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嬰幼兒情緒反應能力測定中的陽性情緒性反應測定和陰性情緒性反應測定是什麼樣的技術具體操作如何進行
這只能幫你在網上找找 ,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節 兒童神經系統發育 一、神經系統的發生與分化 我們對大腦發育和功能還知之甚少,但可通過檢查神經反射活動和其他神經行為活動,間接地了解腦的功能,早期發現嬰兒腦損傷。 胚胎在第二周發育成3層,即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神經系統起源於外胚層。 (一)胚胎期神經系...統發生與分化 1.神經板 神經外胚層背側中線的被復上皮細胞增殖增厚,形成神經板。 2.神經褶與神經溝 神經板兩側邊緣逐漸隆起、捲曲形成神經褶,中央下陷成神經溝。 3.神經管 神經褶向中間靠攏,神經溝成管狀,在受精後第4周,神經管兩端的神經孔閉合。神經管頭端較闊,將來發育成腦;尾端較細,將來發育成脊髓;中央管腔發育成脊髓中央管。到第4周末,神經管頭端形成前、中、後3個腦泡。第5周開始,出現頭曲、頸曲和腦橋曲。第6周,出現左右兩個腦泡(端腦)、間腦、中腦和菱腦。到第7~8周,大腦半球、基底節、丘腦、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眼、腦血管等均已分化。 4.神經管上皮的分化 第6周末,神經管上皮細胞分為室管膜層(發育成腦室管膜膠質)、中層新生細胞(發育成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邊緣層(形成腦脊膜)。 5.腦細胞的發育 第7周,腦細胞向外周移行,早分化的細胞在內部,晚分化的新細胞通過深層轉到外層,形成腦皮質的各分層。受孕後的10~18周為大腦皮質細胞分化的旺盛階段,20~25周腦細胞數已接近成人,25周細胞基本結構完整。 (二)腦細胞發育的特點 1.數量 成熟的腦細胞稱之為神經元,神經元包括多邊形的胞體、突起(樹突和軸突)。人腦中神經元(neuron)不少於100億個。 2.一次性完成 腦細胞形成主要在妊娠6個月內,妊娠7~9月腦細胞數量穩定。 3.出生後的發育 表現為神經細胞的體積增大,神經纖維增多、增長、增粗;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在6歲前速度最快,以後減慢,30歲左右全部完成;6歲以後以軸突和樹突間的聯系加強、神經環路的增加為主。 4.神經纖維的髓鞘化 不同的神經纖維髓鞘化不一致,所有主要感覺束髓鞘化在出生時已相當充分。聽神經出生時幾乎所有纖維均含有較多的髓鞘,整個聽覺通路的髓鞘化在2歲時已完成;視神經以外的視覺通路神經髓鞘化在出生時已相當充分,而視神經僅在眼眶一段有少量髓鞘。運動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在出生時才開始,但與吞咽、吸吮動作有關的腦神經纖維的髓鞘在出生前已經形成。大腦皮層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則一直持續到成年。 5.嬰幼兒期神經發育特徵 嬰幼兒期髓鞘化程度低,分化差,興奮易泛化。神經元數量與纖維的復雜程度與兒童智商呈正相關。 (三)神經發育異常 神經系統不同的發育時期受到生物(包括遺傳因素)、物理和化學等有害因素刺激,其發育異常的表現不同。 1.胚胎4周以前有害因素作用 有害因素作用於胚胎發育4周以前,可導致神經管閉合不全伴椎管閉合障礙,表現為無腦兒、腦脊髓膨出、脊膜膨出、先天性脊髓縱裂等。 2.胚胎4周以後有害因素作用 有害因素作用於胚胎發育第4周到7個月之前,主要影響神經細胞的分化和移行。細胞分化障礙引起結節性硬化、神經纖維瘤、面神經血管瘤等;細胞移行障礙使細胞結構紊亂、數量減少、灰質移位,表現為裂腦畸形、小腦回、大腦回、胼胝體不發育、小頭畸形、巨腦症、腦積水等。 二、神經反射檢查及其意義 神經系統對刺激所引起的反應過程稱之為反射。早期神經反射分為兩個部分,即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和姿勢反應(postural reaction)。而通過後天學習與強化的反射,稱之為條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如出生後2周,當嬰兒被母親抱起時,嬰兒出現反射性的吸吮動作。 (一)原始反射 1.原始反射研究歷史 早在1896年,Sherrington在研究肌張力的基礎上,建立了「經典的外展肌強直動物模型」,他觀察到姿勢性緊張模式隨不同的身體姿勢變化而改變。這些皮層下反應以及其他的原始反射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首先得到描述。近一個世紀以來,原始反射被神經生理學家、神經病學家、兒科學家、物理和職業治療師以及其他對嬰兒反射感興趣的人詳盡研究。早期研究者不遺餘力地把反射解釋為返祖現象(atavisms),即一種從進化早期保留下來的生存性運動。20世紀60年代後期及70年代早期,Capute及其合作者在巴爾的莫的John F. Kennedy研究所對原始反射臨床應用及潛在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強調這種模式化運動方式作為腦功能障礙尤其是腦癱的「神經發育標志物(neruodevelopmental markers)」。 Capute及其合作者倡導使用統一的名詞,澄清概念,看不起對原始反射不一致和無序的描敘,如簡單的用「存在(present)」、「缺失(absent)」和「出現(appearance)」、「消失(disappearance)」來描述原始反射的有或無。還有一些研究報道顯示,原始反射的出現和消失時間不一致,例如,Magnus等第一次描述了不對稱性頸緊張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 ATNR),否認這一反射在正常新生兒及嬰兒中存在。然而,Gesell運用錄制膠片進行分析,確定ATNR出現於所有的新生兒中,同時還發現在很多5、6個月正常的嬰兒中依然存在。 2.原始反射意義與檢查 近20年來,神經發育學家開始明確原始反射的持續存在和姿勢反應發生延遲的臨床意義,進行了更為精細的定性和定量研究,Capute等強調把原始反射從姿勢反應中區分開來。原始反射和姿勢反應都代表了運動模式,但原始反射的運動呈高度模式化,需要通過特定的感覺刺激才能誘導,因此,原始反射是真正意義上的反射活動。原始反射的神經學定位是腦干及其腦干以下水平。大腦皮質發育成熟才能控制著腦干原始反射,改變原始反射強度,隨年齡增長原始反射消失(有人更喜歡稱之為整合)。當嬰兒頭部在空間位置改變或頭與軀乾的相對位置改變時,經迷路感受器、頸本體感受器或軀干、四肢的皮膚、肌肉感受器傳入腦干反射中樞,引起頭、軀干、四肢的肌張力反射性改變,產生相應的運動。因此,去腦貓或無腦畸形兒表現為過強的原始反射,理論上原始反射不會消失。當皮質整合推遲或處於胎兒或嬰兒狀態時,原始反射會超出通常消失的年齡而存在,也就是相對於正常狀態而言,出現量的增加。腦損傷可引起病理性的過度反射姿勢,可用強直(obligatory)這一概念描述。強直是指當刺激出現時,嬰兒好象固定於或「卡在」特定的反射姿勢,直至刺激的移去。 原始反射可追溯到孕25周,持續到出生後3~6個月。6個月幾乎所有的原始反射都消失,只有STNR和Galant反射除外。Galant反射持續存在時間最長,仍有50%的12~18個月幼兒可檢查出,STNR在少部分滿周歲的兒童中存在。 臨床應用最多的原始反射有Moro反射、緊張性迷路反射(tone labyrithine relex)、不對稱性頸緊張反射(ATNR)和被動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 reflex)等。每種原始反射都有其特定的檢查方法。例如,Moro反射檢查時,讓嬰兒的頭被動地轉動一側,由於頸椎上的本體感受器作用,臉偏向的那一側的上下肢伸展,而位於對側的上下肢收縮,脊柱旁肌肉輕度收縮,軀干輕度彎曲。緊張性迷路反射檢查時,讓嬰兒仰卧,檢查者輕輕地托起小兒頸背部,軀干與水平線成45°,嬰兒頭後仰,引起相應的肩回縮和腿伸展,即所謂的「投降姿勢(surrender posture)」。檢查者也可輕托嬰兒頂枕部,頭屈曲45°,引起小兒手收攏前伸,肩輕度伸展,腿收縮。被動支持反射檢查時,檢查者雙手從腋下抱起嬰兒,然後輕輕地把嬰兒足底碰在水平的檢查台上,這一刺激可導致嬰兒反射性地伸展臀、膝和踝部,以致於嬰兒站立,完全或部分支持體重。嬰兒一開始可能踮起腳尖,但最後會放平足底,20~30秒內松軟下來成坐位姿勢。 原始反射這種模式化的姿勢在正常新生兒和嬰兒中短暫且易變(有時檢查不出),但在神經損傷的嬰兒
② 由最高管理者就質量方針和目標,對質量體系的現狀和適應性進行的正式評價是( )。
多了解相關的規范,只要你說出的話叫人家一聽是內行就成功了。
質 量 目 標
各種標准與規范齊全與有效率達100%;
在用檢測儀器設備已檢率達100%,合格率100%;
檢測報告首次無差錯率98%,經復核後檢測報告無差錯率100%;
檢測報告及時編制與提交客戶實現率達99%(客戶原因除外);
預拌混凝土出站合格率100%;
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
顧客滿意程度、滿意率達90%以上。逐步建立,健全質量體系,重視質量體系的運行,做好管理評審,不斷改善質量體系運行水平。
