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圖示的裝置做「噴泉實驗」,這個實驗可以說明:①容器A里的氣壓大於大氣壓 ②容器A里的氣壓小於大氣壓
第四點的解釋依據是根據大氣壓力的「托里拆利實驗」中,大氣壓強可內以將水銀柱維持在容760mm的高度,相當於10m高的水柱高度,也就是說如圖
在一個大氣壓力的情況下,上部真空的托里拆利管水銀柱高度高出液面可以達到760mm,而換作水柱時液面高度在10米以上才能出現真空空間,所以,在實驗中A球高度不可能達到距水面如此高度時,若能被充滿水,說明內部原來就不存在任何空氣,即處於完全真空狀態。
Ⅱ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實驗現象(如圖),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Ⅰ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
(1)該裝置中形成噴泉的條件是燒瓶中的氣壓變小;
A、HCl易溶於H2O,所以能使燒瓶中的氣體迅速減小,能形成噴泉,故A不選;
B、O2不易溶於H2O,所以不能使燒瓶中的氣體減小,不能形成噴泉,故B選;
C、S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應,能導致燒瓶中的氣體減小,所以能形成噴泉,故C不選;
D、C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應,能導致燒瓶中的氣體減小,所以能形成噴泉,故D不選;
故答案為:B;
(2)圖Ⅱ是在錐形瓶中加入的物質能導致錐形瓶中氣壓變大才能形成噴泉;
A、CaCO3與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於水,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生成二氧化碳比較少,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化不大,不能形成噴泉,故A錯誤;
B、稀鹽酸與NaOH溶液反應不生成氣體,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故B錯誤;
C、鋅與稀鹽酸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所以能形成噴泉,故C正確;
D、NaCl與稀HNO3反應不生成氣體,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3)圖Ⅰ和圖Ⅱ兩套裝置,均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圖Ⅰ是減小上部燒瓶內氣體壓強,而圖Ⅱ是增大下部錐形瓶內氣體壓強,
故答案為:圖Ⅰ是減小上部燒瓶內氣體壓強使其小於大氣壓,而圖Ⅱ是增大下部錐形瓶內氣體壓強使其大於大氣壓;
(4)城市中常見的人造噴泉及火山爆發的原理與圖Ⅱ原理相似,故答案為:圖Ⅱ.
Ⅲ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Ⅰ為化學教學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
(1)極易溶於水或氣體與溶液易發生化學反應可形成圖I中噴泉,A、C利用氣體的溶解性形成噴泉,B中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噴泉,而D中NO不溶於水,不能形成噴泉,故答案為:D;
(2)圖Ⅱ的錐形瓶中,C、D中發生鈍化,A不發生反應,只有B中生成NO,瓶內氣體增多,則B可形成噴泉,故答案為:B;
(3)圖Ⅰ和圖Ⅱ兩套裝置,均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圖Ⅰ是減小上部燒瓶內氣體壓強,而圖Ⅱ是增大下部錐形瓶內氣體壓強,故答案為:減小;增大;
(4)①如果關閉活塞c,打開活塞a、b,再擠壓膠頭滴管,有氨氣的瓶內氣壓減小,HCl與氨氣結合生成氯化銨,則觀察到HCl氣體進入到盛有NH3的集氣瓶,產生大量的白煙,故答案為:HCl氣體進入到盛有NH3的集氣瓶,產生大量的白煙;
②在①操作的基礎上,打開活塞c,瓶內氣體減少,外壓大於內壓,形成噴泉,則現象為①②兩燒瓶同時產生噴泉,故答案為:①②兩燒瓶同時產生噴泉.
Ⅳ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形成壓強差.(1)圖Ⅰ是化學教材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夾持儀
(1)極易溶於水或氣體與溶液易發生化學反應可形成圖中噴泉,A、C、D均可內形成噴泉容,而B中氧氣不易溶於水,則不能形成噴泉,故答案為:B;
(2)酒精由液態變為氣態,可形成噴泉,則選擇的物質與冷水接觸放出大量的熱即可,只有A中生石灰與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熱,BD中熱效應不明顯,C中吸熱,
故答案為:A;
(3)圖Ⅲ所示的噴泉實驗裝置,利用氣體的熱膨脹打破壓強平衡即可引發噴泉實驗,則方法為打開止水夾,用手(或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氨受熱膨脹,趕出玻璃管內空氣,氨氣與水接觸,從而引發噴泉,故答案為:打開止水夾,用手(或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氨受熱膨脹,趕出玻璃管內空氣,氨氣與水接觸,從而引發噴泉.
