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帶氏傳送裝置設計

帶氏傳送裝置設計

發布時間:2024-11-24 01:58:11

㈠ 納氏泵主要應用於哪種場合

納氏泵主要是為抽吸或加壓乾燥的氯氣、氯化氫氣等氣體而設計的。
採用98%的濃硫酸作循環介質,廣泛用於農葯、樹脂、石油化工、電解化工等氯鹼行業。
如果選用水做介質,還可以用來抽吸氫氣、氮氣、乙炔、乙烯等多種化工氣體,它還可以作為自動控制系統的空壓裝置使用。

㈡ 設計題目: 設計用於帶式運輸機上的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 。

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傳動裝置分析設計

一、 課程設計的目的
1、通過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綜合運用機械設計課程和其它有關選修課程的理論和生產實際知識去
分析和解決機械設計問題,並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地鞏固、深化和發展。
2、學習機械設計的一般方法。通過設計培養正確的設計思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行機械設計基本技能的訓練,如計算、繪圖、查閱設計資料和手冊,熟悉標准和規范。
二、 已知條件
1、展開式一級齒輪減速器產品。
3、動力來源:電壓為380V的三相交流電源。
4、原始數據 在任務書上。
5、使用期:10年,每年按365天計。
三、 工作要求
1、畫減速器裝配圖一張(A0圖紙);
2、零件工作圖二張(傳動零件、軸、等等);
3、對傳動系統進行結構分析、運動分析並確定電動機型號、工作能力分析;
4、對傳動系統進行精度分析,合理確定並標注配合與公差;
5、設計說明書一份。
四、 結題項目
1、檢驗減速能否正常運轉。
2、每人一套設計零件草圖。
3、減速器裝配圖:A0;每人1張。
4、零件工作圖:A3;每人2張、齒輪和軸各1張。
5、課題說明書:每人1份。
五、 完成時間 共4周
參考資料
【1】、《機械設計》張策 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2】、《機械設計課程設計》 陸玉 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3】、《機械制圖》劉小年 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4】、《課程設計圖冊》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計 算 及 說 明 結 果
一、 減速器結構分析
分析傳動系統的工作情況
1、傳動系統的作用:
作用:介於機械中原動機與工作機之間,主要將原動機的運動和動力傳給工作機,在此起減速作用,並協調二者的轉速和轉矩。
2、傳動方案的特點:
特點:結構簡單、效率高、容易製造、使用壽命長、維護方便。由於電動機、減速器與滾筒並列,導致橫向尺寸較大,機器不緊湊。但齒輪的位置不對稱,高速級齒輪布置在遠離轉矩輸入端,可使軸在轉矩作用下產生的扭轉變形和軸在彎矩作用下產生的彎曲變形部分地抵消,以減緩沿齒寬載荷分布有均勻的現象。
3、電機和工作機的安裝位置:
電機安裝在遠離高速軸齒輪的一端;
工作機安裝在遠離低速軸齒輪的一端。

圖一:(傳動裝置總體設計圖)
初步確定傳動系統總體方案如:傳動裝置總體設計圖所示。

計 算 及 說 明 結 果
二、 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
(一)、選擇電動機
1、選擇電動機系列
按工作要求及工作條件,選用三相非同步電動機,封閉式扇式結構,即:電壓為380V Y系列的三相交流電源電動機。
2、選電動機功率
(1)、傳動滾筒所需有效功率

(2)、傳動裝置總效率

(3)、所需電動機功率

3、確定電動機轉速

型 號 Y160L-4 Y180L-4 Y200L-8 Y160MZ-2
額定功率KW 15 15 15 15
電機滿載荷 轉速 轉/分 1460 970 730 293
滾筒轉速 轉/分 38.2 38.2 38.2 38.2
總傳動比 39.20 25.39 19.11 76.72

2 2 2 2
..............................................................
三、 裝配圖設計
(一)、裝配圖的作用
作用:裝配圖表明減速器各零件的結構及其裝配關系,表明減速器整體結構,所有零件的形狀和尺寸,相關零件間的聯接性質及減速器的工作原理,是減速器裝配、調試、維護等的技術依據,表明減速器各零件的裝配和拆卸的可能性、次序及減速器的調整和使用方法。
(二)、減速器裝配圖的繪制
1、裝備圖的總體規劃:
(1)、視圖布局:
①、選擇3個基本視圖,結合必要的剖視、剖面和局部視圖加以補充。
②、選擇俯視圖作為基本視圖,主視和左視圖表達減速器外形,將減速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裝配關系集中反映在一個基本視圖上。
布置視圖時應注意:
a、整個圖面應勻稱美觀,並在右下方預留減速器技術特性表、技術要求、標題欄和零件明細表的位置。
b、各視圖之間應留適當的尺寸標注和零件序號標注的位置。
(2)、尺寸的標註:
①、特性尺寸:用於表明減速器的性能、規格和特徵。如傳動零件的中心距及其極限偏差等。
②、配合尺寸:減速器中有配合要求的零件應標注配合尺寸。如:軸承與軸、軸承外圈與機座、軸與齒輪的配合、聯軸器與軸等應標注公稱尺寸、配合性質及精度等級。查文獻【2】P121
③、外形尺寸:減速器的最大長、寬、高外形尺寸表明裝配圖中整體所佔空間。
④、安裝尺寸:減速器箱體底面的長與寬、地腳螺栓的位置、間距及其通孔直徑、外伸軸端的直徑、配合長度及中心高等。

計 算 及 說 明 結 果
(3)、標題欄、序號和明細表:
①、說明機器或部件的名稱、數量、比例、材料、標准規格、標准代號、圖號以及設計者姓名等內容。查GB10609.1-1989和GB10609.2-1989標題欄和明細表的格式
②、裝備圖中每個零件都應編寫序號,並在標題欄的上方用明細表來說明。
(4)、技術特性表和技術要求:
①、技術特性表說明減速器的主要性能參數、精度等級、表的格式可查文獻【2】例題,布置在裝配圖右下方空白處。
②、技術要求包括減速器裝配前、滾動軸承游隙、傳動接觸斑點、嚙合側隙、箱體與箱蓋接合、減速器的潤滑、試驗、包裝運輸要求。
2、繪制過程:
(1)、畫三視圖:
①、繪制裝配圖時注意問題:
a先畫中心線,然後由中心向外依次畫出軸、傳動零件、軸承、箱體及其附件。
b、先畫輪廓,後畫細節,先用淡線最後加深。
c、3個視圖中以俯視圖作基本視圖為主。
d、剖視圖的剖面線間距應與零件的大小相協調,相鄰零件剖面線盡可能取不同。
e、對零件剖面寬度 的剖視圖,剖面允許塗黑表示。
f、同一零件在各視圖上的剖面線方向和間距要一致。
②、軸系的固定:
a、軸向固定:滾動軸承採用軸肩和悶蓋或透蓋,軸套作軸向固定;齒輪同樣。
b、周向固定:滾動軸承採用內圈與軸的過渡配合,齒輪與軸除採用過盈配合還採用圓頭普通平鍵。可查文獻【2】P85
(2)、潤滑與密封
①、潤滑:
齒輪採用浸油潤滑。當齒輪圓周速度 時,圓柱齒輪浸入油的深度約一個齒高,三分之一齒輪半徑,大齒輪的齒頂到油底面的距離≥30~60mm。軸承潤滑採用潤滑脂,潤滑脂的加入量為軸承空隙體積的