本試驗室對影響檢測質量諸因素進行有效控制,對在用檢測儀器設備檢定合格率100%,嚴格按國家有關標准、規范、規程進行質量檢測和結果判定,使檢測報告無差錯率100%,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混凝土出站合格率100%。
術 語
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與本手冊引用相關術語參照《實驗室資質認定工作指南》第十八章 常用術語和定義及其他有關法令法規、行業有關標准文件。
1. 標准術語
質量方針:由組織最高管理者正式發布的該組織的質量宗旨與質量方向。
質量管理: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並在管理體系中通過諸如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使其實施全部職能的所有活動。
質量控制:為達到質量要求所採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
質量保證:為提供足夠的信任聲明實體能夠滿足質量要求,而在質量體系中實施並根據需要進行證實的全部有計劃和的系統的活動。
質量體系:為實施質量管理所需要的組織機構、程序、過程的資源。
管理評審:由最高管理者就質量方針與目標,對質量體系的現狀和適應性進行的正式評價。
質量手冊:闡述一個組織的質量方針並描述其質量體系的文件。
過程: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一組彼此相關的資源與活動。
規范:闡明要求的文件。
技術規范:規定產品或服務規范的文件。
標准:為促進最佳的共同利益,在科學,技術,經驗成果的基礎上,由各由關方面合作起草並協商一致或基本同意而制定的適於公用並經標准化機構批準的技術規范和其他文件。
預防措施:為了防止潛在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情況發生,消除其原因所採取的措施。
糾正措施:為防止已出現的不合格或其他不希望的情況的再次發生,消除其原因所採取的措施。
合格:滿足規定的要求。
不合格:沒有滿足某個規定的要求。
缺陷:沒有滿足某個預期的使用要求或合理的期望,包括與安全性有關的要求。
2.行業術語
水泥標准稠度:是指水泥加水充分攪拌後試桿沉入凈漿並距底板6±1mm時的凈漿為標准稠度凈漿。
水泥凝結時間:分為初凝和終凝。
初凝:水泥加水拌合起到水泥漿開始失去塑性所需的時間。
終凝:從水泥加水拌合到水泥漿完全失去塑性的時間。
水泥安定性:水泥漿體硬化後體積變化的穩定性。
顆粒級配:小不同顆粒相混合時,其混合的比率。
流動性:砼拌合物產生流動並且均勻密實的填滿模板各個角落的性能。
3. 其他術語
測量:以確定量值為目的的一 組操作。
標准物質:具有一種或多種足夠均勻和很好的確定了的特性,用以校準測量裝置,評價測量方法或給材料賦值的材料或物質。
測量不確定度:表徵合理地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
誤差:測量結果減去被測量的真值。
偏差:一個值去減其參考值。
修正值:用代數方法與未修正測量結果相加,以補償其系統誤差的值。
管 理 體 系
實驗室按照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准則建立和保持能夠保證其公正性、獨立性並與其檢測和/或校準活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管理體系應形成文件,闡明與質量有關的政策,包括質量方針、目標和承諾,使所有相關人員理解並有效實施。
1總則
本試驗室為了保證檢測數據真實可靠、准確公正、滿足社會需求,必須加強內部管理,建立質量體系(包括組織機構、程序過程和資源),使各項檢測工作能有效協調進行,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建立質量體系應具備的幾個功能
(1)試驗室為實施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質量體系能夠對所有影響試驗室質量的活動進行有效和連續的控制。
(2)質量體系能夠注重,並能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或避免問題的發生。
(3)質量體系具有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做出反應並加以糾正的能力。
3檢測人員值班制度
為了實現預拌混凝土出站合格率為100%;顧客滿足程度、滿意率達到90%以上,特製訂檢測人員值班制度如下:
(1)值班時間為12小時制,值班人必須和其他混凝土生產人員一致,按時上下班。值班人換班時必須把工作交接清楚,填好值班記錄方可離開。
(2)上班後應馬上檢查所進砂、石的級配狀況及含泥量。並應每天做砂石含水率試驗。
(3)檢查主機操作人員所用配比是否與試驗室開出的配比一致。監督開機後前幾盤混凝土的搗制(坍落度、和易性等)直至混凝土生產穩定、正常。
(4)在生產過程中,可由攪拌站到工地進行跟蹤觀察,從而確定混凝土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5)如發現生產中有異常情況且不好處理時,應馬上向試驗室領導反映,以採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
(6)要求抽取混凝土試樣並製作試塊,並按規范要求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及時填寫原始台帳,作好試塊編號。
(7)完成試驗室的各項工作並認真作好各項記錄。
合 同 評 審
1、總則
試驗室應建立並保持評審客戶要求、標書和合同的程序,明確客戶的要求。
2、控制要求
2.1本公司合同的特殊性
由於本試驗室不能單獨對外承擔試驗檢測業務,(除公司內部以外)故不可能單獨與客戶簽訂試驗項目承擔合同。由於本試驗室主要負責公司內部混凝土生產及檢測相關業務,故體現在本試驗室合同的內容主要體現在混凝土試驗相關信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混凝土配合比相關信息:要求每次在混凝土生產前,混凝土檢測組及時與公司銷售部門取得溝通。
混凝土生產原材料信息:主要指甲方提供材料。
2.2合同評審要求與內容
生產能力:本試驗室是否有能力實現客戶所要求的混凝土技術要求;
技術能力:對混凝土相應技術要求是否合理並滿足生產\運輸與澆灌要求;
對甲方提供的材料是否進行適宜控制與檢測,是否滿足混凝土生產需求。
2.3評審組織
試驗室負責人負責組織實施合同評審。
申 訴 和 投 訴
1、總則
試驗室應建立完善的申訴和投訴處理機制,處理相關方對其檢測和/或校準結論提出的異議。應保存所有申訴和投訴及處理結果的記錄。
2、控制要求
2.1職責
1、對檢測工作有關的抱怨,由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待,並做好記錄交主任處理,使顧客滿意。
2、對檢驗質量有關的抱怨,由主任及時處理,主任根據客戶抱怨程度,召開內審會議,提出改進措施,使顧客滿意。
2.2 抱怨期限
對檢驗質量有關的抱怨期限最長為三個月(從發出檢驗報告之日算起),特殊項目有效期限,雙方以協議書確定,若超過有效期,抱怨概不受理。
2.3本試驗室應記錄各類抱怨,保存所有抱怨和處理意見。
記 錄
1、總則
試驗室應有適合自身具體情況並符合現行質量體系的記錄制度。所有的記錄以文件或表格形式而進行控制,包括質量體系能有效的運行記錄。並有足夠的信息以保證其能夠再現,利於追溯,提供驗證,為糾正措施,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2、控制要求
記錄的編制、填寫、更改、識別、收集、索引、存檔、維護和清理等應當按照適當程序規范進行。
所有工作應當時予以記錄。對電子存儲的記錄也應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數據的丟失或改動。
2.1記錄內容
所有的原始觀察記錄,計算和導出數據、記錄以及證書副本,檢驗證書副本,檢驗報告副本,有關儀器設備校準使用記錄,以及參與抽樣、樣品准備,檢驗人員的標識等。
2.2對原始記錄的有關規定:
原始記錄採用規范格式填寫。
原始記錄是檢測結果的紀實,不允許塗改、刪減。
記錄須用碳素鋼筆書寫,所有項目均應填寫完整,並有測試人和校核人簽名。
校核人應認真校核所有記錄數據,計算結果,查對是否符合填寫要求。
更改原始記錄,須在原始記錄旁註明原因;更改錯誤數據時,應在原數據上劃二橫,並在上方寫上正確數字,同時加蓋修改人章。
原始記錄在發出檢驗報告後,由資料室集中保管,保管期限為長期性保存。
2.3對檢測數據處理有關規定:
檢測數據有效位數一般取小數點後一位;檢測標准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進行。
檢測數據中有超出規定條件誤差的,該數據必須剔除。
數據運算中,近似數按「四捨六入五單雙」的規則截取;近似運算時,其計算結果有效數字位數,應與原數中有效數字較少的數相同。
對試件進行等精度直接測量時,其測量值可能同時包含有系統誤差、隨機誤差與粗大誤差,為得到合理准確的測量結果,應按下列步驟進行測量數據處理:
①修正值方法或其它方法消除系統誤差。
②求算術平均值。
③求剩餘誤差Vi=Xi-X。
④核算剩餘差值是否正確。
⑤求測量單次測量標准差。
⑥判斷粗大誤差並將其剔除。
