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用的計算機儲存設備有哪些
1、內儲存器復(內存) 內儲存器直接制與源CPU相連接,儲存容量較小,但速度快,用來存放當前運行程序的指令和數據,並直接與CPU交換信息。
2、 外儲存器(外存) 外儲存器是內儲存器的擴充。它儲存容量大,價格低,但儲存速度慢,一般用來存放大量暫時不用的程序,數據和中間結果,需要時,可成批的與內存進行信息交換。
(1)儲存設備有哪些擴展閱讀:
內存儲器從功能上可以分為:讀寫存儲器 RAM、只讀存儲器ROM兩大類。
計算機存儲容量以位元組為單位,它們是:位元組B( 1Byte=8bit)、千位元組(1KB=1024B)、兆位元組(1MB=1024KB)、千兆位元組(1GB=1024MB)、1TB=1024GB。
計算機的外存儲器一般有:軟盤和軟碟機、硬碟、CD-ROM、可擦寫光碟機即CD-RW光碟機還有USB介面的移動硬碟、光碟機、或可擦寫電子硬碟(優盤)等。
② 計算機儲存設備包括什麼
計算機中的存抄儲器,可襲分為內存和外存。內存,又稱為主存儲器,可分為隨機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隨機存儲器用於存放正在運行的程序和數據,它的特點是具有可讀寫性和易丟失性,即其中保存的信息,一旦掉電就會全部丟失。隨機存儲器又可分為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和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前者因為製作工藝復雜,價格高昂,只有少量用於高速緩存Cache;後者則是在微機中被稱為內存條的東東。只讀存儲器用於固化一些基本程序,如微機主板中的BIOS(基本輸入/輸出程序),它的特點是只能讀出信息,不能寫入信息,即具有隻讀不寫性。外存,又稱為輔助存儲器。目前微機中標配的硬碟、光碟,以及常用的U盤等,都是常見的外存儲器。外存因為存儲容量大(內存的存儲容量比較有限,且相對外存小得多),而被廣泛用於各種程序和數據的存放。但外存中的信息,必須先讀入內存後,才能被CPU調用或處理。硬碟和軟盤都屬於磁碟存儲設備,是通過磁性分布來記錄信息的,硬碟的存儲容量、存取速度均遠大於軟盤。U盤屬於一種快閃記憶體設備,因為存儲容量大、存取速度快已取代了軟盤而被廣泛使用。
③ 計算機中常用的存儲設備有哪些呢
計算機中的存來儲器,源可分為內存和外存。內存,又稱為主存儲器,可分為隨機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外存,又稱為輔助存儲器。目前微機中標配的硬碟、光碟,以及常用的U盤等,都是常見的外存儲器。外存因為存儲容量大(內存的存儲容量比較有限,且相對外存小得多),而被廣泛用於各種程序和數據的存放。但外存中的信息,必須先讀入內存後,才能被CPU調用或處理。
④ 常用的存儲設備介面有哪些
DAS存儲
SCSI與SAS相比
1、更好的性能:點到點的技術減少了地址沖突以及菊花鏈連結的減速因此除了提高性能之外,每個設備連接到指定的數據通路上提高了帶寬;全雙工方式下的數據操作保證最有效的數據吞吐量;
2、簡便的線纜連結:更細的電纜搭配更小的連接器;
3、更好的擴展性:可以同時連結更多的磁碟設備。
4 硬碟價格太貴
5 只有希捷、邁拓以及富士通等為數不多的硬碟廠商推出了SAS介面硬碟,可選擇性少
NAS存儲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加存儲,將存儲設備與伺服器徹底分離,集中管理數據,從而釋放帶寬、提高性能、降低總擁有成本、保護投資。其成本遠遠低於使用伺服器存儲,而效率卻遠遠高於後者
SAN存儲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區域網路,採用FC(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或者Ethernet進行遠距離傳輸,區別於Fiber Channel光纖通道技術,通過FC交換機連接存儲陣列和伺服器主機,建立專用於數據存儲的區域網路。
三級儲存介面
對象存儲
對象存儲: 也就是通常意義的鍵值存儲,其介面就是簡單的GET、PUT、DEL和其他擴展,如七牛、又拍、Swift、S3
塊存儲
塊存儲: 這種介面通常以QEMU Driver或者Kernel Mole的方式存在,這種介面需要實現Linux的Block Device的介面或者QEMU提供的Block Driver介面,如Sheepdog,AWS的EBS,青雲的雲硬碟和阿里雲的盤古系統,還有Ceph的RBD(RBD是Ceph面向塊存儲的介面)
文件存儲
文件存儲: 通常意義是支持POSIX介面,它跟傳統的文件系統如Ext4是一個類型的,但區別在於分布式存儲提供了並行化的能力,如Ceph的CephFS(CephFS是Ceph面向文件存儲的介面),但是有時候又會把GFS,HDFS這種非POSIX介面的類文件存儲介面歸入此類。
硬碟介面(IDE)
ATAàSATA
ATA
ATA硬碟一般使用IDE介面,分為PATA硬碟(即parallelATA,並行ATA硬碟介面規范)和SATA硬碟(即serialATA,串列ATA硬碟介面規范)。
SATA
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PC機硬碟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
