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忻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鐵架台等儀器省略)制備CO2和驗證CO2能與NaOH反應.(1)儀器的名稱①_____
(1)①是來長頸漏斗,通源過長頸漏斗可以向反應容器中注入液體葯品;②是錐形瓶,常用作反應容器.
故填:長頸漏斗;錐形瓶.
(2)裝置B的作用是乾燥二氧化碳.
故填:乾燥二氧化碳.
(3)裝置C中導氣管的長短如圖中所示:
(4)應該在A、B之間加入裝有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洗氣瓶F,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氫氣體.
故填:A、B;c.
(5)打開止水夾K1,檢查氣密性,加入葯品開始實驗,當觀察至裝置E的現象是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可確定裝置C收集滿二氧化碳.
故填:紫色石蕊溶液變紅.
(6)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觀察到的現象是裝置E中紅色石蕊溶液會倒吸入裝置C中.
故填:2NaOH+CO2=Na2CO3+H2O;裝置E中紅色石蕊溶液會倒吸入裝置C中.
(7)為證明CO2與NaOH反應,還應把注射器內D中濃NaOH溶液換成水,再做一次實驗,其目的是作對比,因為二氧化碳能夠溶於水,通過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作用的實驗現象可以判斷氫氧化鈉能否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故填:水;作對比.
Ⅱ 高中化學學過的做實驗的裝置有哪些
Ⅲ 某化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們做了三個趣味實驗,裝置如圖(氣密性良好).當開啟分液漏斗的旋塞,液體滴入
(1)生成能使石蕊溶液變紅的氣體說明是一種酸性氣體;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符合此反應現象,故答案為:CaCO3+2HCl═CaCl2+H2O+CO2↑;
(2)試管2中沒有發生化學反應,觀察到兩支導管口同時冒氣泡、吸濾瓶內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試管2內溫度升高,溶解能放出熱量的物質有氫氧化鈉;故答案為:NaOH;
(3)吸濾瓶內盛有的紅色溶液變無色,說明發生了酸鹼中和,故試管2中的固體溶解能吸收熱量,使瓶內壓強減小,把燒杯中的物質吸入吸濾瓶,溶於水吸熱的物質是硝酸銨;
故答案為:水;硝酸銨;酸;試管2中的固體溶解(或與液體反應)時吸收熱量,使吸濾瓶中的壓強減小,燒杯中的酸倒吸入錐形瓶中,與錐形瓶中鹼性物質發生反應,使紅色溶液變無色.
Ⅳ 18世紀,某科學家在探究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中,做了如下實驗:實驗裝置、材料、操作方法如圖.實驗結
(1)變數應是復一組實驗中不同的一個制量,並且只有一個,甲乙唯一不同的是有無綠色植物,因此實驗中的變數是綠色植物的有無.
(2)氧氣有助燃的特性.甲玻璃罩內的蠟燭很快熄滅,是因為缺少氧氣;乙玻璃罩內的蠟燭能持續地燃燒,說明它得到了氧氣.因此實驗結果說明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3)綠色植物在光下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呼吸作用.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散失的水蒸氣會凝結在玻璃罩的內壁上形成小水珠.因此這些水珠主要來自於植物的蒸騰作用.
(4)光合作用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實驗時,若將甲、乙玻璃罩用黑布罩住,綠色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還要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因此乙玻璃罩內的蠟燭熄滅,該實驗結果說明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故答案為:
(1)綠色植物;
(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3)蒸騰作用;
(4)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Ⅳ 王濤在做「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實驗時,用易拉罐,錐形瓶等製作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用0.6克的一
濤在做「探究不同食物的熱價」的實驗時,用易拉罐、錐形瓶等製作了一套實驗裝置,用0.6g的一粒花生種子燃燒,使錐形瓶中30mL的水溫度升高了68℃。已知100g花生種子完全燃燒可釋放出2352.8kJ的能量;1mL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J的熱能。
根據以上資料,請你完成實驗。
(1)提出問題:________。
(2)作出假設:________。
(3)制定計劃。
材料用具:________。
方法步驟:________。
(4)實施計劃: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並及時統計和分析數據。
結果發現,燃燒0.6g花生種子使30mL水溫度升高了68℃。
(5)得出結論:________ 。
(6)表達交流。
①從理論上計算1g花生種子完全燃燒可釋放出23.528 kJ熱量,與你實驗測得的能量相同嗎?請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②作假設需要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進行,針對不同的問題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_的。有的問題可能不需要作出_________。
③這個探究實驗如果只做一次,結果可靠嗎?應當怎樣做?___________。
(1)花生種子中是否含有能量或花生種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2)花生種子中含有能量
(3)材料用具:溫度計、50mL錐形瓶、花生種子、易拉罐、試管夾、鐵絲、火柴、剪刀等
方法步驟:①在空易拉罐頂部,剪一個比錐形瓶口略大的圓孔,圓孔周圍以及罐底部四周剪若干孔洞,以便通風;
②取一個50mL錐形瓶,注入30mL水,並放入1支溫度計,溫度計的下端要浸入水中;
③安裝好實驗裝置,並測量水溫(T 1 );
④稱出一粒花生種子的質量(G),並將這粒種子放到火焰上燃燒;
⑤將剛剛燃燒的花生種子盡快放到錐形瓶底部。待這粒種子完全燃燒後,測量水溫(T 2 )
(5)花生種子含有能量,1g花生種子中所含的能量=4.2×30×(T 2 -T 1 )÷G=4.2×30×68÷0.6=14280J(或1g花生種子中含有14.28kJ熱量)
(6)①實際測得的數為14.28kJ,比理論值小得多。原因可能是花生種子燃燒不充分,實驗過程中操作不規范,熱量散失過多,或測量不夠准確等造成的
②不同假設
③探究實驗只做一次,結果不可靠。應該在一切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重復做3次,並取平均值,以盡量減少誤差的影響
Ⅵ 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一個密封的箱子,頂端有兩個帶閥門的通氣
若在鋁箔和熒光屏來之間加上垂直源於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這些亮點紛紛向上偏移,
根據左手定則得該射線帶正電,
當通過通氣孔P將箱內抽成真空時,發現α粒子能夠穿過鋁箔打到熒光屏上,使熒光屏上產生閃爍的亮點;增加鋁箔的厚度,使熒光屏上恰好沒有閃爍的亮點;
即鋁箔達到一定厚度,剛好能阻止α粒子穿過,
盧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轟擊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所以通入少量氮氣,α粒子穿透性比較弱,不能穿過較厚鋁箔,熒光屏上的亮點是由質子打出的,所以穿過鋁箔的射線是質子,穿透性更強,而且帶正電.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