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輪軸省力的原理實驗裝置圖

輪軸省力的原理實驗裝置圖

發布時間:2025-03-30 22:24:17

① 小雪和小紅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一起組裝好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們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簧

(1)實驗時應豎直向上勻速拉動測力計.
(2)有用功不可能等於總功,滑輪組效率不可能為100%,因此實驗數據有錯誤;
由圖1所示滑輪組可知,其承重繩子的有效股數n=3,鉤碼上升的高度h=0.1m,
則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nh=3×0.1m=0.3m,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0.2錯誤.
(3)滑輪組的效率η=

W有用
W總
×100%=
Gh
Fs
×100%=
2N×0.1m
1N×0.3m
×100%≈66.7%.
(4)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鉤碼,提升鉤碼上升的高度相同而鉤碼重力不同,滑輪組效率不同,鉤碼重力越大,滑輪組效率越大,由此可得:使用同一滑輪組,增加鉤碼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5)小雪僅根據兩組實驗數據就得出結論,實驗次數太少,結論具有偶然性與片面性,為得出普遍結論,應進行多次實驗,測出多組實驗數據.
(6)①繩子與滑輪間、滑輪與輪軸間存在摩擦力,滑輪組繞法不同,提升相同重物時的摩擦力不同,可以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②實驗時,對測力計讀數錯誤,或提升物體高度讀數錯誤,或沒有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測力計都會造成滑輪組效率不同甚至錯誤.
故答案為:(1)豎直;(2)有用功不可能等於總功;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0.2;(3)66.7;(4)增加鉤碼的重力;(5)實驗次數太少;(6)①滑輪組繞法不同,提升相同重物時的摩擦力不同;②測力計讀數錯誤;提升物體高度讀數錯誤.