計 算 及 說 明 結 果
採用稠度較小潤滑脂。
②、密封:
防止外界的灰塵、水分等侵入軸承,並阻止潤滑劑的漏失。可參考文獻【2】P111。
(3)、減速器的箱體和附件:
①、箱體:用來支持旋轉軸和軸上零件,並為軸上傳動零件提供封閉工作空間,防止外界灰砂侵入和潤滑逸出,並起油箱作用,保證傳動零件嚙合過程良好的潤滑。
②、附件:
包括窺視孔及窺視孔蓋、通氣器、軸承蓋、定位銷、啟箱螺釘、油標、放油孔及放油螺塞、起吊裝置。
3、完成裝配圖:
(1)、標注尺寸:可參考文獻【2】P147,標注尺寸反映其的特性、配合、外形、安裝尺寸。
(2)、零件編號(序號):由重要零件,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編號,並對齊。
(3)、技術要求:參考文獻【2】P147
(4)、審圖
(5)、加深
四、零件圖設計
(一)、零件圖的作用:
作用:
1、反映設計者的意圖,是設計、生產部門組織設計、生產的重要技術文件。
2、表達機器或部件運載零件的要求,是製造和檢驗零件的依據。
(二)、零件圖的內容及繪制:
1、選擇和布置視圖:
(1)、軸:採用主視圖和剖視圖。主視圖按軸線水平布置,再在鍵槽處的剖面視圖。
(2)、齒輪:採用主視圖和側視圖。主視圖按軸線水平布置(全剖),反映基本形狀;側視圖反映輪廓、輻板、鍵槽等。

計 算 及 說 明 結 果
2、合理標注尺寸及偏差:
(1)、軸:參考文獻【4】,徑向尺寸以軸線為基準標注,有配合處徑向尺寸應標尺寸偏差;軸向尺寸以軸孔配合端面及軸端面為基準,反映加工要求,不允許出現封閉尺寸鏈。
(2)、齒輪:參考文獻【3】:徑向尺寸以軸線為基準,軸孔、齒頂圓應標相應的尺寸偏差;軸向尺寸以端面為基準,鍵槽尺寸應相應標出尺寸偏差。
3、合理標注形狀和位置公差;
4、合理標注表面粗糙度;
5、技術要求;
7、標題欄:參考文獻【2】
五、設計小結
這次關於帶式運輸機上的兩級展開式圓柱斜齒輪減速器的課程設計是我們真正理論聯系實際、深入了解設計概念和設計過程的實踐考驗,對於提高我們機械設計的綜合素質大有用處。通過三個星期的設計實踐,使我對機械設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為我們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機械設計是機械工業的基礎,是一門綜合性相當強的技術課程,它融《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公差與配合》、《CAD實用軟體》、《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手冊》等於一體。
2、 這次的課程設計,對於培養我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設計思想;訓練綜合運用機械設計和有關先修課程的理論,結合生產實際反系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鞏固、加深和擴展有關機械設計方面的知識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3、 在這次的課程設計過程中,綜合運用先修課程中所學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結合各個教學實踐環節進行機械課程的設計,一方面,逐步提高了我們的理論水平、構思能力、工程洞察力和判斷力,特別是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我們以後對專業產品和設備的設計打下了寬廣而堅實的基礎。
4、 本次設計得到了指導老師的細心幫助和支持。衷心的感謝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5、 設計中還存在不少錯誤和缺點,需要繼續努力學習和掌握有關機械設計的知識,繼續培養設計習慣和思維從而提高設計實踐操作能力。

由於版面有限,,不能粘貼太多信息,,如果需要可留郵箱,包括裝配圖、零件CAD圖,說明書,,全套模板發給你。。。。。。。。。。。。。採納後既發,記得留郵箱!!!!

㈢ 反應釜是什麼

反應釜的廣義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學反應的容器,通過對容器的結構設計與參數配回置,實現工藝要求的加答熱、蒸發、冷卻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

反應釜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橡膠、農葯、染料、醫葯、食品,用來完成硫化、硝化、氫化、烴化、聚合、縮合等工藝過程的壓力容器,

例如反應器、反應鍋、分解鍋、聚合釜等;材質一般有碳錳鋼、不銹鋼、鋯、鎳基(哈氏、蒙乃爾、因康鎳)合金及其它復合材料。

(3)帶氏傳送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反應釜主要由釜體、釜蓋、傳動裝置、攪拌器、密封裝置等組成:

1、反應釜的殼體。 殼體由圓形筒體,上蓋、下封頭構成。上蓋與筒體聯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蓋子與筒體直接焊死構成一個整體;另一種形式是考慮拆卸方便,可用法蘭聯接。上蓋開有人孔、手孔和工藝接管等。

2、反應釜的攪拌裝置 在反應釜中,為加快反應速度、加強混合及強化傳質或傳熱效果等,反應釜一般都裝有攪拌裝置。它由攪拌器和攪拌軸組成,用聯軸器與傳動裝置連成一體。

3、反應釜的密封裝置 在反應釜中使用的密封裝置為動密封結構,主要有填料密封和機械密封兩種。

㈣ 什麼是「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實驗裝置。(即「人造太陽」)」謝謝

幾乎完美的能源 人造太陽:難度超乎想像(圖)

進入3月,全球數千名從事核聚變研究的物理學家都在等待一份來自安徽合肥的實驗報告。他們希望中國同行帶來好消息,從而增強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投入ITER(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建設的信心。

這個實驗,是對一個類似ITER核心裝置的大型設備進行聯合調試,以確定其是否能正常運轉。在實驗所在地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它被稱為「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英文縮寫為EAST)」。

50年來,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並把產生的驚人能量穩定地輸送到電站,一直是人類未能實現的夢想。但一些物理學家相信,這一天肯定會來臨。他們希望通過ITER計劃向持懷疑態度的政治家和科學家證明,核聚變是一種可行的能源來源。

正因為如此,EAST實驗似乎「根本承擔不起失敗」,這讓聚集在合肥的100名核聚變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深感壓力。

