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所示,甲、乙分別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1)在利用甲圖「
(1)①使用透來明玻璃板是自採用其透明的物理屬性,使眼睛在蠟燭A一側能看到物體A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A的另一個物體B,便於確定像的位置,便於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②手指放在虛像蠟燭B位置不會燒傷手指,手指放在蠟燭A處,蠟燭A處是燭焰,溫度比較高,會燒傷手指.
(2)實驗時的各組數據都是用同一塊玻璃板進行的,其它數據沒有問題,所以不是因為玻璃板太厚或太薄,而是第二次實驗時,判斷蠟燭B與蠟燭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時出現了較大偏差.
(3)①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時,眼睛要在蠟燭A一側觀察蠟燭B,所以眼睛在玻璃板前蠟燭A這一側不同的位置觀察蠟燭B.
②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判斷是實像還是虛像,眼睛要直接觀察光屏.
(4)探究凸透鏡成像時,移動蠟燭時,蠟燭像的位置也隨之改變,不便於接到清晰的像.所以要固定好蠟燭和凸透鏡,左右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是否能承接到像.
故答案為:(1)透明;看到蠟燭A的像,也能看到蠟燭B;B;(2)C;(3)b;c;(4)移動蠟燭時,像的位置也隨之改變,所以蠟燭和光屏的位置同時移動,不容易在光屏上接到像;當蠟燭和凸透鏡處於如圖位置時,左右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出現清晰的像.
⑵ 如圖所示,甲、乙分別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1)在利用甲圖「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造成誤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描的點不對應;玻璃太厚,成兩個像;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等,因第二組的數據有較大的偏差,所以造成這個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
(3)①從「小明將蠟燭由距透鏡90cm處移至距透鏡120cm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與透鏡間的距離均約為5cm」,可知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遠遠大於二倍焦距時,像距稍大於焦距,所以透鏡的焦距約為5cm;
由圖可知,此時u>2f,成倒立縮小實像,2f>v>f.故光屏應向M點的左側移動,才能接收到一個清晰的像.
②蠟燭放在A位置時,此時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此時的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根據光屏現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動光屏,才能確保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
③光屏位置不動,此時的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此時對應的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所以蠟燭要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即A點向左移動;
④B點的位置小於一倍焦距,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當u<f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並且物體距離凸透鏡越遠,所成的虛像越大.所以若把蠟燭放到B點左側,可以使虛像更大.
故答案為:(1)透明性;像的;(2)C;(3)5;當物距很大時,像距非常靠近焦點;左;右;左.
⑶ 如圖所示,甲、乙分別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1)在利用甲圖「探
(1)用玻來璃板代替平面源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從「小明將蠟燭由距透鏡120cm處移至距透鏡180cm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與凸透鏡間的距離均約為10cm」,可知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遠遠大於二倍焦距時,像距稍大於焦距,所以透鏡的焦距約為10cm;
(3)由圖可知,把蠟燭放在圖乙所示A位置時,f<u<2f,則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此時像距v>2f,所以光屏應向M點的右側移動.
(4)如果玻璃板或凸透鏡前的蠟燭A未點燃,成像的蠟燭成像不太清晰.
故答案為:(1)透光性;確定像的位置;(2)當物距遠大於2倍焦距(10倍焦距外)時,所成的像,在焦點附近;(3)右;放大;(4)成像不清晰.
⑷ 如圖所示,甲、乙分別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在利用甲圖「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
(1)①使用透明玻璃板是採用其透明的物理屬性,使眼睛在蠟燭A一側能看到物體A的像,專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屬體A的另一個物體B,便於確定像的位置,便於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②手指放在虛像蠟燭B位置不會燒傷手指,手指放在蠟燭A處,蠟燭A處是燭焰,溫度比較高,會燒傷手指.
(2)實驗時的各組數據都是用同一塊玻璃板進行的,其它數據沒有問題,所以不是因為玻璃板太厚或太薄,而是第二次實驗時,判斷蠟燭B與蠟燭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時出現了較大偏差.
(3)①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時,眼睛要在蠟燭A一側觀察蠟燭B,所以眼睛在玻璃板前蠟燭A這一側不同的位置觀察蠟燭B.
②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判斷是實像還是虛像,眼睛要直接觀察光屏.
故答案為:(1)透明;看到蠟燭A的像,也能看到蠟燭B;B;(2)C;(3)b;c.
⑸ 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乙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已知凸透鏡的焦距為
(1)甲圖:一支沒有點燃的同樣的蠟燭,豎立在玻璃板後面前後專移動,直到玻璃板後屬面的蠟燭好像點燃一樣,即完全重合,這樣可以比較像物大小關系;乙圖:焦距為10cm,物距為30cm,所以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成倒立縮小實像.
(2)甲圖:平面鏡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蠟燭發出的光線經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蠟燭所在這一側;乙圖:焦距為10cm,物距為5cm,所以物距小於焦距,成正立放大虛像,在物體的另一側透過凸透鏡可以用眼睛觀察到,放大鏡就是這種原理工作的.
(3)甲圖:不論物體離平面鏡遠還是近像和物的大小總是相等的;乙圖: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體遠離透鏡,像則靠近透鏡,像的大小變小.
故答案為:(1)蠟燭B與蠟燭A在玻璃板里的虛像完全重合;縮小.(2)A;右;放大鏡.(3)不變;靠近;變小.
⑹ 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勇選擇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1)除圖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實驗還需要的
(1)實驗中抄需要測量物體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進行比較,所以用到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勇選擇的兩支蠟燭應滿足的條件是大小相同,要求兩個蠟燭完全一樣,是便於利用等效替代法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或與水平面垂直,若要檢驗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可移動後面的蠟燭看與前面蠟燭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如果重合,則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否則,不符合要求.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可以透過玻璃板來觀察這支蠟燭的像,從而確定像的位置.
(4)當把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使其完全重合時,才能測量像距,由圖可知,蠟燭B沒有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即二者沒有完全重合就測量像距,
這樣導致像距的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
(5)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所以應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上面的實驗.
(6)會發現兩蠟燭位置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兩個蠟燭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即像與物相對於鏡面對稱.
故答案為:(1)刻度尺;大小相等;(2)重合;(3)透過;(4)大;(5)蠟燭A的位置;(6)對稱.
⑺ 如圖所示,甲、乙分別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1)下面表格中的
(1)造來成誤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源,例如:描的點不對應;玻璃太厚,成兩個像;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等,因第二組的數據有較大的偏差,所以造成這個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
(2)①從「小明將蠟燭由距透鏡90cm處移至距透鏡120cm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與透鏡間的距離均約為5cm」,可知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遠遠大於二倍焦距時,像距稍大於焦距,所以透鏡的焦距約為5cm;
由圖可知,此時u>2f,成倒立縮小實像,2f>v>f.故光屏應向M點的左側移動,才能接收到一個清晰的像.
②蠟燭放在A位置時,此時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此時的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根據光屏現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動光屏,才能確保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
③B點的位置小於一倍焦距,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當u<f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並且物體距離凸透鏡越遠,所成的虛像越大.所以若把蠟燭放到B點左側,可以使虛像更大.
故答案為:C;(2)5;左;左.
⑻ 如圖甲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除圖甲所示的實驗儀器外,還需用到的測量工具是
(抄1)刻度尺(2)垂直襲平面鏡反射(3)相等垂直對稱
⑼ 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
(1)刻度尺可以測量物體的距離,刻度尺的作用是便於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專離; ⑽ 如圖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的實驗裝置。 (1)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