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航天火工裝置作用

航天火工裝置作用

發布時間:2021-01-29 05:16:28

① 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的重要意義

首先,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助力。冷戰結束已經有近30年的時間,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增長極,亞洲的地緣經濟格局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為了繼續推進地區一體化、夯實地區安全的基礎,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帶一路」方案,積極支持地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工程,在更大范圍、更大產業規模上深化雙邊互利合作,繼續提升亞洲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發出亞洲國家在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獨特聲音。

其次,促進產業優化。復旦大學信強教授指出,在當前這個全球經濟日益依賴於信息和信息處理的時代,隨著各國的經濟從以工業化為主導向以信息為主導的轉變,信息的快速獲取、集成、傳輸成為財富生成的源泉。

再次,對於國防安全有重大意義。人類社會早就進入太空時代。隨著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展,各種軍用衛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場軍事系統,並將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1)航天火工裝置作用擴展閱讀:

航天技術包含以下幾種技術:

一、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

中國先後發射三種探空火箭:單級液體火箭,有效載荷重10公斤,飛行高度70公里;兩級探空火箭,第一級是固體火箭,第二級是液體。中國航天火箭,直徑460毫米,有效載荷重60~150公斤,飛行高度60~200公里;兩級固體火箭,總重量330公斤,有效載荷重30公斤,飛行高度70公里。

中國充分利用彈道導彈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基礎,成功地研製與使用了4種運載火箭:

1.「長征」1號三級火箭,第一、二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可將約3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2.「風暴」1 號兩級液體火箭,可將約12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3.「長征」2號兩級液體火箭,可將約20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4.「長征」3 號三級液體火箭,用於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或近地軌道的大型航天器(見「長征」號運載火箭)。

二、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成功研製、發射的人造衛星主要有三種類型:科學和技術試驗衛星、返回型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先後共發射16顆。

三、發射設備和地面測控設備

中國航天器發射場具有發射不同類型衛星的發射設施,並設有光測、遙測、雷達等跟蹤測量設備。衛星地面觀測網的控制中心和若乾地面台、站,配備有中國研製的計算機以及遙測、遙控、跟蹤、數據傳輸和通信設備,遠洋跟蹤測量船配備有對地球靜止衛星入軌段測軌、測速等設備。

四、人造衛星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238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5%以上。

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

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

五、運載火箭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4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45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1996年10月至2009年8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76次發射成功。

六、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海南四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七、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八、載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神舟十號在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奔向天宮,我國載人航天再啟新程。北京時間10月17日7時49分,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② 神六之後中國在航天事業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發展有什麼意義

神州七號
神州七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階段,現在神舟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按照計劃是在2008年實現發射。屆時,神舟七號將重點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技術。
原訂2007年發射,但由於部件的技術問題被推遲了半年,計劃2008年發射。
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枚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使火箭的工作狀態更直觀。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二號F型火箭擔任。荊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間,他們要把載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後完成有人的交會對接工作,預計還有五六枚火箭的發射任務。
與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舟」七號將有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後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
根據中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嫦娥1號選用的有效載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成像光譜儀、伽馬/X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儀和太陽風粒子探測器等。其中CCD立體相機是拍攝全月面三維影像的專用相機,在中國屬首次使用;成像光譜儀用於獲取月面光波圖譜;伽馬/X射線譜儀用於探測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測儀除用於獲取月壤厚度信息外,還能給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溫度圖和月球兩極地面的信息。

中國將於今年下半年實施「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目前,各項准備工作正按計劃進行。據悉,「神七」此次飛天將實現多項技術的重大突破,一是航天員人數將增至3人;二是將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三是在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會擇機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本文簡稱「伴星」),等等。

「伴星」能幹什麼呢?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這顆「伴星」的任務是用CCD立體相機近距離為在軌飛行的「神七」拍照。屆時我們將獲得首張中國航天器在軌飛行的三維立體外景照片,該照片以太空為背景,展現「神七」高速運行的獨特景緻,將成為中華民族飛天的永久性歷史見證。

「神七」僅僅是帶了一個機器「攝影師」上太空嗎?呵呵,當然不是!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成功地發射了數顆小衛星,小衛星技術臻於成熟,「神七」攜帶「伴星」上太空意義更非同小可。

首先,是小衛星投放手段的變化。以前中國的小衛星都是靠運載火箭發射入軌的;而這次是將小衛星安放在「神七」留軌艙的最前端,當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既可按指令自動彈出飛船,也可由航天員手動「擇機」釋放,投放方式更靈活,「擇機」釋放就是可以根據需要想什麼時候釋放就什麼時候釋放。
其次,「伴星」可以作為偵察衛星使用。港媒透露,「神七」攜帶的這顆「伴星」上,裝有與「嫦娥一號」類似的CCD立體相機,可以拍攝出高清晰度的地表圖像。「伴星」由「神七」擇機釋放入軌對感興趣的地表進入拍照偵察。

第三,「伴星」能夠成為一種非常可怕的太空武器。它既可以由飛船擇機釋放,去執行攻擊敵太空目標的任務;又是我飛船最得力、最忠實的「保鏢」——當敵方對我飛船發起攻擊時,我飛船可以適時釋放「伴星」,用所攜帶的武器摧毀敵攻擊武器或與之同歸於盡。
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並不是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後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後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後,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後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
獨自留在返回艙里的航天員聶海勝觀看剛剛用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
新聞晨報訊,2008年註定將好戲連台,大事不斷。除了萬眾期待的北京奧運外,已經確定將於今年發射升空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也將成為關注的焦點。「神七」除了在搭載人數上將超越「神五」、「神六」外,還有望實現中國宇航員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將在中國航天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太空行走」屆時將會是何情景?要實現「太空行走」又需要攻克哪些難題?「神七」的研發准備工作目前又處於什麼階段?晨報記者將一一為讀者揭開其中的奧秘。