② 修房子時要把很多瓦從地面運到房頂應該使用哪一種簡單的機械

輪 軸 課是按照「問題——實驗——思考——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什麼是輪軸。這是本課的引入。課文以汽車方向盤為例,說明輪軸是由輪和軸兩部分構成的,並可啟發學生想到輪軸可能有省力的作用。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認識輪軸的作用。關於輪軸的作用,本課重點指導學生認識在輪帶動軸時的作用,而且僅是在省力方面的作用。關於省距離還是費距離,以及在軸帶動輪的情況下的作用,為降低教學難度,本課不涉及。這部分內容分為兩層: 1.通過實驗,認識輪軸有省力的作用。這個實驗應在教師指導下,分步進行操作。通過實驗要求學生明確:在輪軸實驗裝置上,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在用輪帶動軸轉動、提取重物時,怎樣操作;怎樣測定拉力的大小;怎樣判斷是省力還是費力。在實驗時,也要像做滑輪的實驗那樣,把提起的重物穩定在一定高度時再觀察用了多少力。通過實驗,期望學生能總結出:輪軸有省力的作用。 2.通過實驗,進一步認識輪軸的作用:在軸粗細相同時,輪越大越省力。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要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為此,實驗2用的輪軸與實驗1用的輪軸必須形成明顯對比,軸的直徑相同,輪的直徑要有明顯的不同(1.5:1或2:1)。另外,由於有了實驗1的基礎,實驗2應盡可能讓學生獨立操作,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認識輪軸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分為三層: 1.認識比較明顯的輪軸,例如圓形的自來水龍頭、門的把手、輪船舵輪等。 2.認識變形的輪軸,例如扳子、螺絲刀、給鍾表上弦用的旋鈕、手搖削鉛筆刀等。這層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分析它們是否應用了輪軸原理,哪部分相當於輪,哪部分相當於軸。通過這層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對輪軸這種簡單機械有更全面的認識。 3.研究怎樣能比較省力地把釘圈擰進木頭里。方法是:先把釘圈擰進木頭里一點,使其能立在木頭上;然後在釘圈上部的圓圈裡橫著穿進一根長釘子(或螺絲刀),手握長釘子,轉動。此時,長釘子相當於輪的直徑,釘圈螺絲處相當於軸,輪大於軸,就可以比較省力地把釘圈擰進木頭里。這項內容應讓學生實際操作,這樣不但能使學生親自體會輪軸的作用,而且能使他們學到一種有實用價值的勞動技能。 關於輪軸的應用,教學時還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和教具准備的情況,補充或替換一些內容。 二、目的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輪軸的作用,以及輪軸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說明輪軸有省力作用的實驗。 3.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三、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 1.分組實驗材料——支架、輪軸實驗裝置(2個,軸粗細相同,輪大小不同)、鉤碼、測力計、木板、釘圈(如課本52頁下圖)、大釘子。 2.演示材料——自來水龍頭(輪的部分分別是圓形的和直棍形的兩種)、扳子、螺絲刀等。 3.掛圖或投影片——輪軸的應用(轆轤、輪船舵輪、管道閘門、門的把手、搖把兒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在前兩節課,我們認識了杠桿和滑輪兩種簡單機械。下面,我來提兩個問題: (1)使用杠桿時,怎樣才能省力? (2)滑輪有幾種?各有什麼作用? 2.談話: (1)你坐汽車的時候,注意過司機怎樣讓汽車向左、右轉彎嗎? (2)關於這件事,你有什麼問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輪軸的構造 (1)講解: 一輛汽車重幾噸甚至十幾噸,為什麼司機輕輕轉動方向盤,就能使汽車聽話地向左、右轉彎呢?秘密就在方向盤上。 (出示汽車方向盤圖,或看課本中的插圖。) 原來,汽車方向盤也是一種簡單機械。這種簡單機械由一個大輪和一個軸組成,輪和軸固定在一起,在輪上用力,帶動軸轉動。這種簡單機械叫做輪軸。 (2)提問: ①汽車方向盤屬於什麼機械? ②輪軸由哪幾部分組成? 2.指導學生認識輪軸有省力的作用 (1)討論:輕輕轉動方向盤就能操縱整個汽車轉彎。由此推想輪軸可能有什麼作用? (2)講解:輪軸是否真的有省力作用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每組都有兩個用木板做成的輪軸實驗裝置,一大一小。為了實驗需要,軸很短,在軸的中間有一個孔,利用這個孔可以把輪軸掛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邊緣有淺槽,在槽里分別釘有一根細線,在線的下端有一個鐵絲鉤。實驗的步驟是: ①將比較小的那個輪軸掛在支架上。把輪上的細繩沿順時針方向繞在輪邊的槽內(演示),把軸上的細繩沿逆時針方向繞在軸邊的槽內(演示)。 ②通過測力計提起2個鉤碼,觀察用多少力。 ③把2個鉤碼掛在連著軸的繩的下面,把測力計掛在連著輪的繩的下面。 ④通過測力計拉動輪,帶動軸轉動,將鉤碼提起,穩定在一定高度,觀察用多少力? (3)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用了多少力?與不用輪軸、直接把重物提起時用的力相比,是省力還是費力? (5)討論:這說明輪軸有什麼作用? (6)教師小結:以上實驗說明輪軸確實有省力作用。這就是說,在輪上加一個比較小的力,在軸上會有比較大的力;或者說,要使軸上承載一個比較大的力時,在輪上用一個比較小的力就行。 (7)指導學生填寫這部分內容的空白:輪軸有省力的作用。 3.指導學生認識輪軸省力多少與輪大小的關系 (l)講述:下面,我們再來用另外一個輪軸做一次實驗。 (2)觀察:這兩個輪軸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3)講解:把這個比較大的輪軸掛在支架上,按照上面實驗的方法,仍然提起那2個鉤碼,觀察用多少力? (4)分組實驗。 (5)匯報實驗結果。 (6)討論:以上實驗結果說明什麼? (7)教師小結:實驗結果表明,用輪軸提取重物,在軸粗細相同時,輪越大越省力。 (8)指導學生填寫這部分內容的空白。 4.指導學生認識輪軸的應用 (1)談話:在生產和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有什麼作用? (2)討論: (出示實物——輪是圓形的自來水龍頭。) ①自來水龍頭是不是輪軸?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輪有什麼作用?你看到的自來水龍頭的輪大小相同嗎?這是為什麼? ②還有哪些裝置像這種自來水龍頭? (出示實物——輪是直棍形的自來水龍頭。) ③這種自來水龍頭是不是輪軸?哪部分是輪?為什麼? ④還有哪些裝置像這種自來水龍頭? (出示實物——扳子。) ⑤這是什麼?它是干什麼用的?為什麼用手擰不動的螺絲帽,用扳子能擰下來?扳子應用了什麼原理?它的哪部分相當於輪,哪部分相當於軸?各種扳子的把兒長短相同嗎?什麼時候用長把兒的扳子? ⑥還有哪些裝置像扳子?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轆轤。) ⑦這是什麼?它是干什麼用的?為什麼要用轆轤提水?它應用了什麼原理?哪部分相當於輪?為什麼? ⑧還有哪些裝置是安裝搖把兒的?它們有什麼作用?(3)講解:人們掌握了輪軸的規律,就能根據需要造出各種各樣的輪軸類的工具,使工作更省力。 鞏固應用 1.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簡單機械——輪軸的作用。 2.提問: (1)輪軸有什麼作用? (2)使用輪軸時,怎樣能更省力? 3.操作:每組有一塊木板和一個釘圈,請你把這個釘圈擰進木板里。想一想,怎樣擰能更省力?(學生操作後,請學生匯報用的什麼方法?應用了什麼原理?) 布置作業 1.觀察:在生產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 2.思考:擰螺絲釘時為什麼用螺絲刀比較省力?螺絲刀的把兒為什麼粗細不同? 五、課後小記 相關資源 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首頁>>學科資源欄目>>學科教學資源>>小學自然>>教案集萃>>第十一冊 斜面參考教案 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斜 面 一、課文說明 本課繼14、15、16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第四種簡單機械——斜面;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的系列。 本課是按照「問題——實驗——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什麼是斜面。這部分內容分為兩層: 1.提出問題:為什麼搬運工人往高處運重物時,常斜搭一塊木板,沿木板把重物推上去。這是本課的引入。 2.講解:這樣斜搭的木板也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斜面。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認識斜面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分為兩層: 1.通過實驗,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這個實驗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分步操作。在實驗原理和方法方面,有以下幾點應向學生說明:(1)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與垂直提起重物時用的力相比較才能知道;(2)用表面光滑的木板搭斜面,用能滾動的圓木作重物,是為了減小重物與木板之間的摩擦力;(3)盡可能拉著重物勻速向上運動,在這種狀態下測定拉力的大小。