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某化學小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某化學小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發布時間:2025-02-19 12:28:02

1.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某些氣體的制備、性質等實驗(圖中夾持裝置有省略).請按

(1)C裝置是不需要加熱制備氨氣的裝置,利用濃氨水滴入生石灰產生氨氣,製取乾燥氨氣可以用鹼石灰乾燥氨氣;為製取乾燥氨氣,可將裝置C連接D點的乾燥的氨氣,裝置C中的燒瓶內固體宜選用濃氨水和生石灰;
故答案為:D; A、D;
(2)依據制備氯氣裝置是利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加熱反應,生成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和水蒸氣,通過飽和食鹽水除去氯化氫,通過濃硫酸除去水蒸氣;
故答案為:飽和食鹽水、濃硫酸;
(3)實驗時打開開關1、3,關閉2向燒瓶中通入氯氣,然後關閉1、3,打開2,向燒瓶中緩慢通入一定量的氨氣,實驗一段時間後燒瓶內出現濃厚的白煙並在容器內壁凝結,已知氯氣與氨氣可發生反應:3Cl2+2NH3→N2+6HCl,依據反應化學方程式判斷是生成的氯化氫和過量氨氣反應生成的氯化銨;銨根離子的檢驗方法是,取少量固體於試管中,加入適量NaOH溶液並加熱,在管口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產生的氣體,若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證明固體中有NH4+
故答案為:氯氣;取少量固體於試管中,加入適量NaOH溶液並加熱,在管口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產生的氣體,若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證明固體中有NH4+
Ⅱ、(4)利用裝置A、E,可設計實驗比較Cl-和Br-的還原性強弱,氯氣通入溴化鈉溶液中,氯氣氧化溴離子為溴單質,反應為:Cl2+2NaBr=Br2+2NaCl,溴單質溶於水溶液呈橙紅色;故答案為:裝置E中的NaBr溶液變橙紅色;
(5)將裝置B、C分別與F相連後,進行H2S與SO2反應的實驗,B是制備硫化氫氣體的發生裝置,C是二氧化硫氣體制備的裝置,通入F中二氧化硫氧化硫化氫生成硫單質,2H2S+SO2=3S↓+2H2O;F燒杯是吸收剩餘氣體二氧化硫或硫化氫有毒氣體的作用;
故答案為:2H2S+SO2=3S↓+2H2O;吸收尾氣.

2.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下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圖中a、b、c表示止水夾).請按要求填空:(1)利

(1)B裝置為塊狀不溶於水的固體和液體反應製取氣體的裝置,並不用加熱,中學化學中常見的有:H2、CO2、H2S等,故答案為:H2、CO2、H2S等;
(2)實驗室製得的氯氣中有雜質氣體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要進行乾燥的氯氣不具備漂白性的驗證試驗,再進行實驗Ⅰ才能得到結論;氯化氫氣體溶於水形成鹽酸,鹽酸也能和碳酸氫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不一定是氯氣與水反應的產物的酸性,故答案為:不合理,沒有事先證明乾燥的氯氣無漂白性;不合理;製取的氯氣中含有HCl氣體,HCl溶於水後能與碳酸氫鈉粉末反應產生氣泡;
(3)驗證Cl-和Br-的還原性強弱可根據反應Cl2+2Br-=2Cl-+Br2設計實驗,在A裝置中制備氯氣,生成的氣體通入到裝有溴化鈉溶液的C中,如燒瓶中有黃綠色氣體生成,試管中溶液由無色變為橙色,可證明氯氣的氧化性強於溴,
故答案為:在甲、乙、丙中分別裝入濃鹽酸、二氧化錳、溴化鈉溶液;燒瓶中有黃綠色氣體生成,試管中溶液由無色變為橙色,可證明氯氣的氧化性強於溴;
(4)濃硝酸具有強氧化性,與銅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5)濃硝酸與銅反應生成的二氧化氮收集於試管丁中,裝置驗證NO2與水的反應,要先關閉a、b,然後用微熱法使試管中氣體逸出,NO2與水接觸後即可引發燒杯中的水倒流入試管丁中,
故答案為:a、b;c;雙手緊握(或微熱)試管丁,使試管中氣體逸出,NO2與水接觸後即可引發燒杯中的水倒流入試管丁中;
(6)NO2和O2混合氣體的試管倒立於水中,發生反應:4NO2+O2+2H2O=4HNO3 最後剩餘氣體可能為氧氣,也可能是NO氣體,設NO2和O2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0mol,
若剩餘氣體為氧氣,設參加4NO2+O2+2H2O=4HNO3 反應消耗的氧氣為x,則有消耗的NO2為4x,即:5x=9mol,x=1.8mol.即氧氣為2.8mol,V(NO2)=7.2mol;
混合氣體的總質量為7.2molNO2與2.8molO2的質量之和為7.2mol×46g/mol+2.8mol×32g/mol=420.8g,平均摩爾質量

420.8g
10mol
=42.08g/mol,平均分子量42.08;
若剩餘氣體為NO氣體,試管9/10充滿水,則剩餘1molNO,根據3NO2+H2O=2HNO3+NO,說明過量的NO2為3mol,反應4NO2+O2+2H2O=4HNO3消耗的氣體總體積為7mol,設反應消耗的氧氣為y,則有消耗的NO2為4y則有5y=7mol,y=1.4mol,即此時氧氣為1.4mol,V(NO2)=8.6mol;
混合氣體的總質量為8.6molNO2與1.4molO2的質量之和為8.6mol×46g/mol+1.4mol×32g/mol=440.4g,平均摩爾質量
440.4g
10mol
=44.04g/mol,平均分子量44.04;
故答案為:42.08或44.04.

