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製冷設備 > 中國對機床做出了什麼貢獻

中國對機床做出了什麼貢獻

發布時間:2022-03-16 04:11:28

⑴ 中國機床發展史是什麼

1.1 古代樹木機床公元前二千多年出現的樹木車床是機床最早的雛形。工作時,腳踏繩索下端的套圈,利用樹枝的彈性使工件由繩索帶動旋轉,手拿貝殼或石片等作為刀具,沿板條移動工具切削工件。中世紀的彈性桿棒車床運用的仍是這一原理。
1.2 十五世紀的機床雛形十五世紀由於製造鍾表和武器的需要,出現了鍾表匠用的螺紋車床和齒輪加工機床,以及水力驅動的炮筒鏜床。1501年左右,義大利人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繪制過車床、鏜床、螺紋加工機床和內圓磨床的構想草圖,其中已有曲柄、飛輪、項尖和軸承等新機構。中國明朝出版的《天工開物》中也載有磨床的結構,用腳踏的方法使鐵盤旋轉,加上沙子和水來剖切玉石。
1.3 工業革命導致了各種機床的產生和改進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床的發展。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發明了較精密的炮筒鏜床。次年,他用這台炮筒鏜床鏜出的汽缸,滿足了瓦特蒸汽機的要求。為了鏜制更大的汽缸,他又於1775年製造了一台水輪驅動的汽缸鏜床,促進了蒸汽機的發展。從此,機床開始用蒸汽機通過曲軸驅動。
1797年,英國人莫茲利創製成的車床由絲杠傳動刀架,能實現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這是機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莫茲利也因此被稱為「英國機床工業之父」。
19世紀,由於紡織、動力、交通運輸機械和軍火生產的推動,各種類型的機床相繼出現。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制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惠特尼製成卧式銑床;1876年,美國製成萬能外圓磨床;1835和1897年又先後發明滾齒機和插齒機。
十九世紀最優秀的機械技師應數惠特沃斯,他於1834年製成了測長機,該測長機可以測量出長度誤差萬分之一英寸左右。這種測長機的原理和千分尺相同,通過轉動分度板可以進出的螺紋夾持住工件,使用滑尺讀出分度板上的分度。1835年,惠特沃斯在他32歲時發明滾齒機。除此以外,惠特沃斯還設計了測量圓筒的內圓和外圓的塞規和環規。建議全部的機床生產業者都採用同一尺寸的標准螺紋。後來,英國的制定工業標准協會接受了這一建議,從那以後直到今日,這種螺紋作為標准螺紋被各國所使用。
工業技術發展的中心,從十九世紀起,就悄悄從英國移向美國。把英國的技術聲望奪過去的人中,惠特尼堪稱佼佼者。惠特尼聰穎過人,具有遠見卓識,他率先研究出了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可更換部件的系統。至今還很活躍的惠特尼工程公司,早在19世紀四十年代就研製成功了一種轉塔式六角車床。這種車床是隨著工件製做的復雜化和精細化而問世的,在這種車床中,裝有一個絞盤,各種需要的刀具都安裝在絞盤上,這樣,通過旋轉固定工具的轉塔,就可以把工具轉到所需的位置上。
隨著電動機的發明,機床開始先採用電動機集中驅動,後又廣泛使用單獨電動機驅動。
二十世紀初,為了加工精度更高的工件、夾具和螺紋加工工具,相繼創制出坐標鏜床和螺紋磨床。同時為了適應汽車和軸承等工業大量生產的需要,又研製出各種自動機床、仿形機床、組合機床和自動生產線。
1.4 1900年進入精密化時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單一的車床已逐漸演化出了銑床、刨床、磨床、鑽床等等,這些主要機床已經基本定型,這樣就為20世紀前期的精密機床和生產機械化和半自動化創造了條件。
在20世紀的前20年內,人們主要是圍繞銑床、磨床和流水裝配線展開的。由於汽車、飛機及其發動機生產的要求,在大批加工形狀復雜、高精度及高光潔度的零件時,迫切需要精密的、自動的銑床和磨床。由於多螺旋線刀刃銑刀的問世,基本上解決了單刃銑刀所產生的振動和光潔度不高而使銑床得不到發展的困難,使銑床成為加工復雜零件的重要設備
被世人譽為「汽車之父」的福特,提出:汽車應該是「輕巧的、結實的、可靠的和便宜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研製高效率的磨床,為此,美國人諾頓於1900年用金剛砂和剛玉石製成直徑大而寬的砂輪,以及剛度大而牢固的重型磨床。磨床的發展,使機械製造技術進入了精密化的新階段。
1.5 1920年進入半自動化時期在1920年以後的30年中,機械製造技術進入了半自動化時期,液壓和電器元件在機床和其他機械上逐漸得到了應用。1938年,液壓系統和電磁控制不但促進了新型銑床的發明,而且在龍門刨床等機床上也推廣使用。30年代以後,行程開關——電磁閥系統幾乎用到各種機床的自動控制上了。
1.6 1950年進入自動化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數控和群控機床和自動線的出現,機床的發展開始進入了自動化時期。數控機床是在電子計算機發明之後,運用數字控制原理,將加工程序、要求和更換刀具的操作數碼和文字碼作為信息進行存貯,並按其發出的指令控制機床,按既定的要求進行加工的新式機床。
1.6.1 世界第一台數控機床(銑床)誕生(1951年)數控機床的方案,是美國的帕森斯在研製檢查飛機螺旋槳葉剖面輪廓的板葉加工機時向美國空軍提出的,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參加和協助下,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成功。1951年,他們正式製成了第一台電子管數控機床樣機,成功地解決了多品種小批量的復雜零件加工的自動化問題。以後,一方面數控原理從銑床擴展到銑鏜床、鑽床和車床,另一方面,則從電子管向晶體管、集成電路方向過渡。1958年。美國研製成能自動更換刀具,以進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
1.6.2 世界第一條數控生產線誕生(1968年)1968年,英國的毛林斯機械公司研製成了第一條數控機床組成的自動線,不久,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出了「工廠自動化的先決條件是零件加工過程的數控和生產過程的程式控制」,於是,到70年代中期,出現了自動化車間,自動化工廠也已開始建造。 1970年至1974年,由於小型計算機廣泛應用於機床控制,出現了三次技術突破。第一次是直接數字控制器,使一台小型電子計算機同時控制多台機床,出現了「群控」;第二次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用一支光筆進行設計和修改設計及計算程序;第三次是按加工的實際情況及意外變化反饋並自動改變加工用量和切削速度,出現了自適控制系統的機床。
經過100多年的風風雨雨,機床的家族已日漸成熟,真正成了機械領域的「工作母機」。

