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設計能量自控裝置方案
1、首先需要明確能量自控裝置的控制目標,例如節能、環保、安全等。
2、然後根據控制目標選擇合適的控制方式,例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經網路控制等。
3、然後根據控制方式和控制目標選擇合適的感測器和執行器,例如溫度感測器、流量感測器等。
4、然後根據控制方式和感測器、執行器的選擇,設計控制系統,包括硬體和軟體的設計。
5、然後通過編程、調試等方式實現控制功能,並進行測試和驗證。
6、最後根據測試和驗證結果,對控制系統進行優化和改進,以提高控制精度和穩定性。
Ⅱ 如何設計一個電磁能量收集裝置
電磁能收集,可以參考一下楞次定律是一條電磁學的定律,從電磁感應得出感應電動勢的方向。其可確定由電磁感應而產生之電動勢的方向。它是由俄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楞次在1834年發現的。
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注意:「阻礙」不是「相反」,原磁通量增大時方向相反,原磁通量減小時方向相同;「阻礙」也不是阻止,電路中的磁通量還是變化的.
主要是設計一個線圈,來感應磁場的變化,再通過一個小型的電橋,輸入到電池進行儲存電力。
Ⅲ 學校發明比賽,想要自己造一個可以把風能和光能轉化為電能輸出的裝置。
這個題目有點大,一般都是上市公司在做此類項目,像金風科技,因為需要的人力物力大。
當然如果僅僅是做一個學校里的課題,相對簡單,就是風能驅動發電機,最好做一個穩壓整流電路,然後給電池充電即可;太陽能只不過就是發電機換成光電池
Ⅳ 在生活中有哪些控制能量的裝置
空調:室外與室內的熱量熱交換。空調保持室內溫度的穩定,即控制室內的熱量來實現控制溫度的過程。
Ⅳ 人造一個小太陽——受控熱核聚變反應裝置
自科學家在1938年揭開了太陽能是氫在高溫下發生核聚變產生的奧秘以來,美國、前蘇聯、中國成功地爆炸了氫彈,證明氫在熱核聚變下確實具有驚人的能量。但氫彈的爆炸只能造成破壞,因為它的能量是在一瞬間通通釋放出來的。能不能讓氫彈中產生的熱核聚變過程得到控制,使能量按人的需要一點一點地釋放出來呢?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等於在地球上能造出許多小太陽,讓它們不斷發光發熱和發電。這個設想成為世界上許多科學家的共識,並決心努力把這個設想變成現實。
1991年11月9日,從英國牛津郡的卡勒姆聯合歐洲核聚變實驗室傳出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在這個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首次用氫的同位素氘和氚製成混合燃料,成功地實現了受控制的核聚變反應,第一次用熱核聚變的方法產生了大約1.7兆瓦的電力。這一重大的突破性進展,使人類利用核聚變能量的設想有了光明的前景。因此,這一事件被我國發行量最大的雜志《半月談》推舉為1991國際事件中的第九件。
還是在1990年12月底,美國、日本、歐共體和前蘇聯的四個科研小組就聯合起來,在英國牛津鄉村地區的卡勒姆實驗所,建造了一座供試驗用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這個反應堆是一個像 汽車 輪胎一樣的環形裝置,科學家們在這個環形裝置內注入氫的同位素氘、氚等燃料,然後把它們加熱到幾億攝氏度的高溫,使氫氣的原子分裂成電子和原子核(稱等離子體),就像太陽上的氫氣在高溫下分裂的情況一樣。然後,這些氫原子核在高溫下相互碰撞聚變成氦原子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由於氫氣分裂後的氫等離子體溫度太高,會把任何東西都熔化掉,因此在環形裝置的空間內加了一個巨大的磁場,這個磁場可以把高溫等離子體封閉並懸浮起來,不讓等離子體挨近環形裝置的任何零部件,避免了使環形裝置等受到高溫的損壞。
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就可考慮將氫原子聚變時釋放的能量用來發電。1991年11月9日的熱核聚變試驗的成功,雖然持續時間僅2秒鍾,溫度則達到了2億攝氏度,釋放的能量達2億瓦,產生了約1.7兆瓦的電力。這意味著,人類嚮往的受控熱核聚變獲得了初步成功。
這次試驗的意義之所以特別重大,是因為它使用的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它們比原子能反應堆用的鈾燃料容易生產得多,而且沒有放射性污染。尤其是氘,是天然存在的元素,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它的資源很豐富,地球上僅海水中就有45萬億,而0.03克氘通過核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相當於300千克汽油的能量。現在生產1千克鈾燃料需要12000美元,而生產1千克氘只需300美元。
目前世界上還只有兩個能用氘、氚進行熱核聚變反應的裝置,一個是前面已提到的英國牛津郡的卡勒姆聯合歐洲核聚變環形裝置,另一個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托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但美國的這個裝置至今還沒有獲得像英國的裝置的成功。不過可以預料,人類在地球上製造「小太陽」產生受控制的熱核聚變能的日子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