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的失蹤,多年來一直是個謎,它與和氏璧的失傳、武則天無字碑以及宋太祖的去世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歷史“四大謎案”之一。這個謎案延續六百年之後,近年來突然出現了好幾種說法,都說“破解”了這個歷史之謎。然而,仔細看來,他的下落是個謎,他的身世也充滿傳奇。
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他在位時,太子朱標就去世了。朱標有五個兒子,長子朱雄英也先於父親夭折。按照封建禮法的規定,大明朝的皇位應該由太子的二兒子朱允炆接替,但朱元璋賞識的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朱棣聰穎,而且英武有謀略,文武雙全,曾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戰功卓著。朱元璋認為這些兒子中,只有朱棣是最像自己的,因此,他內心裡更希望立朱棣為繼承人,拿差但他又擔心以“立能”代替“立法”,會引起大臣們的反對,於是就鄭重其事地將這個問題提交大家討論。有的大臣怕得罪太祖,就緘口不語;有的大臣覺得這是太祖心中有鬼,將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當作“問題”提了出來,有損體統,便乾脆質問太祖:“如果立燕王朱棣為儲,那麼,陛下的其他兒子就不會有想法?陛下又准備置他們於何地呢?”
朱元璋沒辦法,只好立長子的次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本來是應該的,但朱元璋的這番折騰,無疑點燃了朱棣心中篡奪皇位的 *** ,為日後宮廷事變埋下了禍根。
伍
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在明朝歷史一章,其中有“鄭和下西洋”一節。鄭和下西洋的事,就發生在明成祖朱棣時代。歷史教科書上稱,鄭和下西洋到過亞洲、非洲三十多個國家,帶去瓷器、絲綢,換回香料、珠寶,加強了中國與所到各國的友好關系。其實,明朝正史上明確記載著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惠帝,就是建文帝。這句話的意思,是明成祖懷疑建文帝逃亡海外了,於是派遣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建文帝是否葬身火海,這在當時就引起過人們的懷疑。《明史》中就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或雲帝由地道出亡。”即有人說建文帝從地道中逃走了,並記載著這樣的故事:正統五年(1440)——建文帝“失蹤”才39年,有一個年已九十的和尚從雲南到了廣西,稱自己就是建文帝。當地知府聽了嚇壞了,趕緊向朝廷匯報。朝廷派人查出這個和尚並不是建文帝,年齡也不相符。結果,這個和尚坐牢了。
這個故事中的一個細節——朝廷派人調查,使人感到蹊蹺:如果建文帝當年已經被火燒死,現在還用得著什麼調查?下令知府抓住這個“假冒偽劣”便是了。之所以還派人調查,顯然朱棣還想“看個究竟”,而這一念頭的產生,只能說明他當年對安葬的“焦屍”身份存有懷疑。
《明史紀事本末》中又有這樣的記載,建文帝流浪三十九年,在明英宗正統二年(1438)被人認出,朝廷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宮中有個老太監,名叫吳亮,過去曾侍奉過建文帝,叫他來辨認。建文帝一見,就問:“你是吳亮?”吳亮回答說:“我不是。”建文帝說:“過去在御便殿,有一次我吃飯時,掉了一塊肉在地上,你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你忘了?”太監吳亮聞言大哭。建文帝從此入居宮中,壽終正寢。
還有個現象,也使人容易想起建文帝當年並沒有被燒死,即有明一朝,一直沒有皇家子扒攜弟祭拜建文帝陵墓。建文帝本來有兄弟五人,除了早年夭折的老大之外,還有三個弟弟,如果燕王朱棣安葬的真是建文帝夫婦,那麼,應該有朱氏子弟上墳祭拜,但時至今日,連建文帝的墳墓在哪兒都沒有人知道,哪還談得上祭拜呢?
鄭和西洋找允炆
建文帝像
貳
山雨欲來風滿樓
朱元璋去世時,除了留下立儲朱允炆的遺詔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交代:分封各地的兒子們,在三年之內不要回京奔喪!這顯然考慮到燕王對孫兒皇位的威脅。事實果真如朱元璋所料:他去世的消息剛剛傳出,燕王朱棣立馬南下奔喪。當他到達現在的江蘇淮安時,被兵部尚書齊泰派人偵察發現,立即以太祖遺詔的名義,責令朱棣回北京。
畢竟是親父親去世,連遺容最後都不能看一眼,燕王朱棣實在悲恨不已,他與其他兄弟們一樣,只好含淚走回自己的封地,但他消此皮內心裡對這個侄兒的憤恨,已經不言而喻了。想除掉這個侄兒取而代之?談何容易!有父王的那道遺詔在,兄弟們連南下的機會都沒有了!但是,機會還是由這個侄兒送來了:侄兒的“削藩”,不正為他“清君側”提供了最好的借口嗎?
