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寬永通寶古幣由來
日本是最早模仿中國鑄造方孔圓錢的國家,始於公元708年的奈良朝元明天皇時期,發行了"和同開珍"。"寬永通寶"則是日本仿製中最常見的,自1625年"寬永"二年開始鑄造,歷經十個皇朝,至1867年止,歷時242年。此時期,中國明代的銅錢鑄造不足,使得外國銅錢包括日本仿造的"寬永通寶"得以在中國流通。
乾隆年間,"寬永通寶"被誤認為私鑄,險些引發謀反嫌疑。幸虧庄有恭幕僚揭示了其來源,乾隆皇帝才下令禁止攜帶和使用。1853年,清政府因戰爭需求鑄造大錢,導致幣制混亂,外國貨幣如朝鮮的"常平通寶"和日本的"寬永通寶"流入中國。19世紀末,日本通過與中國交易銅錢,進行財富積累,並在戰爭時採取"以戰養戰"策略。
日本在1899年大量收購中國制錢,破壞了中國錢幣制度,積累戰略物資,特別是銅材。1915年後,銅材價格飆升,日本人無視中國法律,大肆熔毀制錢出口。直到1920年,軍閥濫鑄銅元,日本人趁機盜鑄,導致"當四十文"銅元在萊蕪等地流通。1935年法幣制度實行後,日本人再次大量收購,直至1938年至1945年,日偽政權在佔領區瘋狂搜刮銅製品,包括萊蕪在內的許多地區銅元被搜刮一空。
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它始鑄於日本第108代後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當時日本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後流通長達240餘年,後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至今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現。
② 寬永通寶古幣種類
寬永年間,始於1625年乙丑的日本寬永通寶,是由富商佐藤新助向政府申請鑄造的貨幣。歷經多朝代的鑄幣活動,歷時二百多年,種類繁多,據說超過一千種,數量極其龐大。其中,最常見的為光背版,還有帶有文字的背面,如「文」、「元」字,以及星點、紀年、紀數(如「十六」較少)、紀地和波紋等特徵的版別。初始鑄造的寬永通寶,永字由「二和水」組成,被稱為「二水寬永」,流傳下來的數量不多。
從寬永十三年至寬文初年的通寶,稱為「古寬永」,寶字末尾的二三筆相連,稱為「連足寶」。根據鑄時和鑄地,可分為十幾個類別,如「志津磨大字」、「魚尾寶」和「長尾寬」等,這些版別相對少見。另外,如「坂本草永」(永字草書風格)、「仙台坡寶」(寶字高低不平)和「竹田異永」(永字特大)等,各自具有獨特的書法特色。寬文八年之後的鑄幣稱為「新寬永」,寶字末尾分開,稱為「分足寶」。新寬永的版別更復雜,包括銅錢、鐵錢,甚至有罕見的大型寬緣錢、奴錢和鉛質樣錢,以及帶有「白鶴過海圖」背飾的精良貨幣,可能是開爐之作。
從幣材來看,寬永通寶涵蓋金、銀、銅、鐵、鉛等多種材質,其中紅銅最為常見。由於其製作精良,深受民間喜愛,成為當時我國流通貨幣中的一大亮點,堪稱方孔圓錢中的佼佼者。
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它始鑄於日本第108代後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當時日本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後流通長達240餘年,後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至今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