通過實驗,可以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2.通過實驗,進一步認識斜面的作用:斜面越平緩(即坡度越小)越省力。為了使斜面變平緩,可以在實驗1支撐斜面的木塊上,搭一塊較長的木板。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再換一塊更長的木板(使斜面坡度更平緩)進行實驗,這樣能更好地說明斜面越平緩越省力。這個實驗應盡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 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分為三層: 1.明顯的斜面,例如橋梁的引橋、斧頭、劈等。其中引橋的作用更明顯,斧頭、劈的作用需作些解釋。 2.盤山公路。這是一種變形的斜面,通過把路彎來彎去,將上山的路拉得更長,斜面更平緩,從而使汽車上山時更省力。 3.螺絲釘。如果把螺絲釘的螺紋展開,可以看到螺紋與釘子構成一個斜面。將螺絲釘沿著螺紋擰進木頭里,實際是沿著斜面將它擰進去的,所以比直接將釘子釘進去要省力。這是本課選講內容。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使學生對斜面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二、目的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簡單機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說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實驗。 3.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只有認識了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三、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 1.分組實驗材料——木板2塊(寬窄、薄厚相同,表面光滑,一塊長30厘米,另一塊長40厘米~45厘米)、木塊(寬與木板寬相同,高12厘米~15厘米)、圓木(長與木板寬度相近,用粗鐵絲作軸,可以拉著滾動)、測力計。 2.演示材料——劈、斧頭、螺絲釘模型(剪一塊三角形的紙,沿斜邊畫一條寬2毫米的紅線,將三角形的紙紅邊向外纏在一支鉛筆上,用膠帶固定。) 3.掛圖或投影片——引橋比較長的大橋、盤山公路、盤旋的樓梯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 (1)要撬動一個大木箱,應該使用什麼工具?它屬於什麼簡單機械?怎樣才能更省力? (2)要擰動一個大螺絲帽,應該使用什麼工具?它屬於什麼簡單機械?怎樣才能更省力? (3)在修房子的時候,要把很多瓦、泥從地面運到房頂,應該使用什麼工具既省力又方便? 2.談話:要把一大桶油從地面運到汽車上,怎樣做比較省力?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簡單機械——斜面 講解: 要把一大桶油從地面運到汽車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種既簡單又省力的方法,是從地面到車廂斜著搭一塊木板,把油桶沿著傾斜的木板推上去。 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傾斜的平面,並沿著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課題) 2.指導學生認識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l)討論:一大桶油很重,一個人搬不動;可是沿著斜面,一個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車。這說明斜面有什麼作用?(省力) (2)講解:斜面是不是有省力的作用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實驗的方法是: ①每組都有一個木塊和兩塊木板。把木塊立在桌上,好比汽車的高度;將比較短的那塊木板(光面朝上),一頭支在桌面上,另一頭架在木塊上,使其成為一個斜面。 ②每組還有一個中間帶軸的、能拉著滾動的圓木。用測力計把它提起,觀察用多少力? ③把滾動的圓木放在斜面下端,通過測力計拉著它沿斜面向上滾動,速度要慢、勻,觀察用多少力? (4)匯報實驗結果: ①將圓木沿斜面向上拉用多少力? ②與不用斜面、直接將圓木提起用的力相比,是省力還是費力? (5)討論:這說明斜面有什麼作用? (6)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斜面這種簡單機械確實有省力的作用。 (7)指導學生填寫這部分內容的結論。 3.指導學生認識斜面坡度與省力多少的關系 (l)討論: ①在利用斜面搬運重物時,應該選用什麼樣的木板? ②如果有兩塊木板,一長一短,一樣結實,都能從地面搭到汽車車廂,你選用哪塊木板?為什麼? (2)講述:為了弄清用長短不同的木板搭成的斜面作用有什麼不同,我們再來做一次實驗。實驗的方法是: ①還用實驗1用過的那個木塊支著,換用那塊長的木板搭一個斜面。 ②把圓木沿著這個長斜面拉上去(拉的時候仍然要使圓木滾動的速度慢、勻),觀察用多少力。 (3)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 ①用了多少力? ②與沿著短木板搭成的斜面向上拉時用的力相比,是大了還是小了? (5)討論:以上實驗結果說明什麼?(沿著長木板搭成的斜面向上拉更省力。) (6)講述:為什麼沿著長木板搭成的斜面向上拉重物更省力呢?讓我們再來觀察這兩種斜面有什麼不同。請單數組(第1、3、5組)的同學把斜面改回用短木板搭的。我們比一比,這兩個斜面除了長短不同外,還有什麼不同? (7)匯報觀察結果。(用長木板搭的斜面比用短木板搭的斜面坡度平緩。) (8)教師小結:當高度相同時,斜面越長坡度越平緩,坡度越平緩越省力。簡單說,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9)指導學生填寫這個問題的結論: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10)提問: ①斜面有什麼作用? ②什麼樣的斜面更省力? ③斜面高度不變,怎樣使斜面更平緩? 4.指導學生認識斜面在實際中的應用 (1) 討論: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 (2)認識橋梁引橋、台階、盤山公路的原理(出示大橋圖。) ①談話:江河上的大橋、公路上的立交橋,為了使大船、車輛能從橋下通過,通常橋面都修得很高。地面的車輛怎樣爬上那麼高的橋面呢?利用了什麼原理? ②講解:為了使地面的車輛能爬上高高的橋面,一般都要在橋的兩頭修建成斜面狀的引橋。 ③討論: 如果橋面很高,又要使汽車能比較省力地開上去,修橋時應注意什麼?(把引橋修得長一些,坡度緩一些。) (出示台階圖。) 人要從地面登上一個高台,怎樣走比較省力?為什麼沿台階向上登比較省力?(台階是變形的斜面。) (出示盤山公路圖。) 在山區,汽車是怎樣從山腳開上山頂的?為什麼盤山公路要在山腰上繞來繞去?這是利用了什麼原理?(高度一定,斜面越長,坡度越平緩,越省力。) (3)認識劈、斧頭等工具 ①講述:有些工具也利用了斜面原理。 (出示劈。) ②談話:這是什麼?人們用它干什麼?它的形狀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做成這種形狀? ③講解:這個工具叫劈,是用來劈大木頭的。人們在劈大木頭時,不可能直接把木頭劈開,而是先把劈釘進木頭里,然後用錘子砸劈的上部,使劈從薄刃開始,沿著兩邊的斜面,逐漸砸進木頭里去,從而使劈口越來越大,直到把木頭劈開。這樣劈木頭比較省力。 ④討論:還有哪些工具像劈一樣,利用了斜面的原理?(斧頭、鑿子等) (4)認識螺絲釘原理 ①討論: 要把一根粗大的釘子釘進木頭里,需要用很大的力;可是把一個同樣大的螺絲釘擰進木頭里,用的力就比較小。這是怎麼回事? 螺絲釘與普通的釘子有什麼不同? 使螺絲釘進入木頭和使釘子進入木頭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由此推想:將螺絲釘擰進木頭里比較省力,可能與什麼有關系? ②講解:將螺絲釘擰進木頭里比較省力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擰螺絲釘的螺絲刀應用了輪軸原理,另一方面與螺絲釘本身的構造有關系。 (出示螺絲釘模型。) ③觀察: 這是一個螺絲釘模型。在這個螺絲釘模型上,紅色的線表示什麼?(螺紋) 下面,我們把螺絲釘的螺紋展開。(演示)你有什麼發現? ④討論:根據以上發現,你有什麼想法? ⑤講解:將螺絲釘的螺紋展開,螺紋與釘長構成一個斜面。我們將螺絲釘沿螺紋往木頭里擰時,實際是沿著斜面往裡擰的,所以比較省力。 (5)總結:斜面的用處還有很多。人們了解了斜面的作用,將它廣泛應用到生產和生活實際中,就可以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鞏固應用 1.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簡單機械——斜面的作用。 2.提問: (1)斜面有什麼作用? (2)斜面省力多少與什麼有關系? 布置作業 1.觀察:汽車在換輪胎時,是用什麼工具把汽車頂起來的?想一想,它怎麼能有那麼大的力量? 2.思考: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個能登上塔頂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佔地面積小,應該怎樣修? 五、課後小記 相關資源 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首頁>>學科資源欄目>>學科教學資源>>小學自然>>教案集萃>>第十一冊 機器參考教案 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③ 輪軸的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輪軸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輪軸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輪軸進一步認識滑輪。