⑵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有哪些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1、中國成功控制疫情,為經濟恢復創造了條件,中國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從疫情中率先恢復增長,不僅為受到疫情沖擊的世界經濟提供了復甦動力,也為各國獲取抗疫物資提供了支撐保障。

2、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航海業的巨大發展,使人類認識了世界和地球。促進國家間的交流。

3、隨著火葯的發明,炸葯使人類能夠造山造橋修路,征服自然,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火葯在軍事上的應用,戰爭一次又一次地使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4、印刷技術的發明意味著人類有了書寫工具。它可以記錄一切,推動人類文化、科學、藝術的偉大進步。

5、造紙術的發明意味著人類有了紙,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和書寫的手段。

⑶ 中國對世界貢獻有哪些

中國文化發展對世界的貢獻
●為公眾生產和提供健康而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也是實現聯合國倡導的提高人類發展指數的重要基礎條件。經過多年改革開放,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的文化產品獲得了極大的豐富,不斷提升了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的質量和水平

●中國的文化發展是建立在傳承民族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的。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已經受到了中國社會各界的重視。這不但對於中華民族的振興大業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對於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也是重要的貢獻

●中國的文化發展,是在與世界各國廣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文化市場競爭的條件下展開的。中國本土文化實力的增強,有力地提升了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數量和質量,使中國逐步成為全球文化產品的主要生產國之一,又推動了中國文化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比較大的貢獻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於2006年9月21-22日在上海舉行。它以「中國與世界:和諧、和平」為主題,吸引了400餘名中外學者會聚一堂,同台切磋。在論壇的諸多議題中,中國文化發展對於世界的貢獻,成為各國學者注目的一個焦點。而恰在此前,中國第一個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布,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做出了重要的詮釋,也勾勒出2006-2010年期間中國文化發展的宏大前景。

第一,中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這樣一種新的文化發展觀指引下,中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基礎設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推動了文化產品的穩步和持續增長,大大提升了全社會的文化財富,使文化發展的水平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從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獨特而重大的貢獻。

為公眾生產和提供健康而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也是實現聯合國倡導的提高人類發展指數HDI的重要基礎條件。經過多年改革開放,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的文化產品獲得了極大的豐富。盡管中國在2005年的人均GDP還只是1700美元左右,但是,中國各級政府、企業、組織和個人把大量資源投入到文化建設中,初步建立了一個常年提供大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體系,實施了以四大重點工程為骨乾的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包括「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村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流動綜合文化服務車」等,大大拉近了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到2004年全國僅公共博物館數量就達到1600多個,公共圖書館數量達到2800多個,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

第二,中國的文化發展貫徹「以人為本」的宗旨,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權利獲得基本的實施,關懷和滿足絕大多數人的文化消費需求,又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服務效率高、傳播范圍廣的新型文化項目和服務內容,不斷提升了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的質量和水平。

正如中國等國家共同簽署的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家公約》等文獻所強調的:公民的文化權利是一個十分廣泛而不斷發展的概念,它包括:1,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普遍性;2,公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主體性;3,公民文化創造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創造性;4,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護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不可侵犯。

