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鱔養殖需要哪些條件
說真的 黃鱔養殖比一般抄水產都簡單,現在影響我國黃鱔的養殖的最最最大的原因就是黃鱔魚種苗來源問題,好多魚類都有專業的繁殖種苗的廠家,而黃鱔的種苗繁殖是個空缺,一般飼養的黃鱔種苗都是靠人工捕撈的,數量有限 而且質量不佳,只要能解決黃鱔種苗問題,就可以飼養黃鱔了
『貳』 我要建水泥池養黃鱔,要怎麼建
1、建池: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池為水泥池,池面積30、50、80平方米都可以,池壁高80-100厘米,在對角處設進水口和出水口,均裝好防逃設備。
(2)養殖黃鱔需要哪些設備擴展閱讀:
黃鱔的生長較緩慢,1齡魚可長至20厘米,2齡魚長至30厘米,3齡魚可長至40厘米。人工養殖的黃鱔,其生長速度與餌料充足與否有關,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般要比自然界中生長得快。
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密切關系,其生長的適宜水溫是15-30℃。水溫低於10℃時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水溫開至15℃以上,開始正常捕食;當水溫超過30℃時,鑽入洞穴度夏。
『叄』 養殖鱔魚需要什麼技術
一、科學放養鱔魚為變溫動物,只要水溫在10—32℃,全年均可進行放養。放養的鱔魚要求體質健康,游泳活潑,無疾病,無傷殘,規格大小均可。因鱔魚有大
欺小、強欺弱和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相互撕咬殘食的現象,因此,同池飼養的鱔魚應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個體重在100—350克以上的,可放到待銷池內隨時出
售;個體重在50克以上的,可放到養成池中,當年可長到商品規格;50克以下的,可放到苗種池中,當年能長到50克以上,可為來年鱔魚養成提供大規格鱔
種。放養密度要根據放養規格及飼養條件等靈活掌握,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養1—5千克。
二、進池准備鱔魚入池前,可施少量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搖蚊幼蟲、絲蚯蚓、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或在池中投放螺螄或泥鰍等,任其繁殖,為鮮魚提供鮮活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黑光燈,引誘昆蟲入池。
三、投喂餌料經1—2天短期適應後即可投餌,投餌量一般為魚總體重的2%—10%。投餌量要根據水溫高低、餌料質量、水質狀況等酌情增減。一般日投餌1次。在下午4—5時或傍晚投喂。亦可逐步提早投喂時間,馴化其白天攝食,在上午8時、下午4—5時各投餌1次。
鱔魚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喜食鮮活餌料,如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蚯蚓、小魚蝦、蠶蛹、蠅蛆、螺螄、蚌蜆、大型浮游動物、畜禽內臟及蝌蚪等。餌料應保證鮮活
不腐臭,動物性餌料不足的地方,可投喂部分植物性餌料,如豆餅、麩皮或玉米粉等,將上述植物性餌料與絞碎的魚蝦肉糜混合成濕團(在水中能較長時間不散開)
後投喂。較大的餌料要剁碎或吊掛在池中,任其撕食。螺螄、河蚌及蜆等硬殼餌料,投放前須砸碎其外殼。餌料應定點投喂,每個魚池設2—8個投喂點。鱔魚攝食
的適宜水溫為15—30℃,有晝伏夜出索餌的習性。如冬季對魚池覆蓋塑料薄膜大棚或採用其他增溫、保溫措施,保持適宜的水溫,鱔魚可全年攝食生長,從而大
大縮短暫養期,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投餌前應清除殘餌,以免影響水質。
四、調節水位水質因鱔魚能在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所以,鮮魚池水位宜淺。水位應根據鱔魚規格而定,苗種池水位宜淺,一般為10—
20厘米。養成池可深些,一般為30—40厘米。待售池水位可淺些鱔魚耗氧量較高,喜清新水質。因此,應經常沖注新水。一般冬季每月換水1—2次,春秋季
每星期換水1次,夏季每1—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在20—50%,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鱔池中形成微流水。在高溫季節,應增加換水次數,或在池上架植絲
瓜、葡萄,以防烈日暴曬和降溫防暑。較大較深的養鱔池中,可混養少量羅非魚、鯉魚、鯽魚、泥鰍等雜食性魚類,能起到清除殘餌糞便、凈化水質等作用。
五、及時過篩分池鱔魚種內競爭性很強,同規格下池的魚,經一段時間的飼養,規格就會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利於產量的提高。所以,在鱔魚生長期間,應每隔1
個月左右,將池中的鱔魚全部捕出,經過篩選,將大、中、小規格的鱔魚分池飼養。秋後生長期結束前,也應將魚全部捕出,把已達商品規格的魚放入待銷池中,其
余不同規格的魚,按來年生產需要分池放養。這樣,鱔魚種經一個冬天的適應,明年即可較早進入旺長階段。
六、防治魚病鱔魚池在放種前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外來鱔魚須用濃度為百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10—20分鍾後下池。飼養期間,每月按百萬分之一濃度用漂白粉潑灑全池。在池內拖洗剝開頭皮的蟾蜍,對白斑病和腐皮病有一定療效。
七、搞好防護工作鱔魚池池小水淺,在灌注新水時,要防止水溢魚逃。魚池水面應控制在池沿20厘米以下,隨時檢查進排水門的攔魚網布及池壁的牢固程度。特別
在食物缺乏、雷雨、久雨天氣或水質惡化時,鱔魚最易逃逸,此時更應重視防逃工作。另外,應當防範鴨、鼠、貓等敵害危害鱔魚。
八、越冬管理一般11月份以後,水溫降到15℃以下時,鱔魚開始鑽入土層深處,進入冬眠狀態,直到來年2—3月。越冬期間,待銷池應採取增溫、保溫措施。
當年不夠商品規格的鱔魚,可在原池越冬,越冬期間可保持較高的水位。尤其在冰封水面時,應保持冰下水深0.3米以上,並每月換1次池水。也可採用干法越
冬,即當水溫降到10℃以下時,將池水排干,池底覆蓋部分麥秸或稻草等,保持土壤潮濕和不凍結,鱔魚即可安全越冬。有熱源的地方,使池水終年保持25—
30℃,鱔魚就能免除冬眠,常年生長。
黃鱔的養殖技術
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投餌和管理,防逃。
黃鱔養殖的管理:投給適口餌料,經常加註新水,創造適宜環境,注意防治鱔病,黃鱔的越冬。
黃鱔病害技術及防治,黃鱔幾種常見病。
一.概述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一般一個月可增長10厘米,9 個月體長可達300克,即達商品魚規格.黃鱔尤其適應農村人工養殖, 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1.養殖鱔魚需注意的環境
應選擇水源充足,四季朝陽的地方,在水質上,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定要勤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一次,夏天1-2天換水一次,其水深不低10厘米,注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引起死亡。
2.建造養鱔池
建造鱔池,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以小型為主 ,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池形應按東西走向,
為了防逃可另做池沿,四周高出地面30-50厘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建池可不用磚石,若在軟土質處建池則要用磚石鋪底砌壁水泥勾縫。池底墊上經過曝曬松硬
適度的泥土30-60厘米,便於黃鱔打洞潛伏,在接近水源處挖一進水口,在相對一側下端平行水底處留一排水口,排進水口均要有攔魚網布,防止逃鱔.池面
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蒿草等水生植物,供鱔魚蔽,遮蔭改善魚池環境。
二.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
1.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
一般要求每尾重量2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30-50克的大規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苗種有來源於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
皮, 斷尾的鱔要除去,還可以是人工繁殖的苗種。放養早春為好. 一周內放齊。放養量一般每平主米1.5-3千克,條件好的可放到5-6千克。總之,
