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設計前置性作業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教少學多,不教而教,以學定教.假如在教學前,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無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幾點.教師把第二天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前置性作業――實際上是把第二天的教學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問題,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先學.因此如何設計布置「前置性作業」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環節.
一、幾點感悟:
在自己近三個月的生本實驗期間,我通過前置性作業布置的實驗,有了一些收獲但更多的是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詳盡的掌握,我幾乎每天都有前置性作業,但一段時間下來,卻發現學生的前置性作業完成質量一日不如一日,學生前置性作業興趣也沒以前高,更可怕的是課堂上學生無精打彩的匯報和與此同時表現出來的不良傾聽習慣,讓我好好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我發現自己的前置性作業布置的太多而且要求太籠統,學生不知道該了解什麼、思考什麼,這樣導致第二天的課堂匯報交流抓不住重點,知識點的突破就更談不上了.再者,無效的前置性作業時間長了,會讓學生的課前先學留於形式,不僅成為了學生的負擔,甚至引起學生和家長的忽視.
由此我感發思考:①是不是所有的學科都要設計前置性作業?②就某一個學科內容而言是否每天都要設計前置性作業?③過多前置性作業是增負還是減負?④前置性作業是否一定表現在課外?⑤如何設計前置性作業?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前置性學習首先是為了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課外的充分研究可以讓課內的學習更具深入,課內的交流更具寬泛.不是每門學科都需要前置性學習,前置性學習的設計就不同學科層面應該是「體現學科特點」,但都指向「學的研究」;研究容量我認為應該是「少而精」,可根據每個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性布置,數學一般新授課和復習整理課比較適宜布置前置性作業;前置性作業內容一定要適中,就學生心理層面應該是「接受並喜歡」,千萬不能成為學生的負擔;同時,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知識及年齡特點,選擇課前和課中相結合的前置性作業形式,可課前先學,也可課中先學,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為學生的學服務.就教師設計層面應該是「開放並具價值」,前置性作業設計絕對不是簡單問題、相應習題的堆砌.正如李芳校長所說:「之所以要學生進行前置學習,是因為要讓每個孩子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進行學習,而且是因為教師的教是以學(學生已有的思考基礎)來確定教的內容和教的形式,來更好的為學服務.」
同時,我也認識到設計前置性作業對教師的要求:熟悉並吃透教材,領悟相應的重難點,教學目標要定位準確.如果教師布置前置性作業時對目標把握的不明確、不準確,那麼課堂上學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談的淺層次上,教師更不能引領學生進行有效交流.我認為數學老師應依據本學科的特點,把握住清晰、准確、合適的目標定位,在不改變現行教材編排的基礎上一是要考慮如何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的內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開放且有價值的問題需要學生充分的探索與研究.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和備課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只有有了問題的開放,才有可能帶來探索的開放,繼而形成思維的開放.科學的前置性作業的完成,使得課內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同時也使得例如數學學習的思維性、開放性、邏輯化等問題都能得到有效解決.讓學生有備而來的學,這也才是生命的課堂、平等的課堂.
二、如何布置前置性作業:
1、前置性作業形式:數學學科的前置性作業的設置應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本班的學生情況而定,老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前,先要深入鑽研教材,認真地備好課,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只要每次的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能圍繞教學目標就行了.前置性作業形式比較靈活多樣,可以布置在書本上完成,也可以寫在練習本上,還可以由教師准備前置性知識小研究讓學生完成.
我是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採用了三種形式:①直接讓學生自學課本例題,用在書上作批註、作記號、提問題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業在書本上完成.
②同時我還給我班學生每人准備了一個小研究本,有時我讓學生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業,格式如下:
一、自學內容
二、我學會了
三、我要舉例
四、我想提問
③還可採用讓學生完成前置性知識小研究表的方式,格式如下:
×××知識小研究
研究內容
2、前置作業目標:前置學習目標的確定應該具體,針對不同的年級又有所不同.
