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評估
實施PLC聯控。運用PLC技術改造空壓機組群,實現企業所有空壓機站點的「組態控制」,可以實現企業空氣壓縮系統的「統籌兼顧」,更加較准、經濟、精細地使用空壓機設備,達成整個企業用氣量的平衡和優化,深層次杜絕電能浪費。規模較大企業多個空壓機站點,不同負荷與工況、不同的值機人員素質與操作習慣等因素,都難免導致電能的很大浪費。這些問題,只有通過空壓機PLC聯控、群組控制,才能較終解決,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評估。通過實施智能化控制,較大化地減少空壓系統對人的簡單依賴,運行更加科學合理,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評估,而且可以按照需要設定空壓機運行時間、台數、工況等參數,在相當程度上優化員工的作業條件,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評估,讓以人為本在本企業變得更加具體。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一種客戶和承包商「互惠雙贏」的關系。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評估
空調循環系統節能:空調循環水泵能耗佔中央空調系統總能耗的20%~30%,因其無效能耗較多是空調系統節能的重要環節。空調泵的實耗功率W等於泵的流量L與揚程H的乘積除以效率,因此,能減少空調泵能耗的途徑只有三條:1)降低管道系統非正常阻力;2)適當減少系統的過剩流量;3)設法提高泵的實際運行效率。本公司通過獨特而行之有效的節能技術和經過多年的節能工程實例證明,通過改善後消除非正常阻力,更換與系統匹配的高效水泵,空調水泵節電空間為40%~65%。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改造工程空調節能改造於個人可以減少生活開支。
根據中央空調系統冷卻水系統的一般裝機形式,建議在冷卻水系統和冷凍水系統各裝兩套傳動之星SD-YP 系列一體化變頻調速控制櫃,其中冷卻變頻調速控制櫃供兩台冷卻水泵切換(循環)使用,冷凍變頻調速控制櫃供兩台冷凍水泵切換(循環)使用。變頻節能調速系統是在保留原工頻系統的基礎上改裝的,變頻節能系統的聯動控制功能與原工頻系統的聯動控制功能相同,變頻節能系統與原工頻系統之間設置了聯鎖保護,以確保系統工作安全。利用變頻器、人機界面、PLC、數模轉換模塊、溫度感測器、溫度模塊等器件的有機結合,構成溫差閉環自動控制系統,自動調節水泵的輸出流量,為達到節能的目的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條件。
對於客戶,合同的簽訂將所用資本和投資風險轉移給承包商。因此,技術設備的更新不會影響業主的財務流動性。此外,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客戶將節能項目各種繁雜的流程轉移給了承包商,由此可避免大量的時間和人員費用。在合同期滿後,客戶就可以接管一個高效且運作良好的供能系統。對於承包商,基於其自身能力和節能潛力,應該追求能源利用效率的較大化,因為其利潤是基於節省的能源,節能越多,能源服務商,從中獲利也越多。承包商通過投資,承擔運營、維修設備的責任和長期合同期來承擔經濟風險。為了成功完成項目,承包商必須盡可能有效地實施計劃的措施,並實施較佳的設計方案。即承包商主要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從中受益。EPC是提高經濟效率,改善環境管理,改善居住著室內空間的實用工具。
能源費用託管型:用戶委託節能服務公司出資進行能源系統的節能改造和運行管理,並按照雙方約定將該能源系統的能源費用交節能服務公司管理,系統節約的能源費用歸節能服務公司的合同類型。項目合同結束後,節能公司改造的節能設備無償移交給用戶使用,以後所產生的節能收益全歸用戶。融資租賃型:融資公司投資購買節能服務公司的節能設備和服務,並租賃給用戶使用,根據協議定期向用戶收取租賃費用。節能服務公司負責對用戶的能源系統進行改造,並在合同期內對節能量進行測量驗證,擔保節能效果。項目合同結束後,節能設備由融資公司無償移交給用戶使用,以後所產生的節能收益全歸用戶。加拿大對合同能源管理十分重視,扶持建立了許多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改造工程
EPC項目投資額較大,但投資回收期短。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評估
余熱是指受歷史、技術、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運的工業企業耗能裝置中,原始設計未被合理利用的顯熱和潛熱。它包括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等。根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余熱的回收利用途徑很多。一般說來,綜合利用余熱較好,其次是直接利用,再次是間接利用(如余熱發電)。綜合利用就是根據余熱的品質,按照溫度高低順序不同按階梯利用,品質高的可以用於生產工藝或余熱發電;中等的(120度-160度)可以採用氨水吸收製冷設備來製取-30度到5度的冷量,用於空調或工業;低溫的可以用來制熱或利用吸收式熱泵來提高熱量的數量或溫度供生產和生活使用。寧德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評估