放養規格大,密度就小,反之,則相應增大,且放養前應注意魚體消毒,水溫差不宜過大。
2.投餌和管理
黃鱔以肉食為主,人工投飼可用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
也可搭配投喂一些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敗變質的飼料不可投喂.投飼應在傍晚進行,日投量占鱔魚體總重的3-5%,6-8
月投飼量為總重量的6-7%;投飼量隨鱔體增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以下,10℃以下停止投喂,要求將飼料投入食台,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
殘餌。
3.防逃
雷雨悶熱天氣,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此時要注意灌注新水.雨天還要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網是否牢固,以防黃鱔外逃.池邊不能有草繩、木棒延伸池外,因雨天黃鱔最易順水逃逸。
三.黃鱔養殖的夏天管理
1.投給適口餌料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這些都是黃鱔的理想餌料。
黃鱔喜歡晝伏夜活動,因而投飼時間為下午4-6時為好.黃鱔貪食且耐飢餓,飽飢不易覺察,故投飼要注意定時定量,一般每平方米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克,約占黃鱔體重的5-8%.投飼要有固定的投喂地點,多設食台,防搶食或飢飽不勻。
2.經常加註新水
黃鱔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5-20厘米為宜,要經常換水, 堅持每天或隔天換一次,保證水質清新。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 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加註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暢通,切忌雨水漫池,防外逃。
3.創造適宜環境
黃鱔的適宜生溫是1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攝食和生長,故在夏秋高溫季節,要注意為黃鱔創造適應環境。可在養殖池內1/3 的面積放養水葫蘆、浮萍或者種養慈菇、菱白等水生植物,也可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並在池上搭架遮蔭,以利黃鱔生長。
4.注意防治鱔病
鱔種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浴10-20分鍾, 可有效地預防鱔病,黃鱔受傷後會生水霉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以免鱔體受傷。黃鱔生此病時,可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合劑全池潑灑, 也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鱔體5-8分鍾。
5.黃鱔的越冬
(1).干也越冬:冬季時將池水排干,泥土要保持濕潤,上層覆蓋18厘米稻草,以防土層結冰,注意鼠和貓進入池內損傷鱔體。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培肥水質,提高水溫,水面結冰要及時打破,謹防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四.黃鱔病害及防治技術
生長期間,尤其是剛放鱔苗和黃鱔繁殖季節, 絕對不能夠放鴨子直池捕食。為防止貓、鼠、鳥類等動物入池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片蓋住池子,或是採取其它保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氣溫太高,黃鱔會出現中暑昏迷現象 ,此時應換清涼水,或遮陰降溫,再喂新鮮的蚪肉。
黃鱔在飼養初期,如果鱔種表皮受傷就易引起水霉病。病鱉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病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強壯的幼鱔,在放養前用石灰消毒鱔池,發現患有水霉病的黃鱔要及時用5%的碘酒抹患部或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鍾,就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狀病是在黃鱔的背部出現黃豆粒大的黃色圓形病斑。
防治方法是在鱔池中放養一些蟾蜍,由於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若已發病,可用剝去皮的蟾蜍頭部,用繩子系好後在池內拖幾次, 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毛線蟲病是由於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毛線蟲大量寄生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鱔苗之前用生石灰清池,可殺死蟲卵預防此病。發現病鱔後,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5克敵百蟲晶體(90%), 摻入豆餅粉3公斤,做成葯餌投喂治療。
五.黃鱔幾種常見病的防治
在養殖黃鱔過程中應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其常見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腐皮病:
病鱔行動無力,整天將頭伸出水面,體表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形紅斑,以腹部兩側為多,有的還會腹部出現蠶豆大小紫斑, 嚴重的表皮腐爛成漏斗狀的小洞,若剝去腐皮肉,往往可見腐皮和內臟。
防治方法:
(1) 經常更換池水,保持良好水質,是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在加換新水的同時,全池潑灑漂白粉1ppm,連續3天,有較好療效。
(3) 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黴素2.5萬單位噻唑拌餌料投喂,每天一次,連續3-6天
2.膚霉病:
此病是由於放養密度過大或餌料不足而引起黃鱔互相咬傷,傷口感染黴菌而致,傷口處長出棉絮狀"白毛",病鱔食慾不振,最後消瘦死亡。
防治辦法:
(1) 用5%食鹽水浸洗鱔種後放養。
(2) 已發病的可用0.04%的食鹽和0.04%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3) 爛尾病:此病在高密度養殖的黃鱔池或運輸途中容易發生, 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而肌肉腐爛壞死,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椎骨外露,病鱔的頭伸出水面,反映遲鈍,行動無力。
防治方法:(1)注意鱔池水面的環境衛生,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和危害。(2)用0.2ppm呋嘀唑酮全池潑灑。(3)用每毫升0.25 單位的金黴素液浸洗消毒魚體,效果很好。
3.毛細線蟲病:
此病系毛細線蟲侵入黃鱔腸道所致,造成黃鱔消瘦,而後死亡。
防治方法:(1)放養前黃鱔池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
公斤黃鱔用9%晶體敵百蟲5-7.5克拌入河蚌肉中投喂,連喂6天。(3)用貫眾、荊、蘇梗、苦楝樹根皮等中草葯合劑,按每50公斤黃鱔用葯總量290克
(比例按順序為16:5:3:5),加入相當於總葯量3倍水,煎至原水量的1/2,
倒出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並兩次葯汁拌入飼料投喂,連喂6天。
4.由棘頭蟲寄生腸道引起,腸道發炎充血,阻塞腸管,嚴重時造成腸穿孔,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1)養鱔池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公斤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40-50克混合於飼料中拌喂,連喂6天
『肆』 養殖鱔魚需要些什麼技術
