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飛鳥的機體叫什麼
第一個叫「脈沖」,第二個叫「命運」
中文譯名: 脈沖高達
類型: 裝備換裝型萬能MS
製造方: 扎夫特(Z.A.F.T)
所屬方: 扎夫特(Z.A.F.T)
尺寸: 高17.76米
重量: 重63.54噸
動力提供: 電池能量包
駕駛艙: 駕駛員一名,位於驅乾的標准駕駛艙
裝備和設計特點: VPS裝甲,氘核光束供電系統,可加裝3種Silhouette裝備,可自由伸縮的反光束盾牌
首次服役: C.E.73年10月2日
固定武器: MMI-GAU25A 20mm CIWS×2,固定在頭部
(手部)可選武器: M71-AAK 「Folding Razor」反裝甲小刀×2;MA-BAR72 高能量光束步槍
外加裝備武器: 無
技術和歷史記錄(Technical and Historical Notes)
在戰後時期,扎夫特「second stage」的高級機動戰士高達面世。其中一台機體就是ZGMF-X56S Impulse Gundam。與GAT-X105 Strike Gundam相似,Impulse Gundam可以通過交換Sihouette裝備以適應各種戰局。然而,Impulse Gundam與Strike Gundam的最大區別在於Impulse Gundam的製造是組件化的。位於中央的組件是可變形為駕駛艙的YFX-M56 Core Splendor戰機,它可以與胸部部件、腳部部件通過激光鎖定結合為一台完整的機動戰士。當某一組件被破壞時,胸部或腳部部件可以被分離並與以完好的後備部件代替。Impulse Gundam也使用了由不同的裝備決定機體顏色的VPS裝甲。因為尤尼奧斯禁止了反中子干擾器的使用,扎夫特順應時勢開發了氘核光束供電系統,使機體能在戰場上通過接收母艦發出光束而達到充電的目的。這一系統可以維持更長的戰斗時間。在基礎配置中,Impulse Gundam的武裝包括兩門CIWS,兩把可折疊的戰斗小刀和一把光束步槍。
Impulse Gundam被分配給扎夫特的紅衣精英真•飛鳥。C.E.73年10月2日,地球軍的3名機師在扎夫特的軍械庫1號搶奪三台新型高達時,真駕駛的Impulse Gundam首次參加戰斗。他們逃脫後,扎夫特戰艦密涅瓦立刻開始追擊其母艦Girty Lue。然而,追擊行動被試圖將尤尼奧斯7墜落到地球的激進Coordinator分子所打斷。這一毀滅世界的事件使聯合軍與扎夫特間的戰火再次燃起。在新的斗爭中,真的Impulse Gundam在奧布和中東的前線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他情報(Other Information)
著名機師: 真•飛鳥
登場作品: 機動戰士高達Seed Destiny
原創設計者: Kunio Okawara
命運高達
名稱:ZGMF-X42S Destiny Gundam/デスティニーガンダム/命運高達
型號:ZGMF-X42S
動力裝置:新型內載核裂變能量爐
定位:全方位攻擊型突擊人型兵器(Omnipotent-Type Assault Striker Mobile Suit)
操作系統:「Gunnery.United.Nuclear-Deuterion.Advanced.Maneuver.System」
駕駛員:真·飛鳥
駕駛艙:可容一人,位於機身腰腹
高:18.08米
重量:79.44公噸
裝甲:Variable Phase Shift Armor(可變式相轉移裝甲)
隸屬:Z.A.F.T、智慧女神號
服役年份:C.E.74
出場:《機動戰士高達.SEED.DESTINY》第36話
製造者:Z.A.F.T
塗裝特色:白、紅、藍
機體出力:不明(從劇集來看應該與傳說高達、無限正義高達、突擊自由高達和曉高達接近。)
推進力:不明(因為搭載了特殊的推進系統「光之翼」,所以推進力應該是C.E年代機動戰士中最高的。註:該推理不包含「ASTRAY」系列)
設計師:大河原邦男
內部特殊配備:
反中子干擾器
新型內載核裂變能量爐
可變式相轉移裝甲(VPS)
光之翼(Wings of Light System)
主要武裝:
MMI-714「阿隆戴特」光束斬艦刀
M2000GX 高能量長射程光束炮
MMI-GAU26 17.5mmCIWS 頭部格林機關炮 ×2
MMI-X340 「掌中槍」光束炮 x2
MX2351 手甲部光束盾發生裝置「隔絕光」 ×2
MA-BAR73/S 高能量光束步槍
RQM60F「爍刃2」光束迴旋鏢 ×2(可作為光束軍刀使用)
❷ 墨家子弟有什麼厲害的黑科技
墨家擅長工巧和製作,為後世稱道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軍事方面,厲害的黑科技也較多地集中在軍事器具上。
相關古籍中曾有記載墨子製造機關的過程。他發明研製桔槔,極大地方便了提水。他還製造了轆轤、滑車等,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軍事能力
墨子較厲害的發明有:
1.連弩車
這是一種用於進攻的機械裝置,體型較大,它放置在城牆上,最多可同時發射六十支大弩箭,小弩箭的數量就更多了。其體型之巨大,需要十個人來駕駛完成,其設計之處最為人所稱道的是,該裝置可用繩子系住弩箭的箭尾,弩箭被射出後,還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在當時可謂十分智能了。
圖源網路
