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制氧機的出氧濃度是多少
制氧機的出氧量指的是每分鍾的氧氣流量,現在大部分家用制氧機出氧量都是1-5L可調節的,既每分鍾的氧氣流量為1L、2L、3L、4L、5L;出氧濃度指的是氧氣濃度是多少,這是從30%-99%不等的。出氧濃度和出氧量是成反比的,出氧量越大的時候,出氧濃度就越低。比如,美菱制氧機,現在都是2L機和3L機,2L機出氧量1L的時候,氧氣濃度是93%,出氧量是5L的時候,氧氣濃度是50%。具體的每升出氧量對應的氧氣濃度是多少,要看不同的機器
㈡ 管道內氧含量小於多少,管道動火是安全的
有可燃氣體或易燃物的話,有氧氣就是不安全的。
㈢ 在儲存氧氣的設備上動火,氧氣含量為23.5%為合格,為什麼
在生產運行狀態下的易燃易爆生產裝置、輸送管道、儲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他特殊危險場所進行的動火作業,帶壓不置換動火作業按特殊動火作業管理。
㈣ 動火作業氣體檢測濃度多少為合格
每種氣體不一樣,要保證在閃點和爆炸下限之下。
閃點是指可燃氣體揮發出的蒸氣和空氣的混合物與火源接觸能夠閃燃的最低溫度。閃點越低,引發火災事故的危險性越大。如常見的VOCs類汽油、苯、酒精等閃點在28以下,容易引發火災事故。
爆炸極限也稱爆炸濃度極限,是指可燃物質(可燃氣體、蒸氣和粉塵)與空氣(或氧氣)必須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均勻混合,形成預混氣,遇著火源才會發生爆炸,這個濃度范圍。
附:混合氣體的爆炸極限計算(僅供參考)
公式為:Lm=1/(Y1/L1+Y2/L2+Y3/L3),式中:
Lm——混合VOCs爆炸極限(%);
Y1、Y2、Y3——混合物中組成(%);
L1、L2、L3——混合氣體各組份相應的爆炸極限(%)。
例如:一天然氣組成如下:甲烷80%(L下=5.0%)、乙烷15%(L下=3.22%)、丙烷4%(L下=2.37%)、丁烷1%(L下=1.86%)
求該天然氣的爆炸下限。
解:Lm=1/(80/5+15/3.22+4/2.37+1/1.86)= 4.369%
㈤ 燃燒機內氧含量低於多少才能動火
氧濃度達到一定的時候才會起到助燃的作用。
在廣義的燃燒機概念中,家用的熱水器、煤氣灶,乃至打火機等都可以認為是燃燒機的一種。按其工作原理,可以將燃燒器定義為是一種將物質通過燃燒這一化學反應方式轉化熱能的一種設備—即將空氣與燃料通過預混裝置按適當比例混兌以使其充分燃燒。
㈥ 家用制氧機的氧氣濃度多少比較好 氧氣濃度怎麼測定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改善,同時人們對健康需求的逐漸增強,吸氧將逐步成為家庭和社區康復中一種重要手段。此時一種新型的醫療設備:家用制氧機正在不斷的崛起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消費者的市場。然而不少患者和用氧者對吸氧知識還不夠了解,氧療也不規范,所以什麼人需要吸氧、該如何進行吸氧等問題,是每位患者和用氧者必須了解的知識。
家用制氧機的氧氣濃度-家用制氧機工作原理
利用分子篩物理吸附和解吸技術。制氧機內裝填分子篩,在加壓時可將空氣中氮氣吸附,剩餘的未被吸收的氧氣被收集起來,經過凈化處理後即成為高純度的氧氣。分子篩在減壓時將所吸附的氮氣排放回環境空氣中,在下一次加壓時又可以吸附氮氣並製取氧氣,整個過程為周期性地動態循環過程,分子篩並不消耗。
家用制氧機的氧氣濃度-多少氧氣濃度為好
從保健角度,30%是最好的,達到90%以上的濃度不是給正常人准備的,正常人在90%以上濃度呆幾個小時,會出現氧中毒情況,如心跳過速等等,空氣氧氣濃度低於21%,會出現胸悶等情況,低於17%會直接導致大腦缺氧,要知道大腦是整個人體耗氧最多的器官(20%左右均供養給大腦)原來研究氧氣的危險特性時曾做過詳細調查和研究,現在只是憑記憶了。制氧機一般只是30%的保健氧氣,一般採用富氧膜技術.目前未通過醫療器械生產許可,只能作為保健器械,它的原理是利用氧氮分子在富氧膜內的溶透速度不同.從而實現從空氣中把氧氣富集把分氮氣排斥.從而獲得所需的富氧.它無需添加劑也不用加水.插上電源就能吸氧.
家用制氧機的氧氣濃度-測試方法
1、打開制氧機電源開關,流量位於3升位置,機器正常運行5分鍾以上。
2、取透明玻璃杯,倒入1cm高度的水,把吸氧管鼻吸頭放於玻璃杯中,用紙片蓋住杯口.
