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21世紀,坦克如何改進才能留在戰爭舞台
近年來,美軍發動的幾次局部戰爭再次引發了關於坦克命運的大爭論。一些軍事專家及發燒友認為,現代戰爭是非接觸高科技戰爭,高精武器將解決一切問題,坦克在20世紀末就已走到盡頭,在二十一世紀的空天高科技非接觸戰爭中,坦克已沒有用武之地,只能被淘汰出戰爭舞台。事實果真如此嗎?
坦克退出戰爭舞台為時尚早
近十年來的海灣戰爭、南斯拉夫戰爭、車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都無一例外地再次證明了一個戰爭公理:步兵不涉足就無法佔領對方領土,不佔領就無法進行統治。兩次伊拉克戰爭就是鮮明的例證。如果真如一些人所說,坦克、戰車等地面裝甲設備沒有用武之地,那麼,美國只向波斯灣地區派遣5支航母戰斗群就能解決問題的話,也就不會向伊拉克運送機械化師和坦克裝甲師了。
根據俄軍事專家最新統計資料,1998年美英對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行動時,使用空基和海基高精武器系統的攻擊效率僅為10-17%,美軍專家統計數據更低。如果說二戰時期航空兵和炮兵的殺傷效率為15-20%的話,那麼,在近年來的軍事沖突中,這一比例並沒有激增到可以讓機械化部隊和坦克部隊不費吹灰之力、以閱兵姿態佔領敵方領土的地步。「沙漠風暴」行動、阿富汗反恐戰爭、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事實表明,最後取得勝利還是要靠諸兵種合成部隊在坦克火力支持下進行佔領,如果沒有裝甲設備,步兵部隊將遭受較大傷亡。因此,現代高精殺傷武器將使人們徹底忘記裝甲設備的結論顯然有些武斷。
如果說在20世紀,坦克是解決陸地戰場戰斗任務的主要手段的話,那麼,在21世紀,它仍將成為陸地戰爭武器裝備的基礎,沒有什麼武器能夠替代。坦克就此退出戰爭舞台顯然為時過早。
坦克改進市場前景廣闊
但是,坦克在現代化高精武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畢竟在不斷降低,戰場生存能力也隨著各種各樣反坦克武器的出現而急劇下降,要想適應21世紀的現代化戰爭,必須進行實質性的變革。21世紀的坦克應當與此前的坦克有較大的區別,至於坦克外形及其自機動化的實質性改變則是一個遠景問題,近期,坦克外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事實上,坦克並不是什麼廉價武器裝備,特別是現代化坦克,價值不菲。近十年來,坦克生產國數量明顯增多,大部分是許可生產,不過,有了許可生產和維修的基礎,國產坦克的製造只是個時間問題。坦克出口賺匯也是推動坦克市場興旺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德、俄、烏(烏克蘭)、美、法等坦克生產大國,根據現代化需求,不斷製造或改進出更先進、更復雜的坦克來。但是,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裝備昂貴的新型坦克,一些軍隊受資金限制較大,同時又裝備了大量老化但仍有戰鬥力的坦克,基本上是二戰後生產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坦克,大部分是蘇聯製造,也有美國的M60、德國的「豹-1」、法國的AMX30,因此,坦克的現代化改進是保持並提高坦克部隊實力惟一經濟可行的途徑。
通常情況下,按照現代標准,西方國家生產的老式坦克已經沒有多少戰斗實力,改進前景並不理想,蘇制坦克則擁有較大的現代化改進空間,特別是T-72坦克。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競相爭取蘇制坦克的改進合同,除研製國俄羅斯、烏克蘭外,另外還有23家外國公司參與競爭。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據最保守的統計,當今世界上約有1萬輛T-72坦克,數萬輛T-55、T-62坦克,裝備這些坦克的國家都有改進裝備的願望和動力,改進市場總價值約50-70億美元,僅印度一國就宣布要改進700輛T-55、1900輛T-72M1坦克。
坦克現代化改進的主要任務是在提高其基本戰斗性能,如火力威力、防護性能、移動性能、指揮控制性能等,同時還要保障其非戰斗性能的提高,特別是使用可靠性能。現在的問題是,坦克改進市場比較混亂,標准不一,改進效果差別較大。由於坦克類型較多,限於篇幅,下面僅以T-72M1坦克為例,對各種改進方案進行簡單的介紹。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對T-72的改進