墨家在機關術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這一點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動畫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以上便是墨家最具代表性的三樣發明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的特點,墨家機關多數以守城為前提,服務於守城。
❸ 載人的風箏最早是在什麼時候
風箏探源
□2001年,美國人莫琳·克萊門斯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風箏搬運
大塊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工程地質學家科林·里德隨即提出了質疑:「克萊門斯假想的
最大問題,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從未提及風箏。」
□而根據古文獻記載,公元前1250年,中國人曾經用風箏傳遞信
息或向敵人投擲燃燒物……
2001年,美國軟體顧問莫琳·克萊門斯在翻閱有關古埃及建築物
的書籍時,發現了一幅圖畫,上面的人手握繩子一樣的東西,通過機
械裝置和空中的鳥狀物相連。她推斷鳥狀物可能是巨大的風箏,人們
正在用它提升重物,並由此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風箏搬運大塊石料修
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然而,曾經參與埃及吉薩高原測繪的美國工程地質學家科林·里
德卻表示質疑:「克萊門斯假想的最大問題,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從
未提及風箏。」但她強調,「根據古文獻記載,公元前1250年,中國
人曾經用風箏傳遞信息或向敵人投擲燃燒物。」
■中國最早的風箏出現在何時,又是誰發明的?
1977年,中國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發掘,出土的漆箱蓋上有一
幅圖,畫面上一個人站在兩棵樹中間,手持弓箭,從樹上射下一隻大
鳥。
專家介紹說,這是「弋射圖」,反映了一種古老的狩獵方式,通
俗地講,弋射就是用綁著線繩的箭射擊飛鳥。
山東大學的劉敦願教授,1990年看到一幅從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的漢代青銅器上拓制的「弋射圖」時,突發靈感,提出了讓人意想不
到的新見解。對此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長徐藝乙介紹說,劉先生
的假設是根據一幅漢畫,畫上有一組人,在用弓箭射擊大雁,被射中
的大雁沒有死,帶著有牽引線的弓箭一塊前飛,一直到從空中掉下來,
所以劉先生認為這個也有可能是風箏的起源。但這作為風箏的起源,
它的時代大概也就是漢代。
從曾侯乙墓的發掘情況看,「弋射圖」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
了,而劉敦願提出假想依據的弋射圖卻是漢代的。因此,如果把「弋
射」看成風箏的雛形,風箏出現的時間就不應該是漢代,而是更早的
戰國時期。
2003年夏天,帶著對風箏起源的濃厚興趣和極大困惑,我們來到
了承辦過20屆世界風箏會的山東濰坊。
在那裡,一尊造型奇特的魯班雕像首先引起了我們的好奇。魯班
手裡握的既不是鐵鋸,也不是板斧,而是像鳥一樣的器物。濰坊市如
此塑造魯班,究竟有什麼用意?在這里還經常看到「鳶」字,其他地
方難得一見的這個字,濰坊市卻使用得非常普遍。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一尊造型奇特的雕像、一個古奧難懂的漢字,都與鳥有著或多或
少的聯系,這要追溯到一次意義非凡的風箏盛會。1988年,來自13個
國家和地區的風箏代表團齊聚濰坊,舉辦盛大的世界風箏會。代表們
肩負著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從法國迪埃普、美國西雅圖、中國濰坊等
城市中推選出惟一的「世界風箏都」。所有參選城市的風箏製作水平
旗鼓相當,申報「世界風箏都」的競爭非常激烈。正當評委們舉棋不
定的時候,濰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驚人之舉——亮出「公輸般」這
張底牌,做了一篇漂亮「文章」,並最終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世界
風箏都」的稱號。(公輸般,又稱公輸子,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的魯國
人,因此後世又叫他魯班。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發明了鋸子等很多
工具,被後世尊稱為木工祖師。)
他們圍繞西漢時期《鴻書》里「公輸般制木鳶以窺宋城」的記載
進行了一番巧妙發揮。「鳶」讀「淵」,人們常說的老鷹。而「公輸
般制木鳶」的意思是,魯班曾經用木頭製造了鷹一樣的器物。另外,
《墨子》里也記載到:「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不難想像,木鳶和