興鼎工程(深圳)有限公司位於坂田街道水庫路2號6棟11層?。公司業務涵蓋特種設備檢測辦證,壓力管道設計安裝,無塵車間設計施工,合同能源管理等,價格合理,品質有保證。公司注重以質量為中心,以服務為理念,秉持誠信為本的理念,打造建築、建材良好品牌。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持續創新,不斷鑄造服務體驗,為客戶成功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持。
節能
能源
管理
⑵ 哪家的sf6回收充氣裝置比較好有哪些品牌廠家
武漢恆電高測電氣有限公司服務於電力系統、鐵路、電氣試驗班組及石油、化工、冶金等大型工礦企業的動力部門。
SF6氣體回收充氣裝置HDQH-60
產品功能:
l採用德國DILO公司系統原理及技術,設計先進,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操作簡潔明了。
l壓縮系統引進國外壓縮技術的半封閉壓縮機,該機性能穩定使用壽命比以往大大延長。
l抽真空系統採用雙級旋片式真空泵,真空速率快,系統中設有防止返回油裝置。
l凈化系統採用美國尼爾公司原理過濾器,過濾器採用雙級內置式電加熱及內裝高效吸咐劑,凈化效果更顯著(無需頻繁更換吸附劑)
l裝置電氣系統三相電源自動確認、調整
l裝置控制系統最新專利技術的SF6專用儀表和閥門,同類產品儀表球閥更可靠。
l貯存系統按用戶要求配置貯液罐。
l設備採用風冷移動式,可在無外部水源情況下使用。
武漢恆電高測熱線 138加0868加8034 希望我的答案有幫到你
⑶ 「數控技術」專業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啊3000字以上就OK。謝謝了。。。
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1.復雜零件加工工藝設計及數控編制 2.新型數控車床的主傳動系統的設計及控制 3.新型數控車床的進給傳動系統的設計及控制 4.新型數控車床電氣控制設計 5.數控車床故障診斷及排除的研究與應用 6.電火花線切割在模具產品加工中的實際應用 7.數控車床刀架裝置的設計 8.數控機床調速系統的設計 9.基於數控機床的PLC技術的研究 10.數控技術專業實踐環節的教學設計 【參考論文】範文 在我國,數控技術與裝備的發展亦得到了高度重視,近年來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特別是在通用微機數控領域,以PC平台為基礎的國產數控系統,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我國在數控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方面亦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在技術創新能力、商品化進程、市場佔有率等方面情況尤為突出。在新世紀到來時,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國數控領域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整體上全面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使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將是數控研究開發部門和生產廠家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為完成此任務,首先必須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為此,本文從總體戰略和技術路線兩個層次及數控系統、功能部件、數控整機等幾個具體方面探討了新世紀的發展途徑。 1 總體戰略 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總體發展戰略,對21世紀我國數控技術與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對數控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和對我國數控領域存在問題的研究,我們認為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商品化為主幹,以管理和營銷為重點,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為後盾,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將是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數控技術和產業的總體戰略。 1.1 以科技創新為先導 中國數控技術和產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到擁有自己獨立的自主版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回顧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我們在數控領域的進步主要還是按國外一些模式,按部就班地發展,真正創新的成分不多。這種局面在發展初期的起步階段,是無可非議的。