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製造業從有沒有走向好不好根本原因
過去20多年,中國製造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產量從2001年的200萬部增長到2017年的2800萬部), 以及之後智能手機製造產業的興起(產量從2007年的幾百萬部到2018年的15億部,玻璃和框架都需數控加工), 中國已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大機床市場(2015年佔全球市場35%,超過第二至第六名的總和)。北京機床展和上海工博會也成為世界主要的機床展會之一。
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中國機床產業也迎來了短暫輝煌。由 「十八羅漢」 中的三羅漢組建而成的沈陽機床(2005年又並入第四羅漢、前身為中央機器廠的昆明機床)甚至在2011年以27.83億美元的銷售額問鼎世界第一。但隨著2012年後的機床市場調整,市場需求由低端走向高端,沈陽機床隨即出現虧損,至2019年7年內虧損超過50億(集團超300億),不得不實施破產。與沈陽機床齊名的大連機床(也是羅漢之一)也因兩年前的200多億巨虧被法院強制破產重組,後被並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而剩下的其它羅漢,包括重型加工領域的武重,齊一、齊二機床廠以及濟南一機和南京機床廠也是江河日下。與此同時,民營機床企業也少有閃光之作。
中國機床產業的困境也普遍存在於其它裝備領域如半導體設備、激光設備和工業機器人等以及其它工業領域(如汽車和晶元)。盡管我們有強大的市場需求,很多時候還是有利於後來者切入的新需求,但我們的產品仍是大而不強或是缺少市場影響力。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我們的企業和品牌在重要的國際展會如EMO(機床),CES(Las Vegas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IREX(日本舉行的國際機器人展),Semicon West(舊金山舉行的半導體技術展)等進入中央舞台位置的極少(華為、大疆等仍是個案)。
有人說需要時間,有人說投入不足,也有人說是機制問題,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是最關鍵的因素嗎?兩年前,我曾花了很長時間去拜訪了解國內機床產業及其產業鏈,包括國內的沈陽、大連、昆明、秦川、海天、三一上海等,以及國外機床公司在中國的工廠——如寧夏小巨人、大連Grob、Mazak和THK,長三角的 EMAG、Heller、Chiron、Mikron和Makino,昆明道斯和廈門Sodick。後續我又去了日本的Makino、三洋、Fanuc、安川(多次)、川崎、平田等, 以及德國德瑪吉、Roders、 Kessler、 Hermle,荷蘭Cellro,捷克道斯和MAS等不斷請教,不斷與同事討論和思考。從中似乎找出了答案但又很不確定。離開大連機床工廠進入一街之隔的Mazak、 Grob和THK,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對比。一邊冷冷清清,一邊熱火朝天,從街那邊聘入到街這邊的工人精神面貌也都不一樣,感覺有如從國統區進入解放區一樣,但可惜顛倒過來了。
過去二十年,固高支持了中國過千家的裝備和系統集成公司,我自己也參與了比銳(半導體封裝設備)和李群(工業機器人)兩家裝備公司的創辦,同時松山湖機器人基地也投資和孵化了數個裝備項目。雖然一些公司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說與中國這極大的市場需求相比,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相比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