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化學小組利用下圖實驗裝置進行NO的製取,並進行NO與O2反應的實驗,請你參與此項活動並回答相應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利用J型管製取一氧化氮,然後將生成的一氧化氮通過導管e、f進入乾燥管,氣囊中空氣通過f進入乾燥管,NO和氧氣在乾燥管中反應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毒,不能直接排空,可以用鹼液吸收,所以乾燥管的d連接b,所以儀器的連接順序是:a→e,f→c→d→e,
故答案為:a;f;c;d;
(2)連接好儀器後,在做實驗前要檢驗裝置的氣密性,故答案為: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3)向J型管中加入稀硝酸時要打開止水夾1,關閉止水夾2,加完稀硝酸後關閉止水夾1,銅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和水,反應方程式為:3Cu+8HNO3=3Cu(NO3)2+2NO↑+4H2O,
故答案為:1;2;1;3Cu+8HNO3=3Cu(NO3)2+2NO↑+4H2O;
(4)無色的一氧化氮不穩定,易被氧氣氧化生成紅棕色的氣體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能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所以看到的現象是:紅棕色氣體生成,溶液不斷進入乾燥管,紅棕色氣體變為無色,
故答案為:紅棕色氣體生成,溶液不斷進入乾燥管,紅棕色氣體變為無色;
(5)關閉止水夾1,打開止水夾2,用氣囊將空氣壓入乾燥管,利用氣囊中的空氣排出二氧化氮氣體即可,
故答案為:閉止水夾1,打開止水夾2,用氣囊將空氣壓入乾燥管;
(6)根據方程式知,當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體積比為1:1時,二者能完全被吸收,如果只有二氧化氮時,氣體也能被完全吸收,由此得出,當一氧化氮與二氧化氮的體積比等於或小於1:1時,氣體能完全被吸收,
故答案為:a≤b.
2. 某校學生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用來驗證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回答下列問題.(1)寫
(1)裝置A中是鹽酸和石灰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鈣和水,其反應離子方程式為:CaCO3+2H+═Ca2++H2O+CO2↑,
故答案為:CaCO3+2H+═Ca2++H2O+CO2↑;
(2)實驗室用鹽酸和石灰石製取二氧化碳,該反應放出的熱量導致鹽酸揮發,所以製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氣體,為除去氯化氫氣體,選取的試劑應能除去氯化氫氣體且不和二氧化碳反應,則只能選取可溶性的飽和碳酸氫鹽,一般常用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
故答案為: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3)高溫條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所以D裝置中的黑色固體是炭,反應方程式為:CO2+C
高溫 | .
3. 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實驗室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氨的催化氧化」實驗.(1)A處是氣體發生裝
(1)銨鹽受熱分解產生氨氣,過氧化鈉在此裝置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製版取氨氣的葯品可權以用NH4HCO3或(NH4)2CO3,葯品均為固體,選擇的裝置符合加熱固體制氣體,故答案為:NH4HCO3或(NH4)2CO3;cfgh; (2)氨氣極易溶於水,實驗會倒吸,在裝置C與D之間增加一個防倒吸裝置,氨氣有毒,需要尾氣處理,要在D後增加一個尾氣吸收裝置, 故答案為:①在裝置C與D之間增加一個防倒吸裝置;②在D後增加一個尾氣吸收裝置; (3)①過氧化鈉的作用是用來吸收銨鹽分解產生的CO2和水蒸氣並發生反應,生成氨的催化氧化所需要的O2,故答案為:①吸收CO2和水蒸氣,並生成O2; ②氨氣的催化氧化方程式為:4NH3+5O2 催化劑 | .
4. 某校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學生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鐵與水反應」的實驗,並利用產物進一步與CuO反應(圖中
(1)鐵與水蒸氣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鐵和氫氣,配平即可;故答案為:3Fe+4H2O 高溫 | .