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嫦娥」奔月的成功,中國航天事業繼「神五」、「神六」之後,又一次取得了驕人戰績。「按照今年的航天計劃,我國將發射15枚火箭、17顆衛星以及一艘飛船,,從數量上要高於2007年的10次發射,而『神七』的發射將是重頭戲。『神七』如能成功實現我國航天員的『太空行走』,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說,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裡,包括「嫦娥」在內中國航天一共進行了10次發射,在發射數量上世界排名第三,並且十戰全部告捷。

龐之浩說,除了「嫦娥」奔月的成功,去年還成功發射了奈及利亞通信衛星1號,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整星出口,採用的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東方紅4號衛星平台技術,這對於航天發展而言也具有重大意義。

「神七」目前已經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包括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在內的14名航天員,正在接受「神七」任務的選拔和訓練,用於發射的長征二號F火箭也正在全箭總裝。龐之浩透露,「神七」很可能在奧運之後的10月發射升空,中國宇航員首次「太空行走」的每一個細節屆時都有望通過電視直播呈現給廣大觀眾。

龐之浩還向記者詳解了「十一五」計劃中國航天即將進行的「二二一工程」:「第一個『二』分別是指載人航天二期和月球探測二期工程,要突破『太空行走』和空間對接技術,進一步論證落月探測技術並進行月球車的研製;第二個『二』是要研究高解析度的對地觀測衛星和建立導航衛星系統;最後一個『一』,是要研製新一代的無毒無污染的大推力運載火箭,滿足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未來的發射需要。」

[揭秘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釋疑:太空中其實無法行走

「有些人以為『太空行走』是航天員在太空散步,其實,太空行走與人們在地面行走完全不同。因為太空一無人行道,二沒有馬路,所以無處可走;而且航天員在太空處於失重狀態,飄來飄去也沒法行走。航天員移動身體是靠手、機械臂或載人機動裝置,而不是通過腳。為了方便航天員的行動,設計人員在航天器的里外都安裝了一些扶手,航天員可用手握住一個個扶手來回移動身體。『太空行走』只是一種俗稱,嚴格地講應該叫『出艙活動』。」

龐之浩告訴記者,實現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活動中一項十分復雜而又必須突破的關鍵技術,主要是為以後建立空間站、進行太空組裝或維修做准備。

解題:兩大技術難題尚待解決

龐之浩說,要實現「太空行走」至少突破兩個技術難題,一個是飛船上氣閘艙的設置問題,還有就是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技術問題。

「要進行太空行走首先要使用的一個重要設備就是氣閘艙,它是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門戶。載人航天器的氣閘艙一般有2個閘門,一個與座艙連接叫內閘門,另一個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閘門。航天員出艙時先走出內閘門,然後關閉內閘門,把氣閘艙內的空氣抽入座艙內,當氣閘艙內和外空壓力相等時就可打開外閘門進入太空了。航天員返回氣閘艙時按相反的順序操作,這頗像船過水閘。內外閘門的氣密性絕對可靠是氣閘艙工作的基本條件,閘門的啟閉須十分小心和熟練,避免漏氣很重要,否則極危險。」龐之浩說,氣閘艙不但可以避免艙內泄氣,還能讓航天員在出艙前有一個適應過程,國外一般是將軌道艙作為氣閘艙使用。

此前我國三位航天英雄在太空中所穿的都是艙內航天服,而在執行「神七」出艙任務時,必須身著特殊的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的技術要復雜得多,一套裝有攜帶型生命保障系統的艙外航天服,質量有100多千克(艙內航天服質量為10千克)。

方式:可能採用「臍帶」式行走

當「神七」成功發射後,億萬觀眾注視下的「太空行走」將是怎樣的情景呢?對此龐之浩透露,中國航天員的首次「太空行走」很可能將採用「臍帶」式。

「航天員的出艙活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臍帶』式,一種是『自由』式。」龐之浩解釋說,採用「臍帶」式進行出艙活動時,航天員會通過一根「臍帶」跟載人航天器相連。這條「臍帶」有兩個作用: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員在艙外所需要的氧氣、壓力、冷卻工質、電源和通信等都是通過「臍帶」由載人航天器提供的;二是起保險作用,防止航天員漂離載人航天器太遠而回不來。「帶子一般不超過5米,可以保證帶子不會繞在一起,所以「臍帶」式出艙活動都不會離載人航天器太遠。」

龐之浩告訴記者,進行「自由」式「太空行走」時,航天員在出艙時還要要攜帶一套載人機動裝置,上面裝有20多個氮氣噴管,就如同背著一個小火箭,通過控制火箭的方向和推力進行「太空行走」。按照設計,「自由」式出艙距離最遠可以達到100米。

「在國外,『自由』式出艙使用的載人機動裝置的研製費用要上億美元,一套裝置的生產成本也在1000萬美元左右;『臍帶』式出艙技術相對比較簡單,也比較安全,國外首次進行『太空行走』時都採用這種方式。目前,在進行單人出艙活動時也常採用『臍帶』式。採用『自由』式進行出艙活動一般都是2人,以便相互保護。」龐之浩說,「太空行走」危險性大、技術難度高,航天員出艙後還需要靠自身用力、機械臂或者載人機動裝置到達作業面,才能執行相關的組裝或者維修任務。

③ 火箭航天器為何都具備安全自毀設備

火箭起飛以後,出現任何故障,都不可能停下來修理,也不可能返回地面回。因此,火箭發射是一件十答分復雜和細致的工作,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而在火箭起飛後,如果發生故障,且無法消除這些故障,為了不使火箭和航天器墜地時造成重大事故,或不致造成技術機密的泄漏,火箭航天器必須通過自身的安全自毀設備,自動地或由地面控制人員下達指令炸毀。