謀臣姚廣孝為燕王起兵做了兩件事:一是鑄造錢幣,為朱棣提供充足的財源;二是在燕王府地下挖了一個巨大的兵工廠——造劍。為了掩蓋鑄劍的聲音,姚廣孝在地面上挖了一個很大的池塘,養了成群的鵝鴨。嘰嘰嘎嘎的鵝鴨叫聲,將鍛鐵鑄劍的動靜全部混淆了。
有了經濟和軍事上的充分准備,朱棣開始“清君側”。但是,大明江山經過朱元璋幾十年的治理,燕王想一舉“靖難”,確非易事。從洪武三十一年起,前後經過兩年時間,燕王這邊攻下一塊,那邊又丟失一片,進進退退,雖然也曾打到長江北岸,但很快又要回兵護城。這樣的拉鋸戰,消耗了燕王的實力,也磨滅了他進取南京的 *** ,他准備回北京,繼續安心地當他的“燕王”。
見此情景,姚廣孝給了他一劑強心針——燕王,你征戰兩年,是爭皇位,還是要地盤?燕王說:“不要地盤,要皇位。”姚廣孝說:“這就對了!陛下可以領輕兵,直取南京,何必回顧地盤?”
朱棣聞言豁然開朗。
叄
建文帝不知所終
燕王帶領的精銳之師駕船擂鼓,從江北南下。朝廷守軍在江南一看這陣勢,紛紛逃潰。建文帝派人過江議和,願意劃江為界,叔侄各佔一邊,但勝券在握的朱棣哪裡捨得放下唾手可得的皇位——他斷然拒絕了侄兒的請求。1402年六月初三,燕王的部隊攻佔南京皇宮。當燕王進入皇宮時,皇宮正烈火熊熊,建文帝已不見蹤影,皇後以及7歲的皇太子文奎都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下令清宮三日,只找到了建文帝的第二個兒子——2歲的文圭。幾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之謎就出現在這里。
正史記載稱,燕王朱棣進宮找了三天後,“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即宮中人從火堆中扒出了兩具屍體,說是皇帝和皇後的。由於屍體是已經被燒焦了的,因此難以認清到底是不是“帝後之屍”,但史書中依舊記載稱,朱棣見了被燒焦的屍體後,撫屍痛哭,稱:“我是來幫助您整治朝廷的,您為什麼要這么干呢?”隨後,朱棣下令以帝後之禮儀、隆重安葬了這兩具焦屍——既然建文帝死了,那麼,他也就安然地走上金鑾寶殿,成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也即明成祖。
建文帝在宮中葬身火海,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即《明史紀事本末》中的“出家為僧說”。該說認為,朱棣破城時,建文帝知道這個叔叔一向手段毒辣,決定“自決”——攜宮妃們縱身火海,一了百了。這時,一位老太監出來制止說:“陛下,您爺爺臨死時,給您留下了一隻鐵箱子,讓我在您大難臨頭時,把箱子轉交給您,這個箱子現藏在奉先殿內。”宮人立即從奉先殿抬出這只箱子,打開一看,裡面有三張度牒——僧尼身份證;三套僧衣,一把剃刀,還有一封遺書,稱“建文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這樣,建文帝等三人立即剃頭、換衣,帶著九個人,來到位於太平門內的一扇小門——鬼門。小門僅能容一個人出入,九個人彎著腰,從這個狹窄的通道出去,外面是水道。水面上有一隻小船,船上有一位僧人。僧人招呼建文帝等上船,並叩首呼“萬歲”。
建文帝問僧人:“你怎麼知道我在這里?”僧人答道:“我昨夜做了個夢,夢見你爺爺。他也是個出家人,叫我今天在這兒等你,接你入觀為僧。”
從此以後,建文帝出家為僧了。長期以來,有人認為建文帝出家為僧一說很難成立,原因是燕王朱棣派兵已將皇宮層層包圍,建文帝想出逃是不可能的;再說,後人在南京明皇宮四周並沒有找到所謂的“鬼門”“御溝”等暗道。可也有人認為,大火之後,除了皇帝和皇後不見了之外,建文帝的大兒子、7歲的朱文奎也不見了,也沒有記載說找到過兒童的屍體,也就是說,朱文奎可能跑了——既然7歲的孩子可能出逃了,那麼,建文帝為什麼就不能逃命出去呢?