5. 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先關閉止水夾,將足量氫氧化鈉溶液滴入
(1)二氧化碳可以和氫氧化鈉反應,所以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二氧化碳中,由於消耗了二氧化碳而使錐形瓶中氣體壓強變小,從而使試管中的石灰水進入錐形瓶,氫氧化鈣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或是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所以錐形瓶中的溶液要變渾濁; (2)僅憑(1)中的現象不足以說明氫氧化鈉溶液和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因為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溶劑為水, 二氧化碳可以溶於水也會使錐形瓶中壓強變小,且二氧化碳也能夠使石灰水變渾濁,而產生(1)中現象; (3)根據二氧化碳、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同時由於加入的氫氧化鈉是足量的,所以可以判斷在該溶液中溶質一定有氫氧化鈉,可能存在的溶質為碳酸鈉、氫氧化鈣中的一種,丁同學猜想可能含有NaOH、Na2CO3; (1)注意碳酸鈉和氫氧化鈣不可能同時存在,因為碳酸鈉可以和氫氧化鈣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故乙同學猜想是錯誤的,原因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不可能同時存在; [物質鑒別]:根據氫氧化鈣可以和碳酸鈉溶液反應生成沉澱以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實驗. 故答案為:(1)澄清石灰水倒流入錐形瓶中,錐形瓶中溶液變渾; (2)不能;因為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而使石灰水倒吸入試管,碳酸和石灰水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澱; (3)NaOH、Na2CO3; (1)乙同學猜想是錯誤的,原因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不可能同時存在; [物質鑒別]: | 化學方程式 | 試劑1:碳酸鈉溶液 | Ca(OH)2+Na2CO3=CaCO3↓+2NaOH | 試劑2:適量二氧化碳 | Ca(OH)2+CO2=CaCO3↓+H2O |
6. 為了比較人體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進
(1)要從導管中吸氣,只能從A,空氣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較少,不能使石灰水變渾濁.所以首先由導管A吸氣約15s,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無變化,說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故答案為:A;無變化;低. (2)要從導管中吹氣,可從B吹入,吹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變渾濁.所以由導管B吹氣約15s,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故答案為:B;變渾濁;高. (3)綜合上述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中的高. 故答案為:高.
7. 某化學活動小組設計如圖裝置完成一組實驗: (1) 甲同學設計實驗I:硅酸鈉溶液與比硅酸酸性強的酸反應生成
(1)硝酸和石灰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目的應該是驗證碳酸的酸性與硅酸酸性強弱比較。 現象:B中固體逐漸溶解,有氣泡產生,C中逐漸生成白色沉澱(或反應後用激光筆照射C容器,可見C中液體出現明顯光路)。 結論:碳酸的酸性強於硅酸。 遞變規律:元素非金屬性:C>Si 依據: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強,其非金屬性越強。 乙同學的分析:硝酸易揮發,當其與石灰石反應時,有熱產生,使部分硝酸可能汽化進入C中,影響碳酸與硅酸酸性比較; 建議:將A中換為稀硫酸。 (2)A中裝濃鹽酸,B中裝高錳酸鉀固體 現象:B中固體逐漸溶解,生成黃綠色氣體充滿整個反應裝置,C中的溶液變藍(弱弱問一句:乙裝置是什麼?) 離子方程式:2MnO4- + 16H+ + 10Cl- ==== 2Mn2+ + 5Cl2(氣體逸出符號別忘了!) + 8H2O; Cl2 + 2I- ==== I2 + 2Cl- 不科學之處:(要寫出方程式哦!)氯氣部分溶於水反應生成氯化氫和次氯酸,無法得知氯氣和次氯酸究竟是誰氧化了碘離子。 (3)不正確: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強,其非金屬性越強,但是次氯酸不是氯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應該是高氯酸HCIO4),所以結論有誤。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與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供水設備有哪些
發布:2025-02-10 22:47:34
瀏覽:185
微信工具箱哪裡
發布:2025-02-10 22:17:17
瀏覽:76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