低年級學生由於認知水平有限,側重於自學習慣的培養,對他們在新授課的前置性作業用不著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兩個或兩三個主要的知識點,再加上少量的練習題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在小組和班級交流中體會,這樣降低了難度,學生會更樂於自學.
正如李芳校長所說:「在低年級數學的前置學習主要是根據下節課的內容找身邊的、生活中相關的數學例子,帶例子,是一種既有一定范圍、又可以發揮學生自主性的活動,帶來的例子,可以用書面或口頭交流.或者是讓學生自學內容,談談「我明白了什麼?」「不明白什麼?」「我有什麼問題?」「我的看法是什麼」只要學生接觸過思考過就可以」.
根據以上原則,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或一位數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前置作業(自學例1和例2並完成「做一做」,不會的可請教家長).第二天,在課堂上我請學生來教學例題,早有準備的學生迫不及待地發言,之後怎樣口算,注意什麼,基本都是學生介紹的,我只做了歸納和總結.在鞏固練習時,我讓學生上黑板板演,其餘學生做「小評委」,孩子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要求比老師還嚴,從課後作業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已經基本掌握.這也許就是低入高出吧!
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對他們的前置性作業可以把這課時的教學要求比較全面具體地提出來,可設計一些動手操作實踐研究的內容,讓他們能通過自學掌握知識要點,課堂上再對所掌握的內容進行反饋,交流,把課堂全部還給學生,學生會更有成就感,更加樂學.比如學習圓的周長的計算推導,就可以設計一個研究表格讓學生測量幾個圓的周長和直徑並進行計算來發現規律,推導圓的計算公式、在學習圓的認識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前置學習內容:1、自學課本思考你知道了什麼?給大家演示方法來說明2、你能用你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的嗎?(此例摘自李芳校長生本感悟)
正如李芳校長所說:「前置性學習內容不要過多或者是過於具體,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還不能給學生太多需要動筆去完成的內容,如果學習內容比較具體單一可以課上提出自學問題,讓學生課上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同樣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樣是以生為本.」
前置性作業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老師也通過這個方法教會了學生如何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內容,拓展了視野,增長的知識.假如能在課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業的話,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還可以最大程度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所以,老師在布置完作業後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作業成果,讓他們的勞動有所做也要有所用,這樣的話,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興致才能得以保持,學生才樂於去做,才能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學習自信心.
B. 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作業
1、作業要精選、適量
學生完成的作業只有在保證質量和有一定準確率的前提下才可稱得上是有效的作業。那些僅僅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盲目應付的作業,教師設計的再好,對學生來說也是無效的。恰恰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教學中又是屢見不鮮的。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適量,要少而精,並確保學生有獨立完成課堂作業的時間。就拿鞏固生字詞的作業來說,不是寫得詞語多寫得遍數多就能記得牢,就有效,而是抓住每課的重點詞語,要求學生一次性寫對寫好才是有效的。所以,我在布置學生抄寫詞語時,通常都是只寫一遍,但要求是必須盡量寫正確,寫美觀。
2、作業要因人而異,有選擇性
