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物流設施設備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論述我國企業應採取的對策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物流裝備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伴隨著物流行業的良好運行,物流裝備行業也成績斐然。
具體而言,自2010年取得歷史性突破,出現井噴式增長後,2011年叉車市場繼續保持井噴式增長,2011年1-11 月份叉車產銷量累計達到292398萬台,同比增長36.7%。
2011年以來,托盤行業也產銷兩旺,很多托盤企業反應市場銷售狀況良好,1季度同比增長28%以上,二季度、三季度產銷量有所下降,全年產銷量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目前,現有托盤保有量超過8億個,並且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受工業經濟增長的拉動,倉儲業投資大幅增加的影響,中國貨架市場需求也快速增長,據監測,2011年1季度中國工業貨架總銷售量超過1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二季度、三季度有所回落,全年貨架出貨量超過40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倉庫改造及立體庫建設的大型貨架系統項目所佔比重繼續增加。
物流系統工程項目紛紛開工,讓自動化立體庫項目建設市場一片繁榮,2011年建設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立體倉庫有250多座,自動化立體倉庫的總產值超過了19億元,增長25%左右。累計自動化立體倉庫的保有量超過1700多座。
前瞻產業研究院物流裝備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到「十二五」末期,我國物流業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並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物流業由注重基礎建設向全面提升服務質量轉變。另外,發改委提出的物流標准化、物流園區、煤炭物流、應急物流等4大物流專項規劃將和此前出台的冷鏈物流規劃和商貿物流規劃一起,成為促進物流行業發展的6大專項規劃。
長遠來看,隨著國家利好政策的連續出台、製造與商貿企業物流外包程度的不斷擴大、物流企業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中國物流行業將長期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前瞻產業研究院物流裝備行業研究小組指出,作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基礎支撐,物流裝備是促進中國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提升效率的重要條件。隨著國家對物流行業的重視,利好政策接踵而來,這直接刺激了物流裝備業的需求,「十二五」期間,物流行業與物流裝備業將並駕齊驅,一同迎接新一輪的黃金增長期。
Ⅱ 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物流產業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專業化分工不斷加深的產物,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潤源泉」,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圍內服務經濟的發展,物流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部門,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跨國化、規模化和網路經濟化等現象已經成為全球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我國物流產業處於高速增長和激烈競爭階段
(一)我國物流產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階段
縱觀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以前,當時由於受到計劃經濟和原蘇聯模式的影響,物流業主要是保證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指標的落實,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與經濟效益;第二階段是1978—1993年,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先進的物流思想也同時在國內受到重視,物流產業處於初始成長期;第三階段是1993—2000年,由於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企業物流需求的不斷增加,現代物流得到廣泛重視並實現規模化的快速發展;第四階段是2001年以後,我國加入WTO後,外資物流企業大量湧入我國市場,推動國內物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據相關統計表明,最近五年我國物流產業年均增幅在20%以上,預計2010年物流產業將達到96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遠遠高於美國的10%和加拿大、西歐的9%。物流產業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企業創造利潤的源泉之一。
(二)我國物流產業呈現多元化格局,競爭更為激烈
按照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2005年,在商品分銷、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倉儲、貨運代理、郵遞服務等物流市場領域已經全面開放,市場主體正呈現國有、集體、個體、中資、外資等各種所有制物流企業相互依存、同台競爭、相互促進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國外跨國公司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建立外資物流企業,為其在中國的生產、銷售和采購等物流活動提供越來越全面的服務;二是民營物流企業按照現代物流理念和經營模式建立的新型專業物流服務企業,成為物流市場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傳統的運輸、貨代、倉儲、批發國有企業,仍是物流市場的主力軍。這種多元結構使我國物流產業形成了激烈競爭的格局。