燕王找到建文帝2歲的小兒子之後,將這棵幼苗囚禁起來,直到這個侄孫57歲才被放出來。史書記載,57歲的朱文圭被放出來時,除了會大小便和要吃的之外,什麼都不知道,連牛馬都不認識。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劉家港
肆
兩種說法
陸
新說迭出
關於建文帝出逃為僧的下落,除了上述的回宮老死之外,近年來又出現了五種新說法。
福建寧德說。幾年前,福建寧德蕉城區上貝村發現兩座古墓,當地學人提出懷疑,說是建文帝夫婦的墓。然後,又有人根據這些懷疑而編成了一個有關建文帝逃亡至此的完整故事。
此外,還有湖北洪山寶通寺說,江蘇吳縣說,四川望京寺說,湖南新田武當山說,青海瞿曇寺說,貴州“紅崖天書”說,等等,這些說法都是“後起之秀”,用毛佩琦先生的話說,關於建文帝下落之謎的探討,目前已經“幾乎無路可走”,這些“新說”雖然對探究建文帝下落之謎有益,但誰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說服世人,至少從目前看來,它仍將是個謎。
<hr 擴展閱讀
明朝建文帝的故事
明朝“靖難之變”中,建文帝的生死去向成為千古之謎,各地均有傳聞,而史書記載卻鳳毛麟角。據《中國歷代帝王錄》記載:“建文帝出逃後,以西南為據地,頻繁出黔川、湘等地,建修寺院,流浪達39年之久。”《明史記事本末》載:“正統五年三月,建文帝與程濟入黔,後至貴州廣順羅隱寺,並題詩壁間。”這兩部史書都提及建文帝入黔,並在羅隱寺為僧,羅隱寺即為今天長順縣改堯鎮白雲山,這是建文帝入黔的重要史據。
白雲山位於長順縣改堯鎮與貴陽市花溪馬林鄉交界處,距長順縣城54公里,山上有關建文帝的遺跡頗多。據《廣順州志》載:“東方一朵紫雲起,西方一朵白雲落。”1372年,當建文帝來到花溪斗笠寨時,見一朵白雲飄至一座大山前不走了,登山即見方廣百畝,俯視萬山拱若禁衛,帝喜曰:“此吾托足處也。”後便將此山曰為“白雲山”,將羅隱寺改為白雲寺。後有廣順金築安撫司金鏞為它建廟,租田招僧,香火旺盛,各地朝拜雲游者絡繹不絕,成為貴州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今白雲山還留存寺塔,華表,望天洞、天子洞、三漏窩、帝蹕洞,潛龍閣、白馬洞、跪井、青龍潭、南京坪等古跡,還有清晰可見的建文題詩。
不表建文帝在“靖難之變”中的境遇,且說大約在永樂10年期間,朱允火文一行從雲南入貴州,轉到廣順白雲山,看到這里山青水秀,風光宜人,偏僻安靜,遂駐足白雲山,巧的是山上洞內東面有兩個石窩,一個會漏米,一個會漏鹽,恰夠建文旁食用。一個老和尚曾以此奇寫下一幅對聯:
洞天偶引困龍眠,消魂萬里。
石窩夠充真主飢,隱恨千秋。
建文帝駐足白雲山後,常常懷念官庭生活及親信官員們,便賦詩於石碑之上,今依然清晰可見,詩雲:
翠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官中雲氣散,朝無闕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蒼海碧雲深。
紫薇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繼絕紅塵守法宗,清高不與世人同。
牢鎖心猿歸定靜,莫教意馬任西東。
禪杖曾挑滄海月,袈裟又接祖師風。
吾今滿眼空門事,幾個知音悟了功。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茅屋與團瓢。
南遊嶂嶺千層拱,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兗龍袍。
百官此日歸何處,惟有群鴉早晚朝。
建文隨諸臣在白雲山期間,常休憩於“天子硐”,洞中有長巨石約2米余,寬70厘米,故名石龍床,洞外有一井,要飲此水必跪而方可取之,故名“跪井”,此井常年不枯,水質清冽,食之甘甜解渴,來此遊人無不爭飲此水。
