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那些過去的沖鋒槍
那些過去的沖鋒槍
一.美國湯普森(湯姆遜)沖鋒槍
湯普森沖鋒槍是美國在二戰中最著名的沖鋒槍,盡管它的後坐力及重量相對較大、瞄準較難,但仍然是當時威力最大,最可靠的沖鋒槍之一。
1916年,湯普森和湯姆斯.F.萊恩合夥創辦了一家自動軍械公司,湯普森沖鋒槍是該公司成立後研發的最著名的武器之一。該槍剛面世時的性能並不完善,隨後湯普森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最終於1918年推出了最終版湯普森沖鋒槍。正當其准備運往歐洲戰場時,戰爭已結束。因此湯普森沖鋒槍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運用,雖然可以銷往民間,但其昂貴的價格使得購買者為數不多。1944年,諾曼底登陸將湯普森沖鋒槍正式帶進了歐洲戰場,自此,湯普森沖鋒槍和PPSh-41沖鋒槍在二戰戰場上並肩作戰。
湯普森沖鋒槍使用開放式槍機,即槍機和相關工作部件都被卡在後方。當扣動扳機後槍機被放開前進,將子彈由彈匣推上膛並且將子彈發射出去,再將槍機後推,彈出空彈殼,循環操作準備射擊下一顆子彈。該槍採用鼓式彈夾,雖然這種彈夾能夠提供持續射擊的能力,但它太過於笨重,不便於攜帶。該槍射速最高可達1200發/分,此外,接觸雨水、灰塵或泥後的表現比同時代其他沖鋒槍要優秀。
湯普森沖鋒槍及其型號
二.美國M3沖鋒槍
M3沖鋒槍是由美國兵器設計師喬治.海德和弗里德里克.桑普森總工程師根據1941年美國軍工總署技術部輕武器研究發展局提出的指標共同研發設計,於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並交付美軍使用。
美軍兵器委員會有感於西歐戰場上的沖鋒槍效能突出,尤其是德國的MP40沖鋒槍和英國的斯登沖鋒槍,所以也於1942年10月開始研究發展相當於斯登沖鋒槍的美國沖鋒槍。當時對新沖鋒槍有這幾點要求:全金屬槍身,可只在轉換少數零件後使用11.43毫米口徑的自動手槍彈或是9毫米魯格彈,容易使用,擁有斯登沖鋒槍一樣的功能和廉價。之後,通用汽車公司按照美軍軍方要去,推出了M3沖鋒槍。
M3沖鋒槍由金屬片沖壓、點焊與焊接製造,以縮短裝配工時。只有槍管槍機與發射組件需要精密的槍匣是由兩片沖壓後的半圓筒狀金屬片焊接成一圓筒,其前端是一個有凸邊的蓋環固定槍管,槍管有四條右旋的膛線,量產之後又設計了可加在槍管上的防火帽。可伸縮的金屬桿槍託附於槍身後方。該槍的瞄準裝置採用的是固定覘孔式照門和刀片式準星,其設定目標為91米。
三.英國斯登沖鋒槍
斯登(STEN)沖鋒槍是英國在二戰時期大量製造及裝備的9毫米口徑沖鋒槍,英軍一直採用至20世紀60年代的。該槍是一種低成本、易於生產的武器,僅20世紀40年代就製造了400萬支以上。
在二戰初期,英國還沒有制式沖鋒槍,只能裝備從美國援助入口的「湯普森」沖鋒槍。昂貴的代價使得英國計劃設計一把能使用9毫米口徑的子彈(包括從德軍手中繳獲的彈葯),輕巧又便宜的沖鋒槍,斯登沖鋒槍因此誕生。
斯登沖鋒槍發射9X19毫米手槍子彈,採用簡單的內部設計,橫置式彈匣、開放式槍機、後坐作用原理,彈匣裝上後可充當握把。由於外形緊致、重量較輕,斯登沖鋒槍在室內與壕溝戰可以發揮持久火力,且靈活性強。另外,斯登沖鋒槍的後坐力較低,在戰場中移動攻擊時非常有利。斯登沖鋒槍在近戰中是一把優秀的武器,它是戰爭中許多突擊隊員的選擇。另外,該槍在法國抵抗組織及其他地下部隊中也十分流行。斯登沖鋒槍的消聲型版本還是英國皇家特種空勤團(SAS)在二戰期間用來滲透敵方時所裝備的武器。
斯登沖鋒槍
四.蘇聯PPSh-41沖鋒槍
PPSh-41沖鋒槍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研製的沖鋒槍,是蘇聯在戰爭期間生產數量最多的武器,也是蘇聯紅軍在二戰中的標志性裝備之一。
根據蘇芬戰爭中取得的教訓,蘇聯意識到沖鋒槍在城市或叢林中進行近戰時極為有效。為了替換造價高昂且工藝復雜的PPD-40和PPD-1938沖鋒槍,蘇聯在大量參考芬蘭索米沖鋒槍的工藝與結構之後,研製出造價較低的波波沙-41沖鋒槍。