④ 鋁合金1、2、3、5、6、7系 各有什麼用途。

1系:屬於含鋁量最多的一個系列。純度可以達到99.00%以上。用於常規工業

2系:硬度較高,其中以銅元素含量最高,大概在3-5%左右,用於航空領域

3系:由錳元素為主要成分。含量在1.0-1.5之間,用於對防銹要求高的行業及產品

5系:屬於較常用的合金鋁板系列,主要元素為鎂,主要特點為密度低,抗拉強度高,延伸率高,疲勞強度好,但不可做熱處理強化。常規工業中應用也較為廣泛

6系:主要含有鎂和硅兩種元素,適用於對抗腐蝕性、氧化性要求高的應用

7系:屬於航空系列,是鋁鎂鋅銅合金,是可熱處理合金,屬於超硬鋁合金,有良好的耐磨性,也有良好的焊接性,但耐腐蝕性較差。

(4)航天火工裝置作用擴展閱讀

鋁合金分類

純鋁分冶煉品和壓力加工品兩類,前者以化學成份Al表示,後者用漢語拼音LV(鋁、工業用的)表示。鋁合金按加工方法可以分為形變鋁合金和鑄造鋁合金兩大類:

形變鋁合金能承受壓力加工。可加工成各種形態、規格的鋁合金材。主要用於製造航空器材、建築用門窗等。 形變鋁合金又分為不可熱處理強化型鋁合金和可熱處理強化型鋁合金。不可熱處理強化型不能通過熱處理來提高機械性能,只能通過冷加工變形來實現強化,它主要包括高純鋁、工業高純鋁、工業純鋁以及防銹鋁等。可熱處理強化型鋁合金可以通過淬火和時效等熱處理手段來提高機械性能,它可分為硬鋁、鍛鋁、超硬鋁和特殊鋁合金等。

鑄造鋁合金按化學成分可分為鋁硅合金,鋁銅合金,鋁鎂合金,鋁鋅合金和鋁稀土合金,其中鋁硅合金又有過共晶硅鋁合金,共晶硅鋁合金,單共晶硅鋁合金,鑄造鋁合金在鑄態下使用。

⑤ 神舟一號到七號詳細資料

神舟一號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神舟飛船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 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號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3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 :6天零18小時22分/108圈
試驗項目: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還有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16時54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39分/108圈.
搭載物品
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編輯本段神舟四號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36分/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實驗項目:我國第一艘可載人的處於無人狀態的飛船。編輯本段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升空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長、重「神舟」載人飛船全長8.86米,最大處直徑2.8米,總重量達到7790公斤。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紅格爾蘇木草場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28分/14圈 航天員:楊利偉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當時宏偉的場景
烈焰升騰,大漠震撼。宛如巨龍的橘紅色火焰劃破秋日的戈壁長空,托舉著「神舟」5號飛船的火箭,在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直指蒼穹。三分鍾後,當楊利偉的聲音「飛行正常」通過電波傳來時,全北京乃至全世界的華人都沸騰了!編輯本段神舟六號
基本數據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鍾/77圈 航天員:費俊龍 聶海勝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飛船改進: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一、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准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櫃置於軌道艙中,以前處於空置狀態。按照每人每天一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准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並調節。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製造一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裡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里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並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並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製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續性改進。比如神舟一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製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位元組。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神舟七號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2008年9月28日17時40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飛行時間/圈數: 68小時30分鍾/ 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編輯本段飛行任務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中國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編輯本段細節信息
載人航天火箭系統總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於「神舟六號」著陸後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可能將會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艙外航天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艙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發軔院士認為,「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里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密封艙。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飛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沒有氣閘艙,那麼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的飛船來講,必須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里一定有一個大氣壓。」「神舟七號」攻克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神舟七號飛船,不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將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還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神舟七號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而26、27日兩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適合出艙的時間,2名航天員會進入軌道艙。由於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個人幫助才可以穿上。出艙活動時,航天員身上將會連接著2條生命線。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為基礎研發的,提供氧氣、壓力、電源和通訊等設備,出艙以後航天員身邊還會有攝像鏡頭,全程直播。是中國航天科技當中一個突破。編

⑥ 從火葯火箭到航天火箭是怎麼發展的

人類在對自己飛行夢想的不斷嘗試中,一次次進行著飛行的嘗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航空與航天的不同,航空飛行器不論飛機、氣球還是飛艇都需要依靠空氣的存在,沒有了空氣,所謂的飛行也就不可能實現。而航天之夢實現的最原始依據就是火箭,火箭的飛行利用了動力學中的動量守恆原理,它不但能在空氣中飛行,還可以在大氣層外的真空中飛行,而且由於沒有了空氣阻力,在真空中的飛行性能更好。通過不斷的嘗試,人們逐漸認識到要想進入太空,只有藉助於噴氣推進的火箭。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比如在電影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箭頭點燃,靠弓弩發射的竹箭也稱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葯出現後才發明的。從唐末到宋初火葯武器開始使用,但由於其配方和製作方法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不足以作為推進的燃料。隨著火葯配方和製造技術的進步,12世紀初研製成功了固體火葯,並把它用於製造火器和焰火煙花,在使用這些火器與煙花特別是手持使用時,人們感到火葯燃燒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於是有心人在這種啟示下發明了新的火葯玩具。大約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出現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將這種原理的火箭作為武器使用具有相當的殺傷力,所以在戰爭中也開始頻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7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連年的交戰使火箭技術逐漸被金和蒙古所掌握,於是當時各方兵工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火葯製造,在這種情況下火葯的配方有所改進,製造工藝漸趨成熟,其燃燒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強。13世紀蒙古在先後三次的大舉西征中,採用了南宋的火器技術,用漢人工匠製造大炮。當時蒙古大軍在歐洲戰場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齊發的火箭筒,這種集束式火箭發揮了絕大的威力,使歐洲人大為吃驚。當然在這幾次西征中,阿拉伯人從中掌握了火葯和火箭的技術,並進一步把它傳入了西方。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地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明代的火箭雖然種類繁多,但發展主要體現在火箭樣式的更新上,有關火箭的尺寸、規格、裝葯劑量、發射距離方面卻少有討論。而在火箭的穩定方面,仍然是傳統的箭桿加羽毛方式,精度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這就使火箭的尺寸和射程難以提高。進入清代,火箭雖然也有一定的發展,但其發展基本停留在原地。一方面是因為長時間的和平以及封建君主所推行的封閉政策所影響,但從技術的發展來看,主要還是缺少相應科學知識的指導。縱觀中國古代火箭技術的發展過程,所走的基本是經驗式的道路,沒有對火葯的燃燒機理,火箭的推進原理,箭羽的穩定原理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仍局限於用陰陽五行說來解釋爆炸原理,這就使得火箭技術難以出現改進。