⑦求算術值的標准差。
⑧求測量的不確定度(極限誤差)給出最後測量結果。
2.4所有質量記錄和原始觀測記錄、計算和導出數據、記錄、以及證書 /證書副本等技術記錄均應歸檔並按適當的期限保存。每次檢測和/或校準的記錄應包含足夠的信息以保證其能夠再現。記錄應包括參與抽樣、樣品准備、檢測和/校準人員的標識。
2.5所有記錄、證書和報告都應安全儲存、妥善保管並為客戶保密。
設 備 和 標 准 物 質
1、總則
本試驗室正確配備進行檢測的全部計量儀器設備(包括標准物質),是本試驗室正常開展檢驗工作,取得准確可靠測量數據的重要資源之一,因此對設備的購置、驗收、流轉、使用、維護等應受控制。
2、職責
2.1主任應編制采購計劃,報領導批准,進行采購並和供銷商簽訂購銷合同。
2.2對采購儀器設備應開箱驗收,收集有關資料,並記錄、保管存檔。
2.3設備管理員(計量員)負責儀器設備的管理。
2.4監督員負責對在用的檢測儀器進行監督,使之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3儀器設備和標准物質管理
3.1如果儀器設備有過載或錯誤操作、或顯示的結果可疑、或通過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時,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加以明顯標識,如可能應將其儲存在規定的地方直至修復;修復的儀器設備必須經檢定、校準等方式證明其功能指標已恢復。試驗室應檢查這種缺陷對過去進行的檢測和/或校準所造成的影響。儀器設備都應正常維護,並對以下情況作好儀器設備的使用記錄。
過載或錯誤操作。
顯示結果可疑。
通過檢定,設備儀表有缺陷,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加以明顯標明。
修復後的儀器設備必須校準;檢定(驗證)其功能指標已恢復,才准許使用。
3.2標志管理
為避免誤用不合格儀器而造成的差錯,本室所有檢測儀器設備均進行標志管理。
標志均貼於設備明顯位置,其應用范圍如下:
合格證(綠色)貼於:計量檢定合格者准用證(黃色)貼於:
①設備不必檢定,經對比鑒定適用者。
②設備無法鑒定,經檢查其功能正常者。
③多功能檢測設備,某些功能已喪失,但檢測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經批准合格者。
④檢測設備某一量程精度不準確,但檢驗工作所用量程合格者。
⑤降級使用者。
3、停用證(紅色)貼於:
①檢測儀器、設備損壞者。
②檢測儀器、設備性能無法確定者。
3、試驗室應配備正確進行檢測和/或校準(包括抽樣、樣品制備、數據處理與分析)所需的抽樣、測量和檢測設備(包括軟體)及標准物質,並對所有儀器設備進行正常維護。
4、如果要使用試驗室永久控制范圍以外的儀器設備(租用、借用、使用客戶的設備),限於某些使用頻次低、價格昂貴或特定的檢測設施設備,且應保證符合本准則的相關要求。
5、 設備應由經過授權的人員操作。設備使用和維護的有關技術資料應便於有關人員取用。
6、試驗室應保存對檢測和/或校準具有重要影響的設備及其軟體的檔案。該檔案至少應包括:
a) 設備及其軟體的名稱;
b) 製造商名稱、型式標識、系列號或其他唯一性標識;
c) 對設備符合規范的核查記錄(如果適用);
d) 當前的位置(如果適用);
e) 製造商的說明書(如果有),或指明其地點;
f) 所有檢定/校準報告或證書;
g) 設備接收/啟用日期和驗收記錄;
h) 設備使用和維護記錄(適當時);
i) 設備的任何損壞、故障、改裝或修理記錄。
7、所有儀器設備(包括標准物質)都應有明顯的標識來表明其狀態。
8、若設備脫離了試驗室的直接控制,試驗室應確保該設備返回後,在使用前對其功能和校準狀態進行檢查並能顯示滿意結果。
9、當需要利用期間核查以保持設備校準狀態的可信度時,應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
10、 當校準產生了一組修正因子時,試驗室應確保其得到正確應用。
11、未經定型的專用檢測儀器設備需提供相關技術單位的驗證證明。
抽 樣 和 樣 品 處 置
1、總則
為確保檢測和/或校準樣品的完整性,試驗室應有用於檢測和/或校準樣品的抽取、運輸、接收、處置、保護、存儲、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檢驗樣品的處置是本試驗室整個檢驗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樣品應具有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樣品的真實將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准確性。因此對樣品處置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
2、控制要求
試驗室應按照相關技術規范或者標准實施樣品的抽取、制備、傳送、貯存、處置等。沒有相關的技術規范或者標準的,試驗室應根據適當的統計方法制定抽樣計劃。抽樣過程應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確保檢測和/或校準結果的有效性。
2.1試驗室應具有檢測和/或校準樣品的標識系統,避免樣品或記錄中的混淆。本試驗室應建立對比樣品的唯一識別系統,以保證在任何時候對樣品識別不發生混淆。
2.2應有專人負責接收樣品,應作必要的詳細記錄,包括接收時的狀態是否異常,或與相應的檢測方法中所描述的標准狀態有無偏離。
試驗室抽樣記錄應包括所用的抽樣計劃、抽樣人、環境條件、必要時有抽樣位置的圖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還應包括抽樣計劃所依據的統計方法。
2.3樣品的確認
檢測人員對樣品檢測前,應對樣品進行確認如有可疑或樣品與提供的說明不符,應及時與委託方聯系,澄清有關內容。試驗室應詳細記錄客戶對抽樣計劃的偏離、添加或刪節的要求,並告知相關人員。記錄接收檢測或校準樣品的狀態,包括與正常(或規定)條件的偏離。
2.4樣品的制備
試驗室應有適當的設備設施貯存、處理樣品,確保樣品不受損壞。試驗室應保持樣品的流轉記錄。檢測人員對樣品確認後,應對樣品進行必要的准備:按委託方要求進行相應制備。
按試驗方法要求進行相應制備。
2.5樣品的貯存與保管
貴重樣品,收樣人應登記。對貯存有特殊要求時,對環境條件應予以維持、監控記錄,以防止在貯存、處理和檢驗過程中變質和損壞。
在檢測完畢後,對其樣品檢測的結果有爭議、顧客有抱怨或判定「不合格」的應予保管。確保其狀態的完好性。
2.6本試驗室檢測人員應對委託人提供的樣品、樣品附件及有關資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做出承諾,自覺地嚴格按照程序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3、對本單位樣品檢驗內容如下規定:
3.1水泥:細度、安定性、標准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和強度。
3.2砂:顆粒級配、泥含量及泥塊含量。
3.3石:顆粒級配、泥含量及泥塊含量、針片狀含量。
3.4粉煤灰:細度、含水量、需水量比、三氧化硫含量、燒失量。
3.5外加劑:勻質性試驗。
3.6混凝土各齡期強度、抗滲等級、抗凍等級。
3.7磨細礦粉:含水量、需水量比、活性指數。
原材料采購供應的質量保證措施
一、采購原材料時,必須事先經試驗室對原材料進行抽樣檢測合格後,再由質量檢驗部門審核同意,方可簽訂購貨合同;
二、在采購合同中,要有明確質量指標的具體內容、違約責任,保證質量的供應方式;
三、進站原材料,必須有生產廠質量保證書,證、貨相符,方可驗收;
四、原材料進站後,試驗室按規定進行復檢,經復檢合格後出具證明,方可使用;試驗室復檢不合格,應提出處理意見,質檢部門審核監督執行或退貨;
五、質檢人員應經常對進站原材料的質量、儲存、復檢進行檢查、監督,發現問題應及時提出,並協同有關部門制定本月應整改措施,貫徹實施;
六、各種原材料質量保證具體措施規定如下:
1、膠凝材料—水泥;
⑴采購水泥的品種、廠家,應按上次主管部門和技術業務管理部門審定的幾家大水泥廠生產的旋窖水泥品種范圍內選取,同時要派有關專業人員到水泥生產廠家考察其生產工藝,有關技術資料和質量管理情況後再確定采購方案。
⑵根據混凝土工程技術和質量要求,確定采購的水泥品種,每批水泥到庫後,試驗室必須按GB175-2007要求的規定,取樣復檢,復檢合格後,方能投入生產使用。
⑶水泥要求在生產前十天開始進廠,以便給試驗室充足的時間進行強度、安定性、凝結時間等的復檢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的試拌工作。
⑷水泥進庫時,必須有生產廠《出廠水泥質量報告單》,按批號存放,並由試驗室取樣復檢、驗收;存放時間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水泥,試驗室必須定期按批號復檢,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
⑸嚴禁不同廠家,不同品種,不同標號的水泥進同一水泥庫內。
2、粗骨料—碎石、卵石
⑴訂立粗骨料購貨合同前,需供方提供質量合格的品質證書,應派有關專業人員到生產區考察粗骨料的質量,然後在現場按規定取樣,對粗骨料的顆粒級配等技術指標測試合格後,方可簽訂購貨合同,在合同中應明確規定顆粒級配,含泥量,強度,有害雜質含量指標要符合JGJ52-2006標準的要求。