【養殖技術】一.概述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一般一個月可增長10厘米,9 個月體長可達300克,即達商品魚規格.黃鱔尤其適應農村人工養殖,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鱔魚為變溫動物,只要水溫在10—32℃,全年均可進行放養。放養的鱔魚要求體質健康,游泳活潑,無疾病,無傷殘,規格大小均可。因鱔魚有大欺小、強欺弱和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相互撕咬殘食的現象,因此,同池飼養的鱔魚應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個體重在100—350克以上的,可放到待銷池內隨時出售;個體重在50克以上的,可放到養成池中,當年可長到商品規格;50克以下的,可放到苗種池中,當年能長到50克以上,可為來年鱔魚養成提供大規格鱔種。放養密度要根據放養規格及飼養條件等靈活掌握,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養1—5千克。
1.養殖鱔魚需注意的環境
應選擇水源充足,四季朝陽的地方,在水質上,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定要勤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一次,夏天1-2天換水一次,其水深不低10厘米,注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引起死亡。
2.建造養鱔池
建造鱔池,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以小型為主 ,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池形應按東西走向, 為了防逃可另做池沿,四周高出地面30-50厘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建池可不用磚石,若在軟土質處建池則要用磚石鋪底砌壁水泥勾縫。池底墊上經過曝曬松硬適度的泥土30-60厘米,便於黃鱔打洞潛伏,在接近水源處挖一進水口,在相對一側下端平行水底處留一排水口,排進水口均要有攔魚網布,防止逃鱔.池面 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蒿草等水生植物,供鱔魚蔽,遮蔭改善魚池環境。
因鱔魚能在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所以,鮮魚池水位宜淺。水位應根據鱔魚規格而定,苗種池水位宜淺,一般為10 —20厘米。養成池可深些,一般為30—40厘米。待售池水位可淺些鱔魚耗氧量較高,喜清新水質。因此,應經常沖注新水。一般冬季每月換水1—2次,春秋季每星期換水1次,夏季每1—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在20—50%,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鱔池中形成微流水。在高溫季節,應增加換水次數,或在池上架植絲瓜、葡萄,以防烈日暴曬和降溫防暑。較大較深的養鱔池中,可混養少量羅非魚、鯉魚、鯽魚、泥鰍等雜食性魚類,能起到清除殘餌糞便、凈化水質等作用。
准備鱔魚入池前,可施少量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搖蚊幼蟲、絲蚯蚓、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或在池中投放螺螄或泥鰍等,任其繁殖,為鮮魚提供鮮活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黑光燈,引誘昆蟲入池。
二.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
1.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 一般要求每尾重量2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30-50克的大規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苗種有來源於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皮, 斷尾的鱔要除去,還可以是人工繁殖的苗種。放養早春為好. 一周內放齊。放養量一般每平主米1.5-3千克,條件好的可放到5-6千克。總之, 放養規格大,密度就小,反之,則相應增大,且放養前應注意魚體消毒,水溫差不宜過大。
2.投餌和管理
黃鱔以肉食為主,人工投飼可用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 也可搭配投喂一些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敗變質的飼料不可投喂。投喂餌料經1—2天短期適應後即可投餌,一般日投餌1次,投飼應在傍晚進行;亦可逐步提早投喂時間,馴化其白天攝食。在上午8時、下午4—5時各投餌1次。日投量占鱔魚體總重的3-5%,6-8 月投飼量為總重量的6-7%;投餌量要根據水溫高低、餌料質量、水質狀況等酌情增減。投飼量隨鱔體增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以下,10℃以下停止投喂,要求將飼料投入食台,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殘餌。
鱔魚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喜食鮮活餌料,如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蚯蚓、小魚蝦、蠶蛹、蠅蛆、螺螄、蚌蜆、大型浮游動物、畜禽內臟及蝌蚪等。餌料應保證鮮活不腐臭,動物性餌料不足的地方,可投喂部分植物性餌料,如豆餅、麩皮或玉米粉等,將上述植物性餌料與絞碎的魚蝦肉糜混合成濕團(在水中能較長時間不散開)後投喂。較大的餌料要剁碎或吊掛在池中,任其撕食。螺螄、河蚌及蜆等硬殼餌料,投放前須砸碎其外殼。餌料應定點投喂,每個魚池設2—8個投喂點。鱔魚攝食的適宜水溫為15—30℃,有晝伏夜出索餌的習性。如冬季對魚池覆蓋塑料薄膜大棚或採用其他增溫、保溫措施,保持適宜的水溫,鱔魚可全年攝食生長,從而大大縮短暫養期,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投餌前應清除殘餌,以免影響水質。
3.防逃
雷雨悶熱天氣,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此時要注意灌注新水。雨天還要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網是否牢固,以防黃鱔外逃.池邊不能有草繩、木棒延伸池外,因而雨天黃鱔最易順水逃逸。鱔魚池池小水淺,在灌注新水時,要防止水溢魚逃。魚池水面應控制在池沿20厘米以下,隨時檢查進排水門的攔魚網布及池壁的牢固程度。特別在食物缺乏、雷雨、久雨天氣或水質惡化時,鱔魚最易逃逸,此時更應重視防逃工作。另外,應當防範鴨、鼠、貓等敵害危害鱔魚。
4.篩魚
鱔魚種內競爭性很強,同規格下池的魚,經一段時間的飼養,規格就會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利於產量的提高。所以,在鱔魚生長期間,應每隔1個月左右,將池中的鱔魚全部捕出,經過篩選,將大、中、小規格的鱔魚分池飼養。秋後生長期結束前,也應將魚全部捕出,把已達商品規格的魚放入待銷池中,其餘不同規格的魚,按來年生產需要分池放養。這樣,鱔魚種經一個冬天的適應,明年即可較早進入旺長階段。
三.黃鱔養殖的夏天管理
1.投給適口餌料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這些都是黃鱔的理想餌料。
黃鱔喜歡晝伏夜活動,因而投飼時間為下午4-6時為好.黃鱔貪食且耐飢餓,飽飢不易覺察,故投飼要注意定時定量,一般每平方米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克,約占黃鱔體重的5-8%.投飼要有固定的投喂地點,多設食台,防搶食或飢飽不勻。
2.經常加註新水
黃鱔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5-20厘米為宜,要經常換水, 堅持每天或隔天換一次,保證水質清新。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 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加註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暢通,切忌雨水漫池,防外逃。
3.創造適宜環境
黃鱔的適宜生溫是1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攝食和生長,故在夏秋高溫季節,要注意為黃鱔創造適應環境。可在養殖池內1/3 的面積放養水葫蘆、浮萍或者種養慈菇、菱白等水生植物,也可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並在池上搭架遮蔭,以利黃鱔生長。
4.注意防治鱔病
鱔種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浴10-20分鍾,外來鱔魚須用濃度為百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10—20分鍾後下池。可有效地預防鱔病。黃鱔受傷後會生水霉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以免鱔體受傷。黃鱔生此病時,可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合劑全池潑灑,也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鱔體5-8分鍾。飼養期間,每月按百萬分之一濃度用漂白粉潑灑全池。
