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名詞解釋:視崖實驗
視崖即"視覺的懸崖"。
實驗邏輯(原理):實驗設計的要點為排除過去經驗對被試的影響,如果在排除過去經驗的情況下,被試的結果和未排除時一樣,那麼即可證明知覺無需以往經驗的支持,證明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而非經驗的產物。
實驗裝置: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的嬰兒的平台,平台兩邊復蓋著厚玻璃。平台與兩邊厚玻璃上鋪著同樣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緊貼,不造成深度,形成"淺灘";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
視覺懸崖實驗是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曾進行一項旨在研究嬰兒深度視覺的實驗--"視覺懸崖"(如圖所示)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曾進行了一項旨在研究嬰兒深度視覺的實驗--"視覺懸崖"(如圖所示)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研究者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的圖案,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將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這說明他們體驗到了物體深度:當把6個月大的嬰兒放在玻璃板上,讓其母親在另一邊招呼嬰兒時,發現嬰兒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邊,但卻不願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一邊,縱使母親在對面怎麼叫也一樣。這似乎說明嬰兒已經具備了深度知覺,但這種深度知覺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在出生後幾個月里學來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名詞解釋:視崖:測量嬰兒的深度知覺的工具。
求採納。
『貳』 視崖實驗名詞解釋
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台式裝置。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
如果想找到動物或人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深度知覺的關鍵點,一種方法是把他們放在懸崖邊上,看他們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這個建議十分可笑,因為從理論上說,這可能傷害到無法知覺深度(特別是高度)的被試。
(2)吉布森的視崖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一、研究方法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和吸引)。這些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灘,以避免摔下懸崖。
二、結果與討論
在研究中 9 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板。雖然研究者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這可能是因為嬰兒太過固執。當另外 27 位母親在淺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 3名嬰兒極為猶豫的爬過視崖的邊緣。
當母親從視崖的深淵呼喚孩子時,大部分嬰兒拒絕穿過視崖,他們遠離母親爬向淺的一側;或因為不能夠到母親那兒而大哭起來。嬰兒已經意識到視崖深度的存在,這一點幾乎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