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一種支持物理實驗的變溫裝置

一種支持物理實驗的變溫裝置

發布時間:2024-11-23 01:22:51

⑴ 如圖甲所示,是「」研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特點的裝置圖.(1)實驗時,小雯向燒杯中倒入熱水而不用冷水,

(1)液體從抄加熱到沸騰需要的時間的長短與很多因素有關:水量的多少、水溫的高低、火力的大小、是用酒精燈的外焰還是內焰加熱等等,發現從開始加熱到沸騰的這段時間過長;故在實驗中,向燒杯內倒入熱水,這樣可以縮短將水加熱至沸騰所需的時間;還可以採取的措施是:減小水的質量.
(2)a中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變大,所以是沸騰時的現象;b圖中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減小,所以是沸騰前的現象.
(3)首先確定橫軸和縱軸代表的物理量和相應的標度,然後確定對應點,最後描點連線做出圖象,如下圖;(4)從實驗數據可以看出,水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99℃不變,所以此時水的沸點是99℃,為了說明水沸騰過程中需要吸熱,可以將酒精燈撤去,觀察水能否繼續沸騰即可.
故答案為:(1)縮短將水加熱至沸騰所需的時間;減小水的質量;
(2)a;
(3)見下圖:

(4)99;撤去酒精燈,觀察水能否繼續沸騰.

⑵ 什麼是「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實驗裝置。(即「人造太陽」)」謝謝

幾乎完美的能源 人造太陽:難度超乎想像(圖)

進入3月,全球數千名從事核聚變研究的物理學家都在等待一份來自安徽合肥的實驗報告。他們希望中國同行帶來好消息,從而增強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投入ITER(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建設的信心。

這個實驗,是對一個類似ITER核心裝置的大型設備進行聯合調試,以確定其是否能正常運轉。在實驗所在地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它被稱為「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英文縮寫為EAST)」。

50年來,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並把產生的驚人能量穩定地輸送到電站,一直是人類未能實現的夢想。但一些物理學家相信,這一天肯定會來臨。他們希望通過ITER計劃向持懷疑態度的政治家和科學家證明,核聚變是一種可行的能源來源。

正因為如此,EAST實驗似乎「根本承擔不起失敗」,這讓聚集在合肥的100名核聚變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深感壓力。

幾乎完美的能源

核聚變是能源危機的終結者嗎?一些物理學家對此堅信不疑。

3月2日,一位負責給EAST降溫的工程師就認為,聚變能是今後能夠大規模甚至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惟一途徑。

「站在懸崖的邊緣,我們只能再造一個『太陽』,別無選擇。」他說。

100年前,愛因斯坦預見了在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依據他提出的質能方程E=mc2,核聚變的原理看上去極其簡單:兩個輕核在一定條件下聚合成一個較重核,但反應後質量有一定虧損,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貝特證實,一個氘原子核和一個氚原子核碰撞,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並釋放出一個中子和17.6兆電子伏特的能量。這個發現揭示了太陽「燃燒」的奧秘。

實際上,太陽上的聚變反應已經持續了50億年。在宇宙中的其他恆星上,也幾乎都在燃燒著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而氘在自然界中幾乎「取之不盡」。科學家初步估計,地球上的海水中蘊藏了大約40萬億噸氘。從1升海水裡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於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100億年。

在實驗室中,聚變反應的優點被不斷發現——它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的7倍,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來的聚變電站會始終處於次臨界安全運行狀態,一旦出現意外,反應會自動停止,不會發生像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泄漏事故。

1952年美國試爆了第一顆氫彈,促使科學家考慮如何控制核聚變反應在瞬間爆發的毀滅性能量,「人造太陽」之夢由此而始。

此後,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機和溫室效應步步逼近,獲取新型能源已經變得十分迫切。雖然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斷地被開發利用,但很難想像,它們能夠完全替代傳統能源。

超乎想像的難度

接下來的50年裡,再造「太陽」的難度超出了所有科學家的預計。

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William Dorland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感嘆,核聚變之所以進展緩慢,是因為「我們對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和紊亂性知之甚少」。