我們既然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就不應該設計完全統一的作業來限制優生,為難學困生。如,運用詞語寫話,我向來不規定具體的詞語,而是讓他們從本課的成語或四字詞語中任選一到三個各寫一句話,能用上幾個詞寫一段話的就更了不起了。這樣,那些學習優秀的孩子就會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學習困難的孩子也不用犯愁,只要能盡力而為就可以了。又如,學習《白鵝》和《白公鵝》兩篇課文後,文中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句子,我要求學生自已選擇喜歡的句子抄寫,最少三句,多者不限。結果學生找的句子遍布了全文,數量多的有七八句,少得三四句,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
3、作業要激活思維,體現個性化理解
課堂作業除了鞏固基礎知識外,還應注重思維訓練,有一定的思考價值。這類練習題的設計要盡量做到激活思維,突出個性化的理解。
C. 我做為一名廣告設計學生,在今天陷入了內心的糾結,每次做設計作業的時候都想做得很出色,都想做出一個自
有這個心是好的,但你還小,慢慢來,不著急,很多歌手唱歌也是先從模仿版別人開始,權慢慢就會把自己的東西融入進去了,再然後就會有自己的東西了。所以現在就先把基礎打牢,一步一步來,有想法可以先記下來,等到有一天熟練了就會自然而然的做出屬於自己的作品了,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D. 華科電磁裝置設計原理作業怎麼做
從近幾年的高考來看,理綜卷對物理實驗的考察,已成為高考的熱門題目。所考察的內容也並非教材中已成型實驗,而是以所掌握的實驗原理、技能自行設計為主。它要求學生能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控制實驗條件;會運用已學過的實驗方法;會正確使用實驗中用過的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處理實驗數據,並得出結論。
設計性實驗是近幾年高考熱點也是得分難點。鑒於此,對物理實驗的復習,提出以下看法:
一是基本儀器的使用仍是實驗復習的基礎。
不管上一年度有無考到儀器的使用,我們對常用的物理儀器要熟練運用,這是實驗的基礎,是實驗的工具,任何時侯都不過時。在這方面花些時間是必需的。常見的有十三種儀器,這十三種儀器是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錶、打點計時器、彈簧稱、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復慣用書上都有很詳細的說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要從多種視角重新審視和組合實驗板塊。
在物理實驗總復習中,我們不應孤立地看待一個個實驗,而應該從這些實驗的原理、步驟、數據採集與處理方式的異同上,給這些實驗分門別類,從而組成不同的實驗板塊。平時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實驗分成力學實驗板塊、電學實驗板塊、熱學實驗板塊、光學實驗板塊。但這樣的處理只是簡單地重復了物理課本知識的體系,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為了講解的方便,沒有多大的創意,對於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對實驗的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顯得很不夠的。在此,我認為我們要在這些實驗的組合板塊中挖掘一些功能,培養學生一種實驗的常規意識,比如對於力學板塊,這是由驗證力的合成與分解、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和測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驗證牛頓第二定律、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等實驗組成的一個大的實驗板塊。
我們還可以把視野再擴大一些,以各種角度重新組合新的實驗板塊,比如按測量型與驗證型可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按能進行圖像處理數據和不能用圖像處理數據又可以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我們可以提示學生這樣劃分板塊,但把一個具體實驗歸類於哪個板塊,這要學生自已思考,比如說用圖像法處理數據,學生們熟悉的是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測定電池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不過畫出的圖形必須是直線,否則不好處理。這給予學生們思考的空間,其實還有許多實驗也是可以這樣處理的,它們都可以歸類於用圖像法處理數據,比如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我們測的是周期T和擺長L,再由公式來計算,書本上採用的是多測幾組再求平均值法,現在我們可以以L和T2/4л2為坐標軸,用測得的數據放入描點,畫直線求斜率即是g。
高中物理實驗復習
一、 基本儀器的使用
游標卡尺
