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超聲波測距感測器盲區問題
你介紹的內容不多,從字面上看,除了「2小時」以外,沒什麼特別之處。
那就從這2小時說起吧,2小時後盲區增大,有這幾個可能:
1、電路或器件的熱穩定性差,溫度變化以後導致參數變化,引起盲區增大;
2、電路設計有問題,一些電能無法釋放引起累積;
3、電路或原件的選型或工作狀態不對,導致器件快速老化變性(雖然這個可能性不大);
4、探頭內部或探頭的結構件的物理變化,俗話說就是震鬆了(實際上這個可能性更小);
5、還有個可能,就是環境溫度的變化;
為了縮小范圍,你得進一步提供一些細節:
1、當工作2小時盲區增大後,電路板上的原件都有哪些摸上去能感覺到發熱的?(電源部分不算)
2、這時關閉電源,十幾秒後再上電,盲區是什麼狀態?
3、關閉電源等15分鍾後再上電,又是什麼狀態?
4、把探頭從外殼或結構件上取下來,工作幾小時,是否還有這個問題?
最後,如果方便,能否把驅動部分的電路和前置放大部分(僅第一級放大即可)的電路貼上,我們給你參謀一下。
『貳』 超聲波盲區屏蔽方法
既然以學習為主,我們就盡量簡化這個機制:
首先,你得確定多高的電平算是有效回波,我們假設以放大後的信號以1V為門限吧;
然後,把探頭指向遠處,這時,目標的反饋信號晚,示波器里看起來很靠右,我們不去管它。通過示波器,我們只看左邊的餘震部分,從發射開始,巨大的信號逐漸變小,直到淹沒在雜訊中。我們要留意這個過程,在它慢慢變小的過程中,有一個時刻恰好是1V門限電壓,理論上說,在這個時刻之前(示波器看向左),應全部劃分為盲區。但你還要留一些餘地,這個盲區的長短在很多情況下會變化,所以最好在此基礎上延長30%~50%左右。
至於這段盲區如何屏蔽,軟體上把MCU的IO腳關閉或屏蔽即可,這個不難。當然如果你想通過硬體電路實現也未嘗不可,但那可能屬於工業級的高端應用,學校里做實驗沒這必要。
『叄』 超聲波的盲區的概念,它是怎麼形成的,請詳細解釋一下~
我們都知道,超聲波是由壓電陶瓷材料的機械振前讓動產生的,而機械振動都避免不了餘震,盲區實際上就是由感測器的餘震而產生的。所以,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只能是在滿足射程的前提下盡量降低盲慧拿局區,但不可能降低為零。
在超聲波系統電路中盲區是如何產生的呢,處理器輸出發射控制信號到感測器,計時器開始計時,延時1mS左右打開接收I/O口,在這里延時時間決定著實際盲區了,至於延時多少時間,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了。
另外盲區還受這些因素影響,首先是選擇的陶瓷材料(高頻的盲區小一些精度高一些),在設計發射電路時還要考慮其阻抗匹配,這個不具體講了。
其次,發射能量也決定著盲區的大小,發敏則射能量愈大餘震時間相應的也愈長,盲區自然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肆』 你好,崔老師,想問下您一個超聲波測距模塊能夠測量多遠是由那些因素決定的
這是好幾個問題,我得分開回答。
1、為什麼倒車雷達有較大的盲區,而淘寶十幾塊錢的測距模塊盲區卻很小:a、淘寶的測距模塊是雙探頭,如果你不介意在車上多開幾個孔的話,採用雙探頭倒也能大幅減少盲區;b、淘寶的測距模塊使用的是開放式探頭,那東西適合做玩具,不適合在室外用,淋一次雨就報廢了。c、至於為什麼雙探頭會比單探頭有更小的盲區,這要從餘震的問題說起,篇幅有限這里不多說了,你可以搜一下。至於開放式探頭為什麼性能比全封閉防水探頭更好,其實形容起來也很簡單,就拿人體來說,如果沒有表皮的保護,把神經直接裸露在外也會更敏感的。
2、倒車雷達的測距范圍有很多因素決定:a、影響最大的啟寬是目標因素:目標的大小、種類、反射面的角度等對測距范圍影響是巨大的;b、設備因素:這個不太好表達,嚴謹的說埋衫,除了測距范圍以外的任何指標都能影響到測距范圍,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影響。比如成本和價格的限制、能耗的限制、體積大小的限制、可靠性的限制、壽命的限制等等,都會影響到測距范圍。我覺得這么回答你雖然比較嚴謹但是等於沒說,那麼再給你一個簡單的回答吧:發射功率和接收靈敏度的關系,你願意接受哪個就接受哪個吧。c、環境因素,例如粉塵環境、大雨、泥巴堵住探頭之類的,當然這些情況比較少見所以排悄液亮在最後。
3、為什麼供電電壓是12V而驅動電壓是20-40V:其實我覺得20-40V也有點低,為什麼要提高電壓,其實就是個阻抗匹配的問題。目前的超聲波換能器基本都是壓電陶瓷材料的,阻抗都比較大,如果驅動電壓低了,將達不到需要的發射功率,所以需要提高電壓。
『伍』 如何減小超聲波測距的盲區
首先選盲區小的探頭,其次,近距離的時候,可以減小脈沖發射數量或者減小放大倍數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