而火箭技術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國家後,又逐漸傳入歐洲。意、法、德、波、英、俄等國都先後掌握了火箭技術。尤其出於戰爭的需要,這些國家在使用火箭的過程中,深入研究火葯配比,火箭形狀、大小及穩定裝置和火箭材料,在這些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進。很快,歐洲的火箭在重量、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就超過了中國火箭。公元18世紀初,波蘭就已生產出了重達22.7千克甚至54.4千克的大型火箭,德國也試驗了多種帶導向桿的重達45.4千克的火箭。

但有趣的是,正如火箭沒有在它的故鄉中國得到發展一樣,對歐洲近代火箭技術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不是歐洲那些較早使用火箭武器的國家,而是英國。這里不能不提及的就是威廉姆·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而實際上「康格里夫火箭」並不是歐洲大陸火箭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很少受到其影響,主要借鑒的卻是印度的火箭技術。

英國人康格里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科的,由於其父經營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便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並且開始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採用新型火葯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桿,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里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里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穩定方式上都作了改進,其性能已經近乎達到了火葯火箭的極限。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後,戰爭火箭的另一項重大進步就是穩定性的提高。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三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火葯火箭的發展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裝有火葯的火箭筒,中間裝有發射葯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葯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採用尾部穩定翼起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採用發射架或發射筒。比較著名的就是前蘇聯的火箭炮——喀秋莎。

其實,上面所提到的火箭和現在我們所說的火箭並不是一回事。上面提到的火箭其實是火葯火箭。但是火葯火箭的工作原理和現在的固體燃料火箭是一樣的,以火葯燃燒產生推力。

火葯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這樣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者腦中逐步醞釀。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航天先驅者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地研究和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得到證實,最終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橋梁。

知識點

火箭炮

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火箭發射裝置,發射管賦予火箭彈射向,由於通常為多發聯裝,又稱為多管火箭炮。火箭彈靠自身的火箭發動機動力飛抵目標區。火箭炮能多發聯射和發射彈徑較大的火箭彈,它的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好,但射彈散布大,因而多用於對目標實施面積打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後,各國都非常重視火箭炮的發展與應用。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火箭炮又有了新的進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為現代炮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⑦ 1.航天技術在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中的應用(成就) 2.這些成就有何作用

一、航天技術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起先導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平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還將發揮保護人類、保護地球的重要作用。衛星氣象觀測能獲取全球范圍晝夜連續的氣象資料,為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氣象和氣候信息,改變了傳統手段觀測的落後狀態,使現代氣象學進入到以全球大氣為研究對象,以氣象衛星為主要觀測工具的新階段。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於地球資源勘測,為大面積普查提供了經濟、有效的新手段。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礦產石油資源普查、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土壤與森林資源調查、洪澇災害與森林火災監測、海洋與水利資源調查、地殼活動監視、地質分析與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地圖測繪、城市規劃等。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可以為地面人員、陸上車輛、海面艦船、空中飛行器以及天上衛星和宇宙飛船等目標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連續、實時的高精度定位和測速信息。載人航天、空間站、天體探測與地外資源開發技術又為人類的未來開辟了美好的前景。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提高了人類生活的質量,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衛星通信技術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電話、電報、傳真、數據傳輸、電視轉播、衛星電視教育、移動通信、數據收集、救援、電子郵政、遠程醫療等上百種服務,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

(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航天技術作為高科技前沿,其產業化依賴於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傳統產業的支持。航天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有著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航天技術的發展將牽引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航天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可以直接或經過二次開發後在傳統產業中進行推廣、應用和移植;航天技術的管理方法、通用軟體、人才和設備優勢也可以為傳統產業借用,極大地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

二、我國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從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技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並成功發射了15種類型、近50顆人造地球衛星和3艘試驗飛船。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有12種型號,具有發射低地球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等多種軌道有效載荷的運載能力。截至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8次發射;其中對外發射成功22次,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送入太空。從1996年10月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6次發射成功。

從「東方紅」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空間技術通過空間應用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民用航天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幾年,我國衛星應用蓬勃發展,民用衛星已廣泛應用於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國現已建立了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普查、衛星導航定位、衛星微重力試驗、空間科學研究等衛星應用系統。

(一)衛星遙感

我國有600多個單位、近萬名科技人員直接從事衛星遙感研究、試驗和開發應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領域廣泛、專業基本配套的衛星遙感應用隊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遙感中心等單位利用國內外的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數據,使衛星遙感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國土資源調查與開發、農業資源規劃和估產、森林草原監測和保護、環境災害監測與評估、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等方面的應用迅速發展。

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拍攝的數萬米地物照片和其它衛星獲得的地物信息,經國家經濟和科研部門處理分析後,從中獲取到許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難以得到的資料,為國家進行國土規劃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照片,國家有關部門曾組織進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黃河三角洲等7個區域的資源和環境調查,各有關單位開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項專題應用。實踐表明,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照片具有視野寬闊、信息量豐富、直觀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觀和實用性強的第一手普查資料等特點,具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

中國已建成能接收各類(光電型、雷達型)資源衛星數據的遙感衛星地面站。利用該站發布的數據,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國土整治和規劃、土地利用和普查、農作物估產、地質勘探、重大災害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之際,遙感衛星地面站根據衛星獲取的微波遙感資料,對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全天時、全天候的監測,為抗災、救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於1999年發射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衛星,已成為中國衛星資源的一個新的數據源。