幾乎完美的能源

核聚變是能源危機的終結者嗎?一些物理學家對此堅信不疑。

3月2日,一位負責給EAST降溫的工程師就認為,聚變能是今後能夠大規模甚至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惟一途徑。

「站在懸崖的邊緣,我們只能再造一個『太陽』,別無選擇。」他說。

100年前,愛因斯坦預見了在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依據他提出的質能方程E=mc2,核聚變的原理看上去極其簡單:兩個輕核在一定條件下聚合成一個較重核,但反應後質量有一定虧損,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貝特證實,一個氘原子核和一個氚原子核碰撞,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並釋放出一個中子和17.6兆電子伏特的能量。這個發現揭示了太陽「燃燒」的奧秘。

實際上,太陽上的聚變反應已經持續了50億年。在宇宙中的其他恆星上,也幾乎都在燃燒著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而氘在自然界中幾乎「取之不盡」。科學家初步估計,地球上的海水中蘊藏了大約40萬億噸氘。從1升海水裡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於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100億年。

在實驗室中,聚變反應的優點被不斷發現——它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的7倍,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來的聚變電站會始終處於次臨界安全運行狀態,一旦出現意外,反應會自動停止,不會發生像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泄漏事故。

1952年美國試爆了第一顆氫彈,促使科學家考慮如何控制核聚變反應在瞬間爆發的毀滅性能量,「人造太陽」之夢由此而始。

此後,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機和溫室效應步步逼近,獲取新型能源已經變得十分迫切。雖然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斷地被開發利用,但很難想像,它們能夠完全替代傳統能源。

超乎想像的難度

接下來的50年裡,再造「太陽」的難度超出了所有科學家的預計。

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William Dorland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感嘆,核聚變之所以進展緩慢,是因為「我們對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和紊亂性知之甚少」。

由於存在巨大的引力場,在太陽核心1500萬攝氏度、表面6000攝氏度的條件下均可輕松進行聚變反應。如果不需要控制能量輸出,在地面製造核聚變也不是棘手的難題:氫彈就是把原子彈當「火柴」,來「點燃煤球」。

但要實現可控,過程則極為艱難。

科學家首先要把反應燃料加熱到10萬攝氏度,成為等離子體,即電子獲得一定的能量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原子核能夠完全裸露出來,為碰撞做准備。然後他們要把這些等離子體繼續加熱到上億度,使原子核擁有足夠的動能克服庫侖斥力,聚合在一起。

為了避免在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等離子體的密度必須維持在合適的水平。

做到了這一步,還沒有真正實現可控。這些上億度的等離子體,還必須在足夠長的時間里「老實地呆在容器里」,使聚變反應穩定持續地進行,「不能以每秒超過1000公里的速度亂跑,也不能碰到容器的內壁」。

一個難題是,用什麼來裝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

前蘇聯科學家塔姆和薩哈羅夫提出磁約束的概念,期望用「無形的河床來約束河水」———環行磁場。在磁場中,帶正電的原子核會沿著磁力線做螺旋式運動。此外,高功率的激光束也被用來充當「魔瓶」。

盡管科學家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障礙,但距離「太陽」的光芒依然遙遠。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邱勵儉說,要讓「魔瓶」亮起來,必須同時解決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溫、超低溫等極限環境,牽涉真空、磁場、控制、等離子體、原子核等諸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難題。

而這「需要全世界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合作,需要數國財力的共同支持」。

樂觀的估計

於是,ITER計劃應運而生。

1985年11月,美國和前蘇聯倡議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由美國、前蘇聯、日本和歐洲共同體四方參與,建設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第一個設計方案是於2010年建成一個實驗堆,實現1500兆瓦功率輸出,造價約需100億美元。

這個雄心勃勃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自出生之日便命途多舛。

由於當時的石油價格僅10多美元一桶,能源危機並未顯現,加上前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退出,這個方案以及隨後「縮小版」的新方案一度擱淺。

ITER的推遲,為中國、韓國和印度等國家提供了一個「呼吸的空間」。我國在2002年表示有興趣參加ITER計劃,並在2003年成為ITER談判過程中的正式成員。

中國ITER專家委員會的一位委員說,因為對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國才不惜血本加入ITER。根據合同,中國要承擔整個項目100億美元中10%,投入可謂史無前例。

隨後,美國宣布重返ITER,韓國和印度也先後加入。2005年6月28日,在一片爭吵聲中,ITER的建設地點最終落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

政治角逐結束,科學家們走向前台,他們期望這個地球上最昂貴的科學設備能帶來新能源的曙光。「畢竟,我們有了場地,可以做實驗了。」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Gerald Navratil說。

但是,ITER只是一個實驗堆,離發電依然十分遙遠。如果獲得成功,它的下一步是建造商業示範堆,目的是驗證商業可行性;最後還要建造商業運行堆,以驗證經濟可行性。

「完成這些過程可能還需要50年。」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強調。他樂觀地估計,「人造太陽」的出現,不會超過100年。

東方的曙光

在2005年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英國原子能研究部門的物理學家David Ward打了一個賭。「我願意和你賭100美元,別的核聚變裝置會比ITER更先開始工作。」他說,「在歐洲,我們對聚變反應的前景很樂觀。」

位於中國合肥的EAST就有可能是這樣一個裝置。

3月7日,EAST進入降溫實驗的第18天,邱勵儉在工程日誌上記下了一個數字。他說,在這個數字的低溫下,EAST的超導線圈進入超導態,此次實驗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已經達到。

他們計劃在今年7月份前後進行首次放電實驗。

1954年,前蘇聯設計成功托卡馬克(意為環行真空磁線圈)裝置。此後,全世界建造了上百個托卡馬克裝置。其中,歐洲聯合環(JET)在1991年11月將氘氚混合燃料加熱到了3億攝氏度,獲得1分鍾的等離子體放電。

但是在強電流作用下,常規托卡馬克的磁線圈同樣會發熱。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將超導技術成功應用於磁線圈,建成超導托卡馬克。

邱勵儉介紹,目前世界上的超導托卡馬克,只有法國的Tore-Supra和中國的HT-7能正常運行。

HT-7是前蘇聯贈送給中國的一套實驗裝置,經過中國科學家的改進,它在2005年12月14日獲得了1000萬攝氏度、持續306秒的等離子體放電。這個結果,離法國的Tore-Supra只有一步之遙。

幾年前,中科院等粒子體物理研究的專家們開始設計更先進的EAST,這是一個高5米、內直徑7.62米、重達400多噸的龐然大物。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它與ITER的核心裝置非常接近。專家們為此花費了6年時間,前後投入經費達3億元人民幣。