⑵進場的粗骨料必須做到每車驗收把關,試驗室按規定檢查其顆粒級配,含泥量,復檢合格後方可使用,不符合技術指標的,予以拒收。
⑶堆料高度不宜超過5米,堆放時防止顆粒離析;對於顆粒級配的量最大粒徑不超過20mm的連續級配的粗骨料,堆料高度可放寬到10米,堆場應平整,排水系統要暢通。
⑷堆料場中應設有明顯標志,不同產地,種類,顆粒級配的粗骨料應分開堆放。
3、細骨料—砂
⑴在選定細骨料供應點之前,應派有關專業人員到供應點考察其質量的穩定性,然後在現場按規定取樣,經檢驗符合JGJ52-2006標准要求的細骨料,方可簽訂采購合同。
⑵在簽訂的購貨合同中,應明確規定砂的細度模數,含泥量,有害物質含量等質量指標,且指標不低於JGJ52-2006標準的要求。
⑶進場的細骨料必須做到車車驗收把關,試驗室按規定檢測細骨料的細度模數,含泥量,復檢合格後方可使用,不符合技術指標的,予以拒收;
⑷嚴禁在進站的細骨料中含有磚瓦等雜質,若有少量雜質,應派人撿出,否則一律拒收。
4、外加劑
⑴本公司使用的外加劑必須是經過國家部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有關部門鑒定批准生產的產品;減水劑的質量應符合GB8076-2008的技術要求,膨脹劑應符合GB23439-2009要求,其應用符合GB50119-2003規范規定。
⑵由試驗室對廠家提供的樣品進行測試,在絕對保證混凝土質量的前提下,能提高混凝土施工性能,經過系統試驗確定合格後方可訂購,按需量進貨。
⑶外加劑進站時,必須附有生產廠的質量檢定證書,倉管員驗收時應認真驗對廠名、品種、重量、出廠日期、質量檢驗結果等,然後由試驗室按規定取樣,試驗合格後方可入庫使用。
⑷ 外加劑在運輸與存儲中不得混入雜物,進場後應設專庫存儲,不同品種的外加劑,應分類存放,做好標志,不得混雜受潮和污染,粉劑庫內要保持乾燥、整潔;過期,失效的外加劑一律不予使用。
5、摻合料
⑴採用硅酸鹽或普通硅酸鹽水泥生產混凝土時,在絕對保證混凝土質量的前提下,為提高混凝土的某些性能,降低成本,摻入適量的礦物摻合料:其質量必須符合GB/T1596-2005,GB/T18046-2000技術要求。
⑵經試驗,符合上述所規定的質量標準的摻合料,方可認購,按需量進貨。
⑶對進站後的摻合料,倉管員必須按規定驗收,由試驗室按規定取樣,檢驗合格後方可入庫使用。
⑷摻合料在運輸與存儲不得混入雜質(如煅燒白雲石,石灰,化工原料等),不同品種、不同等次的摻合料應分別運輸與存儲。
6、水
本公司凡用於拌合商品混凝土的水,必須符合JGJ63-2006的標准規定,不符合規范規定的一律不準投入使用。
試驗室配合比設計的質量保證與措施
1、 試驗室對原材料的復檢,認真按照各種原材料的國標、行標規定的質量標准和試驗方法執行。
2、 試驗設備儀器經常檢查維護保養,按規定定期請計量局校正精度。
3、 試驗室按規定配備專業技術和試驗人員,試驗操作人員須取得上級技術管理部門發給的上崗證;配合比設計、試拌、校核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試驗時嚴格按照國家頒發的各種試驗標准規范進行操作。
4、 根據混凝土銷售合同中的技術要求以及復檢後原材料的技術數據,按照JGJ55-2000規程進行初步配合比設計,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符合JGJ/T10-95規程規定。
5、 配合比初步設計後,由試驗室人員進行試拌、調整,並綜合考慮大批量生產和試驗條件的差異,確定滿足合同中的技術指標要求。適合實際生產的混凝土生產配合比,然後將實際生產的配合比以書面通知單形式發給攪拌站控制室。
6、 生產過程中,原材料質量或現場混凝土質量有顯著變化時,應及時調整配合比,每次調整配合比都必須認真做好記錄。
攪拌站生產的質量保證措施
1、 生產前,攪拌站操作員必須對所有的生產設備進行檢查、校正,確保計量精確無誤;
2、 攪拌站控制室操作員必須根據試驗室配合比通知單規定使用骨料品種、規格,並通知鏟車駕駛員准確地將骨料裝入料斗;當骨料改換時,控制台工作人員應確認料斗沒有前一種骨料的情況下,方可改換骨料,嚴防人為造成混料現象。
3、 控制室維修人員必須經常對電子秤精確度進行檢查、校正,確保計量精確無誤。堅持做到每月校正一次,每年必須請計量管理部門年審校正一次,確實把好計量關。
4、 操作人員根據配合比,准確輸入該等級各材料生產數據,驗證無誤後再計量生產,生產同時要密切注視各材料計量偏差,其嚴格控制在下表的允許范圍內,若發現累計計量不準,有權停止生產並立即報告站長進行處理,以免影響產品質量。
混凝土原材料計量允許偏差(GB/T14902-2003)
原 材 料 品 種 水泥 集料 水 外加劑 摻和料
每盤計量允許偏差 % ±2 ±3 ±2 ±2 ±2
累計計量允許偏差 % ±1 ±2 ±1 ±1 ±1
5、 已准確計量的各種原材料進入攪拌機拌合時,攪拌時間要嚴格按規范GB/T14902-2003第7.5.2條規定,同時要認真觀察放出的混凝土坍落度,確保混凝土的和易性。
6、 當放出的混凝土拌和物有異常時,應立即停止卸料,質檢員、帶班領導及相關人員應及時分析原因,採取相應措施補救。禁止不合格的拌合物出廠。
7、 對於本班開始生產的每批次或每批次配料比有較大調整的混凝土,拌和第一車要在試驗員監督下,取樣做試驗、並及時製作試塊,待檢驗合格後,質檢員方能讓攪拌車放行出站。
8、 在生產過程中,操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試驗室的配合比生產,質檢員應把好混凝土出廠質量關。
混凝土運輸和交貨時的質量保證措施
1、 混凝土運輸必須按合同規定執行,合同設有規定的必須按GB/T14902-2003第7.6規定運送到澆築現場,並保證混凝土施工的連續性,駕駛員確保運輸過程中混凝土的質量。
2、 因施工原因造成超出開始卸料時間的,宜在1.5h內卸料,當最高氣溫低於25℃時間,可延長0.5h,質檢員或駕駛員應要求用戶在交貨回單上註明,在運輸和待卸過程中嚴禁往運輸車筒體內任意加水。
3、 攪拌車到現場,駕駛員要主動向驗收員提供交貨單,同時必須尊重用戶的驗收,驗收員驗收簽字後,按指定的地方卸料,嚴禁在未驗收簽字和未按指定地點就擅自卸料。
4、 質檢部門要派有經驗,責任心強的質檢員到澆築現場監管,要認真檢查澆築現場的模板濕潤程度、協助工地取樣、試驗,混凝土卸到澆築工作面的延續時間,以及施工振搗是否規范等,監督施工方是否按供需雙方技術合同的規定條文去做,確不具備條件,拒絕供應,並做好記錄,及時向調度室和公司分管領導匯報。
5、 用戶現場驗收時取樣做坍落度的整個過程,質檢員必須在場,並認真觀察是否按GB/T50080-2002的規定標准進行檢測,做好記錄,若是因整個操作過程中有違法規定,而造成坍落度值不到要求的,質檢員有權代表公司向需方提出重做的要求,同時要詳細記錄當時的情況。
6、 如果混凝土運到現場,坍落度小於規定值,且影響施工時,質檢員應按有關規定,調整坍落度並作二次攪拌,用戶對質量達不到要求的混凝土拒收,而現場又無法調整時,質檢員有權決定,會站處理,並做好質量信息反饋。
7、 運輸車到達澆築現場後,直至開始卸料,產品質量由現場質檢員或駕駛員負責,而驗收後澆灌養護,用戶必須按我們公司《預拌混凝土產品說明書》執行,則由施工單位負責。
8、用於出廠檢驗的試樣,嚴格按GB50204-2002取樣。
③ 研究教學評價與測量的方法有什麼意義
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育科學體系中極其重要的學科之一。這是因為,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理論不僅在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等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且在社會各個領域的人才選拔與評價過程中也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了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國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建設和學科地位之現狀,對學習教育測量與評價這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之一
20世紀教育科學研究發展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在教育科學體系中,有許多已經形成研究對象相對明確、研究內容相對獨立、研究成果已相對完整的學科分支。這些學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學、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心理學、 教育史、比較教育、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 教育評價學、 教育管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實驗設計、教育技術學、教育評估與督導、教育生態學等。在課程設置與學科建設中,教育測量與評價既可看成是教育測量學與教育評價學內容的整合並側重於教育測量的一門綜合性教育課程,又可以看成是一個兼容了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教育督導甚至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在內容的學科群。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科學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學體系中帶有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應用性等特徵的應用性學科,是人們依據教育基礎理論和教育規律來指導教育實踐通常所依賴的技藝與方法,它對體現教育科學學科的價值在許多方面起著「代言人」的特殊作用。