中國發射了4顆「風雲」1號和2顆「風雲」2號氣象衛星,現已建立了由北京氣象衛星資料處理中心和北京、烏魯木齊、廣州3個氣象衛星資料站組成的具有國內外兼容性的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該系統為中國的天氣預報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實時雲圖。尤其是氣象衛星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每年減少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二)衛星通信

過去近20年,我國衛星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全國共有衛星通信地球站71個。近年來,VSAT通信發展較快,已在郵電、金融、氣象、新聞、交通、石油、水利、電力等幾十個部門建立了120多個專用網,終端約2萬多個。在衛星廣播電視方面,開通了47套電視節目和70多路語音廣播,使我國衛星電視和廣播覆蓋率達90%以上,衛星廣播電視教育使我國3000多萬人利用這所「空中」學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訓。

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進步,使廣播和電視傳輸的落後狀況得到明顯改觀,促進了通信事業的現代化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三)衛星導航定位

衛星導航定位在我國的應用迅速發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開始為公共汽車、計程車安裝GPS指揮監控系統。我國有數萬條漁船裝備了GPS接收機。毫無疑問,智能交通是一個大規模的潛在市場。衛星導航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測繪的各個方面。GPS的應用必將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之一。

2000年,「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完成雙星組網。我國自主建立了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這個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是目前世界上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實用星基定位導航系統,將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是現今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和組織,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進行空間微重力實驗手段的國家之一。如今,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正迎來一個大跨越發展的春天。21世紀頭10年,又發生了中國航空航天史的兩件大事:在航天方面,,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圓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在航空方面,2007年2月,對國計民生的意義不次於「兩彈一星」的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還有最近倍受國人矚目的「嫦娥一號」、「神七」等等……這些成就必將大大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增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的重要性無與倫比,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從軍事國防上講,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從國防意義上講,在現代戰爭中,空戰已經占據著主導地位。像軍用飛機、導彈、航母這些衡量著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的重要指標,和國家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歷史上,航空航天技術的每一項突破幾乎都源於軍事目的。比如「兩彈一星」,對於彈和星,應該結合起來看,如果火箭中的衛星換成了核彈頭,就成了洲際核導彈了。為什麼新中國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要上「兩彈一星」工程?這正是為了擁有中國自己的核武器。同樣,擁有航天火箭的發射能力,是一個國家擁有核威懾能力,遠程核打擊能力的前提條件。現代戰爭,是以海陸空天為一體的,立體復雜信息化戰爭。擁有制空權,制天權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國防力量。

4 航空航天在國防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與軍事應用聯系緊密,相互促進。 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航空武器裝備包括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強擊機、轟炸機、預警飛機、電子戰飛機、軍用運輸機、軍用無人機、武裝直升機、空中加油類特種飛機和機載武器等。航空武器裝備的作用是對敵空中力量進行空戰,奪取和捍衛制空權;對敵人地面、海面軍事目標進行攻擊;執行偵察、通信和預警指揮任務,空中電子戰任務以及各種戰斗支援和保障任務。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戰鬥力的物質基礎。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其間發生的局部戰爭,初步顯示了空中力量對戰爭的重大影響。朝鮮戰爭是噴氣式戰斗機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使用,空戰和空中打擊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越南戰爭後期,美軍使用包括 B— 52在內的各種作戰飛機對越南北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給北越方面造成了巨大損失,實現了美國的所謂體面撤退。在 1967年 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三小時內使埃及空軍幾乎全軍覆沒,同時還嚴重打擊了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空軍目標,在短短的 6天內就達成了其預定的戰略目標。英阿馬島戰爭和 1986年美國對利比亞實施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都進一步確立了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1991 年的海灣戰爭是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標志,空中戰爭的雛形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次、 展現出來。在 42天的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佔了 38天,基本上靠空中作戰就達到了取勝的目的。 8 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然選用了空中打擊方案,歷時 79天的戰爭完全由空中力量進行,使得科索沃戰爭成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中戰爭。這次戰爭具有一些新特點,無人駕駛飛機被大規模使用,為提高空中打擊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准精確和精確制導武器占據了總投彈量的絕大部分。 「 9. 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反恐戰爭,依然是藉助空中打擊力量。這次戰爭中,無人駕駛飛機第一次向目標發射了武器,標志著無人航空作戰平台的概念已經進入了實戰階段。 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還是以隱身戰斗機和遠程巡航導彈轟炸巴格達郊區的軍事和政治目標拉開戰爭的序幕。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隨著戰爭目標朝著政治化方向發展,空中力量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的戰爭勢必圍繞空中打擊來進行,誰擁有更強大的空軍,誰將在未來戰爭中取得主動權。 衛星偵察具有面積大、速度快、可定期或連續監視一個地區、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等優點,已成為當今作戰指揮系統和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軍用測地衛星和軍用氣象衛星都可直接應用於軍事。由偵察衛星、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以及空中預警和指揮飛機構成的系統,是國家現代防務系統的神經中樞。只需在普通炸彈上安裝一個衛星制導裝置,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就能極大地改善常規炸彈的轟炸精度。其他航天器可作為太空武器平台,在未來的制天權爭奪中發揮作用。 2007-12-28 21:47 回復 ☆豬的驕傲☆ 37樓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對國民經濟的眾多部門產生了重大影響。 航空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空中運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安全和舒適的旅行手段,國際航班已經取代了遠洋客輪,成為人們洲際往來的主要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交往。國內航線的航空運輸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已經可以和鐵路運輸相抗衡,而且加快了發展中國家邊遠地區的開發與發展。通信衛星和大型客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兩個重要支柱。航空在工農業方面的應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飛機廣泛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探和資源調查,還可用於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與保護等。 航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相結合開創了許多新的商業途徑,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典型的例子是衛星通信,這種方式具有距離遠、容量大、質量好、可靠性高和靈活機動的特點,已經成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手段。 20世紀 80年代初,通信衛星就承擔了一半多的國際電信業務和幾乎全部的洲際電視傳輸業務。在我國,通信衛星使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得以實現,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民聽到了廣播,看到了電視。衛星導航技術除軍事用途外,利用其全天候、全球和高精度的優勢,廣泛地用於船舶導航、海洋調查、海上石油鑽探、大地測繪和搜索駕救等民用領域。氣象衛星提供的高精度氣象預報,對預防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有著非常積極 的作用,有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他測地和海洋衛星已成為普查地球和海洋資源的最迅速、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還能協助監視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等。 航空航天技術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轉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十分可觀的間接經濟效益。 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從空中觀察自然界的條件。航天揭開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通過航天活動獲得的有關地球空間、行星際空間、太陽系和宇宙天體的豐富信息,更新了人類對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認識,推動了天文學、空間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空間實驗室的特殊環境,可以被用於開展許多在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 航空航天產品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術產品。就航空產品而言,美國 F— 16戰斗機 1 kg 質量的價格是 1kg白銀價格的 20倍,相當了 1kg黃金的 25%,遠高於船舶、汽車和計算機的單位價格。如果按美國 B— 2A戰略轟炸機的價格來算,飛機空重 50 oookg,單價 20億美元,折算單位價格為黃金的三倍。 航空航天產業已經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製造業中,航空航天業對美國的貿易平衡貢獻最大,每年達到 2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美國航空工業是美國國防工業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工業部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重視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把航空航天工業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