5.黃鱔的越冬
一般11月份以後,水溫降到15℃以下時,鱔魚開始鑽入土層深處,進入冬眠狀態,直到來年2—3月。有熱源的地方,使池水終年保持25-30℃,鱔魚就能免除冬眠,常年生長。
(1)乾池越冬:冬季時將池水排干,泥土要保持濕潤,上層覆蓋18厘米稻草,以防土層結冰,注意鼠和貓進入池內損傷鱔體。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培肥水質,提高水溫,水面結冰要及時打破,謹防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四.黃鱔病害及防治技術
生長期間,尤其是剛放鱔苗和黃鱔繁殖季節, 絕對不能夠放鴨子直池捕食。為防止貓、鼠、鳥類等動物入池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片蓋住池子,或是採取其它保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氣溫太高,黃鱔會出現中暑昏迷現象,此時應換清涼水,或遮陰降溫,再喂新鮮的蚪肉。
黃鱔在飼養初期,如果鱔種表皮受傷就易引起水霉病。病鱔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病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強壯的幼鱔,在放養前用石灰消毒鱔池,發現患有水霉病的黃鱔要及時用5%的碘酒抹患部或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鍾,就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狀病是在黃鱔的背部出現黃豆粒大的黃色圓形病斑。
防治方法是在鱔池中放養一些蟾蜍,由於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若已發病,可用剝去皮的蟾蜍頭部,用繩子系好後在池內拖幾次, 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毛線蟲病是由於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毛線蟲大量寄生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鱔苗之前用生石灰清池,可殺死蟲卵預防此病。發現病鱔後,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5克敵百蟲晶體(90%), 摻入豆餅粉3公斤,做成葯餌投喂治療。
五.黃鱔幾種常見病的防治
在養殖黃鱔過程中應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其常見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腐皮病
病鱔行動無力,整天將頭伸出水面,體表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形紅斑,以腹部兩側為多,有的還會腹部出現蠶豆大小紫斑, 嚴重的表皮腐爛成漏斗狀的小洞,若剝去腐皮肉,往往可見腐皮和內臟。
防治方法:
(1) 經常更換池水,保持良好水質,是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在加換新水的同時,全池潑灑漂白粉1ppm,連續3天,有較好療效。
(3) 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黴素2.5萬單位噻唑拌餌料投喂,每天一次,連續3-6天
2.膚霉病
此病是由於放養密度過大或餌料不足而引起黃鱔互相咬傷,傷口感染黴菌而致,傷口處長出棉絮狀"白毛",病鱔食慾不振,最後消瘦死亡。
防治辦法:
(1) 用5%食鹽水浸洗鱔種後放養。
(2) 已發病的可用0.04%的食鹽和0.04%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3.爛尾病
此病在高密度養殖的黃鱔池或運輸途中容易發生, 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而肌肉腐爛壞死,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椎骨外露,病鱔的頭伸出水面,反映遲鈍,行動無力。
防治方法:
(1)注意鱔池水面的環境衛生,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和危害。
(2)用0.2ppm呋嘀唑酮全池潑灑。
(3)用每毫升0.25單位的金黴素液浸洗消毒魚體,效果很好。
4.毛細線蟲病
此病系毛細線蟲侵入黃鱔腸道所致,造成黃鱔消瘦,而後死亡。
防治方法:
(1)放養前黃鱔池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
(2)每50公斤黃鱔用9%晶體敵百蟲5-7.5克拌入河蚌肉中投喂,連喂6天。
(3)用貫眾、荊、蘇梗、苦楝樹根皮等中草葯合劑,按每50公斤黃鱔用葯總量290克 (比例按順序為16:5:3:5),加入相當於總葯量3倍水,煎至原水量的1/2, 倒出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並兩次葯汁拌入飼料投喂,連喂6天。
5.棘頭蟲病
由棘頭蟲寄生腸道引起,腸道發炎充血,阻塞腸管,嚴重時造成腸穿孔,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
(1)養鱔池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公斤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40-50克混合於飼料中拌喂,連喂6天。
『伍』 養殖鱔魚要具備哪些條件啊
一、建池:在向陽、有一定水源和土質較堅實的地方建養殖池,養殖池有泥土池、水泥池和泥結構四周砌磚等三種類型,以水泥池為最佳。宜按面積10-15平方米、深0.8-l米的標准建池,池壁設置小洞穴,池底鋪塘泥30厘米,以利鱔魚鑽洞棲息;池內蓄水10-15厘米,水面處設置進出水口,用聚乙烯細網防逃:池面用l/2面積種植慈菇或養殖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作為鱔魚遮蔭潛伏棲息防暑之用。
二、放養:選用良種,以黃色為好,青色次之,最好與養鱔戶聯系,購買大小均勻、體強無病、無傷的種鱔,也可到市場上去購買,或到野外捕捉,鱔種每斤15-25條左右為好。每年4-8月是鱔魚產卵季節,5-6月是產卵盛期。幼苗期間需投喂雞蛋黃、碎肉、餅粉等。當年或翌年長至尾重20克,即可投入大池中養殖成魚。鱔魚投放的時期,早春為宜,養到10月份,大鱔可超過150克,小的亦在100克左右。鱔魚放養時的大小規格,一般以每公斤30-40條為好,大小分開飼養,切忌大小鱔魚混養,避免相互殘食,放養密度每平方米放養l-2.5公斤。鱔魚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一般第一次放養後不必再投放魚苗,但必須加強魚苗的保護和管理。
三、喂料:黃鱔喜歡吃活食,並且非常貪吃。人工飼養鱔魚,蚯蚓、蚌肉、螺螄肉、小雜魚、蠶蛹、蝌蚪、小昆蟲、動物內臟及麥面、菜類等均是好飼料。可用燈光誘飛蟲入池,或用豬血招引蒼蠅產卵生蛆作飼料。投料喂養鱔魚以蚯蚓最好,每7-8條蚯蚓可增加鱔重l克。黃鱔對飼料的選擇性很嚴格,如果長期飼喂一種食料後,很難在短期改變其食性,改用某種飼料時,須在前2-3天內不投餌,此後即可投喂新的餌料。黃鱔習慣晝伏夜出,因此,初放養時給餌的時間,宜在每日的下午4-5時,或傍晚天黑以後,然後逐日提早餵食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馴餌,即可每日上午9時或下午2時給餌,亦可採用隔日投餌法,以增加其攝食量。餌料可投在木框和聚乙烯網布做成的餌料台上,投餌的地點要固定,投餌量為魚體重的6%-7%。投餌後的第二天,應調換新鮮水,保持池內水質新鮮、溶氧量高。
四、管理:黃鱔生長適宜的水溫是15℃-28℃,水溫低於15℃時影響黃鱔攝食,低於10℃以下鱔魚完全停止攝食,進入冬眠狀態,水溫超過28℃,黃鱔的攝食量也會下降,高溫期間應採取措施降低水溫。黃鱔從春後到入冬前,是生長的旺季,要加強管理,喂足喂好,定時定量,使鱔魚能加速生長。對吃剩的餌料,要及時清除。秋肥冬壯的黃鱔是第二年春發的條件和保證,因此,在入冬前,一定要喂足飼料,一旦入冬,必須將養殖池的水放干,並用稻草覆蓋,厚度以不使黃鱔窒息死亡和不致於低溫而凍死為度,春後再適時復水。
五、黃鱔常見有發燒病、感冒病、膚毒病和毛細線蟲病,要注意預防,及時治療。
黃鱔是一種名優魚類,經濟價值頗高,但在長期的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苗種、飼料、疾病及規模養殖技術等問題。
『陸』 大棚養殖黃鱔的技術有哪些