綜觀當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理論研究已成為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一定的進展。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等課程得到恢復和一定的重視。 為了盡快縮短與國外的差距,我國有關部門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了解國外的科學發展動態,翻譯與編寫了一些教科書,以適應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迫切需要。與此時,在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國內一批教學與科研人員大力開展考試學、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估、教育評價、教育統計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成立了全國性的教育統計與測量、心理測驗、教育評價、考試學、人才測評等學術團體;國家及地方政府紛紛建立有關考試機構;創辦多種期刊雜志, 如《中國考試》、《中國高校招生考試》、 《考試、目標、評價》、 《考試研究》、《教育評價》、《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教育督導與評估》、《教育統計與測驗》、《考試報》、《自學考試雜志》等;促進我國教育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類資格證書考試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的發展,體現了「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應用領域。
然而,從我國教育科學學科專業建設、學位點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應該說,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論研究還不能適應我國教育實踐的需要。許多人對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特別在教育學科分類和有關學位專業目錄中,找不到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的名稱。這與國外的情況很不一致,值得人們深思。
二、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
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所謂系統,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輸入和輸出的、且具有反饋功能的有秩序的整體結構。在教育系統中,學校、教師、學生、教育方案、課程、教材、教學訓練、考試評價等都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顯然,我們期待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都能給學生帶來某種變化,但不是說所有的教育方案、課程、教學都同樣有效地改變學生,也不是所有的學習者會按同樣的方式發生變化或有同樣的變化程度。因此,當我們根據教育目標和計劃, 把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因素(輸入條件)作用於學生身上後,需參照教育目標和計劃,對教育效果(輸出)及其輸入條件的妥當性予以測量評估、價值分析和判斷。然後,把這一測量與評價過程所獲得的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學習者以及有關教育決策者,以便改進教育的策略與方案,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見,在教育系統運轉過程中,除了對教育效果(輸出)要進行測量與評價外,還要針對影響教育效果的諸因素(輸入)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對實現教育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改革作為突破口
學校教育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教育考試和教育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俗話說,考試是根指揮棒,就是這個意思。在世界教育發展史與教育改革行動中,因考試指揮不當使教育教 學走上不健康之路繼而引發教育改革運動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紀初的英國在建立了「11歲」考試制度後,競爭異常激烈,導致英國的小學教育為考而學,內容窄化,「應試教育」傾向嚴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當局還根據「11歲」考試成績來評價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水平,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擔憂和指責,同時也引發許多教育論爭及其後的教育改革行動。到20世紀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國國家課程改革」 計劃的實施與推廣。類似地,20世紀初期澳大利亞國家的學校中考試之風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學期考」等正規考試次數頻繁,學校根據考試成績作出關於學生升留級或獎勵的決策;有關教育當局則根據各校各科的考試成績,給學校和教師發獎金,甚至以明確的技術標准把考試分數同教師的薪金聯系起來定量發放。這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師與學校的工作積極性,但也導致「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因此,也引發了澳大利亞政府當局對基礎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國家,如美國、日本、印度等國也有類似的經歷。而我們中國本來就是「考試制度」的發源地,重視考試本來就是無可厚非。「因為,作為一種手段來說,我國的考試,確實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孫中山是山語)。「但由於考試特別是像高考這樣的關鍵性考試具有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因此,在升學競爭激烈、教育觀念落後的情況下,」應試教育「傾向就會出現,教育就會偏離正確軌道,這對培養跨世紀人才和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來講,顯然是不利的。正是在這種教育與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國政府要求所有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並且啟動了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把課程改革、教與學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等統整起來。
總之,從英國國家考試制度及其課程改革、澳大利亞國家考試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國的教育測量運動及」八年研究「中的課程與教育評價制度改革、還有我國解放以來考試制度改革來看,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不僅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有時還作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體制改革或政治運動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常常處於突出的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更加科學化