「一旦它運行成功,能夠為未來降低ITER的風險提供十分寶貴的經驗。」李建剛說。

http://news3.xinhuanet.com/st/2006-03/10/content_4283992.htm

㈤ 有三個S-G裝置設三個裝置沿j軸依次放置

截至2006年5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50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

我國發射衛星狀況發展回顧

自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衛星研製水平和製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開發研製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一顆顆中國衛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50多顆衛星,其中,科學技術實驗衛星9顆,返回式遙感衛星17顆,通信廣播衛星9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國外衛星10顆。這些衛星的成功升空,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使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實驗衛星

在我國發射的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中,前8顆是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的,最後一顆是從西昌發射中心發射的。9顆衛星中,「東方紅一號」和「實踐一號」兩顆衛星是用「長征一號」火箭運載升空的。「技術實驗衛星一號」、「技術實驗衛星二號」和「技術實驗衛星三號」這3顆衛星是由「風暴一號」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接著,「風暴一號」還將另外三顆實驗衛星,即「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採用一箭三星的辦法,一舉發射成功。第9顆衛星為「實踐四號」,它是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上太空的一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這9顆衛星不但在太空運行正常,而且為我國衛星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空間物理探測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1965年下半年起,經過4年多的研製,於1970年初完成了衛星的總裝測試和各種空間環境試驗。為了讓全世界人們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衛星在太空的邀游英姿和聽到它發出的宏亮聲音,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入軌後,末級火箭將跟著衛星在空間上運行,還特意在本級火箭上加上「觀測裙」,以提高火箭的亮度;同時,在衛星的殼體內裝有《東方紅》樂曲發生器和轉播系統。為了發射這顆衛星,還專門研製了「長征一號」三級運載火箭,衛星發射場也是在原導彈發射試驗場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還在全國各地新建了不少地面觀測台站。所有這一切,雖然事先都作過論證和進行過必要的試驗,但最後是否成功,還有待4月24日的飛行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驗證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和測控網各大系統的有效性和協調性。衛星入軌後,衛星上各個系統都工作正常,實現了「看得見,聽得到,抓得著」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實驗衛星首次取得的重大成就。

1994年2月9日,我國的第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實踐四號」搭載「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的研製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實踐四號」空間探測衛星的主要探測目的是測量近地空間的帶電粒子環境,研究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根據太空帶電粒子的分布場情況,衛星選擇了一條近地點高200公里,遠地點高36000公里、傾角28度的較理想的運行軌道。在近地點,衛星處於輻射帶邊線以下,隨著衛星向高軌道方向運行,衛星將進入輻射帶並穿越輻射最強的區域,最後到達輻射帶外邊緣以外地區。這樣,衛星大約每天有兩次機會能測到輻射帶沿高度分布的一個完整剖面。為了達到預定的探測目的,衛星上共配備了高能電子探測器、高能質子和重離子探測器、等離子體探測器、電位監視器和單粒子事件探測器等5項計6台探測儀器。由於配備的儀器考慮比較周到,可使探測的帶電粒子成份比較完整,除電子、質子外,還有重離子;探測的能量也比較寬,幾乎覆蓋了對航天器有影響的所有能量范圍;在探測空間環境帶電粒子參數的同時,還能監視環境對衛星的效應。

「實踐四號」的發射成功,不僅為太空帶電粒子和航天器相互作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可相互印證的第一手數據。而且使我們對充滿於太空中的帶電粒子所組成的「輻射帶」、「電離層」、「等離子層」和「太陽風」等以及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為最終達到減輕和消除它們對航天器的損傷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返回式遙感衛星

我國已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都是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的近地軌道衛星。70年代的3顆衛星是用「長征二號」火箭運載升空的;80年代的8顆和90年代的第12,14顆是用「長征二號丙」火箭送上太空的;90年代的第13,16,17等3顆衛星則是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依次發射成功的。這16顆衛星均成功地返回降落在四川預定的落區。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6年11月4日返回大地的這3顆衛星屬於我國第二代返回式衛星,衛星上所載的新型遙感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解析度達到幾米,遙感圖像清晰,標記齊全,信息量為第一代返回式衛星的13倍。唯一比較遺憾的是,1993年10月8日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的第15顆衛星未按預定計劃返回祖國懷抱,它在茫茫太空不知所措地游盪了三年半後,於1996年3月12日墜落於大西洋南部海域。

由於我國發展應用衛星,首要目的是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為戰略方針服務,研製返回式衛星,掌握回收技術,成為我國優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早在60年代,黨中央就原則批准把返回式偵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在研製第一顆衛星的同時,就把偵察衛星所需的光學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特種膠卷、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列入了預先研究計劃。70年代初,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後,中央領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年代,對這顆衛星的研製給予了特別關注。1975年11月15日,這顆返回式衛星及「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陣地測試工作,隨即轉運發射陣地。11月26日按時發射,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公里,遠地點高度483公里,軌道傾角63度,不僅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而且衛星在太空運行47圈後,又按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使我國初次嘗試了衛星發射升空後又順利返回地面的喜悅。1976年12月,在粉碎「四人幫」的大喜日子裡,我國又一顆經過改進設計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完成發射、偵察和回收任務。1978年1月,我國再一次進行了一次返回式衛星的發射,3天之後,返回。

1982年9月9日,我國新研製的實用型返回式衛星獲得成功。從此,返回式衛星進入了更加實用化的階段。在整個80年代,一共發射了8顆衛星,每次都獲得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真正掌握返回式衛星研製和發射技術的國家之一。不僅創造了100%發射成功的歷史記錄;而且返回式衛星的質量、水平也逐年增高。隨著航天市場商業化的進程加快,從1987年的8月起,我國返回式衛星作為微動試驗平台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先後承擔了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家的搭載試驗,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1994年7月3日我國發射的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效巨大,我國專家在衛星上試驗了一種「全姿態捕獲新技術」,獲得了使衛星在任何姿態下都能恢復正常運行的圓滿效果。更令人難忘的是,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時20分,我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沉寂了兩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托起第17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衛星按預定軌道在繞地球飛行239圈,旅行15天後。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准確地於四川省的蜀中地區「下凡」。這顆衛星不僅創造了在太空邀游15天的新記錄,而且共進行了17類搭載試驗,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在17類搭載物中,有中國科學院搭載的一個重10千克的多功能生物培養箱,箱中分裝著許多實驗器,其中還特意放置了一隻用於進行心肌觀察和失重狀態下病理反應實驗的不足一個雞蛋大的小烏龜。生物箱中另一項實驗是細胞學中的神經細胞元生長發育實驗,神經元取自一隻剛到這個世界的幼鼠的腦細胞。生物箱中還搭載著兩種植物:一種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石雕柏(俗稱蘆筍);另一種是已長到1~2厘米高的蘿卜苗。這兩種植物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其空間的變異機理及微重力下的其它反應。此外,還利用生物箱進行了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的實驗。