(三)我國第三方物流方興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種個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務、效益和效率都比較高的現代物流社會化服務模式,受到全球企業的廣泛關注。日本、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率分別高達80%、76%和58%,而且需求仍處在不斷增長之中。我國第三方物流開始於20世紀末,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較高發展潛力的嶄新行業。據統計,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營業額從2001年的400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億元,年均增長36%。中國倉儲協會第三次物流市場調查表明:57%的生產企業和38%的商業企業正在尋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業對第三方物流的滿意度逐漸提高。預計到2010年,國內第三方物流將達到3700億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達到22900億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佔全社會物流比重,2010年將達到30%~40%,2020年將達到70%~80%。
二、我國物流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物流產業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然而,同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相比較,我國物流產業還相對落後,一些弊端逐漸顯現。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來,物流產業明顯暴露出落後和不適應的劣勢。
(一)我國物流產業市場機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現代物流產業涉及內貿、外貿、鐵道、交通、民航、郵政、海關、質檢等多個部門,橫跨運輸、倉儲、裝卸等不同的行業和地區。這就必然要求通過建立政府部門間的綜合協調機制,構建統一、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然而,受計劃經濟以及物流產業起步晚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物流產業實際上處於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物流產業的管理許可權被分割在若干個部門和地區,各部門和地區自成體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相互重疊,無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協調發展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在現代物流體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資源無法得到科學、有效的統一配置,阻礙物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物流產業增長方式仍然屬於粗放式經營模式
盡管我國物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同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相比較,我國物流產業整體水平弱,物流產業仍然處於粗放式經營的層面,質量和效益並不理想。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推行現代物流精細化經營,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已經降低到10%左右,而我國2005年這一指標仍為18.5%,是發達國家的兩倍。這就意味著我國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多,物流產業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國物流業務附加值低,增值服務少。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只能提供單一運輸和倉儲服務,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務,特別是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導致物流活動長期處於低水平的粗放階段。
(三)我國物流產業空間布局上呈現區域梯級發展模式,明顯存在城鄉物流「二元鴻溝」現象
我國物流產業空間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明顯領先於中西部地區,表現為物流基礎設施和規模大的物流企業多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據統計,我國物流基礎設施54%分布在東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現明顯梯級遞減模式。物流基礎設施「鴻溝」已經成為制約中西部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在2005年度的中國物流百強企業中,東部地區有87家,而中西部地區僅有13家。另外,我國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發展嚴重失衡,農產品物流與農資物流發展滯後,城鄉物流「二元鴻溝」現象顯著。目前,農村交通網路還不夠發達,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落後,農產品現代物流企業幾乎是空白,造成我,國農產品物流低效率。據資料顯示,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
上述分析表明,國內物流產業存在多方面問題,面臨著適應各種新趨勢的巨大壓力和挑戰。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實現國內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順利轉變。現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體制、技術手段、企業制度、運行機制的平台上的,對社會物流資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上述的轉變過程中需要重點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物流產業發展中的指導作用,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現代物流產業同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著巨大的關聯性,各國政府在其本國物流產業的發展中也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過《新綜合物流施策大綱》,明確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養、包裝機械化、庫存管理數字化等方面的標准,實現了統一的物流管理體系,為日本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然而,我國物流產業仍然處於分割管理體系之中,極其不利於物流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從整體上重視物流發展的規劃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產業政策,建立物流產業從宏觀乃至行業管理的有機體系,形成合理的物流產業結構,實現管理上的科學、合理分工。