坦克改進既要提高單項戰斗性能,也要提高系統整體性能。一些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都曾許可生產過T-72,計劃全部改進現役T-72坦克,一些國家已經裝備改進後的T-72坦克,只是名稱有了變化:PT-91(波蘭)、T-72M4CZ(捷克)、T-72M2(斯洛伐克)。
在火控系統改進方面,從熱視瞄準儀對夜視瞄準儀的簡單替代到在炮塔上安裝最新型火控系統,各種改進方案應有盡有,同時配合彈葯的改進,以增強威力和破甲能力。但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改進後的T-72坦克,仍然有許多缺陷。首先是火力威力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是火控系統改進方案受到了2Э28М武器裝備穩定器的限制,穩定器性能沒有提高,射擊精度自然不會大幅提高;其次,所有火控系統都使用ТПД-К1制式瞄準儀,新型瞄準儀只是與其共軛使用,改進後的最好效果是能增加夜間或能見度較低時的目標發現距離,但在射擊時仍然遵循ТПД-К1的瞄準線路,不能極大地提高射擊精度;另外,裝配新型彈葯而不更換火炮,結果是要麼無法使用,要麼威力未能得到顯著增強。問題在於T-72坦克上裝配的2A26、2A46型125毫米火炮無法保障提高新型彈葯的飛行初速,也無法在增加彈葯重量的同時保持原有初速。波蘭改進型PT-91坦克正是沿用了T-72的2A26型火炮,舊炮裝新葯,效果不理想。當然,也可在改進型坦克上安裝北約標準的120毫米滑膛炮,但為此需要重新安裝炮塔,同時也要更換新型自動裝彈機,如果不更換的話,T-72坦克戰斗隔艙中沒有預留裝彈員位置,裝彈將成為一個大難題,如果裝配新型自動裝彈機,則會大幅增加改進成本,而且,上述三國改進的火控系統在所有彈道計算方面全部按照北約120毫米火炮標准設計,沒有充分考慮T-72坦克125毫米火炮的彈道特點。
在坦克防護性能的改進方面,主要是裝配動力防護系統,安裝能在坦克被激光測距儀或目標指示儀照射時進行攻擊警告的預警系統,更換由動力防護裝置保障的新型車載顯示器。為降低坦克雷達反射截面,一些公司還提出裝配可吸收輻射波的防護塗層。主要不足是由於裝配附加防護裝置,坦克重量分布產生較大變化,行進中容易發生故障。
為提高T-72M1坦克的機動性能,需要對B-46制式發動機進行改進,要麼把其功率加大至850馬力(如PT-91、T-72M2),要麼更換功率為1000馬力的「禿鷹」CV-12新型柴油機(T-72M4CZ)。不過,更換CV-12型發動機需要對坦克發動機隔艙進行大的改動,需要不少費用。另外,坦克採用的北約標準的傳動裝置故障率較高,2002年5-6月,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在烏克蘭進行聯合演習時的使用經驗表明,在進行50公里沖刺科目的演練時,10%的「勒克萊爾」坦克傳動裝置出了故障。
俄羅斯對T-72的改進
俄羅斯烏拉爾運輸機械製造設計局以總設計師多姆寧為首的專家小組提出的改進方案,充分考慮到了T-72坦克在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車臣戰爭、阿富汗戰爭中的戰斗使用經驗,可使T-72改進型坦克的性能達到第4代坦克的水平。T-72M1改進型坦克的戰斗性能是其前身的2倍,接近T-90C的水平,具體戰爭環境下殺傷具體目標的火力威力也得到了保障。主要改進項目是安裝新型武器系統、完善彈葯基數組成、配備自動化火控系統、更換高效武器裝備穩定器、完善附加制導傳動裝置、裝配新型制導武器系統。
T-72M1坦克上老化的2A46型火炮更換為完善型2A46M火炮,射擊密度顯著提高,炮筒壽命也比較長,可在戰場條件下及時(2-3小時)更換。改進型坦克還可安裝採用曲率自動計算系統的完善型125毫米滑膛炮,也可安裝北約標準的120毫米滑膛炮。在裝配新型火炮的同時,增加了坦克彈葯基數,增添了一些威力更大的彈葯,從而使摧毀目標所需要的耗彈量縮減1倍,火力任務完成時間縮短1倍。同時裝配製導武器彈葯,特別是射程分別為3500米(夜間)和5000米(日間)的制導導彈,裝配串聯聚合戰斗部,能夠摧毀射程內敵方所有類型的現代化坦克及前景坦克。
T-72M1改進型坦克裝配新型自動化火控系統,增設數字彈道計算儀和虛擬射擊感測器,「松樹-Y」新型瞄準儀有光學、熱視波道和2個激光波道,裝配自動化目標跟蹤系統和內裝校準系統,保障發現、跟蹤並准確瞄準目標,分別為瞄準手和車長單獨裝配一個監視器可以減輕乘員戰斗負擔,ПНК-4С車長瞄準觀察系統既能保障完成傳統任務,也能保障火炮、機槍、高射機槍同時瞄準射擊。為提高射擊精度,裝配了T-90坦克採用的2Э42-4新型武器裝備穩定器。
