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業上利用乙苯脫氫製取苯乙烯
使產物之一的氫氣濃度降低,有利於平衡向生成苯乙烯的方向移動。
❷ 工業上採用乙苯脫氫制備苯乙烯,反應體系同時發生兩步可逆反應,其能量變化情況如下:(1)總反應:△H=_
(1)反應①+反應②得到:
❸ 2. 在873K、 常壓下,乙苯脫氫制苯乙烯的生產過程中為什麼要通入水蒸氣
應該是起到稀釋作用,一方面抑制生成的苯乙烯聚合,另一方面防止混入空氣導致爆炸。
❹ 化工工業中常用乙苯脫氫的方法制備苯乙烯.已知某溫度下:反應①:CO2 (g)+H2(g)→CO(g)+H2O(g)
(1)已知反應①:CO2(g)+H2(g)→CO(g)+H2O(g),△H=+41.2kJ/mol;
反應②:
❺ 乙苯脫氫制苯乙烯實驗利用色譜分析中乙苯,甲苯,苯乙烯的校正因子為
聚氯乙烯樹脂經氯化後製成的合成纖維. 縮寫PeCe。 密度:1.42~1.46 用途:一種含氯纖維。對化學試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能抗水和耐火。用於制濾布、填料、漁網和工作服等。 制備或來源:由聚氯乙烯經氯化後再經干法或濕法紡絲製得。 備註:強度0.2牛/特。 [編輯本段]PVC概述 簡稱PVC,由氯乙烯在引發劑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熱塑性樹脂。是氯乙烯的均聚物。氯乙烯均聚物和氯乙烯共聚物統稱為氯乙烯樹脂。PVC 為無定形結構的白色粉末,支化度較小。工業生產的PVC分子量一般在5萬~12萬范圍內,具有較大的多分散性,分子量隨聚合溫度的降低而增加;無固定熔點,80~85℃開始軟化,130℃變為粘彈態,160~180℃開始轉變為粘流態;有較好的機械性能,抗張強度60MPa左右,沖擊強度5~10kJ/m2;有優異的介電性能。但對光和熱的穩定性差,在100℃以上或經長時間陽光曝曬,就會分解而產生氯化氫,並進一步自動催化分解,引起變色,物理機械性能也迅速下降,在實際應用中必須加入穩定劑以提高對熱和光的穩定性。PVC很堅硬,溶解性也很差,只能溶於環己酮、二氯乙烷和四氫呋喃等少數溶劑中,對有機和無機酸、鹼、鹽均穩定,化學穩定性隨使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PVC溶解在丙酮-二硫化碳或丙酮-苯混合溶劑中,用於干法紡絲或濕法紡絲而成纖維,稱氯綸。具有難燃、耐酸鹼、抗微生物、耐磨並具有較好的保暖性和彈性。 沿革 氯乙烯早在 1835年就為法國V.勒尼奧發現,用日光照射氯乙烯時生成一種白色固體,即聚氯乙烯。1914年發現用有機過氧化物可加速氯乙烯的聚合,1931年德國法本公司採用乳液聚合法實現聚氯乙烯的工業化生產。1933年W.L.西蒙提出用高沸點溶劑和磷酸三甲酚酯與PVC加熱混合,可加工成軟聚氯乙烯製品,這才使PVC的實用化有真正的突破。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及固特里奇化學公司幾乎同時在1936年開發了氯乙烯的懸浮聚合及 PVC的加工應用。為了簡化生產工藝,降低能耗,1956年法國聖戈邦公司開發了本體聚合法。1983年,世界總消費量約11.1Mt,總生產能力約17.6Mt;是僅次於聚乙烯產量的第二大塑料品種,約占塑料總產量的15%。中國自行設計的 PVC生產裝置於1956年在遼寧錦西化工廠進行試生產,1958年3kt裝置正式工業化生產,1984年產量530.9kt。 [編輯本段]PVC生產方法 有懸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和本體聚合法,以懸浮聚合法為主,約佔PVC總產量的80%左右。此外,還有用微懸浮法生產PVC糊用樹脂,產品性能和成糊性均好。 ①懸浮聚合法 使單體呈微滴狀懸浮分散於水相中,選用的油溶性引發劑則溶於單體中,聚合反應就在這些微滴中進行,聚合反應熱及時被水吸收,為了保證這些微滴在水中呈珠狀分散,需要加入懸浮穩定劑,如明膠、聚乙烯醇、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等。引發劑多採用有機過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如過氧化二碳酸二異丙酯過氧化二碳酸二環己酯、過氧化二碳酸二乙基己酯和偶氮二異庚腈、偶氮二異丁腈等。