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積極發揮三種功能。第一,政府應通過政策創新引導物流產業的發展方向,發揮市場經濟管理者的功能。現代物流產業的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遵循物流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創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適應物流發展的投融資、土地開發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運輸政策等綜合性政策,使各個行業和各級管理部門在管理上進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門管理體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發展所需的宏觀環境建設,發揮現代政府的服務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綜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國內物流基礎設施系統,加強物流信息系統和物流標准化建設,推動物流產業向集聚化、聯合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第三,平衡東西部地區物流產業發展鴻溝,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通過特殊的政策傾斜,發揮東部沿海物流產業的牽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物流產業帶動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促進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物流產業的平衡發展。
(二)轉變物流企業經營方式,努力提高物流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入WTO後,我國與全球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國內物流企業與國外物流企業的競爭更為激烈。但是國內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後,缺乏核心競爭力。比如,粗放式經營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過度的環境污染遭遇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這些都將使得物流產業遭受沉重的打擊。因此,轉變物流企業經營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是領先國際物流市場的重要戰略。首先,實現粗放式經營模式向節約型、精益經營模式的轉變。注重精細管理,避免粗放經營,運用現代物流技術和管理方式,利用較少的物流資源完成盡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物流,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積極制定綠色物流規劃,倡導綠色包裝,鼓勵發展逆向物流,支持企業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最後,整合電子商務與第三方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電子商務和第三方物流有著天然的聯系,兩者的整合將極大地提高物流企業經營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發展依賴於完善、健全的物流網路體系,網路上點與點之間的物流活動應保持系統性、一致性,電子商務恰好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過建設門戶網站,為商家與客戶之間提供交換信息、進行交易、全程追蹤的信息平台,為電子商務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發展國際物流,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一體化
我國加入WTO後,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整合延伸到國內,企業的經營視角已不再局限於某個地區,而是轉向全球市場,物流國際化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如何應對物流國際化將是國內物流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首先,我國物流企業應增強全球化物流的整體意識,積極制定、實施國際化物流戰略,通過技術革新提高國內物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和成本優勢。其次,積極參與全球動態聯盟供應鏈,利用網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關系緊密的行業供應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國內、國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競爭環境,加速商品周轉、資金流動、減少庫存和加速商品的國際流通。
Ⅲ 當今我國發展國際物流主要面臨哪些難題
1)物流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現象突出。
目前我國只有130多萬公里的公路,絕大多數還是二、三級以下的公路;6萬多公里鐵路,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6公里鐵路,不到歐洲的一半,與擁有四通八達運輸網的北美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2004年港口接卸進口鐵礦石2億噸,同比增長38%,由於疏運能力不配套造成了壓庫壓港,7月份全國主要港口鐵礦石港存達3400萬噸,同比增長了146%,年末仍高達2400萬噸。而目前現有設施也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粗放經營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
①國際上通常把社會物流費用佔GDP比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物流運作水平的重要指標。發達國家經過經濟結構調整,推行現代物流運作模式,這項指標普遍降為10左右。近年來,我國的這項指標雖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達18。6。盡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與這些國家差異較大,但也反映出物流運作效率方面的差距。