1、建飼養池。①開放式飼養池。適合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優點是流量穩定,適於較大規模的經營,缺點是有區域局限性。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每個池的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40厘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厘米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底等高,排水管一個與池底等高,一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將若干飼養池並列排成一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500平方米。
②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適宜在大城市或缺乏水源地方應用。其優點是池水可以重復使用,耗水量較少,便於控制溫度,但投資稍大。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外需建造曝氣池、沉澱池,配備一些凈水、抽水、加溫設備。
2、大棚建造。養殖黃鱔的塑料大棚的建造與普通大棚相同,最好一個單元建在同一個大棚內,以便於管理。
3、投放鱔種。池建好後,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池水浸泡5~7天後再將水放干,然後將池底的排水孔塞住,再注水保持每個池內有微流水,水深5厘米,這時即可放養。鱔種在放養前需要進行消毒。用硫酸銅、漂白粉混配液消毒時,按每立方米水體投入硫酸銅8克、漂白粉10克的比例將葯料投入水中,充分攪拌,待溶化後將鱔種置於葯液中浸洗20~30分鍾(設定水溫為10~15℃),可防治水霉病、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隱鞭毛蟲、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毛管蟲等多種病蟲害,可消除鱔魚體表的寄生蟲。
黃鱔養殖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前面所講的投餌外,還有防水質、防暑、越冬、鱔病防治等。這些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決定著全年的產量和效益。
1.防逃。 防逃工作是日常管理中首先應注意的一個方面。雨天,尤其連續大雨天氣,應及時排水,防止逃魚,要經常檢查排水孔。排水孔應有可靠而堅實的攔魚柵,以防鱔魚從排水孔逃逸。
2.水質管理。 要保持池水穩定和水質清新。鱔池水深一般保持在15厘米左右,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每當天氣由晴轉雨或雨轉晴,天氣悶熱時,水體往往容易缺氧,凡在這種天氣的前夕都要灌注新水,以免黃鱔過多的將頭伸出水層,露出水面呼吸,不利生長。要經常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夏季高溫,應每天換水,有時因殘食變質,池水發臭,更需及時換水。氣溫正常,水質如無明顯惡化,也可1—2天換1次水。
3.防暑和越冬。 水溫的高低直接關繫到黃鱔的攝食和生長速度。通常水溫在10℃以下,黃鱔處於休眠狀態,不出洞也不吃食;當水溫上升到12℃時,開始出洞覓食,但活動力弱。最適宜黃鱔生長的溫度為15℃—28℃,當水溫在28℃以上時,攝食量下降。因此在飼養中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水溫,以利黃鱔的攝食生長。
在炎熱的高溫季節,當水溫超過30℃時,要勤換新鮮的清涼水,如發現黃鱔頭部露出泥沙外或全身卧於泥上,反應遲鈍,則需趕緊沖水或在泥里加清涼淤泥,一般可避免死亡。用井水、泉水沖涼時,進水速度不能過快。
當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應投喂優質餌料育肥,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可將池水排干,為保持池泥濕潤和溫暖,可在上面覆蓋少量稻草或草包,以避免結冰而使黃鱔凍傷致死。同時還要注意防止老鼠和畜禽的危害。如能利用工廠余熱水,使池溫保持在25℃左右,則可延長黃鱔的生長期,加快鱔的生長,提高產量。
『柒』 黃鱔養殖技術活前都需要做些什麼准備
[養殖技術]
一、科學放養鱔魚為變溫動物,只要水溫在10—32℃,全年均可進行放養。放養的鱔魚要求體質健康,游泳活潑,無疾病,無傷殘,規格大小均可。因鱔魚有大欺小、強欺弱和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相互撕咬殘食的現象,因此,同池飼養的鱔魚應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個體重在100—350克以上的,可放到待銷池內隨時出售;個體重在50克以上的,可放到養成池中,當年可長到商品規格;50克以下的,可放到苗種池中,當年能長到50克以上,可為來年鱔魚養成提供大規格鱔種。放養密度要根據放養規格及飼養條件等靈活掌握,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養1—5千克。
二、進池准備鱔魚入池前,可施少量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搖蚊幼蟲、絲蚯蚓、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或在池中投放螺螄或泥鰍等,任其繁殖,為鮮魚提供鮮活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黑光燈,引誘昆蟲入池。
三、投喂餌料經1—2天短期適應後即可投餌,投餌量一般為魚總體重的2%—10%。投餌量要根據水溫高低、餌料質量、水質狀況等酌情增減。一般日投餌1次。在下午4—5時或傍晚投喂。亦可逐步提早投喂時間,馴化其白天攝食,在上午8時、下午4—5時各投餌1次。
鱔魚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喜食鮮活餌料,如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蚯蚓、小魚蝦、蠶蛹、蠅蛆、螺螄、蚌蜆、大型浮游動物、畜禽內臟及蝌蚪等。餌料應保證鮮活不腐臭,動物性餌料不足的地方,可投喂部分植物性餌料,如豆餅、麩皮或玉米粉等,將上述植物性餌料與絞碎的魚蝦肉糜混合成濕團(在水中能較長時間不散開)後投喂。較大的餌料要剁碎或吊掛在池中,任其撕食。螺螄、河蚌及蜆等硬殼餌料,投放前須砸碎其外殼。餌料應定點投喂,每個魚池設2—8個投喂點。鱔魚攝食的適宜水溫為15—30℃,有晝伏夜出索餌的習性。如冬季對魚池覆蓋塑料薄膜大棚或採用其他增溫、保溫措施,保持適宜的水溫,鱔魚可全年攝食生長,從而大大縮短暫養期,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投餌前應清除殘餌,以免影響水質。
四、調節水位水質因鱔魚能在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所以,鮮魚池水位宜淺。水位應根據鱔魚規格而定,苗種池水位宜淺,一般為10—20厘米。養成池可深些,一般為30—40厘米。待售池水位可淺些鱔魚耗氧量較高,喜清新水質。因此,應經常沖注新水。一般冬季每月換水1—2次,春秋季每星期換水1次,夏季每1—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在20—50%,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鱔池中形成微流水。在高溫季節,應增加換水次數,或在池上架植絲瓜、葡萄,以防烈日暴曬和降溫防暑。較大較深的養鱔池中,可混養少量羅非魚、鯉魚、鯽魚、泥鰍等雜食性魚類,能起到清除殘餌糞便、凈化水質等作用。
五、及時過篩分池鱔魚種內競爭性很強,同規格下池的魚,經一段時間的飼養,規格就會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利於產量的提高。所以,在鱔魚生長期間,應每隔1個月左右,將池中的鱔魚全部捕出,經過篩選,將大、中、小規格的鱔魚分池飼養。秋後生長期結束前,也應將魚全部捕出,把已達商品規格的魚放入待銷池中,其餘不同規格的魚,按來年生產需要分池放養。這樣,鱔魚種經一個冬天的適應,明年即可較早進入旺長階段。
六、防治魚病鱔魚池在放種前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外來鱔魚須用濃度為百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10—20分鍾後下池。飼養期間,每月按百萬分之一濃度用漂白粉潑灑全池。在池內拖洗剝開頭皮的蟾蜍,對白斑病和腐皮病有一定療效。
七、搞好防護工作鱔魚池池小水淺,在灌注新水時,要防止水溢魚逃。魚池水面應控制在池沿20厘米以下,隨時檢查進排水門的攔魚網布及池壁的牢固程度。特別在食物缺乏、雷雨、久雨天氣或水質惡化時,鱔魚最易逃逸,此時更應重視防逃工作。另外,應當防範鴨、鼠、貓等敵害危害鱔魚。
八、越冬管理一般11月份以後,水溫降到15℃以下時,鱔魚開始鑽入土層深處,進入冬眠狀態,直到來年2—3月。越冬期間,待銷池應採取增溫、保溫措施。當年不夠商品規格的鱔魚,可在原池越冬,越冬期間可保持較高的水位。尤其在冰封水面時,應保持冰下水深0.3米以上,並每月換1次池水。也可採用干法越冬,即當水溫降到10℃以下時,將池水排干,池底覆蓋部分麥秸或稻草等,保持土壤潮濕和不凍結,鱔魚即可安全越冬。有熱源的地方,使池水終年保持25—30℃,鱔魚就能免除冬眠,常年生長。
黃鱔的養殖技術