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化和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1999年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多處講到考試、評估、 評價等改革問題。例如,針對高等教育,該決定中指出,要」加強對高等學校的監督和辦學質量檢查,逐步形成對學校辦學行為和教育質量的社會監督機制以及評價體系,完善高等學校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機制。「再如,針對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該決定的第13條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進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 中小學實施 素質教育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積極推進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種選擇的、更加科學和公正的高等學校招生選拔制度……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採取多種形式改革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辦法,改革高中會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標准。鼓勵社會各界、 家長和學生以適當方式參與對學校工作的評價。「可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加快考試制度、考試方法、考試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由於基礎教育 在整 個教育結構和提高國民素質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礎教育課程及其考試評價改革尤加緊迫。如同2001年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所強調的那樣:」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保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必須把基礎教育擺在優先地位並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切實予以保障。「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要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6月7日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這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和具體的目標。其具體目標用」六個改變「加以表述,其中第五個」改變「指的是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此外,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第14條中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水平。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還提出要」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等一系列要求。
總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呼喚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頒布的這些重要文件,是指導我們搞好教育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我們開展教育測量與評價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四、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一)正確評價學生的發展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測量與評價對於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書育人過程中,教師需要作出一系列決策和判斷,需要對學生的性向、能傾、成就、態度、興趣、潛能及發展等進行較全面的了解,這就需要採用教育測量與評價多種方法,以彌補教師非正式觀察之不足。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技術手段不再是唯一的書面考試,而是涉及到測量與非測量的一整套評價技術。測量與評價的內容,不再是應該牢記和不該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涉及更廣泛的教育目標。既然學生的發展是生動活潑、多樣性的,那麼,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及其結論也應當是豐富多彩、多樣化的、個別化的;測量與評價的目的,不再局限於給學生分等級排名次,而是對學生的發展和潛能進行系統的調查,發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指出學生的缺點與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確立信心,認識自己的相對優勢與弱勢,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測量與評價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而不僅僅是為了選拔適合精英教育的學生。因此,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思想方法對於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知識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修養;評價學生的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有關技術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學的基礎。
(二)國外教師教育普遍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類課程
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雖然教師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對所有想當教師的學生至少要學習十門左右的教育理論課程,這一點卻是相同的。教育理論課程的學分比重,約占總學分的15~25%之間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評價「等類型的課程。我國教師教育進入轉型期。教師專業化是國際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為了培養能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優秀教師, 教師教育模式、 課程設置、教育理念等都要進行改革。,包括要適當加大教育理論課程的比重,要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之類具有教育專業性、教育技術性的課程。這是順應國際教師教育的趨勢,也是實現教師教育目標的必要措施。
