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勇選擇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1)除圖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實驗還需要的
(1)實驗中抄需要測量物體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進行比較,所以用到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勇選擇的兩支蠟燭應滿足的條件是大小相同,要求兩個蠟燭完全一樣,是便於利用等效替代法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或與水平面垂直,若要檢驗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可移動後面的蠟燭看與前面蠟燭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如果重合,則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否則,不符合要求.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可以透過玻璃板來觀察這支蠟燭的像,從而確定像的位置.
(4)當把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使其完全重合時,才能測量像距,由圖可知,蠟燭B沒有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即二者沒有完全重合就測量像距,
這樣導致像距的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
(5)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所以應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上面的實驗.
(6)會發現兩蠟燭位置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兩個蠟燭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即像與物相對於鏡面對稱.
故答案為:(1)刻度尺;大小相等;(2)重合;(3)透過;(4)大;(5)蠟燭A的位置;(6)對稱.
B. 如圖甲為小紅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裝置,其中A、B是兩段相同的蠟燭,C是平整的白紙,E是玻璃板.
(1)無論怎樣沿水平桌面移動蠟燭都不能與像完全重合是因為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
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虛像,因為不是實際光線.光線通過透明玻璃板是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會發生折射,所以對著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蠟燭在玻璃板後所成的像,同時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後的蠟燭.則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後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2)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
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3)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都會發生反射現象,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會匯聚成像,玻璃板越厚,兩個像距離越遠,兩個像越清晰.
(4)一次實驗,小紅就在記錄的白紙上進行相關處理,這樣做不妥,因為實驗次數過少,結論帶有偶然性;因此實驗中改變蠟燭的位置再做兩次實驗是為了排除偶然性,尋找實驗中普遍的規律性.
(5)平面鏡成虛像,所以移去後面的蠟燭A′並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則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燭焰的像.
故答案為:(1)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光的反射;光的折射;(2)比較像與物的大小;(3)玻璃有一定的厚度;
(4)實驗次數太少,結論有偶然性;改變蠟燭位置,多做幾次實驗;(5)不能.
C. (8分)如圖甲為小紅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裝置,其中A、B是兩段相同的蠟燭,C是平整的白紙,E是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