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圖為「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裝置:(1)裝置中有一個可折轉的光屏,光屏在實驗中的作用是:(寫出
(1)①我們不便於直接觀察光的傳播路徑,即光線,但光線能顯示在專光屏上,我們可以藉助光屬屏來顯示光的傳播路徑;
②將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後翻折,就不會看到反射光線,只有當整個光屏為一平面時,才能夠看到反射光線,因此藉助光屏可以探究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共面;
(2)由於入射光線、法線、反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所以當E、F兩塊板共面時,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
若將F板向後折轉一定的角度,則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在光屏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此時的入射光線、反射光線仍在同一平面內.
(3)根據反射定律,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當入射角分別為15°、30°、45°時,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即反射角也應分別是15°、30°、45°,不是75°,60°45°,而75°,60°,45°正好是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
故答案為:(1)①顯示光的傳播路徑;②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2)不能;在;(3)將反射光線與反射面(或鏡面)的夾角作為了反射角.
② 如圖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裝置,實驗過程如下:(1)調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紙板E
(1)以法線ON為軸線,把紙板F向後緩慢旋轉,在F紙板上不能觀察到反射光線,版只有在權E,F板在同一平面上時,才能觀察到反射光線.則證明了反射光線、法線、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
(2)為了探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應多次改變入射角光線的角度,通過多次實驗數據可得出結論:光反射時,反射角大小等於入射角.
故答案為:(1)入射光線、法線、反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2)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③ 什麼叫光的反射裝置的小門
圖中的實驗裝置的名稱叫光的反射演示器,用此裝置為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原來整個裝置在同一平面內,可以看到反射光線,小門向後轉動一角度,小門與入射光、法線不在同一平面內,
不能看到反射光,所以實驗中通過轉動「小門」,可以研究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在同一平面內.
故答案為:光的反射演示器;光的反射;同一平面.
④ 光的反射定律實驗是怎麼樣的
光的反射定律實驗如下:
實驗器材:平面鏡,紙板,激光筆,直尺,量角器,筆。
實驗步驟:
實驗中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選擇對光反射能力強的平面鏡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紙板和白紙顯示光束傳播的路徑。
一、按圖1所示,先使E、F成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線沿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觀察從鏡面反射的光線的方向。
二、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觀察反射光線的方向怎樣改變。
三、按圖2那樣,把紙片F向前折或向後折。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做實驗研究,可採取如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
1、一張16 K的白紙用圖釘或透明膠條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紙中間畫出直線ON作為法線;在ON的一側畫幾條角度不同的直線OA、OA1、OA2。
2、讓從手電筒前面紙縫中射出的光分別沿OA、OA1、OA2射向鏡面,觀察反射光線。
3、分別在每條反射光線的位置上用大頭針扎一個孔B、B1、B2。用刻度尺畫出直線分別將OB、OB1、OB2連接起來。
4、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並記錄大小進行比較。
5、使光線分別沿OB、OB1、OB2射向鏡面,觀察每條反射光線的方向。
分析和論證:
(1)、上述步驟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個平面內時有反射光線,且反射光線隨著入射光線的改變而改變。
(2)、按步驟3把紙片F向前折或向後折,將觀察不到反射光線。
(3)、從步驟4的1-4可看出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4)、從步驟4的5可看出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⑤ 斯金納箱的實驗內容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實驗1: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自發學會了按按鈕。
這個實驗比「給狗狗搖鈴餵食」的巴普洛夫實驗更進了一步,建立行為。
何為學習?就是指將行為與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聯系。換句話說,使行為者感覺到「行為」與「獎勵」是有聯系的。
只要通過將行為與獎勵不斷重復、建立聯系,就可以培養起操作者的行為模式。
獎勵可以培養行為習慣,很棒吧?那麼看實驗2。
2. 行為與懲罰
實驗2:將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
但遺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電,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迅速消失。
「懲罰」,作為獎勵的邪惡雙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為模式。然而,懲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懲罰消失,則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
從長遠來看,懲罰對於行為的制止並不會起到顯著作用。現實生活中,因為懲罰帶來的凡勃倫效應,有時甚至會使懲罰起反作用。
凡勃倫效應:美國學者凡勃倫認為,與產品越降價、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規律不同,特定的產品越漲價,需求越增多。部分上流階層的消費目的在於,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成功,滿足虛榮心,所以價格越高,需求則增加。相反,如果降價,體現上流階層的界限變得模糊,所以需求減少。
如果想要控制行為者不去進行某個行為時,應找到該錯誤行為的「獎勵物」,移除該獎勵,從而制止其錯誤行為。
然而,即使是獎勵,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也會逐漸消失(雖然消失得稍慢一些)。而且這樣太浪費食物了!那該怎麼辦呢?
接下來是實驗3。
3.固定時間獎勵
實驗3: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由一開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漸降低到每1分鍾後,按下按鈕可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一開始不停按鈕。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白鼠學會了間隔1分鍾按一次按鈕。
當掉落食物停止時,小白鼠的行為消失。
嘖嘖,失敗了。沒有培養起小白鼠連續按按鈕的行為,反而使小白鼠「偷懶」了。為什麼?因為行為者知道短期內行為不會再得到獎勵。……好吧。最關鍵的實驗4。
4. 概率型獎勵
實驗4: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
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同樣的,用鴿子做實驗,平均每5分鍾獲得變化時距的食物強化的鴿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應,連續反應長達15小時)
這個實驗模擬了為什麼「賭博」——如簡單的老虎機,或者更復雜的賭博——會給予人類以依賴感,或者說,成癮性。
由於概率性給予結果,行為者很難直觀地判斷機制是否失效,所以單次的失敗不會給予明顯的「懲罰」效果,終止行為者的習慣,從而行為者的學習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後是一個有趣的實驗5。
5. 迷信的小白鼠?
實驗5:好吧,其實實驗5還是實驗4,概率型斯金納箱。
結果: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養出了奇特的行為習慣,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轉圈跳舞。
這是因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進行這些行為,於是產生了「迷信」。
許多游戲中傳出的謠言,比如「在中午抽獎容易得到大獎」,或者「帶滿一背包幸運兔腳可以獲得更好的裝備」之類,其原理與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