在17類搭載實驗中,空間育種雖是一項例行實驗,但很引人注目。因為1978年以來,我國在返回式衛星中相繼多次搭載過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中葯類計400多個品種的種子,經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個單位參與的地面試駿,證明利用太空持殊環境對種子進行處理,再返回地面選育、試種,均取得良好效果,開拓了一條科學育種的新途徑。

第17顆返回式衛星還肩負有諸如國土普查、資源探測、地質地震調查、農村水利建設、城市規劃和科學試驗等多項任務。不僅試驗了新型電子技術,還完成了6項具有可控溫場的材料試驗,其中,有一項是金屬材料在空間加溫到攝氏970度後熔化、觀察其在微重力下的重新凝固現象,獲得了很滿意的結果。在搭載中,還進行了多項材料實驗和鋰電池的空間試驗等。作為衛星研製單位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不錯過這次機會,利用衛星搭載實驗,對高動態GPS自主導航定位系統進行了研究,以及在太空對光碟進行了首次應用試驗,碩果累累。

但最激動人心的是在這顆衛星的回收艙里還放有兩件最珍貴的物品,一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另一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在舉世矚目的「九七」香港回歸前夕,利用第17顆衛星,實現「五星·紫荊翔太空」,表達了「航天人」對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拳拳之心。

通信廣播衛星

我國已升空的9顆通信廣播衛星中,前7顆都是用「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除第一顆「試驗衛星一號」和第7顆「實用通信衛星五號」未能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之外,另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以及「實用通信衛星一號」、「實用通信衛星二號」、「實用通信衛星三號」、「實用通信衛星四號」等5顆衛星都按預定計劃依次進入赤道上空的3.6萬公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並分別定點於東經125度、103度、87.5度、110·5度和98度的位置上。第8顆和第9顆都稱之為「東方紅三號」的通信衛星,是由「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運載升空的。可惜的是,1994年11月30日發射的第7顆,也就是「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的首次發射,由於衛星上的姿控發動機有泄漏現象,燃料提早耗盡,致使衛星未能在預定位置定點。

由於以衛星為中繼站的現代衛星通信技術通常工作在微波頻段,通信容量大,通信方式既不易受電離層、對流層和氣象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山川、河流、海洋、沙漠等地理條件的限制,衛星通信還具有傳輸距離遠、傳輸質量高、遠距離通信價格便宜和可實現多址連接等優點,所以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通信部門就迫切希望自己的試驗通信衛星能早日問世,以改變我國通信技術落後的狀態,為此,我國早在1970年6月,即開展了對通信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獨立自主研究。

1975年6月後,國家成立衛星通信工程領導小組,並在領導小組之下成立了技術協調組,負責整個工程大總體的技術協調。經過1976年的大總體方案設計和總體協調,確立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具體方案。1977年初,衛星各分系統的方案性樣機研製出來後,即向國際電訊聯盟提供了有關資料。同年3月8日,國際電聯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國衛星通信工程計劃,並相繼有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與我國進行了協調。為了加快工程進展步伐,1977年9月,該工程被列為航天戰線三大重點任務之一。衛星的研製開始出現揚鞭催馬的大好勢頭。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多年辛勤勞動和忘我戰斗,至1983年,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已臨近尾聲。

1984年3月28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運往發射陣地。4月8日傍晚,夜色開始籠罩大地,只見銀白色的運載火箭噴射著桔紅色的火龍漸漸從發射架上升,向天際飛去。19時40分,運載火箭三級准確入軌,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後,衛星按預定程序起旋至37轉/分。衛星在大橢圓轉移軌道上飛行良好。4月10日8時47分,地面發出遙控指令命令衛星的遠地點發動機點火,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從此,在茫茫宇宙上空.增添了一顆由中國人研製的一顆新星,即「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衛星直徑2.1米,總高3·1米,重461公斤;衛星上裝有2台轉發器,使用C波段開展電話、電視及廣播業務。從此,使我國通信廣播衛星的研製及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於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又成功地發射了5顆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幾年的運行證明,衛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並於1986年開始,利用自己研製的通信衛星,首批開通了北京、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等城市的衛星通信。隨後,又為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多套節目、電視教育和雲南、貴州、新疆等省的一些地方電視台節目提供服務,大大提高!

了全國的電視覆蓋率。此外,還開通了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的對外廣播,並為郵電、水利、金融等部門提供了數字、圖片、文字傳真和數據報表傳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為提高國民經濟建設效益的「倍增器」。

值得一提的是,從理論上講,雖然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頻段衛星軌道位置有120個之多,但就某一個國家而言,真正可利用的位置卻十分有限。我國准備佔用和已經佔用的位置也僅有東經100度附近的可數的幾個。其中,東經110.5度這一軌道位置,我國與日本已發生過爭議,盡管這個位置早已為我國的「東方紅二號甲」衛星使用過。另外,專家們認為,曾為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佔用的125度這一位置對我國特別重要,因為定點於這個位置的衛星,其波束覆蓋我國全部領土,特別是對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更能接收到十分良好的信號。但按照國際電聯的有關規定,我國對東經125度位置的使用權將因我國第一顆試驗衛星即將「壽終正寢」於1997年11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如果我國不發射新的通信衛星去佔用,將產生兩種很不利的結局:要麼花巨額外匯去購買或租用一顆非國產衛星去占據這一位置;要麼拱手交出,坐視別國去搶占這一位置。在這種無形的電波之戰日趨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我國經過10年嘔心瀝血研製的「東方紅三號」國內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紅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准確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東方紅三號」衛星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其中6個中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視傳輸、18個低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話、電報、傳真、數傳等通信業務。它可連續向全國同時傳輸6路彩色電視節目和8100路電話,壽命8年,可滿足2000年前後全國各地收轉電視和廣播以及通信的要求。該衛星為箱形星體結構,由結構、電源、熱控、測控、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及通信等7個分系統組成。太陽電池陣為定向帆板結構,翼的最大跨度達18.1米,最大高度為5.71米,全星採用比較先進的模塊化的總體構形方案。所以「東方紅三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已得到飛速發展,為我國擠進競爭激烈的通信衛星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氣象衛星

了解、掌握氣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的生產、交通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都十分密切,並日趨重要。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象變化萬千,由於交通不便,過去主要靠建在各地的為數有限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測出當地的風速、氣溫、氣壓、降雨量、日照和溫度等氣象六要素,然後將這些數據用有線和無線通信手段集中到氣象中心(局)進行綜合分析,做出預報。但由於受到海洋、沙漠、高原、高山、海島的影響,在相當大的國土上無法觀測天氣情況,每次集中到氣象中心的數據有限,集中和分析、處理數據的手段又比較落後,很難及時准確地向全國各地預報台風、暴雨、寒流和高溫的來臨,往往由於防患措施跟不上而造成不應有的生命財產損失。