由於存在巨大的引力場,在太陽核心1500萬攝氏度、表面6000攝氏度的條件下均可輕松進行聚變反應。如果不需要控制能量輸出,在地面製造核聚變也不是棘手的難題:氫彈就是把原子彈當「火柴」,來「點燃煤球」。

但要實現可控,過程則極為艱難。

科學家首先要把反應燃料加熱到10萬攝氏度,成為等離子體,即電子獲得一定的能量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原子核能夠完全裸露出來,為碰撞做准備。然後他們要把這些等離子體繼續加熱到上億度,使原子核擁有足夠的動能克服庫侖斥力,聚合在一起。

為了避免在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等離子體的密度必須維持在合適的水平。

做到了這一步,還沒有真正實現可控。這些上億度的等離子體,還必須在足夠長的時間里「老實地呆在容器里」,使聚變反應穩定持續地進行,「不能以每秒超過1000公里的速度亂跑,也不能碰到容器的內壁」。

一個難題是,用什麼來裝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

前蘇聯科學家塔姆和薩哈羅夫提出磁約束的概念,期望用「無形的河床來約束河水」———環行磁場。在磁場中,帶正電的原子核會沿著磁力線做螺旋式運動。此外,高功率的激光束也被用來充當「魔瓶」。

盡管科學家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障礙,但距離「太陽」的光芒依然遙遠。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邱勵儉說,要讓「魔瓶」亮起來,必須同時解決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溫、超低溫等極限環境,牽涉真空、磁場、控制、等離子體、原子核等諸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難題。

而這「需要全世界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合作,需要數國財力的共同支持」。

樂觀的估計

於是,ITER計劃應運而生。

1985年11月,美國和前蘇聯倡議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由美國、前蘇聯、日本和歐洲共同體四方參與,建設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第一個設計方案是於2010年建成一個實驗堆,實現1500兆瓦功率輸出,造價約需100億美元。

這個雄心勃勃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自出生之日便命途多舛。

由於當時的石油價格僅10多美元一桶,能源危機並未顯現,加上前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退出,這個方案以及隨後「縮小版」的新方案一度擱淺。

ITER的推遲,為中國、韓國和印度等國家提供了一個「呼吸的空間」。我國在2002年表示有興趣參加ITER計劃,並在2003年成為ITER談判過程中的正式成員。

中國ITER專家委員會的一位委員說,因為對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國才不惜血本加入ITER。根據合同,中國要承擔整個項目100億美元中10%,投入可謂史無前例。

隨後,美國宣布重返ITER,韓國和印度也先後加入。2005年6月28日,在一片爭吵聲中,ITER的建設地點最終落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

政治角逐結束,科學家們走向前台,他們期望這個地球上最昂貴的科學設備能帶來新能源的曙光。「畢竟,我們有了場地,可以做實驗了。」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Gerald Navratil說。

但是,ITER只是一個實驗堆,離發電依然十分遙遠。如果獲得成功,它的下一步是建造商業示範堆,目的是驗證商業可行性;最後還要建造商業運行堆,以驗證經濟可行性。

「完成這些過程可能還需要50年。」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強調。他樂觀地估計,「人造太陽」的出現,不會超過100年。

東方的曙光

在2005年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英國原子能研究部門的物理學家David Ward打了一個賭。「我願意和你賭100美元,別的核聚變裝置會比ITER更先開始工作。」他說,「在歐洲,我們對聚變反應的前景很樂觀。」

位於中國合肥的EAST就有可能是這樣一個裝置。

3月7日,EAST進入降溫實驗的第18天,邱勵儉在工程日誌上記下了一個數字。他說,在這個數字的低溫下,EAST的超導線圈進入超導態,此次實驗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已經達到。

他們計劃在今年7月份前後進行首次放電實驗。

1954年,前蘇聯設計成功托卡馬克(意為環行真空磁線圈)裝置。此後,全世界建造了上百個托卡馬克裝置。其中,歐洲聯合環(JET)在1991年11月將氘氚混合燃料加熱到了3億攝氏度,獲得1分鍾的等離子體放電。

