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才能做好一名化工企業的設備管理員
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加強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支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對公司經營的所有的步驟都會進行成本控制。但是管理工作難度是很大的,特別是施工機械設備的可靠性和機械設備費用比較難以控制,因此,它也就成為控製成本的重要環節。
那麼,如何加強設備管理呢?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企業管理人員要加強學習,補充設備管理知識,要真正懂得責任成本核算的內容、特點和主題,並在新的管理方式中不斷創新,以適應情況的變化,要努力學習設備管理的法規文件,不但管理者自己要理解,還要大力宣傳教育,使每個職工都懂得設備管理的重要性,懂得和了解設備管理的知識和上級的有關規定,不斷提高認識。只有從指導思想和行動上加強設備管理,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才能達到加大設備管理和核算力度的目的。
二、加強基礎工作,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要切實完善設備管理的台帳、技術檔案,充分了解每台設備的技術狀況,隨時掌握准確可靠的數據和情況,以便合理使用,計劃修理,確定機械設備使用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如施工現場的《配件管理制度》、《修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設備保養制度》等等。按章行事,獎罰分明,使設備管理邁上新台階,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三、合理配置設備,明確職責
施工項目領導要堅持根據所擔負的工程投資規模,工程性質、施工組織設計要求和標書規定,制定出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施工設備的配置計劃,使所配置的施工設備的型號、規格、能力與工程任務和環境相適應,形成與工程量相匹配的機械化施工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施工設備新、大、多、先進的傾向。同時,設備管理人員應根據項目工程任務量,編制年度、季度、月份的機械施工計劃。通過計劃組織施工設備,合理調動,並預測可能出現的施工設備故障,保障施工任務的及時完成。在設備使用中,操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技術性能進行操作,不得違章作業,不得超負荷運轉,不得帶故障作業,與使用維修人員簽定"兩定""三包"和"三好""四會"責任書,以保證設備使用維修良好,使施工正常進行。
四、控製成本,降低可變費用支出
在責任成本核算中,設備管理的重點是設備使用費的管理。設備使用費由不變費用和可變費用兩部份組成。其中,不變費用包括基本折舊費等規定費用。可變費用包括修理費等。基本折舊費是不可變的成本。修理費的支出,也是施工項目部成本支出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搞好機械修理和配件供應,施工項目部要建立健全《領發料制度》、《材料員職責》等規章制度,使得施工現場有章可依,通過建章立制,達到修理有記錄,消耗有定額,統計有報表,損耗有分析,通過經常分析總結,提高修理質量,降低配件消耗,提高經濟效益。
五、不斷探索,尋求新的管理模式
社會在發展,管理要更新,設備管理必須不斷尋求新的管理模式。在工程項目責任成本核算中,加強設備管理有以下幾種模式。
1.對班組實行責任承包制。這種責任承包制的方式是,對班組明確責任,規定權力,規范獎罰原則,做到三好(管理、使用、養修好)、四懂(懂原理、構造、性能、用途)、四會(會使用、養修、檢查、排除故障)。切實完成好自己應承擔的養修項目。如日常的維修保養潤滑等,完成和超額完成各項定額指標,提高機械設備的完好率、利用率、出勤率。對基礎工作和任務完成好的班組,要按照獎罰辦法,進行獎勵,完成不好的要處罰。這種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鉤的管理方法,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好施工的設備,比較適用企業的現場設備管理。
2.定量經濟承包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除責任承包中規定的技術、安全、養護等方面的要求外,還要和經濟掛鉤。這種管理方式可以減輕公司和項目部的工作量,強化職工的成本意識。
3.反向租賃管理方式。反向租賃管理方式是把設備按實際價值折算出現值,租給班組,用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工程投資來抵償設備的價值和規定的利潤。這樣,單位只監督執行合同和設備的管理使用情況,其餘的一律由班組負責。這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節省成本支出,可以集中企業資金再購人新的設備,不斷增強企業實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積極性和使用.