波波沙-41沖鋒槍的設計以適合大規模生產與結實耐用為首要目標,對成本則為題出過高要求,因此波波沙-41出現了木製槍托槍身。沉重的木質槍托和槍身使波波沙-41的重心後移,從而保持槍身的平衡性,而且可以像步槍一樣用於近戰格鬥,同時還特別適合在高寒環境下握持。波波沙-41沖鋒槍具有一個鉸鏈式機匣以便不完全分解和清潔武器。槍管和膛室內側均進行了鍍鉻防銹處理,這一在當時絕無僅有的設計賦予了波波沙-41驚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該槍可以承受腐蝕性彈葯、在各種惡劣環境下使用,以及延長其清潔間隔時間。由於較短的自動機行程,加上較好的精度,三發點射基本能命中同一點。
五.蘇聯PPS-43沖鋒槍
PPS-43沖鋒槍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的沖鋒槍,1943年被列為蘇軍制式沖鋒槍。該槍從1943年開始生產直到二戰結束,總產量超過100萬支。
PPS-43沖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開膛待機,只能連發射擊。保險手柄位於機匣下方、扳機護圈右側,可將槍機鎖定於前方或後方的位置。PPS-43沖鋒槍使用較短的金屬折疊式槍托,供彈方式為35發弧形彈匣,發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或者7.63毫米毛瑟手槍彈。
受戰爭形勢影響,PPS-43沖鋒槍被設計成只使用當時的現有機器和材料就能生產,這是它最大的優點之一。PPS-43沖鋒槍大部分部件用鋼板沖壓、焊接、鉚接製成,具有結構簡單、加工及操作方便等特點。該沖鋒槍採用機械瞄準具,包括L形翻轉式表尺、方形缺口式照門,射程裝定為100米和200米。
六.英國斯特林沖鋒槍
斯特林沖鋒槍是英國斯特林軍備公司於20世紀40年代研製的沖鋒槍,1953年8月被英國軍方選為制式武器,並命名為L2A1。之後經過了數次改良,出現了L2A2和L2A3等改進型。
彈匣斯特林沖鋒槍結構簡單,屬於反沖式設計。該槍的突出特徵在於其圓管型槍機容納部下方的垂直形握柄,以及槍機容納部左側裝設的香蕉型彈匣。握柄上附有一個選擇鈕,可以進行全自動和半自動射擊模式的切換。折疊式槍托的形狀很特殊,可以說是一種很獨特的設計。此外圓管形槍機容納部的前半部有許多小孔,能夠增加散熱能力,在護木前端下方,可以裝上刺刀。
斯特林沖鋒槍較斯登沖鋒槍有了很大的進步,其保留了斯登沖鋒槍結構簡單,加工容易的優點,同時減小了體積和質量。斯特林沖鋒槍的瞄準基線更長,射速更低,對提高射擊精度有利,側向安裝的彈匣降低了火線高度,有利於減小卧姿射擊時射手的暴露面積。該槍的另一個優點是彈容量大,火力持續性更好。)
七.捷克斯洛伐克ZK383沖鋒槍
ZK383沖鋒槍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約瑟夫和弗蘭蒂斯克.庫凱設計,1933年獲得專利,並由捷克斯洛伐克國營兵工廠生產,1948年停止生產。二戰期間,ZK383沖鋒槍不僅供捷克斯洛伐克、德國軍隊使用,而且是比利時的制式沖鋒槍,委內瑞拉,巴西等南美國家的軍隊也曾裝備。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之前,ZK383沖鋒槍的出口對象主要是比利時陸軍。1939年,德國完全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將該國的國營兵工廠置於自己的監管之下,並將其命名為布爾諾兵工廠。進入德軍裝備後,該槍被改稱為MP383,主要提供給東線的武裝黨衛軍使用,其他地區很少見到。
ZK383沖鋒槍可快速更換槍管。槍管通過其尾端的兩個凸緣固定在機匣上,只要拉動準星座後方的槍管固定卡筍,並將準星轉動90度,即可從機匣內抽出槍管。該槍具有兩種射速,槍機上有一個調節槍機質量件,帶調節件的槍機重量為700克,不帶調解件的槍機重量為530克,從而使槍的射速從500發/分增加到700/分。該槍有ZK383P和ZK38H兩種變形槍。前者為警用型,其主要不同是取消了兩腳架,採用較簡單的L形翻轉式表尺。後者是在ZK383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結構改進。
