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啟普發生器結構圖以及原理
啟普發生器常被用於固體顆粒和液體反應的實驗中以製取氣體,它由球形漏斗、容器和導氣管三部分組成。典型的實驗就是利用稀鹽酸和鋅粒製取氫氣。
使用方法:
將儀器橫放,把鋅粒由容器上插導氣管的口中加入,然後放正儀器,再將裝導氣管的塞子塞好。接著由球形漏鬥口加入稀鹽酸。
使用時,扭開導氣管活塞,酸液由球形漏斗流到容器的底部,再上升到中部跟鋅粒接觸而發生反應,產生的氫氣從導氣管放出。
不用時關閉導氣管的活塞,容器內繼續反應產生的氫氣使容器內壓強加大,把酸壓回球形漏斗,使酸液與鋅粒脫離接觸,反應即自行停止。使用啟普發生器製取氫氣十分方便,可以及時控制反應的發生或停止。
使用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方法是,開啟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當水充滿容器下部的半球體時關閉旋塞,繼續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斗中。
靜置片刻,觀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說明漏氣。漏氣處可能是容器上氣體出口處的橡皮塞、導氣管上的旋塞或球形漏斗與容器接觸的磨口處。如漏氣應塞緊橡皮塞或在磨口處塗一薄層凡士林。
固體試劑由容器上的氣體出口加入,加固體前應在容器的球體中加入 一定量的玻璃棉或放入橡皮墊圈,以防固體掉入半球體中。加固體的量不得超過球體容積的1/3。液體試劑從球形漏鬥口注入,注液方法與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體的量以反應時剛剛浸沒固體為宜。
使用時,打開導氣管上的旋塞,球形漏斗中的液體進入容器與固體反應,氣體的流速可用旋塞調節。停止使用時,關閉旋塞,容器中的氣體壓力增大,將液體壓回球形漏斗,使液體和固體脫離接觸,反應停止。為保證安全,可在球形漏鬥口加安全漏斗,防止氣體壓力過大時炸裂容器。
(1)工業裝置設計圖擴展閱讀:
使用注意事項
1 塊狀固體在反應中很快溶解、或變成粉末時,不能使用啟普發生器。
2 如果生成氣體難溶於反應液,可以使用啟普發生器。如二氧化碳可溶於水,但難溶於鹽酸;故用石灰石與鹽酸反應制二氧化碳時可用啟普發生器 。
注意!啟普發生器不能用於加熱!
使用:
發明的由來是經過歲月的洗禮
啟普發生器是化學實驗室中最普通、應用最廣的玻璃儀器。它設計上的奇妙,堪稱化學儀器中的一絕。
2.工作原理(以用稀硫酸和鋅粒製取氫氣為例)十分有效
打開活塞,容器內壓強與外界大氣壓相同,球形漏斗內的稀硫酸在重力作用下流到容器中,與鋅粒接觸,產生氫氣;關上活塞後,由於酸液繼續與鋅粒接觸,氫氣依然生成,此時容器內部壓強大於外界大氣壓,壓力將酸液壓回球形漏斗,使酸液與鋅粒脫離接觸,氫氣不再產生。
3.使用范圍
啟普發生器是用固體與液體試劑在常溫條件(不用加熱)下起反應製取氣體的典型裝置。如氫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均可以用它來製取。但對於固體呈粉末狀或固體與液體相遇後溶解或反應時產生高溫者,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不適宜用此裝置製取。
4.規格
啟普發生器的規格以球形漏斗的容積大小區別,常用為250mL或500mL
應用范圍
用於固體與液體的反應,與液體與液體的反應(但在溶液的質量分數上需慎重考慮)。
2.啟普發生器用於製取氣體,所以在使用前需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 為探究工業制硫酸接觸室中的反應,並測定此條件下二氧化硫的轉化率,甲同學設計了如圖裝置(圖中部分夾持
(1)裝置圖分析可知制備氣體,驗證氣體性質,開始需要驗證裝置氣密性;為把生成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全部趕出吸收,停止通入SO2,熄滅酒精燈後,應繼續通入空氣一會,