設計原理:游標尺上n個刻度的總長度與主尺上(n-1)個刻度的總長度相等,如果游標尺的最小刻度的長為x,相應主尺上的每個最小刻度的長為y,則有nx=(n-1)y,由此式可得游標尺與主尺兩者最小刻度長度的差為k=y-x=y/n,我們把k叫做游標卡尺的精確度。其值由游標尺的刻度數和主尺上的歸小刻度長度y決定。
讀數原理:①先讀整數部分:整數部分由主尺上讀得,即游標尺零刻度線在主尺的多少毫米刻度線的右邊,該毫米刻度值就是應讀得的以毫米為單位的整數部分L
②再讀小數部分:小數部分由游尺上第幾條刻度線與主尺上某一刻度線對齊後讀出,即游標卡尺的准確度k×n=讀出的小數部分(可記為通式k×n)
③測量值為上述兩部分讀數之和,並按有效數字規則記錄,通用公式可寫為s=L+k×n
習題
例1:用一10分度的游標卡尺測量一長度為6.8mm的物體,則游標的哪個刻度與主尺的哪個刻度對齊?14mm處
1、游標有20個刻度的游標卡尺游標總長等於19毫米,它的測量精度是多少?測量時如游標的零刻度在尺身的2.4厘米和2.5厘米之間,游標的第16條刻度線與尺身對齊,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彈簧秤
使用彈簧秤的注意事項:
① 根據被測力的大小選擇彈簧秤的量程,不能超量程測量,否則會損壞彈簧秤
② 使用前要檢查彈簧秤的指針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不指零,就需要調節器零
③ 被測力的方向應與彈簧秤軸線方向一致
④ 讀數時應正對平視。一次測量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彈簧疲勞
⑤ 彈簧、指針、拉桿都不能與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發生摩擦
⑥ 讀數時,除讀出彈簧秤上最小刻度所表示的數值,還要估讀一位。
秒錶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秒錶前應檢查秒錶指針是否與零點對齊,如果不能對齊,應記下此時秒針所指示的數值,並對讀數作修正; 測量完畢,應讓秒錶繼續走動,使發條完全放鬆,釋放彈性勢能,使發條恢復到鬆弛狀態。
二、測定性實驗
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由紙帶求物體運動加速度的方法:
a.逐差法:s4-s1=s5-s2=s6-s3=…=3aT2,分別求出a1=(s4-s1)/3T2,a2=(s5-s2)/3T2,a3=(s6-s3)/3T2,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b.v—t圖像法:先根據vn=(sn+sn+1)/2T求出打第n個點時紙帶的瞬時速度,作出v—t圖像,圖線的斜率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習題:
1、在「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中,下列方法中有助於減小實驗誤差的是(ACD )
A 選取記數點,把每打5個點的時間間隔作為一個時間單位
B 使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盡量小些
C 捨去紙帶上開始時密集的點,只得用點跡清晰、點間間隔適當的那一部分進行測量、計算
D 適當增加掛在細繩下鉤碼的個數
2、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算出小車經各計數點的瞬時的速度如下:
計數點序號 1 2 3 4 5 6
計數點對應的時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過計數點的速度(c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1)為了計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C )
A 根據任意兩計數點的速度公式,用a=Δv/Δt算加速度.
B 根據實驗數據畫出v-t圖,量出其傾角,由公式a=tgα求加速度.
C 根據實驗數據畫出v-t圖,由圖上相距較遠的兩點,由a=Δv/Δt求a.
D依次算出通過連續兩計數點間的加速度,算出其平均值作小車的加速度.
(2)由上表中給出的數據,用作圖法求其加速度
3、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如圖2一22所示,為一次記錄小車運動情況的紙帶,圖中A、B、C、D、E為相鄰的記數點,相鄰記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1)根據_ΔS=恆量_可判定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2)根據_ _______計算各點的瞬時速度,且VA= 0.53m/s ,VB=0.88m/s ,VC =1.23m/s,VD=1.53m/s,VE=1.93m/s 。
(3)在圖2一23所示的坐標中作出小車的v一t,圖線,並根據圖線求出a=_3.5m/s2____。
4)將圖線延長與縱軸相交,交點的速度是_0.53m/s_,此速度的物理意義是__VA_____。
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
實驗注意事項:
①擺線要用細而輕且不可伸長的1m左右的線製成.
②擺球要用密度大的實心球.
③測擺長時應使擺自然下垂,測懸點到球心間的距離.
④單擺擺動時應使擺線在同一平面內且擺角小於10°.