建文在白雲山修行時,民間傳說十分豐富,懸謎之事頗多。相傳有一青年常常來與建文下棋,後來建文覺得此人奇怪,便問這青年居住哪裡?那青年隨後一指說:“在後山邊。”建文帝好奇,便相約到那青年家中看看,那後生也不推辭,便引建文帝來到後山一龍潭前,笑著說:“我就居住在這里。”建文聽後便哈哈大笑說:“你會撒謊,此處是你能居住的嗎?”那後生不搭話,打一個翻滾不見了,這時只見龍潭內有一條小青龍口出人言道:皇上,我在這里呢!建文一看是一條小青龍,便說:“能否再變大一點?”那龍聽後,便一翻身,只見身體如水桶般粗,張牙舞爪展現眼前,這一變化,可把建文嚇壞了,便隨口罵道:“孽障。”那龍一聽封它不好,一涌水伸爪抓來,抓不著建文,卻把龍潭口的石壁抓了五個龍爪印,如今仍依稀可見,此潭因此而得名“青龍潭”,現為白雲山一奇景。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即“大赦天下”,並和侍臣們談起永樂皇帝(即明成宗朱棣)認為他對惠帝朱允火文未免過苛,株連太大,非大德之為,便著人到西南地區尋覓建文帝,當這消息傳到建文耳里,建文也忖度英宗不會加害於他,便著人向地方官員告知身份,這時,追隨建文的群臣已不在人世,地方當即派人護送建文離黔赴京。在離開時,建文帝贈給離白雲山不遠的寺廟長老一顆樹作為離別紀念,如今這棵樹已長成參天大樹,名為銀杏大王,樹高約40餘米,胸圍達15米,覆冠約400平方米,當地人民視其為“神樹”,該樹位於距長順縣城37公里的凱佐鄉,政府立碑加欄作為古樹名木給予保護。建文帝到北京後,英宗皇帝當即讓老太監吳亮辯認真偽,吳亮視建文左趾,黑痣猶存,再談及當年宮中舊事,建文記憶猶新,對答無誤,於是就被安置宮中養老,稱“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北京西山。
建文帝走後,有一墨客游至白雲山天子洞,對其祖先僧為帝,建文先帝為僧深為感慨,寫下聯雲:
祖以僧為帝,孫以帝為僧,轉眼看興亡,法席難追白雲寺;
君不死競歸,臣不歸競死,撫膺悲宇宙,梵鍾莫識景陽宮。
七百里燕子歸來,叔不以父命為尊,侄難知天倫為重。
四十年困龍無用,君競得人歸故土,臣不幸魂落他鄉。
現在長順縣改堯鎮巴茅哨有一杉樹王,相傳系建文帝遁跡白雲山時所植,該樹干胸徑2。07米,根系展露范圍直徑12。74米,高38米,挺拔直立,枝葉蒼翠如傘,根系盤根錯節,周圍的布衣人民視其為神樹,常到樹下燒香祈禱。關於建文帝與白雲山懸謎之事相傳較多,在此不在一一例舉,就現在的白雲山而言,古跡依然還在。長順縣委、政府竭力籌款復其原貌,多次修茸,日趨輪角,原貌再現,是人文旅遊不可多得之地。
2. 大明寶鈔通貨膨脹
中國發行紙幣從北宋的「交子」開始,而後有「錢引」,再有南宋的「會子」。金元兩朝,也都學會了趙宋王朝發行紙幣這種金融手段。兩宋和金元王朝,最終都抵抗不了紙幣這種無本萬利的掠財神技,國家紙幣最終都破產了。
明朝初年,也效仿元朝,發行紙幣。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大明寶鈔由隸屬於中書省的寶鈔提舉司負責印製。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之後,寶鈔提舉司改歸戶部主管。
大明政府在初創之時就開始鑄造銅錢,名為洪武通寶,分為一錢(十文)、二錢、三錢、五錢、一兩(十錢即一百文)等五種。從秦始皇開創銅本位貨幣制度開始,一直到宋元,銅錢一直是中國的主流貨幣。洪武八年,明朝政府發行紙幣大明寶鈔之後,署洪武年號,又給紙幣分別定下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面值。明朝政府硬性規定了寶鈔和金屬貨幣的比值:寶鈔一貫等於白銀一兩,銅錢一千文;黃金一兩等於寶鈔四貫。
