況就有好轉:「至貞觀三年……米斗三四錢」。
到了高宗執政,前期物價也低,永徽五年,洛州一帶粟米每斗才兩錢半。直到乾封元年,改鑄乾封泉寶,以一當十大錢,造成商賈不通,米帛騰貴,又因連年用兵,農事不振,引起物價飛漲。在很長一段時間,關中一帶米斗竟達三四百錢。其後從武則天稱帝到唐中宗復位,天災連綿,「米斗百錢」隨處可見。
唐玄宗在位近五十年裡,大唐政治昇平、經濟繁榮。 *** 收兌惡錢、增加銅錢流通量等,使通寶貨幣的幣值及購買力高而強。當時,每文通寶可購米3.9市斤。這樣的物價水平,這樣的貨幣購買力,正是大唐盛世的重要標志。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天災頻繁,征斂急侈,農民起義風起雲涌,自然造成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景象。大唐前期令人嚮往的物價水平與貨幣購買力,是一去不復了。
整個唐朝,消費以奢侈為尚,天寶年的勛貴仕宦之家,「一盤之貴,蓋中人十家之產」。武宗朝,宰相李德裕「每食一杯羹,費錢約三萬」。晚唐宰相杜琮,「一日之費皆至萬錢」。普通人家年入數千錢,權貴一日糜費至此!
問題六:關於唐朝金錢 古代飢銅幣用線穿起來,一千個為一貫。習慣用法是一文錢為一個錢,即1000文為一貫。一文錢的單位值跟現在的一分錢差不多,但價值可要大多了。400貫即為4000元錢。但在唐代時,家有4000元錢,可是富甲一方了。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萬元戶更有名氣的。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
還好吧。這個說的還算比較簡單????
求通過
問題七:唐朝都有什麼錢幣 李淵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在唐朝建立以後, *** 迅速頒布了貨幣政策,在武德四年秋, *** 下令廢除五銖錢,鑄造發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的直徑是八分,重二銖四參,十文開元通寶錢重一兩,一千文開元通寶錢重六斤四兩」。
唐朝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定地位。同時,又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並行的貨幣制度,這里說的錢就是指的銅錢―開元通寶,帛是絲織物的總稱,其中包括錦、綉、綾、羅、絹、、綺、縑、等,其實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一起流通使用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問題八:唐代主要錢幣是什麼? 李淵初入長安時,民間使用的是隋代的輕錢,積八九萬枚才滿米斛,乃於武德四年,一改歷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錢幣幣材多種,除銅以外還有金、銀等,其中銀錢較多,金質開元傳世較少。唐高宗時, *** 看到通貨緊縮的利益卻為私鑄者所得,大感不滿,命令取締私鑄,並以五比一的比率用官錢換私錢。但缺少人問津,甚至有把私錢收藏也不兌換的。於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唬乾封泉寶」,以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行使,目的似在於增加發行, *** 物價,使私錢失去存在的依託。 唐玄宗後期發生的「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叛將也發行過錢幣――「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唐代宗大歷年間似曾鑄有「大歷元寶」錢,史書未有明文記載,但傳世有實物。 此外傳世有「建中通寶」錢,錢徑2.1厘米,重1.8-2克,錢文隸書,旋讀,光背無文。這兩種錢鑄造較粗糙,在新疆等地發現較多,而內地倒較少見 。會昌五年,李炎在他登基後的第五個年頭,毅然下令毀佛鑄錢。他規定西京(長安)只留寺廟四座,東京留兩座,其餘的一律拆毀,僧人還俗,沒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們遣回原籍,從事生產。把寺院內的佛像,僧尼缽盂、鍾磬、用具統統砸碎,化銅鑄錢。會昌開元已經發現的背文計23種,有「昌、京、洛、益、藍、襄、荊、越、宣、洪、潭、兗、潤、鄂、平、梓、興、梁、廣、福、桂、丹、永」。其中「平、桂、丹、福」少見,「永」字尤罕見。「開通玄寶」是唐代最後一種錢,直徑2.2厘米,大小和乾元重寶小平錢相似,錢文隸書,光背無文。據史書記載為桂陽錢監所鑄,數量極少。因其錢文為「玄寶」,一般認為是功德錢,是為討信佛的唐懿宗歡喜所鑄。
開元通寶是唐朝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鑄行了近三百年,時間長,數量大,版別也較多,但絕大多數為小平錢,大錢非常罕見,也有爭論。
問題九:唐朝實行什麼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頂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綺、縑、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 *** 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問題十:李淵時期用什麼貨幣 使用「開元通寶」也是銅錢
關於「開元通寶」的開鑄《新唐書.食貨志》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仍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州。秦王、齊王各賜三爐鑄錢,右僕射裴寂賜一爐」。此舉標志著中國以銖兩重量命名的貨幣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者為全新的「寶文錢」幣制。(注二:所謂「寶文錢」即以一錢
Ⅱ 開元通寶銅錢是哪個朝代的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面文"開元通寶",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