但是在強電流作用下,常規托卡馬克的磁線圈同樣會發熱。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將超導技術成功應用於磁線圈,建成超導托卡馬克。

邱勵儉介紹,目前世界上的超導托卡馬克,只有法國的Tore-Supra和中國的HT-7能正常運行。

HT-7是前蘇聯贈送給中國的一套實驗裝置,經過中國科學家的改進,它在2005年12月14日獲得了1000萬攝氏度、持續306秒的等離子體放電。這個結果,離法國的Tore-Supra只有一步之遙。

幾年前,中科院等粒子體物理研究的專家們開始設計更先進的EAST,這是一個高5米、內直徑7.62米、重達400多噸的龐然大物。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它與ITER的核心裝置非常接近。專家們為此花費了6年時間,前後投入經費達3億元人民幣。

「一旦它運行成功,能夠為未來降低ITER的風險提供十分寶貴的經驗。」李建剛說。

http://news3.xinhuanet.com/st/2006-03/10/content_4283992.htm

⑶ 核聚變要在近億度高溫條件下進行,這時所有物質都被氣化,那麼怎樣產生高熱,又用什麼裝它呢

核聚變反應堆主體是用一種球形磁場來約束的。核聚變的產生條件就需要較小的原子核發生碰撞和融合,但原子核都帶正電,原子外層都帶負電。

原子核想碰一起需要很高的能量來突破電磁力的排斥,就像讓兩塊小磁鐵同極相觸一樣(但難度不是一個量級)。溫度反映了物質內部粒子的運動能量,所以高溫下才會有可能讓高速的原子核艱難碰撞在一起。

要引發氫彈首先要引發原子彈,用原子彈核裂變產生的極高溫度才能使氫核之間劇烈碰撞而發生核聚變反應,所以一般某國家在研究兩彈時,都是先研製出原子彈,再研製出氫彈。這也是為何氫彈比原子彈殺傷力強的原因之一。

(3)一種支持物理實驗的變溫裝置擴展閱讀:

熱核反應,或原子核的聚變反應,是當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參與核反應的輕原子核,如氫(氕)、氘、氚、鋰等從熱運動獲得必要的動能而引起的聚變反應(參見核聚變)。熱核反應是氫彈爆炸的基礎,可在瞬間產生大量熱能,但尚無法加以利用。

如能使熱核反應在一定約束區域內,根據人們的意圖有控制地產生與進行,即可實現受控熱核反應。這正是在進行試驗研究的重大課題。受控熱核反應是聚變反應堆的基礎。聚變反應堆一旦成功,則可能向人類提供最清潔而又是取之不盡的能源。

冷核聚變是指:在相對低溫(甚至常溫)下進行的核聚變反應,這種情況是針對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熱核聚變(恆星內部熱核反應)而提出的一種概念性『假設』。

這種設想將極大的降低反應要求,只要能夠在較低溫度下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或者在較高溫度下用高強度、高密度磁場阻擋中子或者讓中子定向輸出,就可以使用更普通更簡單的設備產生可控冷核聚變反應,同時也使聚核反應更安全。

⑷ 高一電腦課第一章問題「什麼是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要了解其意義和重要性

人類發展史上已經發生過的三次技術革命,這三次技術革命主要都是從新的生產工具誕生和應用開始的。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第四次技術革命正在來臨,而新能源技術革命將是第四次技術革命的突破口。回顧人類技術革命的發展脈絡,前瞻新的技術革命,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抓住難得機遇,中國將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之路。

大趨勢:新能源主導第四次技術革命

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不能消除經濟周期,但危機往往又是轉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中國科學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預言,人類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醞釀,而新能源革命將是這次科技革命的關鍵突破口。

在過去100年內,人類消耗了地球歷經數百萬年所集聚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的一半,石油資源已過「供應頂點」。與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呼之欲出的新能源,將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重組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方式,從而催生以新能源為主導的又一次全球新技術和新產業革命。

