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有那些機器人
中國最早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 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
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
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國內
西周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中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國外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廠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掘演出。 中國古代機器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1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200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兩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人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樣機(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編輯本段典型代表
木牛流馬
三國時,諸葛亮製作的木牛流馬是膾炙人口的,可惜失傳於世。傳說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可以不吃不喝,卻能馱運糧食行走自由。魏兵很是羨慕,奪得木牛流馬後也仿製了許多,用來馱糧食。結果被蜀兵截住,把嘴內的機關一扳,木牛流馬個個不能走動,魏兵再次奪回去也無法驅趕,反而損失掉很多糧食。 木牛流馬
引引
指南車
傳說遠古時蚩尤與炎帝交戰,蚩尤施法降霧,使人不辨方向,打敗了炎帝。炎帝向黃帝求援,黃帝便製造出指南車,在霧中也能指示方向,於是就打敗了蚩尤。 據記載,東漢時張衡也曾製造過指南車。三國時期,馬鈞在魏國擔任給事時,曾與人就指南車之事是否屬實發生爭論。魏明帝因此下令,讓馬鈞造指南車。馬鈞果然造出了一輛指南車,車上有一小木人,不論車子如何前進、後退、轉彎,木人的手一直指向南方。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格,曾繳獲一部指南車,修復內部機件後,車上的小木人就會自動指向南方。南齊皇帝蕭道成命祖沖之造指南車,祖沖之設計了一套銅制齒輪傳動機構,與另一位能人造的指南車比試,結果那人比輸了,就只好把自己的車燒掉了。
記里鼓車
中國漢末魏晉時期出現了記里鼓車。記里鼓車分上下兩層,上層設一鍾,下層設一鼓。記里鼓車上有小木人,頭戴峨冠,身穿錦袍,高坐車上。車走10里,小木人擊鼓1次,當擊鼓10次,就擊鍾1次。宋朝有個叫盧道隆的人,也製造過記里鼓車。 記里鼓車
他製造的記里鼓車有兩個車輪,還有一個由6個齒輪組成的系統。車輪轉動時,齒輪系統就隨之運動。車輪向前轉動 100圈即前行600米,為當時的1里路,這時車上中平輪剛好轉1周,輪上有一個凸輪作撥子,撥動車上木人手臂,使木人擊鼓1次。車上還有上平輪,中平輪轉10周,上平輪轉1周。上平輪轉1周則撥動木人,擊鍾1次,使人知道已行路10里。 記里鼓車和現代汽車上的計程器作用一樣,它是古代利用齒輪傳動來記載距離的自動裝置。
編輯本段史料考證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 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雲山霧罩。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 但是關於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於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為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2. 舉例說明我國古代的自動裝置
傳說中最早的機器人 諸葛亮的 木牛流馬
在南方河邊常見的利用水力的 水車
。。。。。。
3. 魯班發明了什麼
魯班發明了魯班鎖、遊仙船、定平矩、木匠工具。
1、魯班鎖:
魯班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機械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鎖之一。它使用了多個機關和復雜的結構,具有防撬、防拆和防破解的作用,被廣泛用於古代建築和保險領域。
2、遊仙船:
據傳,魯班設計並製造了一種名為「遊仙船」的木質車輛,可以在水上行駛。這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水陸兩用交通工具。
魯班的發明主要意義:
1、工程建築與木工技術的進步:
魯班在建築和木工領域的發明和創新,推動了古代工程建設和木工技術的進步。他的發明不僅提高了建築和木工的效率,也增強了建築物的穩固性和持久性,為古代建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計算機概念的先驅:
據傳,魯班還發明了一些可以實現自動運作的機械裝置,這些具有自動性質的創造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早期計算機的雛形,為後來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科技文明的傳承:
魯班的發明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他的技術成就為後世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發明家提供了靈感和啟示,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繁榮和進步。
綜上所述,魯班的發明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對後世的科學技術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創造和智慧體現了人類對於改變和改善世界的不懈追求,也激勵和鼓舞著後代人們的創新精神。
4. 讓愛因斯坦都吃驚的中國發明
讓我們一起探索古老中國的一項發明,它以其獨特的運作原理,甚至讓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感到驚訝,這便是「飲水鳥」。
飲水鳥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的玩具,設計巧妙,外形彷彿一隻喝水的鳥。當我們在其前方放置一杯水時,鳥會自動俯身喝水,之後再直立起來。這種反復的動作如同一台永動機般令人驚嘆。
盡管永動機在科學理論上是不存在的,飲水鳥卻讓人深感其奧秘。它被歸類為一種被稱為「偽永動機」的裝置,它的結構和運作原理讓物理學家別萊利曼在《趣味物理學續編》中描述為一個謎一樣的故事。
愛因斯坦博士收到「飲水鳥」時,被其設計之巧妙深深吸引,甚至將這個玩具稱為「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飲水鳥的運作,並非基於環境中的熱能,而是通過復雜的物理原理進行工作。
飲水鳥的身體主要由玻璃構成,它被塗上了黑色,無法讓人窺見內部的秘密。其頭部與尾部由兩個球體組成,中間通過玻璃管連通。管內填充著乙醚,形成一個封閉容器。乙醚的揮發性讓飲水鳥能夠進行其連續喝水的動作。
運作原理涉及到乙醚的氣化和液化,以及液體之間的交換。當啟動飲水鳥時,少許水滴在其頭部上。隨後,布面蒸發的水吸熱降溫,導致乙醚飽和氣體壓力下降。部分乙醚蒸汽在冷卻後凝結成液體,體積減少,氣體壓力升高,推動乙醚液體上行。這樣的循環使飲水鳥保持活動狀態。
飲水鳥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雖然當時未使用現代化學物質如乙醚,人們通過高濃度的酒精等液體,也同樣能夠觀察到相似現象。這一發明是古代中國智慧的體現,展示了簡單的物理原理可以創造出如此奇妙的裝置。
飲水鳥是中國古代科技進步的象徵,它以「大道至簡」的哲學思想詮釋了人類的創造力。在探索「人類製造的最不可思議的機器」時,飲水鳥絕對不能被忽略。
5. 歷史張衡發明了什麼
張衡,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他創造了多項古代科技傑作。
1. 渾天儀:張衡設計並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這是一台結合了渾象和漏壺的水力觀測儀器。渾天儀上刻有星宿、黃道、赤道等,能夠顯示天體的運動。它還包含了瑞輪莢的機制,這是一種機械日歷,能夠根據月亮的盈虧自動開合。
2. 地動儀:張衡最著名的發明之一是地動儀,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地震檢測儀器。地動儀由精銅製成,形狀像一個酒樽,內部構造精巧。它能夠檢測到地震的方向,並通過機關使龍口張開,釋放小銅珠,從而指示地震的發生方向。
3. 瑞輪莢:這是一種自動日歷裝置,模仿神話中的蓂莢隨月亮盈虧自動開合,顯示日期。
4. 指南車: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齒輪傳動系統,無論車輛如何轉動,車上的木人總是指向南方。
5. 計里鼓車:這是一種里程計算器,能夠記錄車輛行駛的距離。
6. 獨飛木雕:張衡製作的獨飛木雕,是早期嘗試模仿鳥類飛行的滑翔機設計。
7. 地形圖:張衡還研究地理學,並繪制了地形圖,展示了他對地理學的深刻理解。
張衡的這些發明體現了他對天文學、地理學、機械工程等多領域的深厚造詣,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
6. 古代人們根據動物發明機器的案例有什麼
古代人們根據動物發明機器的案例有:
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電魚與伏特電池;
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
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
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