T-72M1改進型坦克防護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接觸-V」型新一代通用內裝動力防護系統大大提高了坦克的正部防護能力,可保障坦克基本不受聚合彈葯和次口徑破甲彈葯的危害。戰場條件下動力防護系統裝配時間為3.5小時,保障使用期限至少10年。改進型坦克也可裝配「競技場-Э」主動防護系統,從而使攜帶型反坦克火箭筒和各種類型反坦克導彈對坦克的殺傷概率急劇降低,幾乎為零。同時還可採取措施,提高坦克防地雷穩定性能,新型電磁防護系統可提前引爆使用無線電和磁測引信的反坦克地雷。防護幕施放系統可對反坦克導彈及裝配激光自導彈頭的校正彈葯實施干擾,這種系統在發現坦克受到激光束照射的時候會向光速來向發射一種特製榴彈,形成氣溶膠霧幕,削弱並部分反射激光輻射,破壞來襲彈葯自導彈頭工作方式,使敵方火炮系統瞄準手難以准確鎖定目標。各種防護設備的使用,可以使T-72M1改進型坦克在遭受反坦克導彈攻擊時的毀滅性損失概率急劇降低。
由於增配了多種設備,坦克重量大大增加,機動性能自然會下降,為保障並提高機動性能,改進型坦克裝配了功率為1000馬力的В-92С2新型多燃料4程柴油發動機,由於安裝尺寸與制式В-46發動機完全相同,因此,不需對動力隔艙結構進行改動。另外,也可安裝1200馬力В-99新型柴油發動機。T-72M1改進型坦克可裝配帶自動化傳動轉換系統的適應性傳動裝置,新型履帶鏈上有橡膠金屬鉸鏈接頭,能安裝履帶瓦,保障坦克在柏油路面上平穩行駛,外掛上裝配能耗更大的減震器和超強硬度的扭轉軸。上述改進可以保障坦克在混凝土道路上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追逐性能提高20%。
T-72M1改進型坦克還安裝了新一代無線電設備,具有較強的通信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地形連測設備和導航設備能保障坦克與NAVSTAR和GLONA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保持實時聯系。
小 結
坦克短期內不會退出戰爭舞台,為尋求更好的發展,必須進行實質性變革,提高攻擊、防護和機動性能,在革命性新型坦克問世之前,現役坦克的改進為重中之重。通過對一些國家T-72坦克改進方案的對比分析表明,坦克的所有改進都要與設計特點有機結合,充分考慮到現代化戰爭要求,使其整體性能得到系統性提升,同時保障其使用可靠性能,盡量減少改進費用,根據效費比標准,尋求最佳改進方案。
B. 日本90式坦克的資料
日本90式主戰坦克
車 全 長:.7米(炮向前)
車 體 長:9.45米
車 寬:3.4米
車 高:2.3米
乘 員:3人
戰斗全重:50噸
武器裝備:一門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授權生產120毫米44倍口徑滑膛炮,配自動裝彈器,彈葯基數40發,最大射速11發/分。主要使用兩種彈葯:分別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使用穿甲彈時,主炮初速為1650/秒。
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
一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
兩側各裝三具煙幕彈發射器
發 動 機:三菱重工10ZG型10缸二沖程水冷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功率1100千瓦(1500馬力)。
最高時速:70千米/小時(公路)
最大行程:300千米(公路)
爬坡能力:31度
越障高度:一米高垂直牆
越壕寬度:2.7米
簡 介:是1990年定型的日本第三代主戰坦克,同年開始裝備日本陸上自衛
隊,擬裝備數量不超過400輛。
整個90式坦克的研製計劃歷時約15年,耗費350億日元。最初單價為12億日元,約合850萬美元,後有所下降。
車體和炮塔採用復合裝甲由軋制鋼板焊接而成,兩側各裝有六對負重輪。駕駛艙在車體的左前方;中間是戰斗艙,有一座雙人炮塔;車後部是動力艙。
火控系統為指揮儀式,包括數字式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儀、熱像儀等。
90式主戰坦克採用液力機械傳動裝置、液氣與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其車底距地高度在0.2-0.6米的范圍內可調節,能使坦克車體向前或向後傾斜。
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三防裝置,炮塔上配備一具激光偵測裝置。
涉水深無准備時1.0米,有準備時2.0米
C. 坦克的資料
是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是陸地武器中重要性唯一高於輪式裝甲車的存在,主要用來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
坦克一般裝備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和一門中口徑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防空導彈),是憑火力進行作戰的經典體現。坦克大多使用旋轉式炮塔,但也有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