②物流服務社會化程度低,物流企業「小、散、差」問題還比較突出。在運輸市場上,大量規模小、實力弱的小企業和個體運輸戶從事道路運輸,導致空駛和超載現象並存。在倉儲方面,一些冷藏、冷凍、恆溫、恆濕,以及危險化學品儲存能力不足,特別是從農田到餐桌的「冷鏈」沒有形成。有專家估算,我國鮮活、冷凍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到30。
(3)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據對北京貨運市場的調查,22家較大的貨運市場共有貨運企業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過30,採用信息系統的大約130~140家,不到七分之一。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調查,目前我國商業企業應用計算機系統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務業和運輸業的比例更低,分別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條形碼技術外,其他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程度普遍較低。物流技術和物流服務規范標准大多不統一。據《來華跨國公司物流服務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受調查的近百家來華外商投資企業中,高達80%的企業對目前物流服務商滿意度的評價為「一般」。受訪企業認為在物流服務商需要改進的方面,信息傳遞效率排首位。
(4)功能單一,缺乏特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物流服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業不僅要提供門到門運輸及有關的基本服務,還要實行一體化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模式,提供從生產材料采購到產品送達消費者的一整套服務系統,包括相關的物流延伸服務,如包裝、加工、配貨等方面。而我國物流業由於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顧客至上」的經營觀念尚未完全落實到行動中,落後的管理、技術、設備也影響服務質量的提高。
(5)物流專業人才缺乏,並不斷流失。
當前我國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上比較緩慢,市場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較少,而且層次較低,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由於物流教育和培訓的缺乏,能夠切實為企業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級物流人才較少,制約了物流業的發展。而且在中國設立的物流服務業外企大都實施「人員本地化」的開發與應用戰略,其雇員一般以中國人才為主,在外資企業優厚待遇吸引下,一些優秀人才流失已初見端倪。
(6)物流發展的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
①體制方面的障礙。物流的產業形態和行業地位不明確,物流組織布局分散,物流資源和市場條塊分割,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等對資源整合與一體化運作形成體制性障礙。
②政策環境的影響。由於物流產業的復合性,造成了與物流有關的政策分屬不同部門,缺乏統一、透明的產業政策體系。雖然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已經出台了《關於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但仍需要落實。
Ⅳ 我國物流行業設施設備使用現狀,發展水平、使用發展方向,以及與國外企業的差距
由於國外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水平跟國內有一定的差距,導致物流發展的差距。
你能問這個問題,說明你對物流很感興趣,那麼你可能有看過國外的一些物流案例。
用案例的說明問題吧。
1,就物流行業設施設備使用方面,國內物流基本大多還是處於人工化,與國外的機械化、自動化差距比較大,就國內比較大的物流公司「華宇物流、德邦物流」來說,他們大部分貨物的裝卸還是靠人工,即使有物流設備,也是以叉車為主,對於國外的自動識別輸送帶、升降機等設備,國內只有大型物流企業才有。有一個很明顯的案例很說明問題,在國內物流公司倉庫內,如果要查詢一件貨,工作人員要拿著數據到處找貨,而國外卻是工作人員坐在電腦旁,對著數據,鍵盤一敲,貨物通過輸送帶自動到工作人員指定地方,由於設備的差距,導致的結果不一樣,國內是人動,貨不動,國外卻是人不動,貨在動。
2,就發展水平來說吧,國內物流發展還是處於相對原始的發展模式,我可以保證,90%以上國內物流公司在車輛運輸方面,貨物混裝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混裝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運輸專業程度低下,意味著運輸成本高,意味著風險不斷攀升,更意味著一種物流的發展水平;而在國外,有專業的產業物流公司,比如電子類的產品,有專門的車輛只運輸電子產品,那麼這家物流公司對於電子類的產品運輸就會整理出一些數據,然後進行成本與服務優化,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同時也節省自己的成本。
不好意思,有事先撤了,先說到這里了。
Ⅳ 我國物流技術與設備的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近些年來,物流的高速發展使先進的物流技術設施得到了應用,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物流技術設施設備的發展並不能滿足新物流任務的要求,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尚處於物流技術設施設備發展的起步階段,既缺少行業標准,又沒有行業組織,致使各種物流技術設施設各標准不統一,相互銜接配套差。
2、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多元化投入太少。長期以來我國物流基礎設施投人較少,發展比較緩慢。雖然近些年也新建了一些較先進的倉儲物流設施,但從總體來看,中低端應用較多,20世紀50至60年代建造的倉庫仍在使用,自動化立體倉庫等高端的倉儲貨架系統還不多見,使用計算機信息化管理的現代化倉庫較少。
3、物流技術設施設備供應商數量眾多,但普遍規模偏小,發展不規范。
4、物流企業只重視單一設備的質量與選型,沒有通盤考慮整個系統如何達到最優化。
5、絕大多數物流企業仍將價格作為選擇物流技術設施設備的首要因素,而忽視了對內在品質與安全指標的考察。
6、部分物流企業對物流技術設施設備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在系統規劃、設計時帶有盲目性,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或資源的浪費。
7、物流技術設施設備的管理並沒有廣泛的涉及物流管理的內容,物流技術設施設備使用率不高,設備閑置時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