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投餌和管理,防逃。
黃鱔養殖的管理:投給適口餌料,經常加註新水,創造適宜環境,注意防治鱔病,黃鱔的越冬。
黃鱔病害技術及防治,黃鱔幾種常見病。
一.概述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一般一個月可增長10厘米,9 個月體長可達300克,即達商品魚規格.黃鱔尤其適應農村人工養殖, 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1.養殖鱔魚需注意的環境
應選擇水源充足,四季朝陽的地方,在水質上,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定要勤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一次,夏天1-2天換水一次,其水深不低10厘米,注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引起死亡。
2.建造養鱔池
建造鱔池,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以小型為主 ,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池形應按東西走向, 為了防逃可另做池沿,四周高出地面30-50厘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建池可不用磚石,若在軟土質處建池則要用磚石鋪底砌壁水泥勾縫。池底墊上經過曝曬松硬適度的泥土30-60厘米,便於黃鱔打洞潛伏,在接近水源處挖一進水口,在相對一側下端平行水底處留一排水口,排進水口均要有攔魚網布,防止逃鱔.池面 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蒿草等水生植物,供鱔魚蔽,遮蔭改善魚池環境。
二.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
1.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 一般要求每尾重量2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30-50克的大規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苗種有來源於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皮, 斷尾的鱔要除去,還可以是人工繁殖的苗種。放養早春為好. 一周內放齊。放養量一般每平主米1.5-3千克,條件好的可放到5-6千克。總之, 放養規格大,密度就小,反之,則相應增大,且放養前應注意魚體消毒,水溫差不宜過大。
2.投餌和管理
黃鱔以肉食為主,人工投飼可用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 也可搭配投喂一些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敗變質的飼料不可投喂.投飼應在傍晚進行,日投量占鱔魚體總重的3-5%,6-8 月投飼量為總重量的6-7%;投飼量隨鱔體增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以下,10℃以下停止投喂,要求將飼料投入食台,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殘餌。
3.防逃
雷雨悶熱天氣,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此時要注意灌注新水.雨天還要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網是否牢固,以防黃鱔外逃.池邊不能有草繩、木棒延伸池外,因雨天黃鱔最易順水逃逸。
三.黃鱔養殖的夏天管理
1.投給適口餌料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這些都是黃鱔的理想餌料。
黃鱔喜歡晝伏夜活動,因而投飼時間為下午4-6時為好.黃鱔貪食且耐飢餓,飽飢不易覺察,故投飼要注意定時定量,一般每平方米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克,約占黃鱔體重的5-8%.投飼要有固定的投喂地點,多設食台,防搶食或飢飽不勻。
2.經常加註新水
黃鱔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5-20厘米為宜,要經常換水, 堅持每天或隔天換一次,保證水質清新。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 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加註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暢通,切忌雨水漫池,防外逃。
3.創造適宜環境
黃鱔的適宜生溫是1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攝食和生長,故在夏秋高溫季節,要注意為黃鱔創造適應環境。可在養殖池內1/3 的面積放養水葫蘆、浮萍或者種養慈菇、菱白等水生植物,也可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並在池上搭架遮蔭,以利黃鱔生長。
4.注意防治鱔病
鱔種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浴10-20分鍾, 可有效地預防鱔病,黃鱔受傷後會生水霉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以免鱔體受傷。黃鱔生此病時,可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合劑全池潑灑, 也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鱔體5-8分鍾。
5.黃鱔的越冬
(1).干也越冬:冬季時將池水排干,泥土要保持濕潤,上層覆蓋18厘米稻草,以防土層結冰,注意鼠和貓進入池內損傷鱔體。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培肥水質,提高水溫,水面結冰要及時打破,謹防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四.黃鱔病害及防治技術
生長期間,尤其是剛放鱔苗和黃鱔繁殖季節, 絕對不能夠放鴨子直池捕食。為防止貓、鼠、鳥類等動物入池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片蓋住池子,或是採取其它保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氣溫太高,黃鱔會出現中暑昏迷現象 ,此時應換清涼水,或遮陰降溫,再喂新鮮的蚪肉。
黃鱔在飼養初期,如果鱔種表皮受傷就易引起水霉病。病鱉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病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強壯的幼鱔,在放養前用石灰消毒鱔池,發現患有水霉病的黃鱔要及時用5%的碘酒抹患部或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鍾,就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狀病是在黃鱔的背部出現黃豆粒大的黃色圓形病斑。
防治方法是在鱔池中放養一些蟾蜍,由於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若已發病,可用剝去皮的蟾蜍頭部,用繩子系好後在池內拖幾次, 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毛線蟲病是由於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毛線蟲大量寄生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鱔苗之前用生石灰清池,可殺死蟲卵預防此病。發現病鱔後,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5克敵百蟲晶體(90%), 摻入豆餅粉3公斤,做成葯餌投喂治療。
五.黃鱔幾種常見病的防治
在養殖黃鱔過程中應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其常見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腐皮病:
病鱔行動無力,整天將頭伸出水面,體表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形紅斑,以腹部兩側為多,有的還會腹部出現蠶豆大小紫斑, 嚴重的表皮腐爛成漏斗狀的小洞,若剝去腐皮肉,往往可見腐皮和內臟。
防治方法:
(1) 經常更換池水,保持良好水質,是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在加換新水的同時,全池潑灑漂白粉1ppm,連續3天,有較好療效。