⑧ (1)氮的氫化物肼(N 2 H 4 )是航天火箭發射常用的燃料 ①發射火箭時肼(N 2 H 4 )為燃料,二氧化

(1)①2N 2 H 4 (g)+2NO 2 (g)=3N 2 (g)+4H 2 O(g);△H=-1136KJ/mol
②2NH 3 -2e - +2OH - =N 2 H 4 +2H 2 O
③版c(NH 4 + )>c(CO 3 2- )>C(OH - )>c(HCO 3 - )>c(H + );0.權05mol/L
(2)①0.2mol/(L·min);0.5 ;②>

⑨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是什麼樣的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俄語:Байконур)位於哈薩克境內,建於1955年6月,是前蘇聯建造的航天器發射場和導彈試驗基地。該發射場擁有13個發射台,可以發射載人航天器、大型運載火箭、太空梭及多種導彈。冷戰結束後,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歸屬哈薩克,俄羅斯每年要向哈薩克支付1.15億美元的租金,租用期至2050年。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地處北緯46度、東經63度的哈薩克的半沙漠地區,從彈道學角度考慮,它是原蘇聯境內最有利的航天發射基地;就規模及其在開發宇宙空間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而言,在世界航天發射場中占據極其特殊的地位,是世界航天史上當之無愧的一顆璀璨明珠。基地擁有雄厚的科技實力,包括宇宙飛行器部件的製造、安裝、組合以及進行航天發射技術試驗的工業生產設施、航程測量站和其他接收、發射裝置等。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位於哈薩克境內的丘拉塔姆地區。發射場東西長約80千米,南北約30千米,向東北方向發射時,可把航天器送入傾角為52°~65°的軌道。發射場由發射區、保障區和測控站等組成。發射區包括中心發射區、東發射區和西發射區。中心發射區的主要設施有總裝測試廠房、控制測試大樓、大型地面發射台、地下發射井、推進劑貯存庫、液氧工廠和其他輔助設施以及行政管理、訓練和住宅等建築。東、西發射區建有大型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試驗發射設施、控制設施和輔助設施。保障區在發射區以南的列寧斯克-丘拉塔姆,是發射場後勤保障樞紐和人員住地,有機場、鐵路專線,並有航天員飛行前住留和體檢的設施。為跟蹤觀測航天器和導彈飛行情況,在沿西伯利亞直到太平洋的一萬多千米的航線上設有許多測控站。自1967年以後,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過聯盟號飛船、宇宙號衛星和禮炮號航天站。

這座發射場位於丘拉坦附近,實際上距拜科努爾市有400公里之遙。1961年4月12日,世界航天第一人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從丘拉坦航天發射場升空後,蘇聯被正式要求對這座發射場進行登記。實際上當時西方分析家早已從U-2偵察機所拍攝的照片上知道了它的位置。但蘇聯人在登記時沒有將它命名為丘拉坦發射場(「丘拉坦」在俄文里有「箭之地」或「丘拉墓地」的意思,丘拉是成吉思汗的一個兒子),而是選擇了當地最大的城市拜科努爾來命名(「拜科努爾」俄文里有「富裕之地」之意),雖然兩者相距甚遠。當前該發射場已改稱俄羅斯聯邦拜科努爾航天中心。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歷史信息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拜科努爾發射中心總面積6717平方公里,南北75公里,東西90公里,居民有6萬人。它建於1955年,1957年10月4日從這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里曾被定為未能實現的蘇聯載人登月飛船的發射場。運送登月飛船的N-1火箭的巨大燃料箱,至今還躺在城北70公里處,被當作室內停車場使用。1971年4月,前蘇聯在這里第一次把「禮炮1」號航天站送進地球軌道,6月又從這里發射「聯盟11」號載人飛船。飛船和航天站首次實現對接,使「禮炮1」號成為第一個載人航天站。1975年7月15日從這里發射的「聯盟19」號載人飛船,成功地與美國發射的「阿波羅」飛船實現對接,這也使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與肯尼迪航天中心通過太空軌道連接起來了。

繼「禮炮1」號之後,有6座「禮炮」號航天站從這里發射成功。1986年2月20日,蘇聯第三代航天站「和平」號又從這里進入軌道,它有6個對介面,可以對接多個航天器。為接送去航天站工作的航天員,從這里發射了眾多的「聯盟」號、「聯盟」T號和「聯盟」TM號載人飛船。此外,從這里還發射了數十艘「進步」號貨運飛船,為航天站運送補給品。