Ⅱ 設備管理工作怎麼做才到位 對設備管理知識不是很懂,但單位要求負責這方面的管理工作,有經驗豐富的大俠
1、抓住主線,把握大局
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抓住保證安全生產的主線,在情況多變的形勢下,客觀思考,具體分析,找准每個不同階段,不同時間影響安全生產的主要矛盾,對其採取措施加以控制,體現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抓主線的工作藝術和嫻熟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全局在胸,審時度勢、高屋建瓴,有抓大事、抓關鍵事、抓關鍵人的意識,始終把安全工作的著眼點,放在尋找影響全局安全工作的關鍵環節、影響面大的敏感熱點問題、帶有傾向性的問題上,這樣就抓住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不致陷入瑣事之中。
2、以理服人,協調矛盾,形成合力
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與被監督對象中的人是一對矛盾,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依據規定、規程去約束被監督人員的行為,被監督人員難免有逆反心理存在,只是在反映程度、方式上不同而已。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首先要正視矛盾,不迴避矛盾,熟悉和掌握有關安全工作的法規制度,掌握現場生產技術基本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具體的監督工作中找准切入點,講清道理,指明錯誤點,指導應採用的正確方法,以自己的才能去實施監督,使被監督人員達到「不能不服」的境界。
3、以法規范人,認真檢查,嚴肅考核
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日常工作中,檢查與考核是重要的常用手段,要注意的是:檢查過程中一定要嚴肅認真,切莫因是老同志、老熟人而流於形式;檢查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准,似是而非者,要研究清楚再講,而且講話時要選擇適當的角度和口氣,盡量做到既指出問題的核心又讓被監督對象可以接受。考核時引用有關規定、規程的條文准確、適度。此外,打鐵首先要自身硬,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愛崗敬業;二要以身作則,凡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嘉言懿行對待每一個同志;三要清正廉潔,違規之事一件不做;四要辦事公道,為人正派,光明磊落,講求原則又不一味本本主義,對領導與工人、對熟人與生人一視同仁。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要樹立良好的自身執法形象,達到使被監督人員「不敢不服管」的境界。
4、以德感人,突出服務意識
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要注意運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實施管理。首先,管理人員與被監督人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監督工作中指出問題的同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人、信任人、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提出問題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讓被監督人員知道保證生產安全更是為了被監督者自身的安全。在工作中深入生產現場以想實招、使實勁、辦實事的行動,讓被監督人員信任你、理解你,與被監督人員「不忍不服從管理」的境界。
5、先聲奪人,營造環境,乘勢而出
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面對現場的主要工作對象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而物的不安全狀態還需要人來修正,所以歸根到底以人為本。人有情感,對環境反應敏銳,在一個安全氛圍濃的環境,人們對安全生產形成共識,自我約束力大,自我防範意識強,企業的安全生產形勢就趨於平穩。古人日:「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乘勢就是順應時勢,就是順乎客觀規律和時代的發展趨勢,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創造有利條件。
四、基本素質
作為一名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如何在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中發揮積極作用?我認為要發揮好作用,關鍵是要練好五項內功,培養五種素質。
一要「熟知政策」。首先必須要懂得企業的大政方針,熟練掌握各項規章制度,精通安全生產的有關規定和本行業、本企業安全管理責任制。如今有些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在這方面還欠「火候」,他們往往忙於工作應酬,熱衷於表面的東西,做「安分守已」的管理者。由於對應知應會的政策理解較少,使按規定辦事僅停留在口頭上。政策不到位、管理難實現、安全無保證。
二要「精通業務」。要當好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而精通技術是關鍵。只有通過自己的業務技能水平加上政策的掌握尺度,才能以「理」服人。不懂得技術的人是難以勝任的,是很難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的。
三要「能文能武」。作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要勝任自己的工作,必須要有分析問題、處理事故的本領。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礎和身體素質。可以想像,如果基本要素達不到要求,又如何做好安全生產工作?