⑤測周期時,應從擺球經平衡位置時開始計時,要測30或50次全振動時間,取平均值計算
習題
4、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用的擺球密度不均勻,無法確定重心位置.第一次量得懸線長L1(不計半徑),測得周期為T1;第二次測得懸線長為L2周期為T2,根據上述數據,g值應為( B )
A. 4π2(L1+L2)/(T12+T22) B. 4π2(L1-L2)/(T12-T22)
C. 4π2 /T1T2 D.無法計算
5、兩名同學在分析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時由於擺球受空氣阻力而對單擺周期產生影響問題時,甲同學說:空氣對擺球的浮力與重力方向相反,浮力對擺球作用相當於重力加速度變小,因此振動周期變大.乙同學說:浮力對擺球的影響好像用一個輕一些的擺球做實驗,單擺振動周期與擺球質量無關,因此振動周期不變,試分析這兩種說法的正誤.
解析:如圖甲所示,無空氣浮力時,擺球做簡諧振動的回復力是重力的切向分量G1,F回=mg?sinθ,θ是擺角.
有空氣浮力時,如圖乙所示,設擺球受重力和浮力的合力F=mg-F?浮,方向豎直向下,這時擺球做簡諧振動的回復力是F的切向分量F1,
F′回=F1=F?sinθ=(mg-F浮)?sinθ
F′回=m(g- )?sinθ=mg′?sinθ,g′=g-
這時擺球的質量不變,回復力減小,相當於重力加速度減小,周期增大,甲同學說得對.
乙同學說法的錯誤在於沒有正確理解周期與擺球質量無關的特點,單擺周期與質量無關的原因是:回復力F回=mg?sinθ,F回與質量m成正比.回復力F?回產生的指向平衡位置的加速度.
a= =g?sinθ與質量無關,所以周期與m無關.有浮力時F回′=(mg-F浮)?sinθ
a′=(g- )?sinθ,顯見a′<a
所以T增大.單擺振動周期與質量無關也可以從F回=-k?x,k是回復系數,而簡諧振動周期T=2π ,代入k討論得出.
二、 驗證性實驗
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注意:
1、在本實驗中,以橡皮條的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來衡量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在同一次實驗中應使兩種情況下結點達到同一位置。
2、實驗前,首先檢查彈簧秤的零點是否正確,實驗中,彈簧秤必須保持與木板平等,使用時不能超過彈性限度,讀數時眼睛一定要正對刻度,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畫力的圖示時,標度的稱取應恰當,嚴格按幾何作圖法求合力
習題
6、 如圖所示為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實驗裝置示意圖,通過細線用兩個互成角度的測力計拉橡皮條使結點移到某一位置O.此時需要記下:
(1) ;
(2) ;
(3) ;
然後,只用一個測力計再把橡皮條拉長,使結點到達位置 .再記下
(4) ;
(5) ;
(6)實驗中,應使各拉力方向位於 同一平面 ,且與木板平面 平行 。
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注意:
(1)安裝打點計時器時,必須使穿紙帶的兩個限位孔在同一豎直線上,以減小摩擦阻力.
(2)接通電源前,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應平展不捲曲,提紙帶的手必須拿穩紙帶,並使紙帶保持豎直,從而不致人為地增大摩擦阻力,導致機械能損耗.
(3)實驗時,必須先接通電源,讓打點計時器工作正常後才能松開紙帶讓垂錘下落,從而使紙帶下落的初速度為零,並且紙帶上打出的第一個點是清晰的一個小點.
(4)選用紙帶應盡量挑選第1、2兩點間的距離接近2mm的紙帶,以保讓打第一個點時紙帶的速度為零.
(5)測量下落高度時,都必須從起點算起,不能搞錯,選取的各個計數點要離起始點適當遠一些,以減小測量高度h值的相對誤差.
(6)因驗證的是ghn,是否等於Vn2/2,不需要知道動能的具體數值,故無需測量重錘的質量m.
實驗誤差
由於重物和紙帶在下落過程中要克服阻力(主要是打點紙帶所受的阻力)做功,所以勢能的減小量△Ep稍大於動能的增加量△Ek.