故答案為: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繼續通入空氣一段時間;
(2)0.5mol SO2被O2氧化成氣態SO3,放出49.15kJ熱量,則2molSO2被氧氣氧化為熟練放熱196.6KJ,熱化學方程式為:2SO2(g)+O2(g)?2SO3(g)△H=-196.6 kJ/mol,
故答案為:2SO2(g)+O2(g)?2SO3(g)△H=-196.6kJ/mol;
(3)裝置D中是利用三氧化硫在冷卻條件下冷凝為液體三氧化硫,增重ag為SO3的質量,裝置E增重是剩餘的二氧化硫氣體被吸收的質量,結合硫元素守恆計算二氧化硫的轉化率=
| ||||
|
4a |
4a+5b |
4a |
4a+5b |
③ 蒸餾裝置圖及名稱詳解
蒸餾裝置圖及其名稱詳解
蒸餾是一種常用的分離技術,用於提純和分離液體混合物中的組分。蒸餾裝置是實現這一過程的核心設備。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蒸餾裝置的主要部分及其名稱。
一、蒸餾裝置圖概述
蒸餾裝置通常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部分:加熱爐、蒸餾燒瓶、冷凝管、接收瓶以及連接這些部件的玻璃導管。整套裝置的設計確保了混合物的加熱、汽化、冷凝和收集能夠在一個封閉系統內高效完成。
二、主要部分及名稱詳解
1. 加熱爐:用於提供熱源,加熱蒸餾燒瓶中的液體混合物。加熱爐可以是電熱的,也可以是燃氣熱的,根據實驗室或工業生產的實際需求選擇。
2. 蒸餾燒瓶:盛裝待蒸餾液體混合物的容器,通常由耐熱玻璃或石英製成。燒瓶的形狀設計有助於增大液體的表面積,提高加熱效率。
3. 冷凝管:位於蒸餾燒瓶上方,用於將汽化的組分冷凝回液態。冷凝管通常由玻璃或金屬製成,內部有螺旋或蛇形通道,以增加冷卻劑的接觸面積,提高冷凝效率。
4. 接收瓶:用於收集冷凝後的液體。接收瓶放置在冷凝管下方,通過導管與冷凝管連接。收集到的液體通常根據沸點的不同而分層,從而實現分離。
5. 玻璃導管:用於連接蒸餾燒瓶、冷凝管和接收瓶,確保整個系統的密封性和氣流的順暢。
三、工作原理
在蒸餾過程中,加熱爐加熱蒸餾燒瓶中的液體混合物,使其部分汽化。汽化的組分上升進入冷凝管,在冷凝管中與冷卻劑(如水)進行熱交換,重新冷凝成液態。冷凝後的液體通過玻璃導管流入接收瓶中。由於不同組分的沸點不同,它們會在不同的溫度下汽化和冷凝,從而實現分離。
四、應用與注意事項
蒸餾技術廣泛應用於實驗室研究和工業生產中,如石油煉制、酒精生產、水處理等。在使用蒸餾裝置時,需要注意加熱速度、冷卻劑的選擇和流量、裝置的密封性等因素,以確保蒸餾過程的安全和效率。
④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氯鹼工業原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石墨電極與直流電源負極相連B.
氯鹼工業原理:陽極上氯離子失電子生成氯氣,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由圖可知Cu為陰回極(若銅為答陽極,則銅失電子,氯離子不反應),C為陽極,
A、石墨為陽極,與直流電源的正極相連,故A錯誤;
B、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沒有氯氣生成,所以用濕潤KI澱粉試劑在銅電極附近檢驗氣體,試紙不變藍色,故B錯誤;
C、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同時生成氫氧化鈉,電解池中陽離子向陰極移動,Na+向Cu電極移動,故C錯誤;
D、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銅電極的反應式為:2H++2e-═H2↑,故D正確.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