SCSIàSAS
SCSI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一種用於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之間(硬碟、軟碟機、光碟機、列印機、掃描儀等)系統級介面的獨立處理器標准。 SCSI是一種智能的通用介面標准。
SCSI是一種計算機系統介面的標准
SCSI是一種I/O技術
SCSI規范了一種並行的I/O匯流排和相關的協議
SCSI的數據傳輸方式是以塊的方式進行的
AS(Serial Attached SCSI),串列連接SCSI介面,串列連接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SAS
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提供與串列ATA (Serial ATA,縮寫為SATA)硬碟的兼容性。
SAS的介面看起來和SATA類似,而且可以向下兼容SATA標准
SCSI與SAS相比
1、更好的性能:點到點的技術減少了地址沖突以及菊花鏈連結的減速因此除了提高性能之外,每個設備連接到指定的數據通路上提高了帶寬;全雙工方式下的數據操作保證最有效的數據吞吐量;
2、簡便的線纜連結:更細的電纜搭配更小的連接器;
3、更好的擴展性:可以同時連結更多的磁碟設備。
4 硬碟價格太貴
5 只有希捷、邁拓以及富士通等為數不多的硬碟廠商推出了SAS介面硬碟,可選擇性少
⑤ 存儲設備主要有哪幾種
硬碟:
硬碟是用來存儲數據的倉庫。看到「硬碟」這個名字,有的同學可能會問,硬碟外面看起明明是個盒子為什麼叫個「盤」呢?這是因為傳統的機械硬碟(HDD)盒子般的外表下藏著一張(或者幾張)盤子的「心」。我們存在電腦上的數據都在這些盤子里,這些盤子的學名叫「磁碟」。磁碟上方有一個名叫「磁頭」的部件,當電腦從磁碟上存讀數據的時候,「磁頭」就會與「磁碟」摩擦摩擦,魔鬼般的步伐…當然不是真的「摩擦」,它們之間是通過「心靈(電磁)感應」實現交流的。傳統的機械硬碟容量已經從G時代步入了T時代,它的量價比(存儲容量/價格)是最大的(嗯,給日本大姐姐們安家很合適)。
固態硬碟(SSD)是近幾年漸漸被普及的新產品,相比HDD來說,固態硬碟的這個「盤」字就有點名不副實了。SSD用快閃記憶體替代了HDD的「磁碟」來作為存儲介質,直接通過電流來寫入、讀取數據,摒棄了HDD中的機械操作過程,並且SSD的讀和寫可以將一個完整數據拆成多份,在主控的控制下並行操作,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讀寫的吞吐量。一般來說固態硬碟的隨機存取速度(讀取大量小文件)比HDD快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持續存取速度(一次讀取一個大文件)也比HDD快一倍以上。不過相對HDD來說,SSD還是硬碟界的高富帥,相同容量的SSD的售價可以買十幾塊同容量的HDD。
U盤、SD卡、MiniSD卡和各種卡:
這幾類產品都是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的常用存儲設備,不過相比SSD而言,存儲容量較小(人家身材好嘛),也沒有復雜的主控電路實現數據的並行寫入,所以存取速度上比SSD慢不少。 U盤的英文名是「USB flash disk」,名字中有個「USB」,顧名思義,這種「盤」經常與電腦上的USB介面插來插去,一般用來做數據中轉站。
⑥ 常見的外部存儲設備有哪些
1、軟盤
軟盤(Floppy Disk)是個人計算機(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質。軟盤的讀寫是通過軟盤驅動器完成的。軟盤驅動器設計能接收可移動式軟盤,目前常用的就是容量為1.44MB的3.5英寸軟盤。
2、硬碟
硬碟是計算機最為重要的存儲設備,存放著用戶所有的數據信息,這些數據的價值遠遠高於硬碟本身,同時硬碟又是計算機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和用戶的操作體驗。
3、光碟
光碟是以光信息做為存儲的載體並用來存儲數據的一種物品。分不可擦寫光碟,如CD-ROM、DVD-ROM等;和可擦寫光碟,如CD-RW、DVD-RAM等。
光碟是利用激光原理進行讀、寫的設備,是迅速發展的一種輔助存儲器,可以存放各種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和動畫等多媒體數字信息。
4、U盤
U盤,全稱USB快閃記憶體檔,英文名「USB flash disk」。它是一種使用USB介面的無需物理驅動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動存儲產品,通過USB介面與電腦連接,實現即插即用。
5、移動硬碟
移動硬碟(Mobile Hard disk)顧名思義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計算機之間交換大容量數據,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
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質,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截至2015年,主流2.5英寸品牌移動硬碟的讀取速度約為50-100MB/s,寫入速度約為30-80MB/s。