習題
7、 在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中,有同學按以下步驟進行實驗操作:
A.用天平稱出重錘和夾子的質量;
B.固定好打點計時器,將連著重錘的紙帶穿過限位孔,用手提住,且讓手盡量靠近打點計時器;
C.松開紙帶,接通電源,開始打點.並如此重復多次,以得到幾條打點紙帶;
D.取下紙帶,挑選點跡清晰的紙帶,記下起始點O,在距離O點較近處選擇幾個連續計數點(或計時點),並計算出各點的速度值;
E.測出各點到O點的距離,即得到重錘下落高度;
F.計算出mghn和 mυ2n/2,看兩者是否相等.
在以上步驟中,不必要的步驟是 A ;有錯誤或不妥的步驟是 BCDF (填寫代表字母);更正情況是① B中「讓手盡量靠近」應改為「讓重錘盡量靠近打點計時器」 ,② C中應先接通電源,後松開紙帶 ,③ D中應將「距離O點較近處」改為「距離O點較遠處」 ,④ F中應改為「ghn和υ2n/2」
8、在利用重錘自由下落「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中,在打出紙帶並測量出第n點到第1點的距離後,用公式υn=ngT(T為打點時間間隔)來計算打第n點時重錘的速度,然後計算重錘動能的增量△Ek和重錘重力勢能的減少量△Ep.計算時經常出現△Ek>△Ep的結果,試分析其中的原因.
解析:本題可從如下兩方面進行分析:(1)由於重錘和紙帶受到阻力,它們下落的實際加速度a將小於重力加速度,而利用重力加速度g來計算速度υ=n?g?T,將使得υ值偏大. (2)在先接通電源使打點計時器工作,再讓紙帶從靜止釋放的步驟中,常常容易造成紙帶上記錄下來的最初兩點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0.02s,計算中仍按0.02s計算,也將使得速度值υ=n?g?T偏大.
9、某同學在做「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時,不慎將一條選擇好的紙帶的前面部分損壞了,剩下的一條紙帶上各點間的距離,他測出並標在紙帶上,如下圖所示.已知打點計時器的周期是0.02s,重力加速度為9.8m/s2.
(1) 利用紙帶說明重錘(質量為mkg)通過對應於2、5兩點過程中機械能守恆.
(1)重錘在對應2、5兩點時的速度分別為
υ1= m/s=1.495m/s υ2= m/s=2.06m/s
則重錘在2、5兩點對應過程的動能增加量為
△Ek=Ek2-Ek1= mυ22- mυ21=1.004mJ,
而重錘在該過程中下落的距離為
△h=(3.18+3.56+3.94)×10-2m=10.68×10-2m
則重錘在該過程減小的重力勢能為
△Ep=mg?△h=1.047mJ
在允許的實驗誤差范圍內可以認為△Ek=△Ep,即機械能守恆.
(2) 說明為什麼得到的結果是重錘重力勢能的減小量△Ep稍大於重錘動能的增加量△Ek?
因重錘拖著紙帶下落時,空氣阻力和打點計時器的阻力做功而使重錘的機械能有損失,故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稍大於動能的增加量
驗證動量守恆定律
實驗需注意事項
(1)為保證兩球在水平方向作同一直線上的對心正碰,必須將斜槽末端切線調節成水平然後固定;
(2)為使入射球A在碰後能沿原方向運動,必須使A球的質量大於被碰球B的質量.
(3)為保證多次重復實驗的條件相同,一是必須使入射球每次都是從斜槽上同一位置從靜止開始滾下;二是注意不能移動實驗桌、斜槽和白紙.
(4)必須明確標明重錘線尖端所指的位置O.以便能較精確地確定兩球作平拋運動的拋出點,從而獲得較精確的水平位移大小.