1988年11月,蘇聯第一架不載人的暴風雪號太空梭也是從這里發射升空,繞地球兩圈後,又准確地在發射台附近的著陸場著陸。

發射場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航天運載技術的試驗,發射載人宇宙飛船、太空軌道站、星際站及其他航天飛行器。該場有9個發射綜合體,15個啟動裝置,11個裝配航天器、運載火箭和助推裝置的車間和試驗庫,3個加油站。此外還有現代信息計算測量中心,醫療保健中心,熱電廠,燃氣渦輪發電站,氧氣-氮氣廠,優質飛機場,470公里的鐵路線以及包括公路,供暖、供熱、供電在內總長1281公里的供應線。從1957年至2000年4月,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共發射運載火箭1140次,航天器1157次。

從1955年6月至今,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已擁有13個發射台,可以發射載人航天器、大型運載火箭、太空梭及多種導彈,無論是從發射場規模,還是從發射航天器和導彈的數量來講,都無愧於世界上最大的航天發射基地之盛名。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占據了許多個「第一」。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此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驚了全世界。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載人飛船,從這里出發進入太空,成為人類飛天第一人。1974年4月19日,蘇聯在此發射人類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又一次將美國拋到身後。1988年11月15日,蘇聯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號從這里起飛,其技術性能一點兒也不亞於美國的太空梭。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艙體「曙光」號功能艙也是從這里發射升空的。

在這些歷史的輝煌之中,一些有趣的做法也成為了傳統。其中,加加林第一次升空的「程序」到現在仍在延續著。當時,由於到發射場的距離較遠,加加林在駛往發射台的路上要求停車方便,但在連棵樹都沒有的大草原上,沒有任何遮擋物,他只能沖著車輪方便。從此,約定成俗,這成了每一個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起飛前的必要儀式,包括現在搭乘「聯盟號」飛船去往國際空間站的西方宇航員也不例外。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創造過輝煌,也經歷過災難。1960年10月24日,蘇聯第一枚洲際導彈R—16出現點火故障,烈焰將現場化為地獄,74人殉職。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目前仍是俄發射載人飛船的唯一基地,其軍用衛星中也有近四分之三是從這里發射的。同時,俄羅斯所擔負的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人員和貨物的任務,也是通過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的「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完成的。近10年來,拜科努爾航天中心一直擔負著俄羅斯航天發射任務的70%,使得俄航天工業共創收35億美元,106家航天企業得以生存。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現狀

歷史記錄了拜科努爾半個世紀無與倫比的輝煌。蘇聯解體後,拜科努爾發射場劃歸哈薩克所有,但由於財政困難,哈薩克根本無法保證發射場的運作。1994年,俄哈兩國簽署拜科努爾發射場的租賃協議,期限為20年,租賃費用為每年1.15億美元。2003年7月,俄羅斯航天局官員透露,俄羅斯將與哈薩克簽署協議,繼續租賃拜科努爾發射場50年。

在過去冷戰及軍備和太空競賽的大環境下,這里一直處於高度嚴密的軍事控制與保護之下,也是美國的重點偵察目標。37年前,就有一架正在該發射場上空執行偵察任務的美國U-2高空偵察機被前蘇聯擊落。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私有化工作的繼續以及俄制火箭商業發射任務的日趨頻繁,這座發射場也正在走向私有化,開放程度也大大提高,而且改由俄航天局管理後,發射場的軍事人員減少。

俄國防部一名高級官員曾在2006年指出,拜科努爾發射場是俄重要的國防航天發射中心之一。為了應對美國的太空戰略,俄羅斯需要從該發射場繼續進行航天發射。拜科努爾發射場是俄羅斯目前唯一可供發射載人飛船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場地,其地位無可替代。如放棄該發射場,很多航天業務將無法開展,大批航天企業員工將面臨失業。目前俄正在努力開拓航天業務,因此不但不會放棄拜科努爾發射場,還將與哈方協商,以期獲准在拜科努爾發射「天頂」和「旋風」型運載火箭。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輝煌紀錄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送出「太空第一人造衛星」: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雖然這顆衛星只會在太空噼啪作響,但它標志著人類的活動疆域已經從陸地、海洋、大氣層擴大到了宇宙空間,人類從此打開天門,放眼宇宙。從而開創了人類利用航天器探索太空的新紀元。這顆由前蘇聯著名火箭宇航設計師科羅廖夫等人試驗的衛星由鍍鉻合金製成,重83.6公斤,外表呈圓球形,直徑58厘米,每96分鍾繞地球一周。衛星載有兩部無線電發報機,通過安置在衛星表面的4個天線,發報機不斷地把最簡單的信號發射到地面。世界各地許多無線電愛好者當時都接收到了這一來自外空的信號。

送出「太空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升空。在以1小時48分的時間繞地球飛行一圈後,加加林和飛船成功返回地球。這次飛行的成功不僅使加加林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更使他成為了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他駕駛的「東方1號」飛船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層空間的航天器。

見證「首位女太空人」:拜科努爾發射場還見證了世界上首位女太空人的誕生。1963年6月,前蘇聯宇航員特內斯克娃作為前蘇聯「東方6號」飛船的指揮官從這里升空,在隨後的3天中,她乘坐飛船環繞地球48圈,成為世界首位女太空人。

送出「第一載人航天站」:到了1971年4月,前蘇聯又在拜科努爾第一次將「禮炮1號」航天站送入了太空軌道,緊接著在6月,「聯盟11號」載人飛船又從這里起飛,和航天站首次實現對接,從而使「禮炮1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載人航天站。

1975年7月15日,「聯盟19號」載人飛船從拜科努爾升空,成功地和美國「阿波羅」飛船實現對接,從而使拜科努爾第一次通過太空軌道,和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連接在了一起。

俄哈就使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問題交涉失敗

1999年7月,俄羅斯與哈薩克在利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火箭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其起因是一次失敗的火箭發射。