但到了世界數控強手如林的今天和知識經濟即將登上舞台的新世紀,這一常規途徑就很難行通了。例如,在國外模擬伺服快過時時,我們開始搞模擬伺服,還沒等我們占穩市場,技術上就已經落後了;在國外將脈沖驅動的數字式伺服打入我國市場時,我們就跟著搞這類所謂的數字伺服,但至今沒形成大的市場規模;近來國外將數字式伺服發展到用網路(通過光纜等)與數控裝置連接時,我們又跟著發展此類系統,前途仍不樂觀。這種老是跟在別人後面走,按國外已有控制和驅動模式來開發國產數控系統,在技術上難免要滯後,再加上國外公司在我國境內設立研究所和生產廠,實行就地開發、就地生產和就地銷售,使我們的產品在性能價格比上已越來越無多大優勢,因此要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難度自然就很大了。 為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斷,大力加強數控領域的科技創新,努力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實用的先進數控技術,逐步建立自己獨立的、先進的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數控產品,從而形成從數控系統、數控功能部件到種類齊全的數控機床整機的完整的產業體系。這樣,才不會被國外牽著鼻子,永遠受別人的制約,才有可能用先進、實用的數控產品去收復國內市場,打開國際市場,使中國的數控技術和數控產業在21世紀走在世界的前列。 1.2 在商品化上狠下工夫 近幾年我國數控產品雖然發展很快,但真正在市場上站住腳的卻不多。就數控系統而言,國產貨仍未真正被廣大機床廠所接受,因此出現國產數控系統用於舊機床改造的例子較多,而裝備新機床的卻很少,機床廠出產的國產數控機床大多數用的都是國外的系統。這當然不是說舊機床的數控化改造不重要,而是說明從商品的角度看,我們的數控系統與國外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影響數控系統和數控機床商品化的主要因素除技術性能和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可靠性、穩定性和實用性。以往,一些數控技術和產品的研究、開發部門,所追求的往往是一些體現技術水平的指標(如多少通道、多少軸聯動、每分鍾多少米的進給速度等等),而對影響實用性的一些指標和一些小問題卻不太重視,在產品的穩定性、魯棒性、可靠性、實用性方面花的精力相對較少。從而出現某些產品鑒定時的水平都很高,甚至也獲各種大獎。但這些高指標、高性能的產品到用戶哪兒卻由於一些小問題而表現不盡人意,最後喪失了信譽,打不開市場。這說明,高指標、高性能的樣機型的產品離用戶真正需要的實用、可靠的商品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將一個高指標、高性能的產品變為一個有市場的商品還需作出大量艱苦的努力。 另一方面,數控系統和數控機床不像家電類產品那樣易於大批量生產,應用環境也不那麼簡單。數控產品是在生產環境中使用,面臨的是五花八門的工藝問題。如果開發部門對這些問題掌握得不透,就難以將產品設計得很完善。而且數控產品的某些問題在開發、試用,甚至鑒定時都難以發現。這就造成,同樣型號的數控機床在有的用戶那兒運行得很好,而在別的用戶那兒卻表現欠佳。或者同樣型號的數控機床用於加工某些零件工作得很好,但用於加工其他零件時卻不盡人意。出現這種情況,有時是用戶操作人員的水平問題,但有時就是數控產品本身潛在問題的暴露。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外一些公司設立了專門機構來測試考驗自己的產品,如為考驗新開發的數控系統,廠家自己設計和從生產實際中收集了大量零件程序,讓數控系統運行各種各樣的程序,一旦發現問題,即立即反饋給開發部門予以解決。經過這樣的測試考驗過程後,數控系統的潛在問題就大為減少。以往,我們的產品就很少進行這樣嚴格的全面的自我測試考驗。好些問題要等到用戶去給我們挑出來。這樣,即使一個小問題也將嚴重影響國產數控產品的聲譽。 因此,我們應充分重視上述問題,在商品化上切實狠下工夫,將其作為數控產業的主幹來抓,貫穿於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試制、生產等的全過程中,從而將我們已有的技術水平較高的數控產品變成真正有市場的好商品。 1.3 將管理和營銷作為產業發展重點 經過20來年市場風雨的沖擊,國人已越來越認識到,技術固然重要,但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要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獲勝,管理和營銷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我國台灣生產的數控機床不但佔領了大陸市場的相當大的份額,而且還打進了美國市場。是台灣數控機床的技術和質量超過美國了嗎?顯然不是。那他們靠的是什麼?重要的一條就是在企業管理和產品營銷上下了工夫。而我們長期以來把主要精力放在開發技術和提高水平上,忽視了經營管理、市場開拓、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工作,結果在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出來以後,在產品質量提高以後,企業仍然處於產品銷售不暢的困境〔1〕。國內外的經驗說明,數控產品的競爭力不僅取決於技術,更取決於經營管理能力和營銷能力。 