練習
1、某同學用如下圖所示裝置通過半徑相同的A、B兩球的碰撞來驗證動量守恆定律.圖中PQ是斜槽,QR為水平槽.實驗時先使A球從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靜止開始滾下,落到位於水平地面的記錄紙上,留下痕跡.重復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個落點痕跡.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讓A球仍從位置G由靜止開始滾下,和B球碰撞後,A、B球分別在記錄紙上留下各自的落點痕跡.重復這種操作10次.圖(甲)中O點是水平槽末端R在記錄紙上的垂直投影點.B球落點痕跡如圖(乙)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於G、R、O所在的平面,米尺的零點與O點對齊.
(1)碰撞後,B球的水平射程應取為64.7 cm.
(2)在以下選項中,哪些是本次實驗必須進行的測量?答ABD (填選項號).
A.水平槽上未放B球時,測量A球落點位置到O點的距離
B.A球與B球碰撞後,測量A球落點位置到O點的距離
C.測量A球或B球的直徑
D.測量A球和B球的質量(或兩球質量之比)
E.測量G點相對於水平槽面的高度.
2、某同學設計了一個用打點計時器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的實驗:在小車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動小車A使之作勻速運動.然後與原來靜止在前方的小車B相碰並粘合成一體,繼續作勻速運動,他設計的具體裝置如下圖所示.在小車A後連著紙帶,電磁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HZ,長木板下墊著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得到打點紙帶如上圖,並測得各計數點間距標在圖上,A為運動起始的第一點,則應選 BC 段來計算A的碰前速度,應選 DE 段來計算A和B碰後的共同速度.(以上兩格填「AB」或「BC」或「DC」或「DE」).
(2)已測得小車A的質量m1=0.40kg,小車B的質量m2=0.20kg,由以上測量結果可得:
碰前總動量= 0.42 kg.m/s.
碰後總動量= 0.417 kg.m/s.
由上述實驗結果得到的結論是: 在誤差允許范圍內,A、B兩車作用前後的總動量相等,系統的動量守恆。
三、研究性實驗
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
1、在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的實驗中,坐標原點0及豎直向下的軸的確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D)
A O點在斜槽末端點處
B O點在斜槽末端點正前方r處(r為小球半徑)
C 過0點畫一條平行木板邊緣向下的線作為軸
D 過0點利用重錘線畫一條豎直線作為軸
2.如圖所示為做平拋運動實驗的專用卡片,長方形孔的寬度為a,長度為b,c為描軌跡點的缺口,若小球半徑為r,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B )
A 缺口c應在折線處且緊貼木板上的白紙
B a應略大小2r(r為球半徑)
C b應等於2r D a應等於2r
3、下列哪些因素會使實驗的誤差增大( B )
A 小球與斜槽之間有摩擦 B 安裝斜槽時其末端不水平
C 建立坐標系時以斜槽末端埠位置為坐標原點 D 每次釋放小球的位置相同
E. 學工業設計。。有產品設計的作業。。要交作業。。沒思路,急~~~
我也是學工業設計的 我們也是在你那種時候過來的。。沒思路是很常見回的 沒啥大不了的 不要太急答 我思想放在別的上 放鬆一下 靈感有時候一瞬間就來了 真的 我想東西想不出來 就看看電影 聽聽音樂。。。或去外面透透氣, 等你想做這個東西的時候 上網找找質料作產考~ 或者看看別人怎麼做的。。這東西靠自己掌握方法 相信你以後會成功的 提醒:不要人帶做作業 如果你想以後走這條路得話 就自己走 別搭別人的車 對你自己以後有好處~~~~~~呵呵
F. 幫忙設計一種新型的節能裝置的設計方案和報告,老師布置的大作業,十五頁左右。
建議去湖南泰克公司網站的八大行業節能解決方案和節電產品去學習一下
G. 帶式輸送機傳動裝置的設計作業,願高價懸賞!
帶式輸送機傳動裝置的設
這個你怎麼理解的好比
H. 機械作業:設計某廠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
幫你做了,是對不起你
因為你什麼都沒有學到
好好翻書問同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