其實坦克也是天敵最多的陸戰武器,甚至有的坦克製造廠也同時研發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成了各國陸軍的重要能力。雖然坦克在發展,但坦克自身的發展速度實在是追不上反坦克武器的發展速度,而且坦克會陷入防護性和越野能力不能兼得的二悖論難題中。
(3)隔艙傳動裝置安裝擴展閱讀: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坦克是英國人在1915年研製的「小遊民」坦克。
世界上最重的坦克是德國人研製的「鼠」式重型坦克,該坦克全重188噸。
世界上最早的既用履帶行駛又用負重輪行駛的坦克是美國在1928年研製的T3「克里斯締」中型坦克。
世界上單價最昂貴的主戰坦克是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單價為1000萬美元。
世界上速度最快坦克是英國「蠍」式輕型坦克,最高時速81km/小時。
世界上裝甲最好的坦克是美國M1A2 SEP TUSK II。造價450萬美元。
世界上火力最強的坦克是俄國的T14阿瑪塔,該坦克可以安裝125mm及140mm的主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坦克
D. 現代化兵器有哪些
介紹三種中國獨創的現代化武器,讓大家充分了解中國國防事業的非凡成就:
1、中國巡飛彈:讓敵人頭頂一片中國炸彈
2014年11月,一款作戰理念新奇的武器吸引了國際媒體的注意,它不僅外形獨特,而且作戰理念先進,讓人眼前一亮。這款武器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WS-43巡飛火箭彈。WS-43巡飛火箭彈和普通的火箭彈差別非常大。
2、用陸基火箭炮打敵方潛艇
2014年9月,保利集團首次對外展出了一款國產新型「岸基反潛火箭助推魚雷」,保利推出的這款反潛導彈奇特之處在於,它不是部署在軍艦上,而是作為地面衛士3(WS-3)遠程火箭炮的一個彈種,為WS-3火箭炮增添了反潛功能。
根據保利集團資料,這款反潛導彈射程達到100公里,戰斗部為一枚輕型反潛魚雷,採用慣性制導+GPS制導作為中段制導,具有可靠的攻擊精度。由於WS-3發射車本身不可能具備對潛艇的探測能力,WS-3火箭炮要進行反潛作戰時,必須依靠數據鏈,獲得反潛直升機、水面軍艦、岸基水下聲納陣列等的目標指示。
3、可以打雷達的地地導彈
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次展出了B611MR反輻射地地導彈武器系統,這款改進型導彈引起了不少西方媒體的關注,因為用火箭炮發射反輻射地地導彈,這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B611MR導彈全程都在大氣層內沿高彈道、高速、機動飛行,在彈道末段會俯沖打擊敵方雷達陣地。首先,B611M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採用了單室雙推設計,既滿足的助推段的高速爬升需求,也為後續的長距離壓低彈道機動飛行提供了巡航動力。其全程大部分在大氣層內飛行,壓縮了敵方雷達的發現時間。
E. 坦克的樣子,組成,作用,種類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履帶
履帶用來緩解重型穿甲彈的破壞力,分散了穿甲彈的破壞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駛,但是如果履帶脫落就難以安裝。國外已研發了6輪無履帶坦克。
推進系統
坦克推進系統由動力、傳動、行動和操縱等裝置組成。動力裝置由發動機及冷卻、潤滑、燃料供給、進氣、排氣、起動、加溫等輔助系統構成,是坦克的動力源。傳動裝置用以將發動機產生的機械能傳給主動輪(或水上推進器),並改變坦克的速度、牽引力和行駛方向,由主離合器或動液變矩器,以及前傳動、變速、轉向、停車制動和側傳動等機構組成。行動裝置用以支承車輛,保障坦克平穩行駛和克服障礙,它包括由彈性元件、減震器等組成的懸掛裝置和由履帶、主動輪、負重輪、托帶輪等組成的履帶推進裝置。操縱裝置用以控制坦克推進系統各機構動作,並保障發揮技術性能,通常由泵及壓氣機等能源件和控制、傳導、執行件等構成。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分類
①坦克動力裝置,主要採用往復活塞式發動機,少數採用了燃氣輪機。往復活塞式發動機,按使用燃料種類分,有汽油機、柴油機和多種燃料發動機。按工作循環方式分,有二沖程、四沖程發動機。按進氣方式分,有非增壓、增壓發動機。按冷卻方式分,有液冷式、風冷式發動機。按氣缸排列形式分,有直列式、對置氣缸式、對置活塞式、V形、X形和星形發動機等。