在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所有的師范學生都要學習教育統計與測驗。後來由於戰爭和國際政治斗爭等因素影響,師范院校停止開設這類課程。直到改革開放後,國內才首先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數專業中恢復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課程。而教育評價的課程則更落後,不但教材建設不盡人意,而且到目前為止許多學校還只列為選修課,甚至沒開設。與國外相比,我國師范教育課程結構中不僅教育理論課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與心理系等少數專業外,絕大多數師范專業的學生沒有學習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不符合國際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也不利於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因此,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不過,在我國台灣地區的情況則不一樣。台灣地區的教師教育在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大陸有所差異。他們在教師教育過程中重視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教育理論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25 %左右。目前,台灣地區也在進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比如, 對小學和初中階段,他們准備用四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九年一貫「新課程改革計劃。新課程改革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理論,把課程內容改革、教與學方式改革、考試評價改革作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三個支撐點,並把多元評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活動有機地加以統整。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④ 負反饋放大電路中為什麼測量的開環和閉環電阻之間不滿足1+AF的關
負反抄饋放大電路中反饋信息採集點,一般教科書稱為取樣點,而不是信息採集點。
取樣點,也就是獲取負反饋需要的電壓或電流,並回送到輸入端。
在負反饋中有電壓采樣與電流采樣兩種。例如,穩壓電路中就需要對輸出電壓進行采樣,采樣的電壓信號反應了輸出電壓的變化情況。將一個系統的輸出信號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方式和路徑送回到系統的輸入端作為輸入信號的一部分,這個作用過程叫——反饋。
按反饋的信號極性分類,反饋可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 。
正反饋:若反饋信號與輸入信號極性相同或同相,則兩種信號混合的結果將使放大器的凈輸入信號大於輸出信號,這種反饋叫正反饋 。正反饋主要用於信號產生電路。
負反饋:反饋信號與輸入信號極性相反或變化方向相反(反相),則疊加的結果將使凈輸入信號減弱,這種反饋叫負反饋放大電路和自動控制系統通常採用負反饋技術以穩定系統的工作狀態。從放大器的輸出端看,反饋網路要從放大器的輸出信號中取 回反饋信號,通常有兩種取樣方式。按取樣方 式的不同,反饋分為電壓反饋和電流反饋。
⑤ 如何進行幼兒形態及生理功能指標的測量和評價
幼兒園師資隊伍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是保持幼兒園優勢和創新生命力的基石。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國十條及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出台,辦園條件、師資隊伍、內部管理、保教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教師是幼兒園管理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在幼兒園管理活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的素質、才能的調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幼兒園在教師評價中的標准與方法。教師評價在幼兒園管理中起著導向和監控作用。目前,教師評價主要有兩種方式:業績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業績評價傾向於在某個時間段內給教師的業績和能力作一個結論,對於教學質量的監控有重要作用。傳統的教師評價,用某種統一、外在的標准來衡量每一名教師的工作績效有點牽強。新一輪教育改革所倡導的教師評價是發展性評價。對教師單純地進行業績評價或發展性評價都是片面的,對教師的評價必須採取「兩條腿走路」、「等級+評語」的方式進行,這就是本文中所說的教師評價的整合。 關鍵詞:發展性評價;「兩條腿走路」;「等級+評語」;評價的整合 一、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意義 教師評價在幼兒園管理中起著導向和監控作用。因此,幼兒園建立促進教師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是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評價應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師德修養等方面的提高。新《綱要》強調評價的過程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這些要求都清晰地凸現了當今幼兒園教育評價的發展性目的,尤其是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實施能促進教師的反思性成長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目前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主要是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對教師「德」和「能」方面的評價屬於素質評價,對教師「勤」方面的評價屬於教學行為評價,對教師「績」方面的評價屬於教學效果評價。教師的素質行為決定著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自身的發展應當成為教育發展的前提。基於以上幾點以及教師本身專業發展的需要,應積極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 二、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要求與內容 尋求有利於教師成長的、科學有效的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徹底排除傳統評價體系中不利於教師發展的種種因素,全面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不斷完善自我,進而提高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發展水平。 (一)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通過發展性評價,提高教師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以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2、通過發展性評價,記錄教師的成長過程,注重自我評價和過程評價,突出反饋調節功能; 3、通過發展性評價,使教師的專業技術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園可持續發展。 (二)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內容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敬業守德(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廣大教師,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幼兒,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處處為人師表,樹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師形象。 2、知識積累(專業知識、教育理論):教育廣大教師進行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 3、能力提高(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教育廣大教師積極投身課改,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 4、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教育廣大教師,積極參加身心素質的鍛煉與培養,用健康的身心去教育幼兒、感染幼兒、影響幼兒。 