因此,從現在起我們應將管理和營銷作為產業發展重點,真正擺脫計劃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的束縛,建立適應市場的高效、靈敏的運行機制和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這種機制,一方面切實加強企業管理,激發企業負責人和廣大職工的負責精神、創造精神和獻身精神,努力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調動企業內外、行業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大力加強市場開拓力度,奮力打通營銷渠道。可以堅信,有過硬競爭力的產品,再加上北京開關廠那樣的「找、掙、鑽、搶」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 1.4 大力加強技術支持和服務 數控系統和數控機床作為典型的高技術產品,對用戶的技術支持和服務是相當重要的。以前國產數控產品喪失信譽的原因,除可靠性問題外,另一大問題就是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用戶花了很多錢買的數控機床或數控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卻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以後誰還敢買我們的產品。因此,應將對用戶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當成重要的日常工作來抓,使我們在市場上向縱深挺進時,有一個強大後方。因此,為了取得數控產品市場競爭的全面勝利,必須建立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為核心的強大後方。當然,為贏得主動,後方也須主動出擊。目前,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如網路和多媒體),將為建立新一代立體化的技術支持和服務體系開辟新的途徑。 1.5 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下一世紀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我國數控產業要有大的發展也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綠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主要思想是清潔和節約。為此應大力加強綠色數控產品的開發,加速促進數控產品、數控產業以及整個製造業的綠色化,主要戰略措施應考慮以下幾方面:①有效減少產品製造及使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如減少數控機床的鑄件結構,消除鑄造對環境的污染;將數控機床主軸的潤滑以油氣潤滑、噴油潤滑等取代油霧潤滑,減少對生產環境的污染;在精密數控機床及其運行環境的溫度控制中取消氟利昂製冷的恆溫技術;以電傳動代替機械傳動,減少雜訊污染。②大幅度降低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如以軟體代替硬體,從而減少硬體製造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及污染,並減少產品壽命結束後硬體裝置的拆卸回收問題;以永磁驅動代替感應驅動,提高效率和功率因數,節約能源;以電傳動代替機械傳動,提高效率,減少能源消耗。③加強用數控技術改造傳統機床。這既符合運用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現代化這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又可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我國擁有普通機床數百萬台,加強用數控技術改造傳統機床將成為下世紀我國數控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④大力發展綠色數控機床。綠色數控機床應是材料消耗少、能耗低、無污染,壽命長且便於拆卸回收的新型機床。例如,以並聯結構代替串聯結構就是開發綠色數控機床的一條途徑,這是因為並聯結構機床消耗的金屬材料僅為常規串聯結構機床的幾分之一,其加工量也比常規機床大幅度減少,特別是消除了大型結構件的鑄造,這將顯著降低機床製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此外,並聯結構機床有利於採用電傳動,效率高,可有效降低使用中的能源消耗。 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ISO14000環境管理標准,全球環境問題「法律化」的趨勢正在進一步發展,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企業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2〕。因此,我們的數控產品要在下一世紀走向國際市場,我們的企業就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2 技術途徑 2.1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PC數控系統 數控系統是各類數控裝備的核心,因此通過科技創新首先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數控系統,將是推動數控產業化進程的有效技術途徑。 