四要「大公無私」。企業安全生產如何,離不開安全監督體系的貫徹執行。要實現這一目的,關鍵是每位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要擺正心態,以「三鐵」(即鐵的紀律、鐵的制度、鐵的責任心)去對待發生在身邊的安全管理中所發生的事。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安全員卻缺少嚴格的管理作風,老好人思想在作怪。安全監督機制雖健全,但執行起來往往力度不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嚴重影響著企業的安全生產。
五要「反應敏捷」。企業的安全生產形勢千變萬化,即使安全管理再嚴格,手段再到位,網路再健全,都有不可預測的風險。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人員思想波動,這種風險將會有增無減。作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了,作了搞好本職工作外,還必須樹立「反應敏捷」的意識。不論在何時、何地,遇到何人,事故發生後都能迅速出擊,處理及時,把各種損失降低到最大限度。警鍾響起,提高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已刻不容緩。
我認為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採取各種有效措施,規范員工安全行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堅持「三勤」、「四多」、「五抓」,當好安全衛士。「三勤」就是安全監督工作要到位,能及時了解到生產情況,做到「勤檢查、勤跑現場、勤反映」。「四多」就是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要堅持多學、多看、多想。「五抓」就是一抓安全管理,二抓事故預防,三抓「四不放過」原則的執行,四抓「安措」計劃的完成,五抓安全生產宣傳教育。
我深信,隨著安全生產管理、監察職責進一步的明確,安全意識的增強,盡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從容應對知識經濟給企業安全管理帶來的新課題,做到穩中思險,穩中識患,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不辱使命,就能做一名稱職的安全生產管理者。
Ⅲ 生產設備、設施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設備、設施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進行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提高設備、設施管理水平,對提高生產質量、降低成本、節約能源、安全生產及提高經濟效益都具有重大意義,為適應公司體制改革的需要,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企業設備管理條例》,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特製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於公司所有單位的設備管理。
第三條:設備管理的原則: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生產發展、預防設備事故,管理與使用相結合、定時維護與定期檢修相結合、修理與更新相結合、專業管理與全員管理相結合。
第四條:設備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對設備的綜合管理,保持設備完好,不斷改善和提高公司裝備的技術素質,充分發揮設備效能,合理調配使用,爭取良好的經濟效益。
第五條:公司必須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設備管理,對所有設備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編號、台帳清楚、帳物相符。
第六條:公司設備主管領導對公司設備管理進行全面負責'對公司設備管理的方針、目標作出決策、並制定設備管理的考核內容。
第二章設備規劃
第七條:設備采購必須嚴格執行公司《設備采購工作程序及要求》。
第八條:設備安裝必須由有資質單位進行安裝。安裝結束後要進行測試及試驗,並出具報告。危險區域的電氣設備要由專業許可人員進行安裝、改造。
第九條:庫存設備管理要嚴格,並專人負責,做到入庫設備嚴格驗收、登記上帳、妥善保管,確保「三好出庫」。
第三章固定資產管理
第十條:公司所屬固定資產為此設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2000.00元及以上者,均由專門機構統一管理。
第十一條:對公司生產設備均須建立設備台帳,並根據設備變化及時更新,固定資產卡片和設備技術檔案做到數據准確、技術資料完整。
第十二條:公司主管部門機動處對設備的驗收、增減、轉移、報廢等做好業務記錄,並於年末進行實地檢查、盤點,做到帳、物、卡相符合,出現問題及時處理。
第十三條:設備固定資產驗收入庫後,由主管部門統一調撥,要嚴格執行設備調配、調報制度。設備調配時,原使用單位必須保證設備完好,調出、調入單位及設備管理單位三方人員共同交接驗收,交接後,一個月內如需發生維修費用,一律進入原使用單位成本。
第十四條:各使用單位未使用和不需用的設備應及時清理、維護、並報主管部門將閑置設備調出,由主管部門進行調配、不得私自進行調配、轉借或出租。
第十五條:新投產設備應嚴格執行竣工驗收制度,安裝部門應提供全部有關技術資料及完整的安裝施工記錄與圖紙,具體驗收工作由主管部門負責,驗收後的原始資料存入技術檔案。
第十六條:特種設備必須按規定進行定期檢驗,檢驗合格,出具檢驗合格報告。
第十七條:設備的革新改造,應予先制定技術方案或設計,由主管部門審批,如審定應記入檔案。