(3) 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黴素2.5萬單位噻唑拌餌料投喂,每天一次,連續3-6天
2.膚霉病:
此病是由於放養密度過大或餌料不足而引起黃鱔互相咬傷,傷口感染黴菌而致,傷口處長出棉絮狀"白毛",病鱔食慾不振,最後消瘦死亡。
防治辦法:
(1) 用5%食鹽水浸洗鱔種後放養。
(2) 已發病的可用0.04%的食鹽和0.04%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3) 爛尾病:此病在高密度養殖的黃鱔池或運輸途中容易發生, 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而肌肉腐爛壞死,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椎骨外露,病鱔的頭伸出水面,反映遲鈍,行動無力。
防治方法:(1)注意鱔池水面的環境衛生,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和危害。(2)用0.2ppm呋嘀唑酮全池潑灑。(3)用每毫升0.25 單位的金黴素液浸洗消毒魚體,效果很好。
3.毛細線蟲病:
此病系毛細線蟲侵入黃鱔腸道所致,造成黃鱔消瘦,而後死亡。
防治方法:(1)放養前黃鱔池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 公斤黃鱔用9%晶體敵百蟲5-7.5克拌入河蚌肉中投喂,連喂6天。(3)用貫眾、荊、蘇梗、苦楝樹根皮等中草葯合劑,按每50公斤黃鱔用葯總量290克 (比例按順序為16:5:3:5),加入相當於總葯量3倍水,煎至原水量的1/2, 倒出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並兩次葯汁拌入飼料投喂,連喂6天。
4.由棘頭蟲寄生腸道引起,腸道發炎充血,阻塞腸管,嚴重時造成腸穿孔,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1)養鱔池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公斤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40-50克混合於飼料中拌喂,連喂6天
『捌』 養黃鱔需要什麼技術
折疊養殖全程用葯方案
折疊水體消毒
常用消毒劑為氯安、氯立得或者溴氯海因等。
折疊苗種消毒
苗種在放養時,必須進行葯浴消毒處理。建議用聚維酮碘溶液。
折疊馴食
方法是每100千克飼料添加誘食解毒安500克,混合均勻後投喂。
折疊驅蟲
利用野生黃鱔苗種養殖時需要重視驅蟲,最好立即著手殺滅寄生蟲。
折疊病害預防
①養殖水體每隔半個月潑灑消毒劑一次,預防病毒性、細菌性病害。
②定期投喂三病康寧、魚血康寧、肝腎康寧等中草葯制劑。
折疊抗應激
分箱或惡劣環境時,要投喂泰利維等抗應激葯物或潑灑牛磺應激消。
折疊養殖三種方式
我國的黃鱔養殖經歷了20年左右的摸索發展,其間曾經採用過水泥池養鱔、池塘養鱔、稻田養鱔、網箱養鱔等多種方式。水泥池養鱔又分為水泥池有土養殖和水泥池無土養殖,而水泥池無土養殖又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在網箱養殖中,實際上又有浮式網箱養殖、固定式網箱養殖、有土網箱養殖(俗稱「土池」)這三種方式。經眾多養鱔者實踐證明,目前較好的養殖方式為水泥池靜水無土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方式。
1、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有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量充足、水 位平穩條件的均可選擇此法。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0平方米為宜。箱體深度為1.2-1.5米(一般入水深度為50厘米,水面上的70-100厘米為防逃部分)。根據網箱大小裁剪網片,採用優質尼龍線,用鞋底機或縫紉機縫合。網箱 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 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
2、生態小池密養
小池密養具有預防疾病用葯准確、用葯量小,觀察、管理方便,徹底防逃,用水量小,便於繁育等優點。此法適合全國各地的黃鱔出產區。一般鱔池面積10-30平方米,修建規格為2.5米×4米、3米×5米或3米×10米,深度為50-70厘米。內角建成弧形,池沿上砌探頭磚,使池頂的磚塊與池壁呈「T」字狀。整個養殖池都建在地面上,先在池的四周平地鋪一排平磚,再在上面砌池壁,池壁可以砌立磚(牆厚6厘米),然後池頂再放一塊平磚,使整個池壁與牆腳和頂上的「探頭磚」呈「工」字形。池底用水泥河沙加石子拌勻打底,並使整個池底向出水口的一方略微傾斜,以利排水。截取一節長度比池壁厚度多5~10厘米,直徑為5厘米PVC塑料管,在其兩端均安上一個同規格的彎頭,將其安裝在養殖池的排水孔處,使其一個彎頭在池內,另一個彎頭在池外,彎頭口與池底相平或略低。若要將池水深度控制在30厘米,則只需在池外的彎頭上插上一節長度約為30厘米的水管。當池水深度超過30厘米時,池水就能從水管自動溢出。若要排乾池水時,只需將插入的水管拔掉。如果養殖池較大,我們可以多設一個排水管。
3、土池養殖
採用土池養殖黃鱔,改造1畝(667平方米)稻田,僅需投資2000元左右,加上配套修建幾口觀察池,總投資僅3000元左右,成本比網箱還低。土池養鱔採用泥埂代替了網箱的「跳板」,加上土池內水的深度為50厘米左右,管理非常方便。我國的稻田眾多,利用稻田直接開展黃鱔養殖,平時的管理、觀察、捕撈都很成問題,也不能夠形成產量。將稻田改建成土池便於集約化管理,容易形成較高的產量。據有關數據統計,採用傳統的稻田養鱔,畝產黃鱔僅100-200公斤,將其改建成土池後,畝產可達2000公斤左右。對於沒有其他場地或初期的資金不多的養殖戶,這無疑是養殖的首選。修建土池選用能灌水達40厘米以上的稻田,四周將聚乙烯網布埋20-30厘米到泥土下,其餘網布要打樁固定以防逃。稻田中間也用網布隔成50-100平方米一個的土池,池中放竹框鋪水草即可。養殖戶採用何種方式養殖黃鱔,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進行選擇,各類鱔池的具體修建方法參照《黃鱔生態小池密養新技術》。
『玖』 怎樣養黃鱔,養黃鱔需要那些條件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市場對黃鱔需求的不斷增長,黃鱔的季節性差價逐漸拉大。因此,在黃鱔的出欄高峰期低價購入,貯養一段時間後上市,可以賺取一筆不小的差額。但如果黃鱔在貯養期間大量死亡,不僅賺不到錢,甚至還會虧本。為了減少黃鱔在貯養過程中的死亡,應切實掌握五個要點: 一、挑選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貯養。目前,捉取黃鱔一般以籠(簍)捕、鉤捕為主。採用籠(簍)捕方式獲得的黃鱔除身體上有劃傷的以外都可以貯養,但採用鉤捕方式獲得的黃鱔因為身體大多有內傷而不宜貯養。 二、注意控制水溫。貯養黃鱔的水溫宜控制在18℃~28℃。每次注入的新水溫度與鱔池的水溫相差不宜超過3℃。 三、保持適當的密度。貯養黃鱔的密度應視黃鱔的數量多少、個體大小和預貯的時間長短靈活確定,切忌過大。 四、及時換水降溫。因為黃鱔體表有很多黏液,若貯養密度大,又不及時換水,黏液會越積越多。這些黏液在自然分解時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並產生熱量,使水溫明顯升高,導致黃鱔死亡。 五、投喂適量的適口飼料。黃鱔投入貯養池後,若所投喂的飼料不適口,黃鱔長時間不攝食,易患閉口病,會導致其體弱消瘦,最後死亡。若飼料適口但投喂量太多,又會使黃鱔採食過量,患鼓脹病而死。因此,對貯養黃鱔投喂的飼料既要適口又要適量。 黃鱔適宜作為廣大農村發展庭院經濟、發家致富的優選養殖對象。但在養殖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致使許多養殖者,特別是初養者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下面筆者簡單談談初養黃鱔應該注意的問題,初養黃鱔者應該把好的「六關」。 一、建池關 黃鱔生性喜溫、避風、畏光、怕驚、怕高溫,故建池處要求向陽、避北風、水源方便,另外池周要留有種植長青樹和藤蔓類植物的空間。科學地建好鱔池是黃鱔養殖的基礎,一般選用水泥、磚面結構,建成半地下式,大小以6~20m2為宜,底面以混凝土鋪設為好,池深1~1.5m左右。為防止黃鱔逃逸,池角一般砌成圓弧形,池檐向內側伸出。設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進水口一般高出水面30~40cm,排水口安裝在泥層線下,以能把池水全部排出,溢水口一般設在高於泥面20cm處。排水口和溢水口應設在進水口對側,並且各水口都要用金屬網做好防逃裝置。上述工作做好後,還應對水泥池採取脫鹼措施,以避免水體中的溶氧減少,酸鹼度上升,使養殖的黃鱔受害,其方法是每立方米水體中溶入過磷酸鈣肥料1kg,或酸性磷酸鈉20g,浸泡2日後用清水沖洗,然後即可開始進行下一步工作。 二、底質關 初養者往往直接取黑色淤泥鋪底,這是不足取的,因為這既不利於黃鱔打洞穴居的習性,又使黃鱔發病機率提高。正確的做法是在混凝土的基礎上還應再分三層。底層是用廢植物秸桿鋪成的,一般選擇有韌性、透氣性好、耐腐蝕性強的粗纖維植物廢料,並要求大小搭配,重量比例可為粗大桿∶中型桿∶碎料為5∶3∶2。