②坦克傳動裝置,按能量傳遞形式,可分為機械傳動裝置、液體傳動裝置和電力傳動裝置三類。機械傳動裝置又分定軸式和行星式。液體傳動裝置又分動液式和動液機械式、靜液式和靜液機械式。按功率傳遞路線,又分單功率流和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前者功率經變速機構、轉向機構,單路傳至兩側主動輪;後者功率經變速機構和轉向機構兩條並聯路線傳遞,在兩側匯流行星排匯合後再傳至主動輪。
③坦克行動裝置,主要按懸掛方式,即負重輪與車體連接的方式區分,有各輪單獨與車體相聯的獨立式、多輪組合後與車體相聯的平衡式和二者兼有的混合式三種。按彈性元件,可分為機械彈簧式(包括螺旋彈簧、鋼板彈簧、碟片彈簧、扭桿彈簧等)、液氣彈簧式和二者兼有的復合式三種。
④坦克操縱裝置,按作用力的方式分為完全由駕駛員體力承擔的直接作用式和利用機械能、液壓能、氣壓能、電能等的助力作用式。按變檔的自動化程度分為手動、半自動和全自動三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後來,出現了主動防護系統如俄羅斯「窗簾」1 主動防護系統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F. 誰知道關於現代兵器的資料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
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G. 坦克是由哪國發明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德國組成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總體結構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履帶履帶履帶用來緩解重型穿甲彈的破壞力,分散了穿甲彈的破壞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駛,但是如果履帶脫落就難以安裝.國外已研發了6輪無履帶坦克。推進系統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防護系統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相儀、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滿意請採納
H. 什麼是隔艙傳動裝置
隔艙傳動裝置適用於運送原油、石油及化學液體的船舶的泵軸以及其它通過機艙水密艙壁處的軸系。
1、隔艙壁隔艙壁密封裝置為一圓環狀設備,主要由兩組填料函和端面密封型式組合而成。通過填料函(1)(2)、殼體(3)、哈夫式密封環(5)(6)(8)、O型圈(4)、填料函之間有效的機械順序結合,能夠通用使用在江河和海洋上各種中、小型船舶上,經套裝在船舶主軸上並固定在艙壁上,可作為船舶軸系貫穿艙與艙之間的密封,特別在特殊情況下通過O型圈與哈夫式密封作用,在任一艙內進水一定程度後,可以實行艙之間的自動補償密封。
2、主船體在設計和建造時按要求設置了若乾的橫向和縱向艙壁,這些艙壁所起的作用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將船體內部分隔成若干個艙室,以便安裝各種機械設備及裝載貨物、燃油、淡水、備品和壓載水等;橫艙壁對保證船體的橫向強度和剛性起很大作用,它是船底、舷側和甲板等結構的支座,可使船體各部位構件之間的作用力相互傳遞,其中水密橫艙壁是保證船舶抗沉性能的重要結構;縱艙壁可減少自由液面對船舶穩性的影響,較長的縱艙壁還可增強船舶的總縱強度;某些艙壁採用了防火結構,可在一定時間內防止火災蔓延。艙壁的分類艙壁一般按用途和結構形式的不同分兩大類。
I. 現代武器資料
1951年式7.62mm中國手槍
外貿改型54式7.62mm手槍
59式9mm手槍
64式7.62mm手槍
67式7.62mm手槍
67式7.62mm微聲手槍
77式7.62mm手槍
80式7.62mm手槍(又叫80式沖鋒手槍)
84式7.62mm微型手槍
QSZ92式5.8mm手槍
中國新型9mm警用轉輪手槍
AC-130上則有25mm機炮,40mm機炮和105mm火炮
我們的導彈是東風-4號,配有12個專業班,其中有托架,發射台,舵機,瞄準,電源,發動機,地面推進加註,地面燃燒加註,消防,垂檢等專業.另有技術,警衛,通訊等司直分隊保障.
長度29.053米,直徑2.025米,重量80餘噸(加註後)射程1500-4900公里,飛行高度700.031公里,飛行速度18964.386公里每小時.精度500米,彈頭重2噸(核彈),是兩級地地彈道式導彈.我們是中國最後一支東風-4導彈旅,預計明年五月在東北靖宇縣訓練發射,估計導彈的破壞力能使中國任何一個大中型城市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