新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把新能源分為以下三大類:大中型水電;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質能。雖然各國從國情出發,開發替代能源特別是開發可再生能源各有側重,但是,其中三大能源正成為大國著力開發的重點。

太陽能有望成為首選替代能源

據新華社記者歐颯2006年11月報道,美國馬薩諸塞州普羅米修斯可持續發展學院院長布拉德福德在新出版的《太陽革命》一書中預言,太陽能將在未來20年內成為功效最佳、價格最低廉的替代能源。美國國防部國家安全太空辦公室(NSSO)主持、有170多位海內外專家參與提出的一項研究報告建議,美國應在10年內開始實驗宇宙太陽能發電。2007年10月日本共同社報道說,根據這一研究小組的報告,如果能建成宇宙太陽能發電站,一年內採集的太陽能相當於地球上已探明儲量的常規能源總和。這項報告預測,2050年,宇宙太陽能發電站有望開始滿足地球上的能源需求。

據俄塔社2008年12月報道,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站已在葡萄牙投入使用,年發電量可達9300萬千萬瓦時,足以保證三萬個家庭的用電量。2009年4月美國《舊金山紀事報》介紹說,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太平洋天然氣和電氣公司計劃從2016年開始,向Solaren公司購買源自太空太陽能的電力,兩家公司已簽署為期15年的合同。根據計劃和合同,Solaren公司將利用發送到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太陽能電池板收集太陽能,將其轉換成射頻能並傳輸回位於加州的地面接收站,然後再將射頻能轉換成電能,最終並入太平洋天然氣和電氣公司的電網用於商業化發電。日本政府將從2009年開始著手「宇宙太陽能發電」項目的研究。此舉不僅有利於擴大太空利用的范圍,而且有助於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問題。

世界太陽能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參會成員已發展到34個國家和地區,開發利用太陽能,已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據報道,迄今太陽能發電僅占人類能源需求的不足0.1%。但是,利用太陽能的支持者相信,在全世界為尋找石油替代能源以及阻止氣候變化而大舉投資的推動下,一個太陽能時代可能正曙光初現。

開發生物燃料前景廣闊

生物質能作為一種化學態能,不僅能夠發電、供熱,而且能夠轉變為液態燃料和生物基產品,是能夠大規模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很多國家都在開發生物燃料,顯示廣闊前景。

目前,美國和巴西是世界上生物燃料乙醇的生產大國,兩國乙醇產量佔全球乙醇總產量的70%以上。2007年,歐洲(主要是德國)的生物柴油生產能力已達500萬噸(約合58億升)。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2001年全球所產石油的57%用於交通領域,其中汽車是耗能大戶。截止2007年,全球汽車保有量已超過八億輛,全球每年汽車產量仍超過7000萬輛,預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2億輛以上。全球所生產石油的62%將用於交通領域。巴西3/4的新汽車能夠使用從純乙醇到純汽油的混合燃料。美國提出,到2012年實現美國聯邦政府購買車輛中的半數將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瑞典提出,到2020年不再依賴進口石油,主要利用森林廢棄物生產的乙醇燃料。生物燃料還將廣泛用於生產和居民日常需求。2004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德國應用生態學研究所分別發表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西方工業國家15%的電力源來自生物能發電,將有一億個家庭用生物燃料發電。

以玉米、大豆和甘蔗等糧食和油料作物等為主要原料生產乙醇燃料,不僅佔用大量耕地與「與人爭糧」,而且可能會破壞森林、濕地和草原,造成新的環境和生態災難。為了解決這些矛盾,第二代生物技術研發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開發第二次生物燃料的關鍵技術是催化酶技術,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可使生物化學反應在溫和的環境下進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新型酶制劑能將植物中的纖維素分解成可發酵糖,並進一步轉化為乙醇。美國能源部通過資金支持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與企業合作,對纖維素催化酶進行優化,使第二代生物技術有望於2010年投入產業化和商業化。

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如下優勢:

首先,汽車發動機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摻入生物燃料乙醇的汽油或柴油;其次,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的催化酶技術未來幾年成本還將快速下降,具有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可行性;第三,秸稈等纖維素類農業廢棄物資源豐富。2007年1月美國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2027年,生物燃料乙醇將擁有20%汽油市場,創造1100億美元的經濟增長,節約500億美元的石油進口費用和增加240萬個就業崗位。

核聚變解決全球性的能源問題

從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第一座核電站至今,全球已有核電站435個,核電年發電量已佔全世界發電總量的17%,其中,法國80%的發電來自核能。專家們認為,一旦解決了可控的核聚變難題,全球性能源問題將迎刃而解。

2005年6月,來自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中國的代表在莫斯科達成協議,確定法國的卡達拉舍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的建造地。當今全球各地的核電站都是通過鈾、鈈等重金屬元素的原子核發生裂變反應來獲得巨大能量,而核聚變反應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氫的同位素用於核聚變反應,從而產生巨大能量。不僅海水中的氫在地球上幾乎用之不竭,而且聚變過程產生放射性微乎其微,不產生核廢料,對環境的污染很小。科學家從一升海水中可提煉1/6克氚,其聚變後放出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釋放出的能量。浙江大學物理學教授盛正卯說,從海水中提煉氚技術已經掌握,問題是核聚變過程中不能實現可控,從理論上講至少30年後可將海水聚變成能源。

幾個大國在參與開發核聚變技術和應用的國際合作的同時,都在積極研究核聚變問題。美國科學家提出,通過模仿太陽能中心核聚變發能原理,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陽」,為將來探索新能源帶來希望。2008年12月,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如果試驗成功,科學家將向著建立現實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由於作為試驗用燃料的氫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人造太陽」將有助於科學家探索一種幾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一些專家預測,人類有望在50年內實現可控核聚變,從而解決全世界面臨的能源問題。「到2050年,我們將可以使用一種本質上安全,可以提供可靠的、不排放碳的無限的燃料供應——這就是核聚變發電。」

中國現代化之路:不可錯失的又一次機遇

中國經濟現代化曾錯失三次歷史性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機遇;第三次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錯失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轉移的機遇。正在到來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對中國既是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中國不能重走歐美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工業化老路,必須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現代化道路。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

2007年,中國GDP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仍佔11.8%;在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勞動力就業比率為40.8%;農村人口為7.27億,仍佔全國人口13.21億的55%。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村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世界許多國家農業持續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

1、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護耕地

中國以佔全球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問題是中國人口繼續增加,而耕地卻不斷減少,從1996年到2005年,全國耕地面積減少一億多畝,人均佔有耕地降至1.4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能否保住18億畝,對我國中長期糧食供應和安全有重大影響。

土地既是廣大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是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自給和糧食安全的保障,我們必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徵是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產品標准化和效益最大化,農產品加工率超過90%。要從我國農戶規模小、經營分散的實際出發,在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不斷滿足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3、要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和管理方式來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改革開放前,農業投資佔到整個國有單位投資比重的5%以上,而到1995年,農業投資的比重僅為2%。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全國共建成水庫(10萬立方米以上)87085座,全國擁有有效灌溉面積7.3億畝,佔世界灌溉面積的1/4。但改革開放30年來,僅建設各類水庫827座。很多發達國家都大力扶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增加研發投資,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這些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能源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過程中,工農業仍占很大比重,全國人民衣食住行需求迅速增加,所需能源不斷擴大。我們必須使用清潔能源,必須節能、減排,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才能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

1、有效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

據國土資源部2002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公布的數據,我國煤資源量和基礎儲量分別為6860.62億噸和3340.88億噸,居世界第一位;可開采儲量為204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問題是,不僅回收率、利用率低和損失嚴重,而且在消費過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據統計,從1949年到2003年,全國累計採煤350億噸,而資源消耗量卻超過1000億噸,回收率平均不到30%,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煤資源回收率高達80%的水平;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佔70%左右,但利用效益低,特別是大量煤層氣白白燒掉,成為主要環境污染源之一。如果依靠先進技術,特別是採用清潔煤技術,我國煤資源不僅可以開采更長時期、減少對外能源依賴,而且能夠大大改善生態環境。