聚合是在帶有攪拌器的聚合釜中進行的。聚合後,物料流入單體回收罐或汽提塔內回收單體。然後流入混合釜,水洗再離心脫水、乾燥即得樹脂成品。氯乙烯單體應盡可能從樹脂中抽除。作食品包裝用的 PVC,游離單體含量應控制在1ppm以下。聚合時為保證獲得規定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范圍的樹脂並防止爆聚,必須控制好聚合過程的溫度和壓力。樹脂的粒度和粒度分布則由攪拌速度和懸浮穩定劑的選擇與用量控制。樹脂的質量以粒度和粒度分布、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表觀密度、孔隙度、魚眼、熱穩定性、色澤、雜質含量及粉末自由流動性等性能來表徵。聚合反應釜是主要設備,由鋼制釜體內襯不銹鋼或搪瓷製成,裝有攪拌器和控制溫度的傳熱夾套,或內冷排管、迴流冷凝器等。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反應釜的容積已由幾立方米、十幾立方米逐漸向大型化發展,最大已達到200m3(見釜式反應器)。聚合釜經多次使用後要除垢。以聚乙烯醇和纖維素醚類等為懸浮穩定劑製得的 PVC一般較疏鬆,孔隙多,表面積大,容易吸收增塑劑和塑化。 ②乳液聚合法 最早的工業生產 PVC的一種方法。在乳液聚合中,除水和氯乙烯單體外,還要加入烷基磺酸鈉等表面活性劑作乳化劑,使單體分散於水相中而成乳液狀,以水溶性過硫酸鉀或過硫酸銨為引發劑,還可以採用「氧化-還原」引發體系,聚合歷程和懸浮法不同。也有加入聚乙烯醇作乳化穩定劑,十二烷基硫醇作調節劑,碳酸氫鈉作緩沖劑的。聚合方法有間歇法、半連續法和連續法三種。聚合產物為乳膠狀,乳液粒徑0.05~2μm,可以直接應用或經噴霧乾燥成粉狀樹脂。乳液聚合法的聚合周期短,較易控制,得到的樹脂分子量高,聚合度較均勻,適用於作聚氯乙烯糊,制人造革或浸漬製品。乳液法聚合的配方復雜,產品雜質含量較高。 ③本體聚合法 聚合裝置比較特殊,主要由立式預聚合釜和帶框式攪拌器的卧式聚合釜構成(圖2)。聚合分兩段進行(圖3)。單體和引發劑先在預聚合釜中預聚1h,生成種子粒子,這時轉化率達8%~10%,然後流入第二段聚合釜中,補加與預聚物等量的單體,繼續聚合。待轉化率達85%~90%,排出殘余單體,再經粉碎、過篩即得成品。樹脂的粒徑與粒形由攪拌速度控制,反應熱由單體迴流冷凝帶出。此法生產過程簡單,產品質量好,生產成本也較低。 [編輯本段]PVC改性品種 PVC性脆,熱穩定性差,不易加工。為了改善其性能,增加品種,需進行改性,改性的品種有氯乙烯共聚物、聚氯乙烯共混物和氯化聚氯乙烯等。 氯乙烯共聚物 氯乙烯可以和乙烯、丙烯、醋酸乙烯酯、偏二氯乙烯、丙烯腈和丙烯酸酯類等單體共聚,目前共聚物的產量占聚氯乙烯總產量的25%以下。 ①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採用懸浮共聚法,一般生產醋酸乙烯酯含量3%~5%和13%~15%的兩個品級,可用於製造塑料地板、塗料、薄膜、壓塑製品、唱片及短纖維等。 ②氯乙烯- 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美國陶氏化學公司在30年代就研製成功了偏二氯乙烯含量在50%以上的氯乙烯共聚物,商品名莎綸B(Saran B)這種共聚物耐老化,耐臭氧,機械性能好,能溶於四氫呋喃、環己酮及氯苯等有機溶劑,溶液具有較好的粘合性與成膜性。用這種共聚物製得的薄膜無毒、透明,具有極低的透氣性與透
❻ 乙苯脫氫制苯乙烯反應在560℃下進行,試分別計算下面幾種不同情況下的乙苯的平
第一抄個問題:平衡乙苯=苯乙襲烯+氫氣,K=p氫氣/100kpa,也就是說,在溫度確定的情況下,氫氣含量越小(由理想氣體方程知分壓越小),反應正向反應越多。所以加入惰性組分能減少氫氣分壓,提高產率。第二個:甲烷混進去後在鉑催化氧化下會產生CO,會毒化催化劑,所以要排除。同時由於裝置是循環的,甲烷會逐步累積導致反應氣體分壓越來越小,不利反應。
❼ 乙苯脫氫制苯乙烯的絕熱反應器和脫氫條件有哪些改進措施
水蒸氣使反應產物氫氣迅速脫離催化劑表面,降低氫氣的分壓,提高苯乙烯收率。
❽ 乙苯脫氫制苯乙烯反應的詳細過程
大學生的畢業論文這樣來的怎麼能行?怪不得大學畢業證越來越不值錢。
自己去查化工生產的書就行了。結合自己所學,寫個一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