自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後,衛星居高臨下,能鳥瞰世界各地,每隔半小時就可以獲得一次將近一億平方公裡面積的雲圖資料,不僅可以晝夜不停地測出和提供大面積的溫度、濕度、壓力、風力等定量的遙感氣象資料,而且這種觀測不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國界、時空的限制。氣象衛星這種用常規氣象觀測方法不能比擬的優越性顯露出來後,我國氣象工作者對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的呼聲日益高漲,並得到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正式列入了國家計劃。

我國研製的第一顆氣象衛星為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氣象資料,並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台站發送氣象信息。同時也獲取海洋資料,為海洋部門服務。「風雲一號」衛星本體是1.4米XI.4米XI.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帆板展開後衛星總長達8.6米。衛星運行在高度為901公里、傾角99度、周期102分鍾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每天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結構上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採用了長壽命的三軸姿態控制系統,使衛星上的兩台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可達3000公里)能始終對准地球,對地指向精度小於1.0度,星下點解析度達1.l公里。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從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風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從發回的氣象信息看,專家們認為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及時准確。

繼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發射成功之後,1990年9月3日,我國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一顆氣象衛星。因這顆衛星的結構、軌道和功能,與第一顆衛星基本相近,故稱之為「風雲一號乙」氣象衛星。當衛星飛臨我國上空時,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一馬當先,向北京傳送了第一幅反映前蘇聯亞洲地區的衛星雲圖資料,人們興奮地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看到不僅有可見光雲圖,又新添了紅外雲圖,雲層、湖泊、河流和山巒清晰可辨,完全可與先進國家的衛星雲圖相媲美。

繼「風雲一號」之後,我國於1987年即著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工作。作為一顆新型氣象衛星,其結構、性能與「風雲一號」都有較大差別。它的外形為直徑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表面粘貼有近2000個太陽能電池片,使用壽命約為3年。由於該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S波段數傳和雲圖等兩個波段的轉發器,UHF波段數據收集和天氣圖廣播轉發器指標達到國內通道100個,國際通道33個;等效全輻射功率又分為原始主圖、展寬雲圖和天氣圖等三種情況,功能比較齊全,需要解決一系列工程難題。

1994年初,衛星在測試中發生故障後,作為該項任務的承製單位對衛星諸多方面進行了質量攻關,並通過和各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大力協同,嚴把質量關,終於使這顆凝聚著我國航天戰線全體人員10年心血的新星有了可靠的質量保證。

1997年6月10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地將「風雲二號」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於6月17日最終定位於東經105度離地球赤道3.6萬公里的高空。由於「風雲二號」比「風雲一號」視野更為廣闊,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它投入業務運行後,將為廣大用戶提供展寬數字圖像、天氣圖傳真以及各種經過處理的氣象產品,並將在自然災害監測和氣候變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繼1988年和1990年相繼發射兩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1997年又成功地將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送上預定軌道,並且已發回清晰雲圖,可以連續監測天氣變化情況,這標志著我國氣象衛星研製和發射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從此,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和對衛星資源的應用能力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承攬國際商業衛星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負責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工作的決策者,於1984年開始考慮中國航天如何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

1985年5月,我國以參加日內瓦國際空間商業會議為契機,組成了一個4人代表團出席會議。當代表團團長在會上向世界航天界的各國代表作了《中國為世界提供發射服務可能性》的報告時,人們的臉上頓時充滿驚訝的表情,緊接著就是會場秩序的一陣騷動和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第二天,一份法文報紙登出一條問號加驚嘆號的消息,標題竟是:「羽毛未豐的中國航天技術要參加國際競爭!?」

這就是中國航天准備走向世界放出的第一個試探性氣球。為了使國際上更多的廠商能了解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同年6月,中國又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航天技術展覽會。由於經過精心准備,中國航天技術展這次卻大顯風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緊接著,1985年10月26日,我國以航天部的名義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敞開了數十年緊閉的大門,決定在世界航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也許是天公有意作美,當我國向世界宣布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消息後僅三個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爆炸,機毀人亡;不久,美國為了填補因太空梭停止營業而留下的運載工具空白,趕緊研製的「大力神」和「德爾它」運載火箭也相繼失事。而歐空局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也發射失敗。這時,急不可耐的西方各大衛星公司,開始把眼光投向中國,從而為我國進入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得機會。

1986年1月,中國同瑞典國家空間公司正式簽訂協議,用中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該公司搭載發射一顆郵政衛星。這是我國與國外最早接觸、簽署的一份正式發射衛星的協議。

1987年的8、9月間,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兩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在8月份發射的那顆衛星上,搭載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實驗裝置;這是我國首次實現用航天技術向國外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市場的一個標志。

1988年9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從此,這個深山峽谷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旅遊者和參觀者絡繹不絕,接洽衛星發射任務的客戶也接踵而至。1990年4月7日,由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承包,我國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定點於東經105·5度的赤道上空,這顆由美國製造的衛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衛星中使用最廣,技術最成熟的一顆中小型衛星,工作壽命9·5年。「亞洲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我國發射國際商業衛星提供了經驗,同時也增添了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心。

為了履行1988年11月1日,中國和美國休斯頓公司使用中國「長征二號E」發射供澳大利亞使用的兩顆「HS-601」衛星(簡稱澳星)的正式合同,1992年8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用自己研製的大推力火箭,順利地將這顆重型的「澳賽特BI」通信衛星發射升空。當閃閃發亮並裝飾著美、澳、中三國國旗的乳白色的太空巨龍「長二捆」於14時凌晨7時多一點從發射台上徐徐升起,直沖九重雲霄時,為此而奮斗不懈的我國航天戰士,如釋重負,興高采烈,相互祝賀。1994年8月28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我國又用「長征二號E」將美國休斯公司為澳大利亞研製的「澳賽特B3」通信衛星一舉送入太空。「澳星」的多次發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擁有發射重型衛星的實力,無疑對我國承攬國際商業衛星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從1990年4月至1997年6月的10年間,我國分別承攬了10顆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任務。它們分別是瑞典的「弗利亞科」科學試驗衛星,亞洲衛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亞洲1號」、「亞洲2號」通信衛星,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的「亞太1號」、「亞太1號A」通信衛星,巴基斯坦的「巴達爾1」科學實驗衛星,澳大利亞的「澳賽特BI」、「澳賽特BZ」、「澳賽特B3」通信衛星以及美國的「艾科斯達1號」通信衛星。為了使我國航天技術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優質,高效、安全的服務參與世界競爭。近幾年來,我國對各個衛星發射場的設備、設施進行了現代化的更新改造,使發射的實時指揮更趨現代化,數據的採集處理能力明顯增強,指揮顯示更精確直觀,其綜合發射能力已成為國際第一流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正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衛星發射市場中主宰沉浮的命運,已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還有北斗系統4個衛星!

