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術器械的風格特點
這個問題確實有些寬泛,我試著答一下吧,介紹幾種最主要的武術器械的風格特點
1、刀: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有撩、刺、截、攔、崩、斬、抹、帶、纏裹等刀法。刀術的特點是: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套路有自選刀、八卦刀、龍行刀,大刀、朴刀、單刀、雙刀、梅花刀、八極刀、六合刀、春秋刀、滾手刀等。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功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里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刀以劈砍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還有撩、刺、截、攔、崩、斬、抹、帶、纏裹等刀法。
2、劍:由劍身和劍柄兩部分組成。劍身包括劍尖、劍梢.劍刃、劍脊; 劍柄包括劍格和劍莖,絕大多數劍還帶有劍首。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等。劍術的特點是:輕快敏捷、瀟灑、飄逸,有"劍走美式"、"劍如飛風"之說。劍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器之一,譽稱為「百兵之君」。劍在古時,是作戰的武器,有劍鋒和兩刃,使用起來逢堅避刀,不硬撞、強擊。練起來「劍如游龍」。帶有幾分文氣、優美。其用法有刺、劈、掛、點、崩、雲、抹、穿、壓等,在劍法的基礎配以劍指,加以各種步法、步型、跳躍、平衡、旋轉等動作構成了劍術的套路。
3、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截面一般為圓形,粗細以單手能夠把握為准。棍是近戰搏鬥兵器,它的攻擊范圍大於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棍法有:打、揭、劈、蓋、壓、雲,掃、穿、托、挑、撩、撥等。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
4、槍:武術長器械。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單扎、對扎的訓練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與表演的效果。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范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腰腿、臂腕之力與槍要合為一體,並要勁透槍尖。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年拳,月棒,久練槍」。槍的套路內容也十分豐富,如楊家槍、犁花槍、六合槍、四平槍、鎖口槍、五虎斷門槍等等。
5、鞭:短兵器械的一種。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等等。。。。。。
其實,每種器械大類之下還可分出許多具體類別,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學海無涯啊,呵呵~~~
⑵ 武當山在哪裡哪個省
武當山在湖北省。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東接襄陽市,西靠十堰市,南望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
武當山的景點
1、太和宮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岩,結構精巧,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2、金殿
金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3、紫禁城
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