實踐證明,10年來我們所走的PC數控道路是完全正確的。PC機(包括工業PC)產量大、價格便宜,技術進步和性能提高很快,且可靠性高(工業PC主機的MTBF已達30年〔3〕)。因此,以其作為數控系統的軟硬體平台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數控系統的性能價格比,而且還可充分利用通用微機已有軟硬體資源和分享計算機領域的最新成果,如大容量存儲器、高解析度彩色顯示器、多媒體信息交換、聯網通訊等。此外,以通用微機作為數控平台還可獲得快速的技術進步,當PC機升級換代時,數控系統也可相應升級換代,從而長期保持技術上的優勢,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目前,PC數控系統的體系結構有2種主要形式:(1)專用數控加PC前端的復合式結構;(2)通用PC加位控卡的遞階式結構。另外還有一種正在發展的數字化分布式結構。其方案是將由DSP等組成的數字式伺服通過以光纜等為介質的網路與數控裝置連接起來,組成一完整的數控系統。這種系統雖然性能很好,但由於開發和生產成本太高,近期難以被國內廣大用戶所接受。我們認為,上述結構並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最好方案,適合中國國情的應是將所有數控功能全軟體化的集成式結構,因為這種結構的硬體規模最小,不但有利於降低系統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幾十年的經驗表明,可靠性好壞是國產數控系統能否發展的關鍵。雖然影響數控系統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但過大的硬體規模和較低的硬體製造工藝水平往往對可靠性造成最大的威脅。以往,國產數控系統在總體設計時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不得不選用技術指標不太高的普通CPU,這樣,為完成數控的復雜功能往往需要由多個CPU來組成系統,有時還需另加一些專用或通用硬體電路來實現數控系統的一些高實時性功能(如細插補、位置伺服控制等),從而造成系統硬體規模龐大。對於數控系統這種批量不大的產品,在國內現有工藝條件下,很難從硬體製造的角度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因而使得國產數控系統在生產現場的表現不佳,對國產數控系統的形象和聲譽造成嚴重影響,使得不少用戶現在還心有餘悸。 因此,我們在開發新型數控系統時,應優先選用新型高性能CPU(如高主頻的Pentium II、Pentium III等)作為系統的運算和控制核心,並盡量用軟體來實現數控的所有功能。這樣,可大幅度減小系統硬體的規模。此外,還應在軟體設計、電源設計、接插件設計與選用、接地與屏蔽設計和施工等方面採用強抗擾高可靠性設計與製造技術,從而全面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由於一個新型高性能CPU可以代替數十個普通CPU(如80286、80386等),因此,在基於高性能CPU的PC平台上不僅可以完成數控系統的基本功能(如信息處理、刀補計算、插補計算、加減速控制等)和開關量控制功能(內裝PLC),而且還可以完成伺服控制功能。這樣,以前由DSP完成的數字化伺服控制功能(如位置控制、速度控制、矢量變換控制等)均可由PC中的CPU完成,從而實現內裝式伺服控制,這不僅有效縮小了數控部分的硬體規模,而且還大幅度縮小了伺服控制部分硬體規模。 這種具有內裝PLC和內裝伺服控制的全軟體化集成式數控系統,其硬體規模將達到最小化,整個數控系統除一個PC平台外,剩下的只有驅動機床運動的功率介面和反饋介面。這既有效提高了系統可靠性,又消除了信息傳遞瓶頸,提高了系統性能,同時還可顯著降低系統成本,使系統(包括電機)售價將可降至現有數控系統的一半左右。顯然,這種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新型數控系統將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有望為開創中國數控的新局面作出貢獻。 此外,集成化PC數控系統還有一大優點,就是容易實現開放式結構。這是因為,這種系統的硬體本身已經是完全開放的,構成開放式數控系統的工作完全在軟體上,只要制定好標准和協議,從信息處理、軌跡插補、加減速控制、開關量控制到伺服控制都可以實現開放,從而可大大方便用戶的使用。 2.2 推進數控功能部件的專業化生產 解決數控系統問題後,如何實現數控機床的模塊化設計與製造便是我國機床製造企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在競爭中獲勝的另一關鍵。要實現數控機床的模塊化設計製造,必須解決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的專業化生產問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離實際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後的若干年內,我們必須大力促進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的開發和專業化生產。其要點如下: (1)新型永磁電主軸單元 電主軸已成為國際市場上最熱門的數控機床功能部件。