捷克斯洛伐克ZK383沖鋒槍
八.德國MP18沖鋒槍
MP18沖鋒槍全稱為Maschinenpistole 18沖鋒槍,是歷史上第一支實用的沖鋒槍,由德國在一戰時期研發,該槍性能優秀,於1918—1945年間在德國服役。
MP18沖鋒槍由德國著名軍械設計師施邁瑟在一戰時期設計,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沖鋒槍,該槍雖然精度不高,而且射程較近,但是卻擁有兇猛的火力,非常適合突擊隊使用。MP18本身採用長條形彈匣,不過因為德國軍方要求,之後換用蝸牛型彈鼓。為此,該槍的彈匣插槽做了一些修改。後來,由於蝸牛形彈鼓在實戰中比較笨拙,製作更為復雜,而且還影響美觀,所以在一戰結束後又改為使用長條形彈匣。在MP18沖鋒槍基礎上,還開發出了MP28沖鋒槍,該槍擁有MP18所沒有的單發和連發切換功能。
MP18沖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原理。為了能有效散熱採用開膛待機方式,槍機通過機匣右側的拉機柄,拉到後方位置卡在拉機柄槽尾端的卡槽內實現保險,這種保險方式並不安全,因為如果意外受到某種震動時拉機柄會從卡槽中脫出,導致槍機向前運動擊發槍彈容易走火。
(在建軍大業中由王景春飾演的賀龍軍長在攻打藩台衙門時使用的沖鋒槍疑似MP18沖鋒槍)
MP18沖鋒槍
九.德國MP40沖鋒槍
MP40全稱Maschinenpistole 40,也被稱為施邁瑟沖鋒槍,是一種為便於大量生產而設計的一種和傳統槍械製造觀念不同的沖鋒槍,也是德國在二戰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沖鋒槍。
1938年,埃爾馬兵工廠對MP36沖鋒槍進行改進,形成了MP38沖鋒槍。該槍首次採用折疊式槍托,零部件均用塑料和鋼製成,它是具有沖鋒槍特點的第一種沖鋒槍。但是MP38沖鋒槍的保險裝置不太可靠,在受到較短震動式容易走火,於是又針對保險機構進行了修改,修改後命名為MP40沖鋒槍。
MP40沖鋒槍大量採用沖壓、焊接工藝的零件,生產時零件在各個工廠分頭生產,然後在總裝廠統一裝配,這種模式非常利於大規模生產。MP40沖鋒槍結構簡單,設計精良,採用開放式槍機原理,機匣為圓管狀,握把和護木採用塑料製成,槍托為鋼管製成,該槍採用直型彈匣供彈,發射9毫米魯格彈,有效射程約100米。
MP40沖鋒槍
十.芬蘭M1931「索米」沖鋒槍
M1931是芬蘭在二戰前設計的沖鋒槍,又稱為索米KP/-31、索米KP或索米M/31。由於索米在芬蘭語中意為「芬蘭」所以還被稱為芬蘭沖鋒槍。
M1931是芬蘭槍械設計師埃莫.拉赫蒂在M/22原型槍和KP/-26量產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1931年,M1931正式投入量產,大部分被芬蘭國防軍購買。1941年,廠商還生產了500支左右的碉堡型,該型號護木較薄,沒有槍托,握把也換成了手槍式,以方便在狹窄的射擊口射擊使用。此外,還有一種型號在「維克斯」輕型坦克上作為第二武器,因此稱作坦克型。由於蘇芬戰爭爆發,坦克型訂單被取消,一共只生產了數十支,所以極為罕見。
M1931由於槍管較長,做工精良,所以其射程和精度比大批量生產的波波沙41高出很多,而射速和載彈量則與波波沙41一樣。它最大的弊端在於生產成本過高,採用的是瑞典的優質鉻鎳鋼,並以狙擊槍的標准生產,費工費時。M1931沖鋒槍問世以後,先後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局部戰爭、西班牙內戰中投入使用,但當時表現並不出色。直到蘇芬戰爭爆發後,M1931沖鋒槍才得到世人矚目。蘇芬戰爭開始時,芬蘭國防軍已經裝備大約4000支,平均約每44名士兵裝備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