㈥ 模具設計時,在哪些情況下應考慮做鑲件、直頂鏟基的反鏟有什麼作用

1. 使用FUTABA標准模座結構組模座。

2. 使用正鋼或同規格標准模具零件、配件。

3. 所有導銷( PIN),襯套(BUSHING)必須在尾端有凸型。

4. 所有模具設計圖面紙張尺寸需統一使用全開規格尺寸,並等核准後,才開始製作。

5. 模具上成品部分加工時,應以成品圖中尺寸公差的半值來做為加工公差,不得使用
成品圖上之公差來加工。

6. 所有度量單位以英制為准,長度使用毫米,重量使用公斤,溫度使用攝氏(C)。

7. 壓力以英制PSI為單位,1PSI=1磅/平方英寸=14.2公斤/平方公分。

8. 確認模厚,夾模板行程,頂出行程。

9. 公母模四側面吊模孔位置,「A」「B」板每一相鄰兩側最少有一弔模孔,其他模板最少
有一側面有吊模孔。

10. 四支導銷中之任一支,必須做成偏心,即不與其他三支對稱,以防止公、母模反向
合模。

11. 列印鋼材規格及硬度於模仁底面。

12. 詳列材料表並標示材料與表面處理規格,並標示電熱器瓦數規格與電壓大小。

13. 列印,編號所有模具零件。

14. 模具兩側面,應與裝箱前以鐵條固定,以免模面分開。

15. 同一成品模穴超過一個穴時,應採用連續編號以便識別模穴。

16. 在模座上需有一弔模孔於模具重心位置,以避免吊模時模具傾斜,並確定螺紋與深
度足夠負荷模重。

17. 除模仁有大面積梯階靠破外,均應裝置模面鎖定塊(PARTING LINE LOCKS)。

18. 肋片深度超過5mm時,需於肋底部加逸氣銷或以鑲件製作,以利塑料充填。

19. 以銷子做平面靠破時,應將銷子頂端加長伸入鋼材內,避免銷子頂面壓損或變形。

20. 成品重要處,應稍預留尺寸,避免加工尺寸過大而導致補焊。

21. 模仁未經許可不準補焊。

22. 在特殊情況下以補焊修補模具時,應選用模具同材料做焊條,以免材質不同影響成
品之外觀及留下痕跡。

23. 各項裝配組立均應確實控制公差,不得有敲擊之痕跡留下。

24. 所有的模板除分模面外,其餘角落應倒角。

25. 使用電熱器之模具,均需附電路圖以便生產單位正確接線。

26. 模具需咬花處理時,拔模角度至少需要2度以上,咬花深度則每深0.001」需增加1度
拔模角,例如:深度為0.003」時需有5度拔模角度,咬花前模穴表面至少要以#300
砂紙打光。

27. 確認模穴,模座強度足夠。

28. 模具設計應符合成品圖面附註要求。

29. 提供所有不屬於標准規格零件詳細圖面。

30. 模仁表面經電鍍處理後,應加熱模仁至500F以1英寸厚度加熱1小時計算,以防止模
仁脆化。

31. 電鍍件之厚度及附著強度均需特別注意,不得在使用後有剝落的現象。

32. 美式塑膠機頂出桿位置圖,主料頭末端倒鉤設計,及三片模或使用剝料板模具其拉
桿設計須設計倒鉤請。

B.模具組立圖製作要點

[一]母模平面視圖需標示部分

1. 標示母模所有基本尺寸。

2. 標示模板、模仁、模仁穴尺寸,位置。

3. 標示固定螺絲,定位銷位置。

4. 標示夾模溝尺寸,位置。

5. 標示逸氣溝,模面實際接觸面尺寸,位置。

6. 標示斜銷,滑塊,油壓缸位置。

7. 標示水管迴路尺寸,位置。

8. 標示料溝,進膠口,熱射嘴位置,尺寸。

9. 標示模面固定塊尺寸。

10.盡量使用剖面表達需要部分使其更明確清楚。

11.模具四角撬模溝尺寸為45度X 6mm深。

[二]公模平面視圖需標示部分

1. 標示頂出系統所有基本尺寸。

2. 標示頂板長度與寬度尺寸。

3. 標示固定螺絲位置。

4. 標示底板上頂出孔尺寸,位置。

5. 標示頂出板上螺絲,定位銷位置。

6. 標示水管迴路尺寸,位置。

7. 標示夾模溝尺寸,位置。

8. 標示公模面頂針位置。

9. 標示模板,模仁,模仁穴尺寸,位置。

10.標示斜銷,滑塊,油壓缸尺寸,位置。

11.標示模面固定塊尺寸,位置。

12.標示頂出系統尺寸,位置。

13.標示進膠口尺寸,位置。

14.標示回位銷尺寸,位置。

15.頂板上吊模孔最小尺寸10mm-16X2孔。

16.盡可能使用50mm直徑公模支撐柱,如模具長度超過500mm時則使用70mm直徑支撐
柱,為使公模板預留應力,中間位置支撐柱高度應比其他位置支撐柱高0.05mm。

[三]剖面視圖部分

1. 標示模板厚度尺寸。

2. 標示水管迴路尺寸,位置。

3. 最小使用M12內六角螺絲或更大尺寸固定模板。

4. 模仁與模仁穴至少由分模面算起有12mm-20mm深度為緊配合。

5. 模仁應比模板高1mm(最小)-0.5mm(最大)。

6. 導銷長度最少比公模面最高點長20mm。

7. 視圖上需標示模具總長度,總寬度。

8. 圖面上應標示所有模仁,頂塊,斜銷,滑塊,油壓缸尺寸,位置。

C.料頭襯套(SPRUE BUSHING),定位銷(LOCATING RING)

1. 使用FUTABA或同規格尺寸料頭襯套,定位銷。

2. 標示料頭開口尺寸及20R球徑。

3. 定位環外徑為100mm直徑。

4. 料頭襯套長度以不超過75mm為宜,如A板厚度超過75mm,則需將料頭襯套陷入
模板內,盡量使料頭襯套長度在75mm以內。
5. 使用M6-20螺絲或直徑6mm定位銷固定料頭襯套。