發行紙幣並規定與金屬貨幣的兌換比值,這無疑是一種政府性的搶劫。更為無恥的是,明朝政府還規定,民間可以拿金銀去跟政府換取寶鈔,但政府不用金銀跟人民兌換寶鈔。市場交易只能使用寶鈔與銅錢,不準使用金銀。朱元璋更是想用幾乎無成本的紙幣取代原來的銅錢,成為市場的主貨幣。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下旨禁用銅錢,強制民間銅錢在半個月內上繳官府換取寶鈔,想要讓通貨完全紙幣化。
不過,朱元璋這種企圖以政治權力左右市場的想法最終並沒有成功,民間交易依然以銅錢為主。大明寶鈔大概在發行後不久,就無法維持它與金銀,以及它與銅錢之間的官定比價,也無法維持它在市場上的穩定的購買力。事實上,這種沒有硬通貨作為後盾的紙幣很快開始貶值。
在市場面前,朱元璋也得服軟。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大明寶鈔發行還不到十年,朱元璋就下令停止印造,表面上的理由是「國用既充欲紓匠力」,實際的原因則是寶鈔不斷貶值。為了穩定寶鈔的市場信心,明朝政府曾經於洪武九年二月規定部分官俸發給大明寶鈔,每米一石准寶鈔一貫;到洪武十八年十一月時改為「每鈔二貫五百文代米一石」。從這個數據的變化,不難看出寶鈔的價格在不到十年內下跌到原來的40%。
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在兩浙地方民間交易中,寶鈔一貫兌換銅錢二百五十文,寶鈔的價格更進一步下跌到原來的25%。朱元璋暫時停止印製寶鈔,但是寶鈔跌價的趨勢還是無法遏止。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下詔禁止在交易中用銅錢,再次企圖用政府權力左右金融市場。洪武三十年朱元璋下令追收民間積欠租賦,詔令中提到:時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定價,由是鈔法止滯,公私病之。
民間用金銀交易,拒絕寶鈔,只能說明寶鈔沒有信用。洪武晚年,大明寶鈔被市場拋棄已是定局。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基本對貨幣市場採取放任政策,並未打算強制恢復寶鈔流通。
朱棣奪位之後,戶部尚書夏原吉建議由寶鈔提舉司重新印發新寶鈔,改署永樂年號。朱棣標榜自己尊重父親,沿用洪武年號,新的寶鈔還叫洪武寶鈔。朱棣企圖用政府高壓手段恢復寶鈔的流通。永樂元年四月,明朝政府下令禁止金銀交易,一度甚至規定,用金銀交易者,處以死刑。永樂二年一月,朱棣下詔今後犯金銀交易之罪者,免死,改為流放邊衛。
永樂二年七月,有鑒於寶鈔價格下跌的問題,在督察院左都御史陳瑛的建議之下,朝廷決定實行戶口食鹽法,依戶口配給食鹽,收取鹽稅。辦法是令大口月食一斤者,納鈔一貫,小口半斤,納鈔五百文,藉以增加寶鈔的回收量。永樂五年,朝廷下令田賦中夏稅的稅收,各種商稅,以及貪贓的罰款,都可以折收寶鈔。該命令規定以時價折收,而米每石折收三十貫,寶鈔的價格等於洪武九年定價的三十分之一。
政府努力回收寶鈔,其實目的就是穩定寶鈔的價值,但是市場依然不買賬。無奈之下,永樂十九年四月,朝廷下旨暫停寶鈔印發。永樂二十二年九月,朱棣駕崩。繼位的明仁宗採納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讓商人向政府繳納寶鈔,換取食鹽去販賣,施行所謂的以鈔中鹽的辦法。從仁宗洪熙朝,到宣宗宣德朝,再到英宗正統時代,明朝政府的寶鈔政策是一方面繼續加強回收,另一方面逐漸遷就市場現實,減少干預民間交易的其他支付手段。
盡管在文本意義上,明朝政府不斷強調交易中禁止用金銀,但是又允許民間使用穀物紡織品等作為交易手段。再後來,金銀使用禁令漸漸淡化,政府對民間交易使用金銀漸漸不管,最終政府的稅收也逐漸舍棄寶鈔,改收白銀。
明英宗正統十一年之後,大明寶鈔完全退出流通市場,民間交易仍以銅錢,甚至金銀為主要交易手段。大明寶鈔最後只在某些特殊的典禮上使用,成為純粹象徵意義的東西,完全不具備金融職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