2、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及在我們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1、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用具:鐵架台、滑輪、鉤碼、線、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利用掛圖讓學生了解在碼頭,那些龐大的貨物是怎樣被裝上船和運上岸的。

(學生分組自由討論,並指名表述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輪子

1、引導學生觀察國旗台的旗桿頂(或回憶長旗儀式),想一想為什麼輕輕一拉繩,旗幟就能長那麼高。

(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旗桿頂有一個輪子)

2、結合導入新課的內容讓學生頭腦中的問題逐漸清晰。

並通過引導學生把思考的焦點凝到了那個輪子上。

3、認識定滑輪的定義。 P10

4、實驗操作了解定滑輪的作用:

(1)試試,當我們向下拉動繩子時,掛有旗子的那部分繩子會怎樣運動?

(2)這說明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5、仔細體會利用定滑輪後有什麼不同?

(指名學生發言,把探討內容引到省力上)

1、可以用掛秤實際測試。

三、會移動的輪子。

1、認識動滑輪的下義。

2、討論動滑輪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較動、定滑輪有什麼不同。

四、拓展訓練

如果說定滑輪也是一處杠桿,能找到它的三個點的位置嗎?

板書設計:

輪軸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

2、過程和方法:通過在軸不變、輪變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研究活動中能夠與同學合作,積極參與實驗、分析和調查。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的規律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輪軸省力原理。

【教學准備】

學生材料:

事先放抽屜:每組螺絲刀2把;事先下:輪軸研究記錄表;

第一次領:水2瓶;(毛巾)

第二次領:小輪軸1個,支架1個、鉤碼1盒(注意打結、每盒放8個);

第三次領:大輪圈1個。

老師材料:螺絲刀、學生材料一份、課件、演示台、水龍頭。

材料放置:

【教學過程】

一、了解構造:

1、(出示水龍頭)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樣東西,同學們請看,這是什麼?現在水龍頭是關著的,誰能上來將它擰開呢?你來試一試!

2、看來是很難將它擰開!老師再給你一樣東西,把它們組合在一起,請你再來試一試!

4、(學生演示)喲!很容易就擰開了!與剛才相比,你有什麼感覺呀?

5、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水龍頭上面的這個裝置,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每部分分別有什麼特點?(課件出示水龍頭,點擊出示:輪和軸)

6、歸納:(課件點擊出示)我們把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

7、在剛才的試驗中,我們直接去擰軸,很難把水龍頭擰開,但加上輪以後就很輕鬆了。看來輪軸里的學問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輪軸的秘密。板書:輪軸的秘密

二、玩螺絲刀:

( 教師投影出示螺絲刀)同學們請看,這是什麼?螺絲刀是輪軸嗎?你是怎麼知道的?(課件點擊出現輪和軸)

(一)「比誰力氣大」游戲

1、讓我們來玩一玩螺絲刀吧!老師已經為每組准備了兩把螺絲刀,請同學們以兩人為一組,一個握住輪,一個握住軸,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比一比誰能取得勝利?比完後交換一下握的位置再比一比!(教師示範)開始吧!

2、交流:在玩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嗎?(握在輪上輕松取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二)「吊水瓶」游戲

1、我們還是繼續來玩其他的游戲吧!我們用螺絲刀這個輪軸來吊起這瓶水,怎麼玩呢?老師向大家介紹三種玩法!(出示課件)(邊講邊演示):

第一種玩法是把水系在螺絲刀的軸上,轉動輪,把水吊起來。

第二種玩法是把水系在輪上,轉動軸,把水吊起來。

第三種玩法還是把水系在軸上,在輪上用一塊毛巾包起來,看老師是怎樣裹毛巾的。

轉動這個裹有毛巾的輪,把水吊起來;會玩嗎?(演示疊毛巾的過程)

2、那麼你覺得玩的時候應注意哪些問題?

滲透握穩的方法:我們可以把系有水的一頭放在桌面上,再轉動,這樣比較穩;滲透系線的方法:先留出一個線頭,繞幾圈把線頭壓住,這樣系得比較牢!

老師還要作一個提醒:每位同學每種玩法都要玩一次!清楚了嗎?

下面請各組材料員上台領取材料!

3、提醒:完成前面兩種玩法的上來領取毛巾!

4、我看同學們都完成的差不多了!請把材料放中間,我們來交流一下!在玩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嗎?我們來給三種玩法從省力到費力來排排隊!看來第一種玩法比第二種要省力多了。我們感受到把力用在輪上比較省力,把力用在軸上很費力,而在輪上加上毛巾,我們就會感到非常省力!(引導得出:轉動輪省力,轉動軸費力;)板書:省力、費力

三、輪軸原理研究:

1、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進一步來研究輪軸!(課件出示)老師這里有一個輪軸,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嗎?

2、(實物出示)我們就借用這個輪軸來進一步研究。現在老師要在這個輪軸的輪和軸上分別吊一個鉤碼。為了使防止鉤碼掉到地上,可將輪軸朝向盒子的內部!我請一位同學來幫忙!我先拿出系有線的鉤碼,把線頭放進輪上的凹口中,在輪上繞幾圈把頭壓住。接著用同樣的方法在軸上再掛上一個方向相反的鉤碼。如果現在老師把手放掉,你能推測一下輪上和軸上的鉤碼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為什麼?