Ⅳ 化學小製作
噴泉實驗的基本原理是:氣體在液體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時間內產生足夠的壓強差(負壓),則打開活塞後,大氣壓將燒杯內的液體壓入燒瓶中,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起影響氣壓的幾個因素。根據克拉伯龍方程:PV=nRT,推出P=(nRT)/V (R為常數)。要使P變小,可改變n、T、V中的一個變數。所以減小氣壓的方法有三種:①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n);②降低氣體的溫度(T);③增大氣體的體積(V)。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有兩種方法: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可把氣體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學方法可通過化學反應或化學溶解;降低氣體的溫度,我們可以採用冷水澆注或用濕毛巾放於瓶底,也可以把裝置轉移入較低溫的環境;而增大氣體的體積,可以採取,升高溫度(如,用熱水澆注或熱毛巾放於瓶底)或改變容器的體積的方法。
對於用化學方法來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的方法又和氣體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種類有關。①氣體溶解性大小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如,易溶於水的氣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氣體、難溶於水的氣體;由於它們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樣,從而就使得壓強的減少不一樣,是噴泉能否產生以及噴泉大小的關鍵。②吸收液的種類也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不同的吸收液,與氣體之間能否反應、氣體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決定了噴泉實驗的成敗。
通過分析噴泉實驗的原理和條件,我們總結出了噴泉實驗成功的關鍵是:①盛氣體的燒瓶必須乾燥,否則甁中有液體,會使瓶口留下空氣,形成的噴泉壓力不大(噴泉」無力」);②氣體要充滿燒瓶;③燒瓶不能漏氣(實驗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④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1.形成噴泉的組合
(1)NH3、HCl、SO2、NO2 與水組合能形成噴泉。
(2)酸性氣體與NaOH(aq)組合能形成噴泉。
(3)有機氣體與有機溶劑組合也能形成噴泉。
(4)O2、N2、H2 等不溶於水的氣體,設計一定實驗條件將其反應掉,也能形成噴泉。
2.噴泉的計算
根據充入燒瓶中液體的體積可以計算燒瓶內所盛氣體的純度或平均式量。
3.噴泉的設計
關鍵是如何使燒瓶內的氣體大量地減少。
下面連接是實驗裝置圖
Ⅵ 噴泉實驗裝置圖及原理
噴泉實驗的基本原理是:使燒瓶內外在短時間內產生較大的壓強差,利用大氣壓將燒瓶下面燒杯中的扒茄世液體壓入燒瓶內,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
實驗現象和結論:
實驗現象:下方燒杯內的水被迅速倒吸入倒置的燒瓶中,呈現出噴泉狀,且水迅速變紅,呈現出紅色噴泉。隨著反應的進行,紅色的水最後幾乎充滿整個燒瓶。
實驗結論或原因:氨氣極易溶於水,常溫常壓下,1L水可以溶解大約700L的氨氣。假設膠頭滴管春肢里的水有3mL,那麼這3mL的水可以吸收超過2L的氨氣。一個圓底燒瓶的體積大約100mL——500mL不等,很顯然這點氨氣會被膠頭滴管里的水吸收完全。
然後,這個燒瓶壓強變小,幾乎就成了真空狀態。打開彈簧止水夾,燒杯下方的水就會被猛烈地倒吸入燒瓶中形成氨水噴泉,氨水為弱鹼性,故溶液變為紅色。
Ⅶ 氨水噴泉實驗原理
就拿氨氣氯化氫噴泉實驗為例
氨氣和氯化氫都極易溶於水 1體積的水可以溶解700體積的氨氣和500體積的氯化氫 因此二者都是極易溶於水的物質
用500ml乾燥的圓底燒瓶收集滿氨氣(NH3),瓶口用帶玻璃尖嘴管的膠塞塞緊,玻璃管的另一端通過單孔膠塞插入盛有濃鹽酸(HCl)的塑料瓶中(裝置如圖所示)。打開玻璃管上的止水夾,用手擠控塑料瓶,使塑料瓶中的氯化氫氣體通過玻璃尖嘴進入圓底燒瓶內與氨氣接觸,即可形成白色的噴煙 。燒瓶內壓強減少,濃鹽酸會進入燒瓶,產生白色噴泉。
只要是反應能夠造成壓強差的反應 都可以設計為噴泉實驗 或者是易溶於水的氣體、不易溶於水的氣體 只要能對壓強造成影響 就可以
實驗原理圖
Ⅷ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甲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某同學
(1)氫氧化鈉能與二沒謹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使瓶內壓強減小,在外界氣壓的作用下,水被壓到瓶內,形成噴泉現象,要保證實驗成功,必須 形成明顯的壓力差,所以要求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即氫氧化鈉量足),裝置氣密性良好,酚酞在鹼性溶液中變紅,所以說明溶液呈鹼性,故本題答案為:①、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使燒瓶內氣壓減小,②、鹼性,③、氫氧化鈉濃度要大,裝置氣密性要良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根據圖乙裝置可知,要形成噴泉,在錐形瓶中需要形成較大的壓強,把錐形瓶中的液體壓入燒瓶,而要產生壓強差,錐形瓶內可以產生氣體,也可以利用放出的熱量使壓強增大,A.CuCl 2 與NaOH溶液反應不產生氣體,壓強不變,B.Na 2 CO 3 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壓強增大,C.MnO 2 固體與KClO 3 常溫下不反應,壓強不變,D.金屬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壓強增大,錐形瓶中加入酒精,要形成噴泉現象,需是酒精變為酒精蒸睜察粗汽,需要大量的熱,所以本題答案為:①、B D,②、產生壓強差,③、ACD; (3)比較兩圖可以看悉鎮出,甲是燒瓶內氣體被消耗,壓強減小,產生壓力差,乙是在錐形瓶內產生氣體或有大量的熱放出,使壓強增大,所以本題答案為:燒瓶內壓強減小,產生壓力差.錐形瓶內壓強增大,產生壓力差.. (4)噴泉實驗利用的原理是壓強差,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是噴泉,所以本題答案為:廣場噴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