三、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實施方法 目前,教師評價主要有兩種方式:業績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業績評價傾向於在某個時間段內給教師的業績和能力作一個結論,對於教學質量的監控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所經歷的評價大多應是發展性評價,它所關注的不是給教師當前的能力和水平下一個結論,而在於幫助教師診斷問題並改進問題。我們的教師評價不能只是讓教師知道自己的教學成績與綜合考核成績及位次,而更重要的是在下一步教學中注意哪些問題,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進而完善自我。 我們應對教師發展性評價進行深入細致地探討,在堅持評價的基本框架不變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豐富、發展。 (一)要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首先應對被評教師進行專項評價。 所謂專項評價是指對教師在自己制定的自我發展計劃中確立的發展方向上所取得的成果或成效的評價。我們應先按照這樣的評價思路完成初評、定位、收集信息、評價面談和階段性評價等工作。 (二)統一認識,明確研究的方向。 1、首先要有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教師才能有目的地收集、分析有關自己教學資料,體現評價的導向作用。因此,必須先有幼兒園制定出統一的評價要求,教師在明確要求後,再制定出自己的切實可行的自我發展計劃。 2、教師的業績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問題。 教師發展性評價的根本目的不是給教師排序、分等,而是促進教師的不斷發展,它在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標准等方面與我們平常進行的業績評價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我們對教師發展性評價研究的結果,只作為教師發展水平的依據,一般不記入教師的業績評價檔案。教師在參與發展性評價的同時,還需要完成一些必要的任務,評價小組要對教師就這些工作做出評價,這種評價應該屬於業績評價范疇,現在的問題是讓這兩條看似平行的線在某一點上相交。我們的結論是,發展性評價與業績評價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有可能部分是相同的,二者可以相互參考對方的評價資料和評價結論;發展性評價的一部分目標可能朝向業績評價,業績評價的最終目的也是為發展性評價提供有說服力的數據。因此,無論是從教師評價理論上來看,還是從教師的心理學角度來講,我們必須採用「兩條腿走路」「等級+評語」的方法,既要把它們進行適當分離,又要密切注意兩者之間的聯系。【需要說明的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對於我們現行的業績評價這種評價機制緊抓不放;另一方面,在發展性評價進行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等級+評語」的評價方式:不是終結性評價,而是不斷認識和改進教師自身學習方式和態度的有效手段。就象我們在中、小學階段推廣的對學生作業實行「等級+評語」的評價方式,如:「A!再接再厲」,「B!繼續努力」,「C!表現不錯」。】 3、發展性評價的周期長與加強幼兒園管理並不存在矛盾。 教師發展性評價是基於人文管理思想,促進教師的發展,評價是一種平等之間的對話。教師的積極性高,是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的前提。沒有高漲積極的思想狀態,教師素質水平不可能得到迅速提高。教師發展性評價不是精英式的教師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位教師發展的「素質教育」,因此幼兒園在開展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同時還必須制定出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一系列監控措施。這並非是對被評教師缺乏信任,而是使評價者有機會定期地肯定被評教師已經取得的成績,並且給予被評教師必要的幫助,共同克服阻礙實現發展目標的困難。這一階段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范圍內進行了嘗試,如常規管理中的常規落實、教學效果檢測、教師考勤等,取得了一些認識,發展性評價與幼兒園管理不但不會存在矛盾的問題,恰恰相反的是,她更加體現了幼兒園領導對教師的尊重、信任、理解、形成了情感的溝通,思想的交流、人格的碰撞,在領導與教師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從而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積累了經驗。 (三)注重全面整合、形成體系與信息收集。 不僅要重新確立教師發展基礎層次,而且要對整個教師發展性評價材料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師評價體系,以達到完善教師發展與提高的目的。探索傳統評價與發展性評價有力結合的可
⑥ 思想品德測量與評價有何意義
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採取量化測評的方式,對學生的道德素養、公民素養、審美與表現等思想品德綜合素質進行評價,並納入學分獎勵,這種考核評價方式是對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積極探索。
它體現了學校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培養的高度重視,能激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認真踐行核心價值觀,對進一步弘揚社會正氣、傳遞正能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不過,鑒於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評價存在偏主觀、隨意性高等問題,操作過程中如果缺乏相應的制度作保障,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評價結果可能就會缺乏公信力,得不到學生本人以及家庭和社會的廣泛認可。為了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素質量化考核結果的公信力,真正促使學生在人生發展過程中立好德、樹好人,學校必須建立健全和完善相應的評價制度,確保整個評價過程公平、公正、公開。
一是建立公示制度。學生思想品德素質評價的內容、方法、程序及評價結果的使用等,在經過家長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和評價仲裁委員會等組織審議通過後,要事先向學生及家長做出明確的解釋並公示,接受社會的廣泛監督。
二是完善誠信制度。考核評價工作小組應通過公開選舉來組建,其成員應簽訂誠信協議,建立誠信檔案,並採取有效措施督促他們切實履行誠信責任和義務,規范操作程序,使評價過程和結果真實可信。
三是強化監督制度。為保證評價過程的客觀、公正、公平和評價結果的有效性,要建立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評價監督和仲裁委員會,對整個評價工作進行全程監督,對評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嚴格審查。
四是嚴肅問責制度。考核監督委員會要對考核評價工作實施全過程監督,仲裁委員會要及時糾正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並追究違紀違規者的責任。
⑦ 管理學,前饋控制與反饋控制的區別,說得簡單易懂
1、控制方式不同
前饋控制屬於開環控制,反饋控制屬於負反饋的閉環回控制。
2、測量對答象不同
前饋控制系統中測量干擾量,反饋控制系統中測量被控變數。在單純的前饋控制系統中,不測量被控變數,而單純的反饋控制系統中不測量干擾量。
3、調節器不同
前饋控制需要專用調節器,根據被控對象的特點來確定調節規律的前饋調節器。反饋控制一般採用通用PID調節器DCS等或PLC控制系統實現。
4、調節方式不同
前饋控制是按照干擾作用來進行調節的,將干擾測量出來並直接引入調節裝置,對於干擾的克服比反饋控制及時。
反饋控制是是在被控變數出現偏差後才進行調節,如果幹擾已經發生而沒有產生偏差,調節器不會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