這些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不但要依靠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法規,建設大量的文化基礎設施,而且要培養大批的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開發和創新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創造力、文化培養力、文化普及力和文化消費力。《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肯定了近年來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並且在創新提升、前瞻發展和關懷群眾、服務基層這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都作出了更加系統、更加有效的部署。這方面既包括設立「國家文化傑出貢獻獎」、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在2008年開播地面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等重大項目,而且包括第一次提出和實施為低收入和特殊社會群體提供「文化低保」等舉措。可以預料,「十一五」期間中國文化的發展,既如燦爛彩虹,飛架雲端,又如春雨瀟瀟,滲入田野。

⑷ 中國能對世界科技做出哪些貢獻

說實話,近代從第一次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基本沒有貢獻。現代還在研究已有的技術,具有改革性質的貢獻太少了。科研領域就屠呦呦一個若貝爾獎

⑸ 中科院院士徐性初逝世,他生前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著名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徐性初院士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無黨派人士,我國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原機械工業部科技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徐性初同志,於2022年1月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長期從事精密計量及精密量儀研製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機床設計及製造工作,解決了一系列實際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20世紀80年代,開發了一個新領域---超精密機床研製及超精密加工技術,創造了能均化誤差的高穩定度高剛度的氣浮技術及預載反饋直線移動靜壓系統,先後用此原理研製成超精密車床、超精密銑床及高精度圓儀等新產品,旋轉精度優於0.302微米,直接車或銑削出鏡面粗糙度Ra≤2.5納米。同時創造了成本僅為常規加工方法千分之幾的關鍵部件製造技術,用精度為20微米的主具製成精度為0.02微米的主軸系統,用極少投資就達到成批生產。

⑹ 中國為人類做出了哪些貢獻

四大發明,絲綢之路,傳播中國文化,西方的中世紀深收影響.

⑺ 著名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徐性初院士逝世,他對我國作出過哪些貢獻

據最新媒體報道,我國科學院院士,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徐性初院士,於2022 年 1 月 1 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8歲。徐性初院士曾主持科研人員研製了我國第一台一米縱動光電比長儀、以激光波長為基準的刻制一米光柵和磁柵母機,研製了超精密機床和超精密加工技術,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指引了新方向,在我國精密加工科學技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⑻ 曾碾壓德日企業,稱世界第一的中國機床企業,為何現在卻負債700億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尤其是高鐵技術,已經是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國家了,也為許許多多的周邊國家建造過高鐵,還有就是貿易經濟,也是成直線形的增長,但是,盡管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和每年GDP的增量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在一些領域上,我國依然處於世界中游水平,甚至是下游水平,比如晶元行業,我國的設計研發能力是很強的,但是製造能力和世界頂級的荷蘭相比,相差了不知是一個數量級,除了高科技領域,我國的基礎製造業上的製造水平也是不如一些發達國家,雖然這些年我們基礎製造業也在快速發展,但是目前也還沒有趕超一些歐美國家,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雖然目前的水平還趕不上一些發達的歐美國家,但是我們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的縮小,這其中,就少不了國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⑼ 中國對人類作出哪些巨大的貢獻

第一,當首推四大發明,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
第二,中國用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得益於中國人的勤奮努力,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功不可沒;
第三,佛教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盡管起源於印度,但佛教得以延續和發展,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佛教的許多經典都只保存在漢文和藏文中;
第四,孔孟的儒家學說統治中國意識形態2000多年,在世界上特別是在東亞地區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其他的還有很多,如中國的和平發展、改革開放以及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砥柱作用等等,對人類的貢獻也很大。

⑽ 哪些人為中國做出了什麼貢獻

1、鄧稼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3、鄧小平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4、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5、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對機床做出了什麼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具箱鎖扣生產 瀏覽:76
內圓軸承型號怎麼計算 瀏覽:842
燃氣閥門復位按鈕在哪 瀏覽:336
免費領化學實驗裝置 瀏覽:536
閥門廠焊工主要幹嘛 瀏覽:797
lol皮膚使用工具箱 瀏覽:494
樂的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120
燃氣入戶總閥門後的管道是 瀏覽:272
想把機械課程學好怎麼弄 瀏覽:479
施工機械配備怎麼來的 瀏覽:44
帶反饋的閥門定位器怎麼接線 瀏覽:458
換完組合儀表需要匹配什麼 瀏覽:192
什麼時候運行設備 瀏覽:896
為什麼寶馬機械轉速表 瀏覽:162
東莞市鳳崗五金製品廠 瀏覽:711
微信號檢測工具箱 瀏覽:878
怎麼判斷塑料水管閥門開合 瀏覽:648
xlife軸承有什麼特點 瀏覽:940
電容自動補償償裝置 瀏覽:6
邁騰儀表盤如何調節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