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圖甲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用圖所示裝置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1)甲圖中的B表示研
(1)實驗之所以採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為平面鏡,是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回不僅可以答反射光,還可以觀察到另一側的像,便於找到像的位置;
(2)選用兩個一模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當蠟燭距離平面鏡的距離改變後,由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像的大小不變;
(3)實驗時平面鏡必須要豎直放置,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
所以實驗中如果把平面鏡向左傾斜,如圖乙,實驗不能成功.
(4)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和現象可知,像與物大小對比是相等的,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等於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需要填寫的空白分別是①等大;②6;③3:
(5)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成的,不是實際光線會聚的,是虛像;所以如果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故答案為:(1)平板玻璃;便於找到像的位置;(2)比較像與物的大小;不變;(3)不能;(4)①等大;②6;③3;(5)不能;平面鏡成虛像.
Ⅱ 用右圖所示裝置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1)甲圖中的B表示研究對象「平面鏡」,應選擇______(填「
(1)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時,要選擇平板玻璃,是為了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實驗時選擇兩個版完全相同的蠟燭,便權於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2)如果將蠟燭向靠近鏡面的方向移動,蠟燭大小不變,根據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將不變.平面鏡成虛像,所以該像是虛像. (3)實驗中如果把平面鏡向左傾斜,實驗不能成功.是因為當玻璃板傾斜時,像會向上移動,像不在水平桌面上,不能使蠟燭A的像和蠟燭C完全重合,不能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故答案為:(1)平面玻璃板;相同;(2)不變;虛;(3)不能,蠟燭所成的像不在水平桌面上. |
Ⅲ 如圖所示那樣,某同學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兩段
(1)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探究物像的大小關系,所以蠟燭B與蠟燭A的像只有完全重專合才可以比較大小;
(2)選用大小相同的兩個蠟燭,是為了用蠟燭B代替蠟燭A,來比較物像的大小.
(3)使用平面鏡時,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確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時,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於確定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用玻璃板進行實驗,能同時發現物體的像和代替物體像的物體,用平面鏡不能確定蠟燭A像的位置,所以不能用平面鏡代替玻璃板完成實驗.
(4)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而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所以如果在蠟燭A像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光屏上不會承接到像,從而驗證了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故答案為:(1)與A的像;(屬2)大小;(3)像的位置;不能;(4)不會;虛.
Ⅳ 如圖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豎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與玻璃板垂直;兩只相
(1)因蠟燭復是點燃的,適合在制較黑暗的環境下才可看清蠟燭的像,所以該實驗最好在較黑暗環境中進行; 透明的玻璃板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能否與A的像完全重合,同時解決了位置和大小兩個問題; 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成兩次像,難以確定像的位置,影響到實驗效果,如果有一塊較厚的玻璃板和一塊較薄的玻璃板,實驗時應選較薄的玻璃板做實驗比較合適; (2)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像與物體的大小,像距和物距相等, 所以點燃A蠟燭,小心地移動B蠟燭,直到與A蠟燭的像重合為止,這時發現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進一步觀察A、B兩只蠟燭在直尺上的位置發現,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 (3)光屏只能接受實像,不能接受虛像.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光屏上不能顯示蠟燭的像. (4)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應採取同樣的實驗方案多做幾次,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所以應保持玻璃板位置不變,多次改變A蠟燭的位置,進行與上述(2)相同的操作. 故答案為:(1)較黑暗,B蠟燭,較薄;(2)相等,相等;(3)不能,虛;(4)B. |
Ⅳ (2014泉州)小勇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的實驗:(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是,在物體一側能看版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權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蠟燭A和B的要求是完全一樣,當玻璃板後面的蠟燭B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平面鏡成虛像,移去蠟燭B,並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個光屏.則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3)若將玻璃板和蠟燭下面的白紙換成方格紙進行實驗,這種做法的優點是便於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重合;相等;不能;虛;(3)便於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
Ⅵ 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1)蠟燭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是______像(填「實」或「
(1)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蠟燭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是虛像;
(2)通過版觀察實驗權可知,物像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通過測量可知像與物體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物體和像的連線 垂直於平面鏡.
故答案為:(1)虛;(2)相等;相等;垂直.
Ⅶ (2014濟南)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襲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因為物體與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蠟燭必須高度、粗細完全一樣,否則無法比較物體與像的關系;
(3)在尋找蠟燭甲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玻璃板放有蠟燭甲的一側觀察;
(4)無論如何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像重合,說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不垂直時,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會重合;
(5)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可以換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細相同;
(3)甲;
(4)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換較簿的玻璃板.
Ⅷ 用圖所示裝置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1)為了便於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環境中進行(選填「較
(1)在比較明亮的環境中,很多物體都在射出光線,干擾人的視線,在較黑暗的環境中,蠟燭是最亮的,蠟燭射向平面鏡的光線最多,反射光線最多,進入人眼的光線最多,感覺蠟燭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較黑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
故答案為:較黑暗.
(2)實驗之所以採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為平面鏡,是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不僅可以反射光,還可以觀察到另一側的像,即圖中的蠟燭C,便於找到像的位置;
故答案為:平板玻璃;蠟燭C.
(3)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受虛像,所以移去蠟燭B,並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燭焰的像,所以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故答案為:不能;虛.
(4)當蠟燭距離平面鏡的距離改變後,像的大小不變;
故答案為:不變;
(5)一次實驗具有較大的偶然性,不具備代表性,應採取同樣的實驗方案多做幾次,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所以應採取B操作.
故答案為:B.
(6)實驗時平面鏡必須要豎直放置,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
所以實驗中如果把平面鏡向左傾斜,如圖乙,實驗不能成功.
故答案為:不能,因為無論在桌面上怎樣移動蠟燭,都找不到像.
(7)A、物與像的對應點連線與鏡面不垂直,故本選項錯誤;
B、測量的是物體距離鏡面的最裡面和像距離鏡面的最外面,誤差較大,故本選項錯誤;
C、測量的是物體距離鏡面的最裡面和像距離鏡面的最裡面,誤差較小,故本選項比較合適;
D、測量的是物體距離鏡面的最外面和像距離鏡面的最裡面,誤差較大,故本選項錯誤;
故選C.
Ⅸ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實驗時除了圖所示器材外,還需要:鉛筆、直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需要點燃蠟燭;因此實驗時除了圖所內示器材外,還需要:容鉛筆、直尺和火柴.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即垂直於桌面,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就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還可以透過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後面B蠟燭,便於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鏡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4)實驗時選用刻度尺的作用是探究像與物到平面鏡的 距離關系.
(5)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鏡的距離無關,人們感覺到的近大遠小是一種視覺效果,不影響真實的大小.所以將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它的像不變.
故答案為:(1)火柴;(2)垂直;(3)便於觀察像的位置;(4)距離;(5)大小;不變.
Ⅹ 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某同學用玻璃板、相同的
(1)實驗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在物體的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透回過答玻璃板也能觀察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3)由於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在尋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時,人眼應在棋子A這一側觀察.
(4)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距離、物到鏡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5)此實驗中的白紙相當於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實像,不能承接虛像,因為平明鏡成的像是虛像,所以棋子的像不會出現在白紙上.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2;(3)A;(4)物距和像距;(5)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