D.料溝(RUNNER),進膠口(GATE)部分。

1. 盡可能使用圓型料溝。

2. 標示料溝,進膠口,料溝與進膠口間隙尺寸。

3. 隔料板( RUNNER BARS)需熱處理。

4. 在料溝末端應有冷料溝(COLD SLUGS)。

5. 明示成品何處進膠,以防止影響成品外觀與裝配困擾。

6. 採用小點進膠口時,如模具結構允許應在母模使用剝料板以確保主料頭脫離。

7. 進膠口與料溝均需打光。

8. 在料溝末端應加上逸氣溝。

9. 各種膠口之設計參照常規的模具設計規范。

10. 模具上使用進膠口種類:

1. 圓盤式(DIAPHRAGM)

2. 小點式(PIN)

3. 料頭直灌式(SPURE)

4. 扇形式(FAN)

5. 凸片式(TAB)

6. 薄膜式(FILM)

7. 壓刀式(EDGE)

8. 潛伏式(SUBMARINE)

9. 針點式(PIN POINT)

10. 標示頂板行程距離尺寸。

11. 標示頂板墊鈕(STOP BUTTONS),頂板面積每增加200平方面積增加一個頂板
墊鈕於背板上。

12. 對較大尺寸模具採用4支凸型導銷與襯套,對於寬度較窄長度不超過300mm頂板
可用2支凸型導銷與襯套引導頂出系統。

13. 至少使用4支回位銷,模具長度超過600mm以上需使用6支回位銷。

14. 固定頂針蓋板與頂板螺絲數量,以每200平方毫米一個螺絲計算。

15. 頂板背面攻牙以配合生產成型機頂桿,200以下機台攻M10,200以上機台攻
M16。

16. 當頂針打在成品周圍半個料位時,應配合頂板先期回位裝置,以免頂針撞到母模
模面,當成品材料為ABS、PC、HIPS時,使用6mm(最小)頂針,材料為PP,PE
時使用10mm頂針,材料為PVC。KRATON使用12mm頂針。

17. 當使用套管頂出時,心銷應用壓板由公模底板背面壓緊並固定,套管心銷應使用
標准規格頂針。

18. 成品上空心圓柱,均需以套管頂出。

19. 盡可能避免使用定位式頂針,必須使用時盡量使用D形頭部固定頂針。

20. 所有頂針與頂針套管均應編號,以便識別,裝配。

21. 頂出成品所需頂針數量,可由公式計算,參照常規的模具設計規范。

E.冷卻賄賂部分

1. 以平面,剖面視圖標示冷卻迴路尺寸,位置。除特別指定外,所有水管內徑為
10mm與NPT管牙(非公制PT牙),並配合常用規格快速接頭,水孔應距離成品至
少12mm,距離頂針孔至少6mm。

2. 公、母模仁都需冷卻迴路,除非特別指定,不應只在模板上冷卻,但鈹銅模仁除
外。

3. 列印「IN」,「OUT」記號與編號於水管進,出口位置。

4. 標示所有O-RING與塞頭尺寸,位置。

5. O-RING僅適用於垂直之水孔接合處,不得用於水平水孔接合處。

6. 標示迴路內水流動方向。

7. 迴路中隔板應用銅製品或不銹鋼片,並在頂端倒角以利裝配。

8. 當採用全熱式熱膠道系統時,不可在母模側冷卻迴路中使用O-RING。

9. 水管通路位置,必須靠進成品壁厚較厚與凸出物位置。

10. 水管與水管間中心距離不可小於30mm。

11. 當使用常用規格之套管式冷卻套件冷卻模心時,必須確認接頭位置是否有使用止泄
帶,以及鎖緊定位。

12. 所有水管迴路必須經過60空氣壓力測試,檢查是否有漏氣現象發生。

13. 夾模溝附近避免有水管接頭。

14. 避免水管接頭位置在模具頂面位置,如果不能避免時,在頂面水管與分模面間必須
做排水溝12mm。

15. 任何直線水管長度不得過長,帶來加工困難。

16. 水管接頭和水管接合可採用銀焊。

17. 任何一支水管迴路內不得超過15個轉彎點,(使用隔板時共有4個轉彎點)。

18. 隔板頂端與水孔應保持有一個水孔直徑的間隙。

19. 水管與接頭之螺牙配合需緊密,攻牙深度,絲攻尺寸及止泄帶須慎重選用,閉死端
之塞頭亦不得有所泄漏。

20. 標准冷卻迴路設計,模具冷卻計算公式,水管接嘴規格,及O-RING裝置設計常規的
模具設計規范。

F.移動式鑲件,滑塊等部分

1. 滑塊之動作磨擦面均需做X型面黃油溝。

2. 使用斜銷時,應確定滑塊在模面分開後才開始滑動,斜銷應採用導銷規格製作。

3. 滑塊應裝有定位珠及彈簧,確保滑開後定位。

4. 滑塊底部應裝熱處理耐磨板。

5. 使用壓板固定,引導滑塊。

6. 滑塊設計應力求拆裝容易,以便在成型機上即可檢修。

7. 當合模時,頂針與滑塊有碰撞用使用先前回位裝置。

8. 滑塊體積與成品體積相比低於20:1時,則滑塊有獨立冷卻迴路。

9. 滑塊移動行程,應比實際成品所需要移動距離大3mm。

10. 斜銷傾斜角度為10-25度,除非有特別指定。

11. 閉模時滑塊應由斜面鎖定塊鎖定,以確保滑塊定位。

12. 斜面鎖定塊斜面傾斜角度應比斜銷角度大5度。

13. 使用油壓缸帶動滑塊時,油壓缸內承受壓力為最小2000psl(140公斤/平方公斤)

14. 滑塊與斜銷設計,參考標准化的模具設計。

閱讀全文

與帶氏傳送裝置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發動機故障碼用什麼儀器讀取 瀏覽:21
醫學實驗取樣裝置 瀏覽:393
怎麼讓循環冷卻水機強制製冷 瀏覽:884
中鐵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292
安裝暖氣片閥門需要單獨算錢吧 瀏覽:195
脫硝裝置的作用 瀏覽:766
vr體驗設備有哪些 瀏覽:435
空調怎麼打開蓋子不製冷 瀏覽:892
機械制圖中有哪些尺寸 瀏覽:820
坐動車電動工具不能帶怎麼辦 瀏覽:652
天然氣磁性閥門沒鑰匙怎麼開 瀏覽:23
北郊朱庄北金地五金機電城 瀏覽:293
攝像轉播需要什麼器材 瀏覽:767
沈陽機床廠員工待遇怎麼樣 瀏覽:508
管道井閥門怎麼開水 瀏覽:564
寶馬儀表亮黃色三角感嘆號是什麼 瀏覽:467
固態是機械的多少倍 瀏覽:978
五金件品質要求 瀏覽:288
膩子粉加工成套設備多少錢 瀏覽:775
pi是指什麼閥門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