但目前這類產品幾乎都為感應非同步型,存在以下突出問題:①轉子上存在繞組,有大電流流過,因此轉子發熱嚴重,直接影響主軸精度;②低速出力小且轉矩脈動大,難以滿足寬范圍切削要求;③效率和功率因素低,不僅電機體積和重量大而且要求逆變器容量大、耗能多;④控制系統復雜、成本高。 因此,利用我國稀土永磁材料的優勢,開發新型大功率、高效率、寬調速范圍永磁同步型交流電主軸單元,將可有效解決現有電主軸存在的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電主軸產品。由於永磁電主軸的機械結構和控制系統都較感應非同步型電主軸簡單,因此易於進行專業化大規模生產。當然,這還要攻克主軸支承(陶瓷軸承、流體動靜壓軸承、磁懸浮軸承)技術、高精度高速動平衡技術、高速驅動、檢測與控制技術、高可靠性安全保證技術等關鍵技術。 (2)廉價的高性能伺服系統 目前,一套進給交流伺服系統(驅動器+電機)的價格一般都在萬元以上,主軸伺服系統的價格高達數萬元,已成為降低國產數控機床成本的一大障礙。因此,應配合新型集成化國產數控系統的發展,大力開發廉價的高性能內裝式伺服系統。由於內裝式伺服的硬體部分只有電機和功率介面,充分利用我國的永磁資源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可以把電機的造價降下來,而採用智能化的IPM模塊作為功率介面也很便宜,因此將內裝式進給伺服的價格控制在數千元以內,將內裝式主軸伺服的價格控制在2萬元以內,將是完全可能的。 (3)直線交流伺服系統 直線交流伺服系統是下一世紀數控機床不可缺少的功能部件,目前我國還沒有成熟產品,因此應加強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考慮到常規機床的防磁問題較難解決,而並聯機床的防磁相對容易,因此可為常規結構機床開發感應非同步型直線電機,為並聯結構機床開發永磁同步型直線電機,從而揚長避短,構成符合實際應用要求的新型高速高精度進給系統。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開發將驅動與支承合二為一的磁懸浮工作台。 (4)零傳動數控轉台與擺頭 數控轉台與擺頭是多坐標數控機床的關鍵部件,傳統的採用高精度蝸桿蝸輪等傳動的轉台與擺頭不僅製造難度大、成本高,而且難以達到高速加工所需的速度和精度,因而必須另闢蹊徑開發新型零傳動(無機械傳動鏈)數控轉台和擺頭,以促進我國高速高精度多坐標數控機床的發展。 (5)高速高精度檢測裝置 高速高精度是下世紀數控機床發展的主題,這不但需要高性能的控制和驅動,同時還需要高品質的檢測環節,因此應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一步開發0.1 μm以上精度的高速(60 m/min以上)線位移感測器和100萬脈沖/r的角位移感測器,此類技術國外對我國是封鎖的。 2.3 加速數控機床的全國產化,打好市場翻身仗 數控產業化的最終成功將體現在數控機床的全國產化和市場佔有率上。在上述總體戰略指導下,採取抓兩頭(低價位數控機床和高速高效數控機床)、帶中間(普通數控機床)、促重型(重型關鍵裝備)的方針,將是在國內市場上快速收復失地,在國際市場上穩步進軍,最終打贏國產數控機床市場翻身仗的一種有效戰術和策略。關於普通數控機床的發展已有許多文章作了專門論述,因此下面僅就低價位數控機床、高速高效數控機床和重型數控機床的發展問題作一討論。 (1)大力發展低價位數控機床 低價位機床是功能滿足用戶要求(無功能浪費)、技術指標適中、可靠性好、價格便宜的普及型數控機床。這類機床已成為國際市場上數控機床的發展趨勢之一,也是國內眾多用戶渴求的產品,其市場前景相當廣闊。然而,如果採用國外數控系統(包括伺服)按照傳統思路來發展低價位機床,是很難將價格降至廣大用戶所能接受的水平的。因此,採用本文提出的新型集成化國產數控系統來發展高性能的低價位數控機床,將是一條最有希望成功的道路。只要有一定批量,由此構成的全國產普及型數控車床的售價完全可以控制在10萬元以內,三坐標數控銑床可控制在15萬元左右,加工中心可控制在20萬元左右。此價位的國產數控機床將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 (2)加速開發高速高效數控機床 高速高效是數控機床發展的另一大潮流。發展高速高效數控機床的技術途徑可有以下幾條:①通過提高切削速度和進給速度,從而達到成倍提高生產效率,有效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質量和加工精度並解決常規加工難以解決的某些特殊材料(如鋁鈦合金、模具鋼、淬硬鋼)和特殊形狀零件(如復雜薄壁零件)的高效加工問題。②通過工藝復合,減少工件的安裝次數,有效縮短搬運和裝夾時間。例如,將五面五軸加工中心與立車復合構成萬能加工中心,可實現一次裝卡完成零件的大部分(或全部)加工。③採用高速高精度圓周銑加工孔和以螺旋軌跡插補實現不鑽底孔的直接攻絲等新加工方法,大幅度減少換刀次數,提高加工效率。④為數控機床開發智能尋位加工功能,消除對精密夾具和人工找正的依賴,有效縮短單件小批加工的准備時間。 在我國現實條件下如果沿用傳統思路是難以實現上述途徑的,因此,必須立足國情,結合實際勇於創新,大膽探索新的道路。 考慮到常規數控機床在總體結構上基本上採用工件和刀具沿各自導軌共同運動的方案,一方面由於機床傳動環節剛性不足和導軌中的摩擦阻力較大,使運動部件難以獲得高的進給速度;另一方面由於工件、夾具和工作台的總質量比較大,使之難以獲得高的加速度。此外,傳統機床結構是一種串聯開鏈結構,組成環節多、結構復雜,並且由於存在懸臂部件和環節間的聯接間隙,不容易獲得高的總體剛度,因此難以適應高速高效加工的特殊要求。