2、積極開發和利用核能

據《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報道,我國迄今已投產核電裝機容量約900多萬千瓦,但僅佔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左右。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的優先選擇是加快發展核電。

在核電發展戰略方面,堅持發展百萬千瓦級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路線,目前按照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反應堆——受控核聚變堆「三步走」的步驟開展工作。積極跟蹤世界核電技術發展趨勢,自主研究開發高溫氣冷堆、固有安全壓水堆和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技術,根據各項技術研發的進展情況,及時啟動試驗或示範工程建設。據新華社記者蔡敏2007年1月報道,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位於合肥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科院各專業組驗收,並在進行物理實驗過程,多次成功放電。我國有可能成為最早實現核聚變發電的國家之一。

3、大力開發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

我國擁有豐富的風能、水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每年秸稈就達七億噸,農業廢棄物資源極為豐富,開發生物燃料潛力巨大。為應對日益加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規劃,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供應的比重,從目前的8%提高到15%左右。

能源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血液和強大動力,新能源的開發和廣泛應用,不僅將保障能源供應,而且將不斷改善環境。我國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不僅將推動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而且將對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人類三次技術革命回望

一、蒸汽機「改變了世界」

工具革新在技術革命中佔有主要地位,是產業革命的導火線。1733年,英國蘭開夏工人發明了飛梭,1764年,織布工人哈格里沃斯發明了珍妮紡車,效率提高八倍。1768年,阿克賴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大機器」,世界第一個工廠誕生。

17世紀的科學革命已經提出「用火提水的發動機」原理,在專家和生產者大量研究和實驗的基礎上,1776年,瓦特製成了高效能蒸汽機,1785年,蒸汽機開始生產。瓦特完成了從動力機到工具機的生產技術體系,他的巨大成功「改變了世界」。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大大加快了英國產業革命的步伐,帶動了鐵路、航運和工廠大規模生產的迅猛發展,引起能源消費結構從以生物能源為主過渡到以煤炭為主。1870年,英國的採煤量已經佔世界採煤總量的51.5%。德國利用煤化學的科學成就,迅速發展了合成化學工業。1873年,德國染料工業的產值、質量都超過英國。合成染料工業帶動了紡織工業(合成纖維)、制葯工業(阿司匹林等)、油漆工業和合成橡膠工業。很多天然製品被化學製品所替代,人類進入「化學合成時代」、「人工製品的新世界」。

二、電力技術「開創一個新紀元」

電力技術革命起源於歐洲,完成在美國。1866年,德國維·西門子發明電機後曾給他在倫敦的弟弟寫信:「電力技術很有發展前途,它將會開創一個新紀元」。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之際,在費城舉辦了有37個國家參加的國際博展會上,美國展出了大功率發動機和電動機。繼西門子之後,貝爾於1876年發明電話,愛迪生於1879年發明電燈,這三大發明「照亮了人類實現電氣化的道路」。在電力技術革命推動下,美國、歐洲國家和日本紛紛把電力建設作為國家承建工程的重點,世界范圍內興起的電氣化熱潮。

發動機和電動機的應用,導致一系列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1886年,德國人戴姆勒在一輛四輪馬車上安裝了他研製的發動機,世界誕生第一輛汽車。1927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汽車銷售量達到1500萬輛,美國成為「汽車王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在滑翔機上安裝了12馬力的汽油發動機,試飛成功,「標志著人類進入航空時代」。

公路和航空等交通運輸業以及電力的普及,引起能源消費結構從以煤炭為主逐步轉向以石油為主。據統計,到1862年,世界石油產量僅300萬桶,在19世紀最後幾十年期間,石油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的商業和工業。

三、計算機——人類大腦的延伸

1944年,美國在國防部領導下開始研製計算機,1946年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新紀元,拉開信息技術革命序幕。