3、3分鍾後,移走紙片,輕輕取出玻璃杯中鼻吸頭,這時玻璃杯中充滿氧氣。
4、點燃一根火柴或牙簽,吹滅明火。
5、輕輕把帶有火星的火柴慢慢放入玻璃杯中。
6、火柴重新燃燒,證明是氧氣。
7、通常情況下,氧氣濃度越高,燃燒的火焰越明亮。
通過以上步驟操作,基本上能判斷氧氣濃度情況,如果發現火柴不能重新燃燒或火苗微弱,說明氧氣濃度低,應聯系生產廠家,進行維修。
㈦ 當空氣中含氧量低於多少就不會燃燒
可燃物質在沒有空氣或空氣中的含氧量低於14%的條件下是不能燃燒的。所謂窒息法,就是隔斷燃燒物的空氣供給。
應用:窒息滅火法是阻止空氣流入燃燒區或用不燃燒區或用不燃物質沖淡空氣,使燃燒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而熄滅的滅火方法。具體方法是:
1、用沙土、水泥、濕麻袋、濕棉被等不燃或難燃物質覆蓋燃燒物;
2、噴灑霧狀水、乾粉、泡沫等滅火劑覆蓋燃燒物;
3、用水蒸氣或氮氣、二氧化碳等惰性氣體灌注發生火災的容器、設備;
4、密閉起火建築、設備和孔洞;
5、把不燃的氣體或不燃液體(如二氧化碳、氮氣、四氯化碳[1]等)噴灑到燃燒物區域內或燃燒物上。
(7)氧氣設備氧含量多少動火擴展閱讀
可燃物必須有一定的起始能量,達到一定的溫度和濃度,才能產生足夠快的反應速度而著火。大多數均相可燃氣體的燃燒是鏈式反應,活性屮間物的濃度 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如果鏈產生速度 起過鏈中止速度,則活性中間物濃度將不斷增加,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誘導期)就自動著火或爆炸。著火溫度除與可燃混合物的特性有關外,還與周圍環境的溫度、壓力,反應容器的形狀、尺寸等向外散熱的條件有關。
當氧化釋放的熱量超過系統散失的熱量時,燃料就會快速升溫而著火。這種同流動和傳熱有密切聯系的著火稱為熱力著火,它是多數燃料在燃燒設備內所經歷的著火過程。
在燃料的活性較強、燃燒系統內壓力較高和散熱較少的情況下,燃料的熱力著火溫度會變得低一些。在一定壓力下,可燃物有著火濃度的低限和高限,在這個范圍以外,不管溫度多高都不能著火。
㈧ 化工作業,進入設備內作業氧含量必須達到多少
進入設備內動火,同時還需分析測定空氣中有毒有害氣體和氧含量,有毒有害氣體含量不得超過《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氧含量應為18%~22%。
㈨ 動火作業氣體檢測濃度是多少
動火作業前准備
1風險評估
申請動火作業前,作業單位應針對動火作業內容、作業環境、作業人員資質等方面進行風險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制定相應控制措施。
2系統隔離
(1)動火施工區域應設置警戒,嚴禁與動火作業無關人員或車輛進入動火區域,必要時動火現場應配備消防車及醫療救護設備和器材。
(2)與動火點相連的管線應進行可靠的隔離、封堵或拆除處理。動火前應首先切斷物料來源並加盲板或斷開,經徹底吹掃、清洗、置換後,打開人孔,通風換氣。
(3)與動火點直接相連的閥門應上鎖掛牌,動火作業區域內的設備、設施須由生產單位人員操作。
(4)儲存氧氣的容器、管道、設備應與動火點隔絕(加盲板),動火前應置換,保證系統氧含量不大於23.5%(體積分數)。
(5)距離動火點30m內不準有液態烴或低閃點油品泄漏;半徑15m內不準有其他可燃物泄漏和暴露;距動火點15m內所有的漏斗、排水口、各類井口中、排氣管、管道、地溝等應封嚴蓋實。
3可燃氣體檢測
(1)動火前氣體檢測時間距動火時間不應超過30min。安全措施或安全工作方案中應規定動火過程中的氣體檢測時間和頻次。
(2)動火作業前,應對作業區域或動火點可燃氣體濃度進行檢測,使用攜帶型可燃氣體報警儀或其他類似手段進行分析時,被測的可燃氣體或可燃液體蒸氣濃度應小於其與空氣混合爆炸下限大於的10%(LEL)。使用色譜分析等分析手段時,被測的可燃氣體或可燃液體蒸氣的爆炸下限小於4%(體積分數)時,其被測濃度應小於0.5%;當被測的可燃氣體或可燃液體蒸氣的爆炸下限小於4%時,其被測濃度應小於0.2%(體積分數)。
(3)需要動火的塔、罐、容器、槽車等設備和管線,清洗、置換和通風後,要檢測可燃氣體、有毒有害氣體、氧氣濃度,達到許可作業濃度才能進行動火作業。
(4)氣體檢測的位置和所採的樣品應具有代表性,必要時分析樣品(采樣分析)應保留到動火結束。
(5)用於檢測氣體的檢測儀應在校驗有效期內,並在每次使用前與其他同類型檢測儀進行比對檢查,以確定其處於正常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