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反滲透膜的發展史
反滲透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膜分離技術是依靠反滲透膜在壓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劑與溶質進行分離的過程反滲透的英文全名是「REVERSE OSMOSIS」,縮寫為「RO」。反滲透技術中,反滲透膜的發展是該處理方法的核心技術,所謂滲透膜就是利用反滲透原理進行分離的液體分離膜。具體的說,反滲透膜上有許多小孔,孔的大小隻允許水分子通過,鹽類和雜質分子都比孔大而無法通過。反滲透膜的發展及應用經歷了長期而復雜的過程。
在國外,其發展概況為:1953年美國的Reid 提出從海水和苦鹽水中獲得廉價的淡水的反滲透研究方案,1960年美國的Sourirajan 和Leob 教授研製出新的不對稱膜,從此RO作為經濟的淡化技術進入了實用和裝置的研究階段。1960年洛布(Loeb)和索里拉金(Suan)製成了第一張高通量和高脫鹽率的醋酸纖維素膜,為反滲透和超濾膜的分離技術奠定了基礎。同年,Loeb和Milstein用他們研製成功的醋酸纖維素反滲透膜研究並組裝成功第一個實驗室規模的板框式反滲透膜裝置。
1961年美國Hevens公司首先提出管式膜組件的製造方法;1964年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研製出螺旋式反滲透組件;196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製造出用於苦鹹水淡化的管式反滲透裝置,生產能力為19 t/d;1967年美國社邦(Dupout)公司首先研製出以尼龍-66為膜材料的中空纖維膜件;1970年又研製出以芳香聚醯胺為膜材料的「PermaseB-9」中空纖維膜組件,並獲得1971年美國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fiek)化學工程最高獎。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就克服纖維素材料的缺點,研發出高水通量、高鹽截流率的復合聚醯胺膜,使反滲透技術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
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用RO法處理電鍍污水,首先用於鍍鎳污水的回收處理,此後又應用於處理鍍鉻、鍍銅、鍍鋅等漂洗水以及混合電鍍污水。1965年英國首先發表了用半透膜處理電泳塗料污水的專利。此後美國P.P.G公司提出用UF和RO的組合技術處理電泳塗料污水,並且實現了工業化。1972-1975年J J .Porter 等人用動態膜進行染色污水處理和再利用實驗。1983年L.Tinghuis等人發表了用RO法處理染料溶液的研究結果。1969年美國的J . C. V Smith 首先報道了處理城市污水的方法。30年來,反滲透(RO)技術先後在含油、脫脂廢水、纖維工業廢水、造紙工業廢水、放射性廢水等工業水處理、苦鹹水淡化、純水和高純水制備、醫葯工業和特殊的化工過程和高層建築廢水等各類污水處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近幾年,一些新型的膜法污水處理技術逐一問世,如膜蒸餾、液膜、膜生化反應器、控制釋放膜、膜分相、膜萃取等。我國的反滲透研究始於1965年,近年來反滲透技術在我國已得到廣泛應用。反滲透技術最初只用於海水淡化,後來逐步擴大到苦鹹水淡化、食品加工、醫葯衛生、飲料凈化、超純水制備等方面,產生了很高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膜技術的發展是從1958年離子交換膜研究開始的。1958年開始進行離子交換膜的研究,並對電滲析法淡化海水展開了試驗研究;1965年開始對反滲透膜進行探索,1966年上海化工廠聚乙烯異相離子交換膜正式投產,為電滲析工業應用奠定了基礎。1967年海水淡化會戰對我國膜科學技術的進步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70年代相繼對電滲析、反滲透、超濾和微濾膜及組件進行研究開發,1980年代進入推廣應用階段。1980年代中期我國氣體分離膜的研究取得長足進步,1985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首次研製成功中空纖維N2/H2分離器,主要性能指標接近國外同類產品指標,現己投入批量生產,每套成本僅為進口裝置的1/3。進入90年代以來,復合膜的制備取得了較大進展。
韓國世韓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反滲透膜生產技術和RO直飲機生產技術的公司,並已獲得了日本「JHP」認證」、美國「FDA 認證」、在中國世韓公司獲得「CCC」認證、中國「MA」國家衛生部批件和國家壞境保護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頒發的壞境與健康產業發展貢獻獎。公司的業務發展得益於和海外客戶接下的良好的合作基礎,由此在膜分離技術應用領域有了很快的發展。世韓目前擁有反滲透膜分離技術、微濾膜分離技術、超濾膜分離技術、納濾技術、離子交換技術、EDI連續電除鹽技術、MBR膜生物反應器七大水處理主流技術和21個單項及系列產品,服務領域涵蓋電子光學、半導體、精密加工、能源開發、精細化工、生物醫葯、紡織印染、海水/苦鹹水淡化、食品飲料和農村飲用水工程等多個行業。世韓膜應用廣泛,水處理設備主要有:反滲透純水機、離子交換設備、超純水設備、醫葯純化水設備、超濾設備、連續電除鹽系統、海水淡化設備、飲用水凈化設備以及其他系統成套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