⑦ 移動存儲設備有哪些
可移動存儲設備有PD光碟機、MO(MagnetoOptical)、活動硬碟、大容量軟碟機、FlashRAM、磁帶機、CDR/CDRW、U盤、快閃記憶體卡及讀卡器。
1、PD光碟機
「相變式可重復擦寫光碟驅動器()」英文縮寫的簡稱。
PD光碟採用相變光方式,其數據再生原理與CD光碟一樣,是根據反射光量的差以1和0來判別信號。PD光碟與CD光碟形狀一樣,為了保護盤面數據而裝在盒內使用。
2、MO(MagnetoOptical)
數據記錄為熱磁過程,它與磁性材料的居里溫度的門檻性質有關,稱為居里點寫入。在寫入過程中,聚焦光點的能量把記錄材料加熱超過居里點(約200℃),外加不大的磁場(約300高斯)就可對材料的磁疇產生作用。
當材料冷卻至居里點以下,磁疇方向就固定下來。這種記錄過程在材料性能不退化的情況下表現出了高度的可重復性(百萬次以上)。
3、活動硬碟
個人計算機,主要的存儲設備是固定硬碟和軟盤。固定硬碟為計算機提供了大容量的存儲介質,但是其碟片無法更換,存儲的信息也不便於攜帶和交換。
4、大容量軟碟機
大容量FD為在原有磁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有Zip、Supper軟盤(原名LS120)、以及HiFD等。這三種大容量FD的發展目標都是取代現行的3.5英寸FD,爭取在巨大的軟盤市場上占居主導地位。國內市場上主要是zip與LS-120相爭。
5、FlashRAM
快閃記憶體為EPROM(電可擦除程序存儲器)的一種,它使用浮動柵晶體管作為基本存儲單元實現非易失存儲,不需要特殊設備和方式即可實現實時擦寫。快閃記憶體採用與CMOS工藝兼容的加工工藝,大多數快閃記憶體採用的是0.5mm、0.35mm工藝。
(7)儲存設備有哪些擴展閱讀
移動存儲設備具有高度集成、快速存取、方便靈活、性價優良、容易保存等性能。從存儲介質上來區分,的移動存儲設備大致分為磁介質存儲(如ZIP、LS-120、USB移動硬碟等)、光介質存儲(如CD-RW、dvd、MO)和快閃記憶體介質存儲(如USB快閃記憶體檔、各種快閃記憶體卡)三種。
磁介質存儲由於價格高、標准眾多,因而較難普及。
光介質存儲是較為成熟的移動存儲解決方案,尤其適合於PC與PC之間的數據交換。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較為理想的一種移動存儲技術。它可以滿足計算機應用過程中對低功耗、高可靠性、高存儲密度、高讀寫速度的要求。
⑧ 計算機中常用的存儲設備有哪些
計算機中的存儲器,可分為內存和外存。內存,又稱為專主存儲器,可分為隨機存儲器RAM和只讀屬存儲器ROM。外存,又稱為輔助存儲器。目前微機中標配的硬碟、光碟,以及常用的U盤等,都是常見的外存儲器。外存因為存儲容量大(內存的存儲容量比較有限,且相對外存小得多),而被廣泛用於各種程序和數據的存放。但外存中的信息,必須先讀入內存後,才能被CPU調用或處理。
⑨ 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存儲設備各有哪些
包括了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存儲設備的是外圍設備。
輸入輸出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的主機與外部進行通信的系統。它由外圍設備和輸入輸出控制系統兩部分組成,是計算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圍設備包括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磁碟存儲器、磁帶存儲器、光碟存儲器等。
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把磁碟、磁帶和光碟等設備看成一種輸入輸出設備,所以輸入輸出設備與外圍設備這兩個名詞經常是通用的。在計算機系統中,通常把處理機和主存儲器之外的部分稱為輸入輸出系統,輸入輸出系統的特點是非同步性、實時性和設備無關性。
(9)儲存設備有哪些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輸入設備按功能可分為下列幾類:字元輸入設備:鍵盤;光學閱讀設備:光學標記閱讀機、光學字元閱讀機;圖形輸入設備:滑鼠器、操縱桿、光筆;圖像輸入設備:數碼像機、掃描儀、傳真機;模擬輸入設備:語言模數轉換識別系統。
如光電紙帶輸入器、卡片輸入器、光學字元讀出器、磁帶輸入裝備、漢字輸入裝備、滑鼠等將數據、程序和控制信息送入計算機內。
輸出設備常見的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影像輸出系統、語音輸出系統、磁記錄設備等。顯示器為計算機必不可少的一種圖文輸出設備,它的作用是將數字信號轉換為光信號,使文字與圖形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列印機也是PC機上的一種主要輸出設備,它把程序、數據、字元圖形列印在紙上。
控制台打字機、光筆、顯示器等既可作輸入設備、也可作輸出設備。輸入輸出設備(I/O)起著人和計算機、設備和計算機、計算機和計算機的聯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