木鵲,都是類似飛鳥的仿生器物,稱謂雖然有差異,形體卻和風箏非
常相似。
因此,濰坊的學者們認為,魯班製造的木鳥是風箏的早期形態。
換句話說,是魯班製造了中國最早的風箏。
■濰坊學者的觀點,使「木鳥能不能飛起來」成為學者們探討的
又一個焦點。
《墨子》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也就是說:魯班製造的木鳥連續飛行了整整3天。用木頭做的大鳥,
僅僅依靠風力而不藉助機械動力就能在空中飛行,如此離奇之事,除
文獻記載外,人們並未親眼見過。對這一點,東漢學者王充曾經做過
考證。他認為,魯班的木鳥在空中飛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說
飛了3天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後世文人的添加附會。
風箏研究專家孔祥澤認為,風箏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受風
和瀉風,受風和瀉風如果沒有達到停勻的程度,就不可能飛起來。
濰坊的孫繼和,干過16年木工,從小就迷戀風箏。2003年,他費
時3個月,全部採用竹木材料製造了一隻「木鳶」。這只木鳶,重約
二斤半,兩翼展開將近3米寬,高0.7米。孫繼和准備把木鳶放飛到
天空去。試驗地點選在了濰坊的濰北放飛場,風力大概三級半。第一
次放飛,可能由於風向不穩,木鳶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暫,不足
以說明問題。在人們的期待中,第二次,木鳶平穩升空了,並且持續
了15分鍾。
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木鳶實物第一次成功飛行。它驗
證了古老文獻具有較大的真實性,某種程度上回答了一個多年來懸而
未決的謎題——「木鳥能不能飛起來」。由此也可以推斷,魯班製作
的木鳥,不僅能飛起來,在風力允許的情況下飛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
可能的。
因此,魯班發明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風箏、風箏起源於春秋時期
的魯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境內,這些判斷是比較真實可信的。
■風箏演變為玩具是唐代以後的事情。歷史上,人們曾經賦予它
種種用途。
相傳,韓信曾經用風箏線繩測量叛亂地點到未央宮的距離,企圖
挖地道襲擊皇宮。《北史》記載,唐朝將領張丕,被田悅率領的叛軍
團團圍困在臨名城裡,情形十分危急。為搬取救兵,他絞盡腦汁,最
終決定用風箏傳信告急。風箏飛了一百多丈高,經過叛軍陣地,敵人
亂箭齊發。幸運得很,風箏把求救信順利送到了援兵那裡,很快解了
圍,被圍將士得以死裡逃生。
明朝的「神火飛鴉」被譽為現代火箭的雛形,其外形如同古代的
木鳶,與火箭捆綁到一起,在作戰時大顯神威。神火飛鴉在軍事上的
應用,可以算得上是人們對風箏外形的改進和功能的進一步延伸。
《漢書》記載,當了皇帝的王莽「網羅天下異能之士……或言能
飛,一日千里,可窺匈奴。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環引
紐,飛數百步墜」。這個異能之士自稱能夠一日千里地飛行,可以去
窺探匈奴。他用大鳥的羽毛做成了翅膀,頭和身體也沾著羽毛,並配
置了機關。從高處一路沖飛而下,飛行幾百米後墜落。
戴念祖認為,王莽下面募集的很多能士,說他們能從某一個高處
往下面飛下來,那也該屬於風箏,但是它屬於比較大的風箏,能夠載
人飛行了,應該說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載人風箏。
《漢書》是正史,它的作者班固離王莽時代僅僅幾十年的時間,
因此沒有人懷疑這段記載。一些學者把王莽時期那個會飛的人,看作
是近代出現的滑翔運動創始人。因為,19世紀之前,西方熱衷於撲翼
飛行的人們才開始更多地關注固定翼。那時,人們研究發現:鳥類上
下撲動的翅膀,解決了上升力和推動力的問題。而在藍天上飄飛的風
箏,藉助人們拉動線繩的力量以及合適的風力,同樣可以解決上升力
和推動力的問題。也就是說,飛行器的撲翼完全可以用固定翼替代,
並且效果更理想。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們對利用固定翼解決飛行
動力和升力的系統研究。
也正因為如此,世界上許多專家學者認為,風箏是人類歷史上最
早的飛行器。
■今日風箏的負重嘗試,更給人們提供了直觀而又生動的參照。
2003年夏天,濰坊的風箏愛好者較為完整地進行了一次風箏負重
表演。他們使用的龍風箏長70米、自身重量約5公斤。風箏將要負載
的重物是一個「模特」和沙袋。沙袋的重量是34公斤,它和模特的重
量之合為45公斤。
表演共分兩步,首先把這個11公斤的模特拴在風箏的線繩上,看
看能否把它帶上天空。在負載了模特的基礎上,增加一個34公斤的沙
袋,終於,在風力3級半的情況下,這只70米長的龍風箏把45公斤重
物平穩地攜帶了20多米高,持續時間大約有10分鍾。
當然,以這樣的表演,去印證風箏載人飛天的記載或許不夠嚴謹,
但它至少給人們提供了直觀而又生動的參照,某種意義上證明了那些
風箏帶人上天的古老記載是較為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