3、同學們想自己來試一試嗎?請各組材料員上台領取材料!

4、師生交流:都有結果了嗎?(輪上的鉤碼往下掉、軸上的鉤碼往上升)同學們能不能把輪軸左右兩邊調平衡呢?開始吧!請各組記錄員及時做好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5、已經調平衡的小組請把材料放中間坐好了,還沒完成的小組因為時間關系也請停下來坐好了。現在老師要為這個輪軸加上一個輪圈,組合成一個新的輪軸,這個輪軸與剛才的輪軸相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輪變大了,軸是一樣的)如果老師還在這個輪軸的輪上掛一個鉤碼,同學們還能把這個輪軸調平衡嗎?請各組材料員上台領取材料!請記錄員及時做好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6、都完成了嗎?請同學們把材料放中間,我們來交流一下。

在輪沒有擴大前,輪上掛一個鉤碼能與軸上的幾個鉤碼保持平衡?輪上掛兩個鉤碼能與軸上的幾個鉤碼保持平衡?從這些數據中你發現了什麼?

輪擴大後,輪上掛一個鉤碼能與軸上的幾個鉤碼保持平衡?輪上掛兩個鉤碼能與軸上的幾個鉤碼保持平衡?

教師出示表格,板書學生匯報的數據。並追問:你們的結果能一樣嗎?從這些數據中,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麼發現的。得出:軸不變,輪越大越省力。

板書:軸不變

越大越省力

7、如果老師再將這個輪軸的輪擴大,在輪上還是掛一個鉤碼,你能猜一下這個軸上需要掛幾個鉤碼才能保持兩邊的平衡?(肯定不止3個,因為輪擴大了)

四、拓展整理:

1、現在誰能告訴大家,剛才在輪上加上毛巾為什麼會感到很省力?

2、老師心中一直有個疑問:我們都知道汽車是很重的`,而駕駛員卻能很輕松的轉動汽車的輪子,他靠的是什麼呢?(課件出示圖片)方向盤是輪軸碼?

3、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同學們可以交流一下!

4、課件交互分析:圓輪的自來水龍頭、一字型的自來水龍頭、門鎖把手等。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輪軸的輪,為了使用的方便都變形了,但不管怎樣,他們的運動方式一般都是轉動的。)

5、總結:生活當中的輪軸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找一找,並思考

這些輪軸幫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下課)

6、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面請各小組整理材料,請材料員把輪軸盒和鉤碼放到( );請組長把水瓶放到();請匯報員把螺絲刀和毛巾放到( );請記錄員把記錄表交給我!

板書: 輪軸的秘密

軸不變 (越大越) 省力

費力

輪軸的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 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准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台、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掛在輪上

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台來進行游

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 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信息反饋】:

科學教學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實踐。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體現學生主體。在教學中我安排了3次小組合作實踐活動,並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學生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感知了輪軸里的秘密。從一開始出示水龍頭引出,到後續的幾個探究活動。學生們在疑問、在思考、在討論、在實踐、在總結、在驗證……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正說明課堂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屬於了學生。在教學中,本節課凸顯了以下幾大亮點:

亮點一:教具的優化。

在玩螺絲刀的環節中,教師自行增加了一個「螺絲刀吊水瓶」的游戲中,在游戲中作了一個大膽的改進,增加了一種玩法:在輪上裹上毛巾,再轉動輪吊起水瓶。雖然只用了毛巾這一種方便簡易的材料,卻達到了極為不錯的效果。使學生在輪軸原理探究這個環節前,已對「輪越大越省力」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為後續探究打下基礎。在輪軸原理探究環節後,又再次質疑:現在誰能告訴大家為什麼輪裹上毛巾會感到更省力?從而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輪軸原理探究這個環節中,課堂中使用的實驗器材設計比較巧妙,通過往上套輪圈使輪擴大,真正做到了同軸不同輪。有了這樣精巧的實驗材料,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輪越大越省力的原理。材料在課的重難點突破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亮點二:活動的改進。

在本節課中,教師很好地對教材中的幾個活動進行了處理。在揭示輪軸概念前,教師安排了讓學生來擰取下輪子的水龍頭,讓學生既對輪軸的組成加深了印象,又使學生產生了探尋輪軸秘密的興趣。在「比誰力氣大」這一游戲中,通過兩人一組,每組做兩次,學生輪換握住螺絲刀的部位的設計,使學生不拘泥於成敗本身,而是聚焦於原因分析。在「比誰力氣大」游戲之後,我設計了用螺絲刀吊水瓶的游戲,學生從三次玩法中充分感受到了輪上省力、軸上費力,在輪上加上毛巾更省力。大大節省了原本的探究時間,從而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輪軸原理的研究上,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在輪軸原理的研究中,我採用了大塊的活動時間,共用了10分鍾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一個接一個的持續探究。在持續探究後進行整體的討論分析。多次實驗,一次分析,給學生以思考、探究的空間,使最後的匯報更為豐富,更具條理。

亮點三:螺旋地上升

本節課旨在體現過程與概念的雙螺旋上升。課一開始,教師就得出了輪軸的概念,其實孩子此時對概念是模糊的,文字概念的呈現只是為了便於交流。在得出文字概念後,教師又引領學生經歷了一個個涉及概念本質的活動,使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不斷深化,最終建立起了對「輪軸」的完整概念。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對學生原有的認知情況了解不夠,在具體問題的交流中還應該給於學生更多的空間,……這些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磨練、改進。

④ 輪軸與滑輪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1、滑輪:用來提升重物並能省力的簡單機械。