第十八條:固定資產報廢要符合條件,由使用單位提出申請,主管部門組織鑒定後,填寫設備報廢申請書,報上級領導審批,已批准報廢的固定資產應移交設備管理部門進行處理。
第四章設備的使用與維修
第十九條:各使用單位應建立健全設備的操作、使用、維護規程和崗位責任制,設備的操作和維護人員必須嚴格遵守。
第二十條:各使用單位要對本單位的設備進行登記造冊,要落實到具體班組、個人,實行分級負責、歸口負責,要保證設備的完好,提高利用率。
第二十一條:各單位在使用過程中應注重維修、保養、提高設備人員素質、正確使用、規范操作,做好日常維護,真正做到「預防為主」,防患設備事故的發生,以確保設備長期正常運行。
第二十二條:需取得礦用安全標志的設備必須取得礦用安全標志,電氣設備、刀閘、開關等要有永久性標簽。
第二十三條:設備維修必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養修並重的方針,認真執行使用與維護相統一的原則。
第二十四條:主要設備要實行預修預檢,其安全裝置、各種儀表等必須按規定送檢。
第二十五條:檢修、大修必須依據實際情況確定,設備檢修前應做好組織准備工作,檢修計劃提前上報,設備損壞嚴重、殘余價值很小的,不列入檢修計劃。
第二十六條:大修設備拆裝時,必須通知設備科進行檢驗確認,以備結算。檢修時,必須認真填寫檢修記錄、施工記錄單、設備檔案及報表。
第二十七條:設備發生異常情況時,須報本單位主管領導,由單位主管領導上報到主管部門,採取逐級上報,及時消除異常情況。
第五章設備事故管理
第二十八條:設備事故直接影響生產經濟的運行,其管理必須執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制定有效的防範措施,杜絕重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調查分析、制定和監督執行防範措施,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及統計分析上報等進行全過程管理。
第二十九條:對設備事故應進行全員管理,各使用單位應發動全體職工,包括領導幹部、維修工人、操作工人都必須參加設備事故管理。
第三十條:對設備事故的管理應專人專責,對事故從組織搶修、調查分析、制定和監督執行防範措施,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及統計分析上報等進行全過程管理。
第三十一條:嚴格控制故障發生率,出現事故及事故隱患應及時上報。
第三十二條:出現設備事故時,搶修要迅速,對其調查分析要做到「三不放過」,及時分析事故原因,採取防範措施,對事故次數、事故時間、事故損失費等基本數據,必須如實記錄和正確統計。
第三十三條:在設備事故管理中應貫徹執行獎懲辦法,實行有獎有罰,重獎重罰,與使用單位及職工的經濟利益掛鉤,以促進安全生產。
第六章設備管理的基礎工作
第三十四條:公司設備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設備檔案、設備圖紙及技術資料等,要保存完好,認真做好統計工作,及時准確上報各類報表。
第三十五條:檔案材料及各項記錄的填寫要認真准確、字跡整潔、清晰。
第三十六條:各使用單位,要建立健全使用與維護保養責任制,完善操作規程,做好設備保養記錄、檢修記錄、運轉記錄、事故分析和處理記錄等。
第三十七條:各使用單位要保證設備的完好率,不許設備帶病運轉,不許違章指揮和違章操作,定期對有關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和技能考核,確保安全生產。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八條:對違反本制度的單位及個人,按《設備綜合管理考核細則》考核。
第三十九條:本制度由機動處負責編制、解釋、修改和補充。
第四十條:本制度至XX年XX月起實施。
Ⅳ 設備管理具體包含哪些方面的工作
設備管理包括設備的前期管理和使用管理工作。
1、前期管理
設備的前期管理是指設備在正式投產運行前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設備在選型購置時,應進行充分的交流、調研、比較、招標和選型,加強技術經濟論證,充分考慮售後技術支持和運行維護,選用綜合效率高的技術裝備。
2、使用管理
設備的使用期管理分設備初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後期管理。
設備的初期管理一般指設備自驗收之日起、使用半年或一年時間內,對設備調整、使用、維護、狀態監測、故障診斷,以及操作、維修人員培訓教育、維修技術信息的收集、處理等全部管理工作,建立設備固定資產檔案、技術檔案和運行維護原始記錄。
設備的中期管理是設備過保修期後的管理工作。做好設備的中期管理,有利於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維護費用,得到較好的設備投資效果。
設備的後期管理指設備的更新、改造和報廢階段的管理工作。對性能落後,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以及設備老化、故障不斷,需要大量維修費用的設備,應進行改造更新。
(4)如何對設備開展傾向管理擴展閱讀
設備管理常用於解決以下問題:
1、機械設備管理、操作、維修人員年齡老化,人員流失嚴重,自有職工比例下滑加快,導致大量無一定工作經歷的農民工上崗操作。
2、設備陳舊、老化加快,不少機械設備已到了甚至超過了報廢年限,導致此類機械設備的事故隱患不斷和維修成本增加。
3、機械設備檔案不齊全,設備管理者、使用者對設備使用壽命無法控制,安全隱患較多。
4、不重視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設備帶病運轉、缺零少件、拆東牆補西牆現象普遍,不能發揮全部機械設備的效能。
5、管理無序,自有設備與租賃設備並用,存在「誰買誰用,誰用誰管」現象,不講究機械設備的利用率和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