為此,開發國產高速高效數控機床時,可採用工件固定,以直線電機組成並聯短鏈直接驅動主軸和刀具運動、將高速高精度傳動與高剛度支撐合二為一的適合於高速高效加工中心的新型結構。採用該結構的高速高效數控機床不但速度高、剛度高,如果在傳動與控制上處理得當,可以達到比常規機床更高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而且具有機械結構簡單,零部件通用化、標准化程度高,製造成本低,易於經濟化批量生產等顯著優點。因此,沿此思路發展高速高效數控機床將是一條符合國情、易於取得成功的道路。 (3)突破重型數控機床的設計製造技術 重型數控機床(特別是多坐標重型數控機床)是國民經濟和國防生產中的重大關鍵設備,屬於戰略物資,真正先進的重型數控機床國外是不可能賣給我們的,因此,在我國下世紀數控產品的發展中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解決。發展重型數控機床必須有過硬的基礎,我們在數控機床國產化的進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加強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充分發揮我國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爭取在下世紀初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在發展重型數控機床中除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外,還應加強其關鍵技術研究。例如,重型機床的控制就是需要加以特殊解決的關鍵問題。因重型機床加工的工件特別昂貴不允許報廢,為了確保機床工作可靠,在數控系統中可採用雙(或多)CPU冗餘工作方案,以確保運算和控制的絕對正確,並在出現故障時自動診斷、自動修復或自動替補,確保加工不出問題。此外,在電源上可採取雙蓄電池供電的全隔離供電方案,即一組電池在給系統供電時,可對另一組電池進行充電,電網與控制系統是完全隔離的。這就徹底消除了重型車間中電網電壓波動厲害、干擾嚴重對數控系統造成的影響,從而有效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又如,重型數控機床的驅動也是一大關鍵問題。當行程長度超過5 m,普通滾珠絲桿就難以勝任大負荷的傳動,因此目前一般採用預加負載的雙齒輪-齒條機構、靜壓蝸桿-蝸母條機構、四足(或雙足)爬行進給機構等來實現長行程傳動。但這些方案存在結構復雜、速度和加速度低、動態性能差、難以達到高精度、維護保養復雜等問題。為此可發展陣列式高效直線電機直接驅動技術和空間並聯機構驅動技術,以新的途徑來解決重型數控機床的高速、高精度驅動問題。除此之外,機床結構的優化設計、長行程精密檢測、重力變形補償、切削力變形補償、熱變形補償等也是重型數控機床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必須予以充分重視。 3 結語 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總體發展戰略,確立與國際接軌的發展道路,對21世紀我國數控技術與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在對數控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對我國數控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21世紀我國數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途徑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商品化為主幹,以管理和營銷為重點,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為後盾,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總體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研究了發展新型數控系統、數控功能部件、數控機床整機等的具體技術途徑。 我們衷心希望,我國科技界、產業界和教育界通力合作,把握好知識經濟給我們帶來的難得機遇,迎接競爭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為在21世紀使我國數控技術和產業走向世界的前列,使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而共同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 周凱男,1954年生。清華大學(北京市 100084)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副教授、工學博士。主要從事數控技術、機電控制工程、製造科學與製造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科研成果15項。發表論文70餘篇。 參考文獻 1 楊皖蘇,嚴鴻和.機械科學與技術,1997,26(4):1~6 2 陳玉祥.中國機械工程, 1998,9(5):1~4 3 周延佑.中國機械工程,1998,9(5): 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