計算機是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1996年第一台速度超過每秒一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超級計算機問世以來,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們一直在進行著一場競賽。2008年6月,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美國能源部宣布,美國已研製出新一代全球最快的計算機,最大運算速度每秒1000萬億次。2009年2月IBM宣布,該公司將建造一台能夠進行每秒20千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計算機,其運算能力相當於200多萬台筆記本電腦。阿根廷的《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援引美國微軟公司的一項報告稱,人與計算機之間的生理界限將在2020年消失。

三次生產工具變革,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勞動效益和經濟發展。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現在用「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科技」的公式表示已經不夠,新的公式應該是「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高科技次方」,即科技對生產力三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用乘法按倍數計算,而是按冪級數增長。

能源消耗背景介紹

在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財富急劇增加過程中,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和石油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全球大約40%的死亡事件與污染有關。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世界已有12億人因飲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種疾病,全世界每年有2500萬兒童死於飲用被污染的水引發的疾病。2008年12月美國航天局發表的最新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間,地球上的南極、美國阿拉斯加和北極格陵蘭島的陸地冰川已融化逾兩萬億噸。全球變暖趨勢愈加明顯。水溫上升不僅導致永久冰凍土層甲烷大量釋放,而且導致海平面升高威脅很多島嶼國家和地區以及沿海大城市安全。生態環境惡化和全球變暖還引起自燃災害越來越嚴重。2008年9月美國《時代》周刊刊登的文章指出,近幾十年來,洪水和暴風雨的數量每年增加7.4%,2007年受災害影響的1.97億人中,有1.64億人是洪水受害者。2009年4月發展援助組織國際樂施會發表一項報告預測,到2015年全球受乾旱、洪水、糧食短缺影響的人數將達到3.75億。

⑸ 物理實驗小組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水的沸騰」實驗:(1)由表格可知,本次實驗應選用測溫物質為______


(1)在標准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是100℃,酒精的沸點是78℃,水銀的沸點是357℃,水銀的沸點高版於沸水的溫度,權所以測沸水的溫度要選水銀溫度計.
(2)使用酒精燈時,應該用外焰加熱;
甲圖氣泡上升時越來越大,是因為水沸騰時,整個容器中水溫相同,水內部不停的汽化,產生大量的水蒸氣進入氣泡,氣泡變大.
乙圖氣泡上升時越來越小,是因為水沸騰之前,水下層的溫度高於上層的水溫,氣泡上升過程中,氣泡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水,氣泡變小.
(3)讀圖3可以看出,在同樣加熱的情況下,b的升溫較慢,其原因應該是水的質量多於a的緣故;由於水的沸點恰好是100℃,所以此時液面上方的氣壓等於1個標准大氣壓;
(4)據實際情況可知,為了減少從開始加熱到沸騰所用的時間,可以用熱水做實驗,也可以給燒杯加蓋,也可以減少水的質量;
故答案為:(1)水銀;(2)外焰;甲;(3)a;等於;(4)用熱水做實驗;給燒杯加蓋.

閱讀全文

與一種支持物理實驗的變溫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注油壓力軸承怎麼樣 瀏覽:612
防雷設備器材有哪些 瀏覽:710
裁縫定製店設備要哪些 瀏覽:56
烘焙店設備哪個牌子性價比高 瀏覽:937
保時捷卡宴前門儀表什麼作用 瀏覽:643
魅族手機的工具箱在哪裡 瀏覽:137
總回為什麼不能設電氣設備 瀏覽:579
揚光初中物理實驗器材怎麼樣 瀏覽:892
ABB機械手臂安全防護裝置包括 瀏覽:987
黑石鑄造廠選門怎麼不被擊飛 瀏覽:31
機械傷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瀏覽:59
新速騰副儀表如何拆卸 瀏覽:196
雙炮筒儀表盤說明什麼 瀏覽:802
最早的老年機以什麼為製冷劑 瀏覽:632
舟山儀器檢測校準找什麼機構 瀏覽:143
儀表盤精度怎麼翻譯 瀏覽:470
浙江省永嘉縣不銹鋼閥門廠 瀏覽:97
廈門稱重設備哪個好 瀏覽:373
預作用系統末端有什麼閥門 瀏覽:65
河南滎陽閥門廠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