1999年7月5日,俄羅斯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的「質子-K」號運載火箭出現故障,升空5分鍾後即與地面失去聯系,未能將軍用通訊衛星「虹—1」號送入軌道,便墜毀在俄阿爾泰地區。由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歸哈薩克所有,且火箭爆炸的部分碎片墜落在哈境內,為此哈外交部6日向俄政府發出照會,要求對方在對這次事故進行全面調查前,不要再從該發射場發射火箭。7月9日,俄派出以宇航局局長科普捷夫為首的代表團前往哈薩克首都,與哈代表團進行談判。到目前為止,談判仍未取得進展。原定7月9日發射的俄羅斯-烏克蘭「海洋—0」號衛星被迫一再推遲;預定14日向和平號空間站宇航員運送食品、水、儀器和設備的「進步」號貨運飛船的發射計劃也被擱淺。科普捷夫12日向報界披露,如果「進步」號貨運飛船一周內不能發射升空,和平號空間站上的三名宇航員就不得不提前返回地球。鑒於空間站尚未作出無人控制飛行的准備,和平號飛行過程中經過的國家,都可能遭受因空間站墜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

問題既然如此嚴重,談判為何陷入僵局?據分析,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哈方對配有新型助推器的「質子」號運載火箭燃料的安全系數持懷疑態度。事故發生後,哈薩克境內受污染的信息不斷傳來,卡拉干達州一個村莊的水庫的庚基濃度超過了允許限度的50倍,該村的27名居民被迫轉移。另有一塊約200公斤重的碎片墜落到該州一個村民的宅院里,幸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其次,哈對俄沒有如期支付租金深為不滿。根據1992年俄哈簽訂的協議,俄租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每年應付1.15億美元。但1995年初以來,俄一直未能按期支付租金,因此引起哈的強烈不滿。1999年5月中旬,哈副總理兼外長托卡耶夫就已對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租賃協議提出異議,聲稱對該協議「應持批判態度」。第三,哈方對俄在7月5日事故發生後所持立場頗有微詞。哈外交部6日就暫停使用發射場向俄發出的照會,對方到8日晚才作出答復;哈方負責談判的是一名副總理,而俄方帶隊的只是一名部長級人物。據俄《獨立報》透露,談判過程中,雙方一直在用「不同的語言對話」。哈關心的是俄欠下的債款和有關「質子」號運載火箭的全部資料;而俄方堅持盡快取消發射火箭禁令,然後再談其他細節。當時哈薩克總理巴爾金巴耶夫已告知俄代表團,今後發射火箭必須請求哈方允許,並提供衛星和運載火箭的參數後才能發射。俄代表團領導人則認為,對方這一要求「不能接受」。

鑒於談判已陷入僵局,俄輿論認為,也許需要兩國最高領導人直接對話才能擺脫困境。當時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正在土耳其休假,俄總統葉利欽也已宣布從12日起正式休假。此後,經雙方官員多次斡旋,才達成繼續使用的協議。

2002年4月22日,俄羅斯的一位高級官員表示,俄羅斯最早到2011年才能將衛星發射活動轉移到俄羅斯,在此之前,俄羅斯軍方將繼續使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作為衛星發射基地。當年2月,俄羅斯國防部長宣布,俄羅斯計劃於2005年以後在位於俄羅斯北部的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中心進行所有類型的發射活動,以使外界干擾最小化。

⑩ 人造衛星與飛船的名稱及作用

一、人造衛星的用途如何決定?
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二、人造衛星有哪幾類?用途為何?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的基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15點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神舟二號飛船是中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它也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部分組成。
神舟二號飛船於北京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零分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神舟二號飛船飛行期間,各種試驗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採集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此時飛行,還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領域的科學實驗。
1月16日19時22分,神舟二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成功著陸。飛船在太空中運行了近七天,繞地球飛行了108圈。
神舟三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三艘無人實驗飛船,這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除了沒搭載航天員之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飛船是在北京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
飛船上搭載了一個模擬宇航員,該裝置可以模擬人體代謝、模擬人生理信號、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此外,神舟三號上還搭載有多個實驗裝置以及植物的種子等。
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08圈後,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的著陸場。
神舟四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是中國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除了沒有搭載人以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樣。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小時,飛船在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北京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前三艘飛船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並完全按照載人航天的安求進行設計製造,飛船的返回艙內增加了兩個座椅,坐著兩個模擬航天員,宇航員工作、生活、醫護所需物品,包括睡袋、壓力服、太空食品,以及著陸後遇到意外情況所需的各種救生物品一應俱全。
此外,神舟四號飛船在太空中進行發實施了展開太陽能帆板、調姿等一系動作,還成成功地實施了變軌。同時,生命保障分系統、飛船環境控制分系統、載人航天應用分系統、航天員分系統都全面進行了試驗。此外,神舟四號飛船還有多項實驗項目,共有8項科學研究在飛船上展開,有55件配載物。

閱讀全文

與航天火工裝置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陝西鋁塑分離設備多少錢 瀏覽:696
齒科儀器進口的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636
空調上三個火苗怎麼調製冷 瀏覽:655
電流表儀表阻尼是什麼 瀏覽:448
空調真空泵排空氣閥門 瀏覽:318
機械表裡的軸承怎麼取出來 瀏覽:47
邁銳寶製冷劑是什麼規格 瀏覽:267
現在直播哪個設備高清 瀏覽:628
福克斯車儀表盤的燈怎麼開 瀏覽:141
高爾夫排氣閥門管裝哪 瀏覽:400
部隊訓練輔助器材有哪些 瀏覽:927
在實驗室可用如右圖所示裝置 瀏覽:439
自動找平裝置原理 瀏覽:422
黑水選用什麼閥門 瀏覽:857
宏大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39
直徑37的軸承是什麼型號 瀏覽:942
社區健身器材怎麼玩 瀏覽:468
紅旗h7怎麼調空調製冷 瀏覽:648
奧鈴分離軸承為什麼燒壞 瀏覽:780
迷你世界刷怪塔自動殺怪裝置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