例如先鋪1~2層玉米桿,再鋪20cm左右厚的油菜桿(或豆秸),上面再鋪3~5層縱橫交錯的玉米桿或高梁桿之類,最後再撒入一層谷殼,一層生石灰(約10m2撒0.5kg);中層是供黃鱔穴居的較硬粘土層,一般厚度約30~40cm;最上層便可鋪淤泥,厚度為15cm左右,同時撒上一層薄薄的生石灰,最後注水進行底質消毒。 三、環境關 由於黃鱔喜歡半水半空的洞口,所以鱔池應該有水有陸。這一問題通常用設泥埂來解決。泥埂上窄下寬,底寬40cm,高度也以40cm左右為宜。各相鄰泥埂之間為相通的泥溝,溝面寬與深都在30cm左右,注意堆設泥埂時應刮盡底面的軟泥。然後便可在泥埂上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稻、荸薺之類的經濟作物,若有適宜的中草葯植物種植更佳。另外,為遮擋日曬,池頂植被可根據鱔池的大小種2~3株葡萄,藤蔓布局以西邊密東邊略疏為宜。也可種植絲瓜、葫蘆等其他藤蔓類來控制光照,特別是遮擋夏天的西曬。這樣,便為黃鱔生活創造了一個比較適宜和穩定的小生態環境。 四、苗種關 目前苗種主要有下列來源:首先是從野外直接捕捉,每年的4~10月都可在稻田和淺水溝渠用鱔籠或者利用晚上點燈照明的方法捕捉,捕捉後的黃鱔將有病有傷的剔掉再放養,這種方法尤其適於初養者採用。其次就是從市場選購。從市場上選購要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體色發白無光澤、瘦弱的不能用作鱔種。另外,黃鱔體色橙黃色的比青灰色的生長速度、增肉倍數都要高,特別是黃斑大的更宜優先選購。同時要注意苗種規格要基本一致,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肉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投入鱔種前7~10天,每平方米池子用生石灰0.2kg清塘。放養密度視情況而定:水源充足、鱔種規格小的每平方米可放養3~6kg;水源不便、鱔種規格大的每平方米可放養2.5~5kg,同時還可投放占鱔體總重10%的泥鰍混養。 五、馴飼關 從自然環境捕捉來的鱔種,一般不肯吃人工投喂的飼料,必須經過一段馴飼過程,否則會導致養殖失敗。馴飼的方法是:黃鱔放養3~4天內先不投飼,然後在黃鱔行動正常後,於晚上開始引食。引食飼料選用黃鱔最喜歡的蚯蚓、河蚌等,用量可為鱔體總重的1%,第二天根據吃食情況適當調整投餌量,並稍稍提前投餌時間。由於黃鱔對餌料選擇性較強,故在引食成功後,必須在引食飼料中逐漸摻入本地來源廣、價格低、適口性好、增肉率高的其他餌料,乃至人工配合飼料,必須注意的是動物原料最好煮熟(活餌除外)。投餌地點最後定位於泥埂一端稍稍壓平的檯面上,投餌時間在能看清黃鱔吃食的傍晚為最佳。一般經過一周左右馴飼工作便會基本完成。 六、水質關 水質要好,要勤換水,一般情況下春、秋每3~5天換水1次,夏天1~2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只可換去1/4~1/2,且進水的溫度要盡可能與池水溫度一致,溫差不要超過3℃。換水的時間以中午為好,最好是在有陽光的時候換。換水的同時要注意清洗食台和污染的地方。有條件的能保持微流水更好。水質好的表現為黃鱔吃食時會發出「吱吱」聲。池內水位要依水溫、季節、天氣情況而適當調整,一般應控制在6~25cm范圍之內,原則是低溫時淺、高溫時適當加深。 每年春節前後黃鱔的市場價格是4-9月份的2倍以上,且貨少暢銷。因此,在秋季大規模收取野生黃鱔在網箱中進行短時間的暫養,至春節前後銷售,能獲得豐厚的利潤。該項目固定資產投入少,操作簡單,資金周轉快,是廣大農戶快速增收致富的良好途徑。現將本地的做法簡介如下: 1、選擇良好的水域設置網箱。選擇設置網箱的水域最好是池塘,其次是水位較穩定的湖泊、河溝和水庫,但不管是哪種水體,均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光照好。網箱用聚乙烯網片縫合而成,每個面積10-20平方米,深1-1.2米。水域中的網箱用木樁固定或用油桶等浮起。黃鱔放養前,在網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花生或油草,並讓其充滿全網箱,以供黃鱔棲息。 2、充分把握入箱黃鱔質量。放養時間一般在黃鱔數量較多且收購價較低的每年9月前完成。暫養的目的是保持重量、獲得季節差價,不考慮生長增重。因此收養的品種不需刻意追求,但是與常規養鱔收苗種一樣,必須嚴把質量關,要求選購籠捕無病無傷的個體進行暫養,以確保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溫度高,極易引發黃鱔發燒病而造成大批死亡。捕鱔戶家中的黃鱔在臨時暫養時,每天要換水2次以上且放置在陰涼處。冬季暫養應收購在捕鱔戶家中臨時暫養不超過2天的黃鱔,收鱔時間應在相對氣溫較低的早上,運輸時間應盡可能短,運輸桶中的水與黃鱔重量各半。收回的黃鱔及時放養入箱。 3、正確放養。對所收的統貨黃鱔應按大小最少分3個檔次分別放入不同的網箱。入箱前用3%-5%食鹽水消毒5-10分鍾。放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網箱2.5-5公斤,且規格大放養重量多,規格小放養重量少。 4、暫養管理。①投餌:黃鱔入箱3天後開始投喂用絞肉機絞碎的鮮魚肉,每天傍晚投喂一次,餌料投在水草上,每箱設3-4個投餌點,數量以每次吃光為度。在長江中下游,10月底(水溫15℃以下)以後基本上可停食。②防凍: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必須提前加深池水深度和保持網箱豐茂的水草,若水草有病蟲要及時打葯防治。③防干擾:冬季低溫時黃鱔活動能力極差,應堅決杜絕翻動水草和攪動池水等,否則會使黃鱔落入箱底而無力再回遊至水草上棲息,造成黃鱔缺氧死亡。 5、掌握時機適時銷售。冬季應隨時掌握全國各大市場價格行情和主養區存貨量,以預測市場價格升降變化趨勢,把握時機適時銷售,獲得最好收益
『拾』 求一大棚養殖黃鱔的技術(詳細)
在黃鱔上市旺季以較低的價格大量收購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放入塑料大棚內暫養,在秋冬實行反季節養殖,等到元旦、春節期間黃鱔銷價高時上市,效益相當可觀。採用塑料大棚高產養殖黃鱔技術進行黃鱔養殖,不僅延長了黃鱔生長期,還提高了黃鱔越冬成活率。
一、建飼養池
①開放式飼養池。適合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適於較大規模的養殖。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單池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0.4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在池內的相對位置設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其直徑均為3~4厘米。進水管的高度與池底一樣,其中一個排水管與池底等高,另一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應設金屬網防逃。為了便於管理,宜將若干飼養池並列排成1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以不超過500平方米為宜。
②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適宜在大城市或缺乏水源的地方使用。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需建造曝氣池、沉澱池,配備凈水、抽水、加溫設備。
二、投放鱔種
池建好後,塞好總排水口,灌滿池水,浸泡5~7天後放乾池水,然後塞住底下的排水孔,放水保持每個池內水深5厘米,有微流水,這時即可放養鱔種。鱔種在放養前需要消毒,每噸水投入硫酸銅8克、漂白粉10克,充分攪拌,待溶化後將鱔種置於葯液中浸洗20~30分鍾(設定水溫為10~15℃)。注意:葯液隨配隨用,浸洗時間應視魚體健康狀況和水溫高低作適當調整。鱔種消毒後及時放養,放養規格為35~50條/千克的鱔種4~5千克/平方米。同池的鱔種要大小一致。
三、投喂飼料
黃鱔放養2~3天後,將蚯蚓、螺蚌、蛙肉等切碎,放在餌料台內進行引食,並適當增大水流。第1次的投飼量可為黃鱔總體重的1%~2%。第2天早上檢查,若能全部吃光,再投喂時可增加到黃鱔總體重的2%~3%,以後可逐漸增加到5%左右。隨著食量的增加,可在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和血粉、魚粉、豆餅、菜籽餅、麩皮、米糠、瓜皮等,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飼料。當黃鱔吃食正常後,每天投飼兩次,早上8~9時、下午2~3時各投飼1次。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應控制為35%~40%。
四、日常管理
飼養一段時間後,同一池的黃鱔若大小不均,要及時分開飼養。定期對食台進行洗刷、暴曬,或用漂白粉等葯物消毒,每隔5-7天,用生石灰20克/平方米消毒水體。及時換水,不是微流水的鱔池,高溫季節每5天向池內注新水1次,同時排出相同體積的老水。冬季及早春,晴天上10時至下午3時,從塑料棚上取下稻草簾,其餘時間應蓋簾保溫。
五、病害防治
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敵的侵害。重視感冒病、毛細線蟲病、梅花斑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