2、輪軸:由「輪」和「軸」組成的系統。該系統能繞共軸線旋轉,相當於以軸心為支點,半徑為桿的杠桿系統。

二、原理不同

1、輪軸

輪軸的本質是可以連續轉動杠桿。使用輪軸時,作用在車輪上的力和作用在輪軸上的力通常與車輪和輪軸相切,因此它們的臂是車輪和輪軸的相應半徑。

2、滑輪

使用時,滑輪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固定滑輪基本上是一個等臂杠桿,省力、勞動密集,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分別是皮帶輪的半徑。由於半徑相等,動力臂等於阻力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勞動密集。


(4)輪軸省力的原理實驗裝置圖擴展閱讀:

滑輪的歷史:

滑輪的繪制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的亞述浮雕中。這種安全裝置顯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滑輪,它只能改變力的施加方向。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力的發揮,它不會給任何機械效益。在中國,滑輪裝置的繪畫最早出現在漢代的畫像磚和陶井模具中。在《墨經》中也有對滑輪的描述。

1788年,法國物理學者約瑟夫·拉格朗日在巨著《分析力學》中運用滑輪原理推導了虛擬工作原理。從而揭起了拉格朗日力學的序幕。

⑤ 物重為G,向上拉力為F,要求使用輪軸,且F=0.2G,畫出裝置圖。這類題怎麼做

滑輪題,主要要理解到動滑輪和定滑輪的原理。
對動滑輪、定滑輪作受力分析,當滑輪平衡時,無外乎受到三個力,其中兩個力是經過滑輪的繩子對滑輪產生的拉力f1、f2,這兩個力沿著繩子的方向,大小相等。而另外一個力F與繩子拉力f的合力相反,大小相等。
1、動滑輪是將重物掛在滑輪上,那麼它提供的是F。而拉力f1、f2的合力剛好與之抵消,如果F與f1、f2方向相反,那麼f1=F/2(大小)
2、定滑輪是將重物掛在繩子上,那麼它提供的是f1.f1與f2大小相同,如果F與f1、f2方向相反,那麼F=2f1.
3、當f1與F之間方向不是恰好相反時,需要作受力分解得到兩個相互垂直方向上的力的合力分別為零。而要是f1與F產生固定夾角,最為簡單的辦法是採用定滑輪,使固定繩子的一端與定滑輪產生一定的夾角。

……運用到實際的本題中。要用0.2G的力拉動G使之保持平衡,那麼將物體與滑輪組看做一個整體,比如受到另外一個力P,在P、F、G三個力的合力為零。
P和F在豎直方向上的合力為G,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為零。
F<G,那麼必須採用動滑輪,將重物G掛在動滑輪G0上,動滑輪的的繩子一端接在天花板L0點,另一端用F0拉著。
這時FL0=F0>=G/2(FL為天花板L點受到的力,FL與F0在G方向上的分力都為G/2)
因此需要再用動滑輪,將F0這端的繩子掛在動滑輪G1上,經過G1的繩子一端接在天花板L1點,另一端用F1拉著。
則:FL1=F1>=F0/2>=G/4(F1在豎直方向上的分力為G/4)
因為G/4>0.2G=F,所以需要再用一個動滑輪,將F1這端的繩子掛在動滑輪G2上,經過G2的繩子一端接在天花板L2點,另一端用F2拉著。
則:FL2=F2>=F1/2>=G/8(F2在豎直方向上的分力為G/8)
因為G/8<0.2G=F,表明所需要的動滑輪個數已經足夠。
現在只需要將F2端的繩子保持角度為a,使得F=0.2G在豎直方向上的分力為G/8即可。
注意(滿足條件的滑輪組很多,其中最簡單的一個就是滑輪G0、G1均保持豎直方向,G2保持角度為a)

⑥ 六年級科學資料(速藏)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

一、使用工具

1.  機械 是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螺絲刀、釘錘、剪刀這些機械構造很簡單,又叫  簡單機械  。

2.用螺絲刀可以比較方便的把螺絲釘從木頭中取出,用羊角榔頭可以比較方便的把鐵釘從木頭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桿的科學

1.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  杠桿  。

2.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 支點 ;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 用力點 ;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阻力點 。

3.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省力 ;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費力;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不省力也不費力 。

4.杠桿尺上有支點,左右兩邊都有到支點距離的標記,是研究杠桿作用的好工具。

三、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1.常用的杠桿類工具中,省力的杠桿有:鐵錘、羊角榔頭、老虎鉗、開瓶器、剝線鉗、園林剪、桿秤、壓水井的壓桿等,費力的杠桿有:火鉗、鑷子、筷子、理發剪刀等,不省力不費力的杠桿有:翹翹板、天平等。

2.有些杠桿類工具設計成費力的是因為它有方便的好處(如:鑷子、火鉗、釣魚竿等)。

3.「秤砣雖小,能壓千斤」,那是桿秤利用了  杠桿 原理的結果(提繩處是支點,秤砣處是用力點,稱重物處是阻力點)。

4.我們身上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桿,肘關節是支點,手握物體處是阻力點,上臂的肱二頭肌處就是用力點。

5.阿基米德曾說:「只要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用一根長長的棍子把地球撬起來。」這里的棍子相當於杠桿。

四、輪軸的秘密

1.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轉動的機械,叫做  輪軸  。螺絲刀是輪軸類工具,它的刀柄是  輪 ,刀桿是  軸  。

2.在輪上用力帶動軸運動時 省  力;在軸上用力帶動輪運動時  費  力。

3.輪軸可以 省 力,輪越大,用輪帶動軸轉動就越 省 力。所以螺絲刀的刀柄總是比刀桿要  粗  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組轎悔洞成了 輪軸  ,這時整個扳手是 輪  ,螺帽部分是 軸 。

5.生活中的輪軸:水龍頭、門把手、汽車方向盤、扳手、轆轤等。

五、定滑輪和動滑輪           

1.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 定滑輪 ;定滑輪可以 改變用力方向  ,但不能  省力 。

2.像塔吊的吊鉤上可以隨著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做  動滑輪 ;動滑輪可以 省力  ,但不能  改變用力方向  。                      力的大小用測力計來測量,牛頓是力的單位,用字母「N」表示。

