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流通的金幣銀幣,都是銅幣
我們都知道,人類大規模使用紙幣之前,世界上絕大部分貨幣都是金屬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用的都是金幣或者銀幣,只有中國用銅幣。當然,中國古代也用金銀當貨幣,但主要集中在明朝和清朝,而且都是稱重量的銀餅、元寶什麼的。我們看古裝劇、紀錄片,只見過10兩金子、20兩銀子,沒見過金幣、銀幣吧?這是為什麼呢?最近,復旦大學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所長韋森寫了一篇文章,專門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塊來聽聽。
有一種觀點說,中國古代用銅,是因為缺少金銀,但是銅的儲量豐富,而且銅的開采和冶煉鑄造技術發展比較早。但是,韋森表示,這種說法不成立。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國古代王朝的黃金和白銀並不少,兩漢時期的黃金儲量甚至比古羅馬帝國還多。而且,歐洲國家的金銀產量其實也談不上多,但並沒有影響他們使用金銀幣。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差異呢?韋森認為,這跟社會制度有關系,貨幣發揮的作用不一樣。
先說在中國古代,貨幣發揮了什麼作用呢?貨幣是皇帝和官府用來維持王朝運作、汲取民間財富的一種工具。這主要是由兩點因素決定的。
第一,從制度上說,自從秦漢,中國就形成了皇權專制一體的大一統國家制度。我們都聽說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這說的其實就是,中國古代不存在個人的私有財產,人們也沒有形成個人權利意識。
第二,從經濟形態上說,中國歷朝歷代皇帝基本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幾千年來,中國基本上維持了市場貿易相對比較少的自然經濟狀態。
這兩點反映到中國的貨幣制度上,就形成了這樣的結果:貨幣雖然也用來貿易,用來還債,但最主要還是用來維持王朝運作。
那麼,貨幣是怎麼維持王朝運作的呢?貨幣鑄造出來以後,首先用來發工資。朝廷要給大臣們發俸祿,要給工匠、僕人們發酬勞,還要給將軍和士兵發軍餉。接著,這些「吃皇糧的人」用領到的錢到市場上買東西。老百姓也把糧食或者其他產品拿到市場上賣。一買一賣之間,貨幣就轉移到了老百姓手裡。最後,朝廷通過稅收,再把老百姓手裡的部分貨幣收回到官府手裡。俸祿、市場流通和稅收,三者構成一個整體,貨幣就在其中完成一輪又一輪的循環。如果遇到戰爭,朝廷就發行更多的貨幣,來搜刮全社會的財富。
既然貨幣就是皇帝用來維持王朝運作的工具,那用什麼來鑄造,自然由皇帝說了算。銅不是貴金屬,沒有稀缺價值,鑄造和發行成本也就相對低。使用銅幣,朝廷和官府可以最大限度地攫取「鑄幣稅」。這個「鑄幣稅」就是鑄造錢幣的成本跟錢幣標量值之間的差價。比如,一百枚銅幣的鑄造成本可能只有10錢,卻能購買100錢的商品,那 90錢的差價就是鑄幣稅。跟金銀相比,銅的成本低,所能形成的差價自然也就大。皇帝強制用銅幣作為法定貨幣,就可以對民間隨意掠奪、不受限制。
㈡ 古代君王為什麼還會擔心財政收入,銀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嗎
銀幣雖然都是自己鑄造的,但是銀子還是一種礦產資源,它是需要去挖掘的。所以說在古代銀子的數量還是不是很多的。
綜上所述,古代君王之所以會擔心財政收入,主要還是因為銀子這種東西是非常稀有的金屬。
㈢ 古代時期古人用的銀子是不是純銀
中國古代使用的銀子其實並沒有純度要求,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都有相當的差異,在使用時需要進行折算。首先要說一下的是,中國古代金銀產量不高,其實大部分時間是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直到明朝以後,日本、美洲所產的白銀隨著貿易大量流入中國,白銀才逐步成為流通貨幣。
不過中國並沒有和西方國家那樣出現銀幣,而是直接以重量作為白銀的使用單位。比如我們在看《水滸》時,就可以經常看到幾兩銀子的說法,這就是白銀的計量單位。
㈣ 為什麼明朝及清朝早朝沒有鑄造銀幣
主要兩個原因:
1.用到的機會不多.
一般民眾的生活,一兩銀子可以用好幾個月,根本用不到銀幣.
2.缺乏鑄幣所需的貴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