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 0 。當
(來1)需要源;(2)CD。
⑵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當
①A:小車獲得的動能應該等於橡皮筋對其做的功,所以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版靜止彈出,故權A正確. B: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和小車獲得的動能滿足:w= mv 2的關系,所以當小車質量一定時:w與v 2成正比.所以最好做w與v 2的關系,實驗時需要畫多個圖象找最好的.故B正確. C: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故C錯誤. D: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故D錯誤. 故選:AB ②從紙帶上我們可判斷出打C點時,小車具有最大的速度 v C可由B到D的平均速度求出: 即: vC==m/s=0.83m/s 故答案為:①AB ②0.83
⑶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0.當
A、小車獲得的動能應該等於橡皮筋對其做的功,所以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彈出.故A正確. B、「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中:如果沒有平衡摩擦力或沒有使木板傾斜或傾角太小,則在小車獲得的最大速度後,由於過一段距離後又被橡皮筋反拉著,導致速度減小,出現「兩端密、中間疏」現象,故B正確; 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和小車獲得的動能滿足:W= mv2的關系,所以當小車質量一定時:w與v2成正比.所以最好做w與v2的關系,實驗時需要畫多個圖象找最好的,故B正確. C、若實驗前已平衡好摩擦力,則當小車速度達到最大時,橡皮筋應處於原長狀態,故C錯誤; D、應選擇勻速運動的哪一段來計算最大速度;故D錯誤; 由圖知:小車在A、B之間做加速運動,由於相鄰計數間位移之差不等,由△x=aT2知,小車的加速度是變化,故做變加速運動. 在C、D之間計數點均勻分布,說明小車做勻速運動.小車離開橡皮筋後做勻速運動,由CD段紙帶,求出速度為v==m/s=0.36m/s. (3)根據畫出的W-v草圖圖線形狀,結合冪函數的特點,可知W-v的函數是n>1的冪函數,故可知對W與v的關系中,AB一定不對,CD可能正確;因選擇錯誤的,故選AB. 故答案為:(1)AB;(2)變加速直線;0.36;(3)AB.
⑷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0.當用
(1)平衡摩擦力來,使小車所受到的自合力等於橡皮筋的拉力,是橡皮筋對小車所做的功等於合外力對小車做的功,故需要平衡摩擦力;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 (2)A、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故A錯誤. B、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故B錯誤 C、小車獲得的動能應該等於橡皮筋對其做的功,所以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彈出.故C正確. D、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和小車獲得的動能滿足:W= mv2的關系,所以當小車質量一定時:w與v2成正比.所以最好做w與v2的關系,實驗時需要畫多個圖象找最好的,故D正確. 故選:CD. 故答案為:(1)需要 保證每根橡皮條對小車做功相同 (2)CD.
⑸ (1)「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0
(1)該是實驗中要進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正常情況是紙帶上打出點先逐漸增大,後內間距不變,即小車先加容速後勻速,若兩端密、中間疏則說明小車後來做減速運動,這說明沒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夠,即沒有使木板傾斜或傾角太小,故A正確; B、當小車速度達到最大時,橡皮筋處於原長狀態,小車勻速運動,故B錯誤; C、根據實驗原理可知,當小車勻速運動時速度達到最大,因此應選擇紙帶上點距均勻的一段計算小車的最大速度,故C正確; D、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繩做的功與物體獲得速度的關系,這個速度是指橡皮繩做功完畢時的速度,而不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故D錯誤. 故選AC. (2)①根據功能關系可知:mgsinθ?μmgcosθ= mv2,因此質量可以約掉,故該實驗中不需要測量物體的質量. ②合理繪制的L-v圖象是曲線,不能得出結論W∝v2.為了更直觀地看出L和v的變化關系,應該繪制L-v2圖象. 故答案為:應進一步繪制L-v2圖象.
⑹ (8分)「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
(1)AB(2)0.83m/s
⑺ (1)「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 0
(1)該是實驗中要進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正常情況是紙帶上打出點先逐漸增版大,後權間距不變,即小車先加速後勻速,若兩端密、中間疏則說明小車後來做減速運動,這說明沒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夠,即沒有使木板傾斜或傾角太小,故A正確; B、當小車速度達到最大時,橡皮筋處於原長狀態,小車勻速運動,故B錯誤; C、根據實驗原理可知,當小車勻速運動時速度達到最大,因此應選擇紙帶上點距均勻的一段計算小車的最大速度,故C正確; D、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繩做的功與物體獲得速度的關系,這個速度是指橡皮繩做功完畢時的速度,而不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故D錯誤. 故選AC. (2)①根據功能關系可知: mgsinθ-μmgcosθ= m v 2 ,因此質量可以約掉,故該實驗中不需要測量物體的質量. ②合理繪制的L-v圖象是曲線,不能得出結論W∝v 2 .為了更直觀地看出L和v的變化關系,應該繪制L-v 2 圖象. 故答案為:應進一步繪制L-v 2 圖象. |
⑻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 0 .當
①A: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故A錯誤. B: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回次橡皮筋相同答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故B錯誤. C:小車獲得的動能應該等於橡皮筋對其做的功,所以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彈出.故C正確. D: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和小車獲得的動能滿足: w= m v 2 的關系,所以當小車質量一定時:w與v 2 成正比.所以最好做w與v 2 的關系,實驗時需要畫多個圖象找最好的,故D正確. 故選:CD ②從紙帶上我們可判斷出打C點時,小車具有最大的速度 v C 可由B到D的平均速度求出: 即: v C = = (10.40-7.12)×1 0 -2 | 2×0.02 | =0.82m/s 故答案為:①CD ②0.82 |
⑼ 如圖所示是某同學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
(1)AC(2分) (2分) (2分) mgl=M( ) 2 /2-M( ) 2 /2。(2分)
與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營口市五金市場
發布:2024-11-24 20:46:10
瀏覽:1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