3.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圖中a、b、c表示止水夾).請按要求填空:(1)利

(1)該裝置的最大特點是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葯品一般是固體和液體在常溫下能反應,實驗室用鋅和稀硫酸製取氫氣,Zn+H2SO4=ZnSO4+H2↑,鋅難溶於水,氫氣難溶於水,當將裝置中的導氣管關閉後,生成的H2使裝置中的氣壓增大,從而使固體和液體分離,使反應停止,所以能用圖中的裝置製取氫氣;金屬銅能稀硝酸在常溫下發生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和水,即3Cu+8HNO3=3Cu(NO32+2NO↑+4H2O,屬於固體和液體混合反應不需要加熱的反應,所以能用圖中的裝置制備,
故答案為:H2、NO;
(2)濃鹽酸有揮發性,所以製取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極易溶於水生成鹽酸,鹽酸和品紅溶液不反應,但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將氯氣滴入品紅溶液中溶液褪色,實驗Ⅰ結論合理;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氯氣和水反應也生成鹽酸,所以實驗Ⅱ無法判斷是哪部分的鹽酸,所以不合理,
故答案為:實驗Ⅰ結論合理,實驗Ⅱ結論不合理,因為製取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溶於水後能與碳酸氫鈉粉末反應產生氣泡,不能說明酸性是氯氣和水反應生成的產物造成的;
(3)①銅和濃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二氧化氮和水,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②二氧化氮能和水反應,則燒杯內氣體的壓強會減小,小於外界大氣壓,燒杯中的溶液會倒流於試管丁,所以先關閉止水夾 ab,再打開止水夾 c,使燒杯中的水進入試管丁,
故答案為:ab;c;雙手緊握(或微熱)試管丁使試管中氣體逸出,二氧化氮與水接觸後即可引發燒杯中的水倒流到試管丁中.

4. 1.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a--__c__--__b__--d
因為氧氣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會在水面上,把水壓到量筒里,從而測出氧氣的體積。
C
如果b接氧氣瓶,a接病人的話,會把水壓入病人的鼻腔。所以A,B錯。
D速度是可以觀察的:是觀察氣泡出來的速度啊。(類似於掛葡萄糖時的現象)

5. (6分)某化學小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1)B處放置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用注射器注入少量

(1)濾紙變紅;鹼
(2)防止液體倒吸;木炭劇烈燃燒發白光,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木炭燃燒的條件是: 與氧氣接觸和溫度達到著火點。

6. 某化學小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1)B處放置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濃氨水。

(1)酚酞溶液變成紅色分子不斷地運動(2)②防止C中液體倒吸④B處木炭劇烈燃燒,發白光;C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木炭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木炭的著火點

7. 某化學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做了兩個興趣實驗。 (1)檢驗裝置Ⅰ氣密性的方法是:關閉K 1 和K 2 ,

(1)繼續加入液體,液面不再下降(2)2H 2 O 2 2H 2 O + O 2
(3)裝置II內的液面下降,導管中液面升高,鹽酸流向裝置III (2分)
氫前金屬(鋅、鐵、鎂等);CaCO 3 +2HCl =CaCl 2 + H 2 O + CO 2

與某化學小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化水處理設備怎麼計算 瀏覽:318
冷凝器自動清潔裝置 瀏覽:152
閥門輕微漏水怎麼辦 瀏覽:697
康強健身器材質量怎麼樣 瀏覽:300
平開門五金件示意圖 瀏覽:869
wskE是什麼品牌軸承 瀏覽:160
儀表圖紙中ftpt什麼意思 瀏覽:184
小米ai音箱怎麼連接設備 瀏覽:229
設備采購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669
nt是什麼樣子的儀器 瀏覽:914
機械式提升裝置有什麼不同 瀏覽:633
農葯安全裝置設計圖 瀏覽:346
金相機械鑲嵌怎麼磨拋 瀏覽:868
汽車儀表盤黃三角是什麼 瀏覽:909
車輛的平面軸承壞什麼情況造成的 瀏覽:188
美度機械表最便宜的多少錢 瀏覽:966
工具箱大概多少錢 瀏覽:877
等離子機床切割機跑偏怎麼辦 瀏覽:953
磁體為什麼一直製冷 瀏覽:621
光電儀器專業本科是什麼學士 瀏覽:660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