六、滑輪組

1.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 改變用力方向 。

2.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成了一個 最簡單的滑輪組 ,滑輪組的組數越多,就越  省力  。

3.起重機運用了滑輪組。

4.①名稱:定滑輪_    ②名稱:動滑輪    ③名稱:滑輪組        ④名稱:多個滑輪組                       

所起的作用:      所起的作用:      所起的作用:          所起的作用:

      改變用力方向      能省力            既能省力              既能省力

不能省力        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又能改變用力方向      又能改變用力方向

如果分別用它們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0千克,最省力的是( ④ ),其次是( ② 、③ ),不省力的是(①)。

七、斜面的作用

1.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前洞  斜面  。

2.斜面能閉枯 省 力,斜面的坡度越  小 越省力,坡度越 大 越不省力。

3.生活中應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 「S」 形的盤山公路、各種斜坡、各種刀刃、螺絲釘的螺紋,高架橋的引橋等 。

4.螺絲釘的螺紋是斜面的變形。同樣粗細的螺絲釘,螺紋越密,旋進木頭時越 省力 。

5.探究題:

研究的問題:斜面的坡度對省力多少有影響嗎?

我 的 假設:斜面的坡度對省力多少有影響,坡度越小越省力。

需要改變的條件: 斜面的坡度大小(木塊的高低) 

不改變的條件:  同一個重物,同一塊木板,提升重物的速度;

實驗方法:(1)把一塊木板分別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塊上,做成幾個坡度不同的斜面; (2)用測力計勾住重物,用同樣的速度沿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3)記錄下在每種斜面上用力的大小,並進行比較。

八、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1.自行車運用了  杠桿(如:剎車、車鈴的按鈕) 、 輪軸(如:把手、腳蹬) 、  斜面(如:螺絲釘)  等簡單機械的原理。這些簡單機械起到省力或方便的作用。

2.自行車上齒輪轉動的快慢與齒輪大小的關系是: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動時,小齒輪轉動比大齒輪  快 ;小齒輪帶動大齒輪轉動時,大齒輪轉動比小齒輪  慢  。

綜合:請把下面物品和應用的簡單機械原理用線連起來。

斜面      輪軸  杠桿 滑輪

螺絲刀    鑷子    螺絲釘    水龍頭    起重機    斧頭    剝線鉗  剎車

第二單元  形狀與結構

一、抵抗彎曲

1.房屋、橋梁結構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橫放的「橫梁」,橫梁比柱子容易彎曲和斷裂。要提高橫梁的抗彎曲能力,我們一般會將橫梁 立著放。

2.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增加材料的寬度、增加材料的厚度、改變材料的形狀。

3.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能力也會增加;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大大增加。

4.探究題:

研究的問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有關嗎?

實驗材料:兩疊書、4張A4紙、雙面膠、若干個墊圈 

實驗假設: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有關,紙越厚,抗彎曲能力越強。 

實驗步驟:①把兩疊書當作橋墩,放上一張紙,測出最多能承受幾個墊圈;②放兩張紙(兩頭),測出最多能承受幾個墊圈;③放四張紙(粘起來),測出最多能承受幾個墊圈;④比較結果,得出結論。

實驗中應改變的量: 紙梁的厚度 ;不變的量有: 橋墩的高度和寬度,每張紙的大小,每個墊圈的重量,紙被壓垮的程度。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用承載墊圈的個數表示紙梁的抗彎曲能力。

二、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彎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狀,雖然減少了材料的寬度但卻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強材料抗彎曲能力的。

2.一般情況下橫梁是立著放的,因為橫梁立著放雖然減少材料寬度,但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強了橫梁的抗彎曲能力。

3.瓦楞紙板的結構為什麼能使柔軟的紙變堅硬了呢?因為瓦楞紙中間的結構是W形,雖然減少了材料的寬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強了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三、拱形的力量

1.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和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拱形受壓會產生一個向外推的力,抵住了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2.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狀保持不變,拱就能承載更大的重量。

四、找拱形

1.圓頂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組合,它有拱形承載壓力大的特點,而且不產生向外推的力。

2.球形在各個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這使得它比任何形狀都要堅固。(如:用手捏雞蛋不易碎)

3.塑料瓶的上部、底部 近似圓頂形,中部為圓柱形。最厚最硬的地方在瓶口,最薄最軟的地方在瓶身。

4.人體的結構非常巧妙。頭骨近似於球形,可以很好的保護大腦;拱形的肋骨護衛著胸腔中的內臟;人的足骨構成一個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的承載人體的重量。

5.生活中的拱形:肋骨、足弓、拱門,拱窗,拱橋;圓頂形:龜殼、貝殼、安全帽;球形:蛋殼,果實,頭骨、乒乓球。

6.同樣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狀比做成實心的棒狀要粗的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彎曲力都相同,即重量輕、強度高。管狀的手臂骨、腿骨,植物的桿、莖,鋼管都是應用了這個原理。

五、做框架

1.像鐵塔這樣骨架式的構造叫做框架結構。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的特點。

2.長方形框架、正方體框架加上斜桿相當於裡面有了三角形,可以起到加固作用。

六、建高塔

1.用框架結構可以建起很高的建築而花費的材料卻很少,框架結構以三角形為基本構造。

2.框架鐵塔結構特點:①上小下大  ②上輕下重  ③風阻小  ④採用大量的三角形框架結構等。

七、橋的形狀和結構

1.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橋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減少了橋墩的負擔。橋面也比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

2.鋼纜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們用它們建造的鋼索橋,大大增加了橋的跨越能力。

3.鋼索橋的結構:由鋼纜、橋塔、橋面組成。鋼纜是橋承載重量的主要構件,橋塔是支撐鋼纜的主要構件。橋塔修得高,是為了降低鋼纜的拉力。

八、用紙造一座橋

1.用紙設計橋需考慮哪些問題:①紙這種材料的特性;②紙的承受力有什麼特點;③選擇形狀和結構;④用什麼方法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

2.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長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橋中位居第一。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

