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醫院消毒衛生標准GB15982-2012
醫療活動環境空氣、物體表面及醫護人員手的細菌菌落總數衛生標准,根據GB15982-2012規定,Ⅰ類環境(採用空氣潔凈技術的診療場所)應符合特定的衛生標准,Ⅱ類環境(如非潔凈手術部、產房等)應遵循不同要求,Ⅲ類環境(如母嬰同室、消毒供應中心等)也有相應的規定,而Ⅳ類環境(如普通門(急)診及其檢查、治療室)則需遵循不同標准。醫護人員手衛生需進行消毒處理,衛生手消毒後的菌落數應不超過10 CFU/cm2,外科手消毒後的菌落數應不超過5 CFU/cm2。
醫療器材的衛生標准分為三個等級:高度危險性醫療器材應無菌;中度危險性醫療器材的菌落總數應不超過20 CFU/件,且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低度危險性醫療器材的菌落總數應不超過200 CFU/件,並且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
醫療機構應採用海眾全方位醫療機構感染控制解決方案,利用高濃度活氧水對環境進行消毒與殺菌,保障醫療機構環境衛生整潔,空氣清新無異味,同時安裝消毒設備於醫生洗手池、手術室等區域,為醫護人員提供高濃度活氧水進行手部清潔,確保安全無刺激性化學葯劑。此外,針對就診者手部及傷口衛生,提供活氧水進行殺菌,減少接觸後感染和傳播疾病的風險,同時對醫用器械進行沖洗擦拭消毒,保持其表面的衛生狀況。
醫療機構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利用海眾監控平台加強對手衛生行為的指導與管理,將手衛生納入醫療質量考核,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支持感染管理職能部門的各項工作,確保醫療環境的衛生安全。
『貳』 實驗室消毒滅菌方法
實驗室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包括明確消毒的主要對象、採取適當的消毒方法及控制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
首先,明確消毒的主要對象至關重要。需要具體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徑、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種類,以便有針對性地使用消毒劑。例如,醫院診療器械按污染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體接觸部位不同分為三類:高度危險的器材必須選用高效消毒法(滅菌),中度危險的器材應選用中效消毒法,而低度危險的器材和物品只需選用低效消毒法或一般衛生處理。
其次,選擇合適的消毒方法也很關鍵。應根據消毒對象選擇簡便、有效、不損壞物品、來源豐富、價格適中的消毒方法。常見的消毒方法有熱力消毒、電離輻射、環氧乙烷熏蒸、戊二醛、過氧乙酸等。
再者,許多因素會影響消毒劑的作用效果。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及有機物的存在都會對消毒效果產生影響。例如,不同類型的病原微生物對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同,而微生物的數量越多,需要消毒的時間就越長,劑量越大。此外,有機物的存在會影響消毒劑與微生物的接觸,形成保護層或降低殺菌作用。
溫度和pH值也是影響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隨著溫度的升高,殺菌作用會增強,但不同消毒劑對溫度變化的敏感性不同。pH值的變化同樣會影響殺菌作用,酸性條件下,細菌表面負電荷減少,陰離子型消毒劑的殺菌效果較好;鹼性條件下,細菌表面負電荷增多,有利於陽離子型消毒劑發揮作用。
最後,保證消毒、滅菌處理的劑量並加強效果監測,防止再污染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確保實驗室內的環境達到最佳的消毒滅菌效果,從而保障實驗人員的安全和實驗結果的准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