3.評價一座橋好壞的指標:①是否堅固;②是否節省材料;③是否美觀。

第三單元  能量

一、電和磁

1.當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時,導線的周圍會產生磁性。

2.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發現通電的導線靠近指南針時,指南針發生了偏轉。

3.如果電路短路,則電流很強,會很快把電池的電能用完,所以要盡快斷開。

4.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時,線圈立著放,指南針平放在線圈的中心,指南針偏轉的角度最大。

二、電磁鐵

1.像這樣由線圈和鐵芯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

2.電磁鐵有南北極。電磁鐵的南北極與電池的正負極連接方法和線圈纏繞的方向有關,當電池正負極連接方法改變時,它的磁極會改變;當電磁鐵的線圈纏繞方向改變時,它的磁極也會改變。

3.電磁鐵與磁鐵的相同點: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極。

電磁鐵與磁鐵的不同點:(1)磁鐵是有磁性的鐵,電磁鐵是由線圈和鐵芯組成;

(2)電磁鐵只有通電才有磁性,磁鐵不需要通電;

(3)磁鐵的南北極不會改變,而電磁鐵的南北極可以改變;

(4)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以改變,磁鐵的磁力大小相對穩定。

三、電磁鐵的磁力(一)

1.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變的,磁力的大小與電池的數量、線圈的圈數、鐵芯的大小等有關。

2.檢驗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關系的研究計劃表

研究的問題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多少有關系嗎?

我們的假設

有關,線圈圈數多,磁力大;線圈圈數少,磁力小。

檢驗的因素(改變的條件)

線圈的圈數

怎樣改變這個條件

1.線圈20圈

2.線圈40圈

3.線圈60圈

實驗要保持那些條件不變

電池的節數,導線的粗細,鐵芯的大小、線圈纏繞的方向等

實驗結論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多少有關:線圈圈數多,磁力大;線圈圈數少,磁力小。

四、電磁鐵的磁力(二)

1.檢驗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電池數量關系的研究計劃表

研究的問題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電池數量多少有關系嗎?

我們的假設

有關,電池數量多,磁力大;電池數量少,磁力小。

檢驗的因素(改變的條件)

電池數量

怎樣改變這個條件

1.電池1節

2.電池2節

3.電池3節

實驗要保持那些條件不變

線圈的圈數,導線的粗細,鐵芯的大小、線圈纏繞的方向等

實驗結論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電池數量多少有關:電池數量多,磁力大;電池數量少,磁力小。

2.在進行科學探究中,探究的順序:①提出問題;②建立假設;③設計實驗方案;

④收集事實與證據;⑤檢驗假設;⑥交流。

五、神奇的小電動機

1.換向器的作用是接通電流並轉換電流的方向,小電動機在轉動的過程中,電刷依次接觸換向器的三個金屬環,通過轉子線圈的電流方向就會自動改變。

2.小電動機包括外殼、轉子、後蓋三部分。外殼內有一對永久磁鐵,轉子上有鐵芯、線圈、換向器,後蓋上有電刷。

3.電動機是用電產生動力的機器。雖然大小懸殊、構造各異,但電動機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轉動。

六、電能和能量

1.能量有電能、熱能、光能、聲能等不同的形式。運動的物體也有能量,叫動能。能量還儲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學物質中,叫化學能。

2.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沒有能量,自然界就不會有運動和變化,也不會有生命了。

輸入的能量形式

用電器

輸出的能量形式

電  能

電飯鍋

熱能

電風扇

動能

電視機

光能和聲能

電  燈

光能

電  爐

熱能

3.所有的用電器都是一個電能的轉化器,能夠把輸入的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七、電能從哪裡來

1.各種各樣的電池:干電池(普通電池和鈕扣電池)——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太陽能轉化成電能;蓄電池——放電時把化學能變成電能,充電時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

2.當電動機被用來發電時,就應該叫發電機。

3.電能的來源和轉化

電能的來源

轉化的能量

輸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電池

化學能

電能

光電池

光能

水電站

動能

熱電廠

熱能

核電站

核能

八、能量和太陽

1.煤是由古代植物變成的。億萬年前的植物死後,經過沉積作用,被泥沙覆蓋,與空氣隔絕,又經過地殼的變動,被埋到很深的地下,長期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慢慢變成了煤。

2.石油、天然氣是幾億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經過長期復雜變化形成的。

3.煤、石油、天然氣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儲了億萬年的太陽能。

4.新能源:地熱能、風能、潮汐能、核能、太陽能、海洋能等。

5.煤、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我們正在耗盡這些能源,我們要節約能源。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一、校園生物大搜索

1.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並分類記載的生物種類超過了200萬種,估計地球上現存的物種應有200萬—450萬種。

2.科學家常常要對一個區域的動植物種類和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分區域觀察研究是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

3.調查校園中的動植物要注意:①不要採摘植物和傷害動物;②可以從腳印、糞便、毛等蹤跡推知躲藏起來的動物,經常飛來的鳥也應該記下來;③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動物要帶上小鏟,最好帶上放大鏡;④可以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等;⑤邊調查邊記錄,盡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每一種動植物。

二、校園生物分布圖

1.校園里的動植物種類很多,生活的環境也各不相同。

2.我國珍稀植物有珙桐 、人參、水杉、銀杏、金花茶等。

3.我國珍稀動物有大熊貓、藏羚羊、揚子鱷、白鰭豚、亞洲象、金絲猴等。

三、多種多樣的植物

1.用分類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辨別和研究動植物。

2.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將植物分成不同的類別。如根據莖的特點,植物可以分為木本植物(如:桃樹、樟樹)和草本植物(如:狗尾草、水稻);根據生活環境,可以將植物分為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花生)和陸生植物(如:雪松)。

3.科學家主要是根據植物的特徵對植物進行分類。例如,他們根據植物有沒有花把植物分成了兩大類:開花的植物和不開花的植物。

4.在植物王國中,已發現的種類有30多萬種,開花的植物約佔一半以上。

5.在不開花的植物中,蕨類、藻類、苔蘚類和開花的植物一樣,自己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

6.不開花的植物包括蕨類(如:蕨菜)、藻類(如:紫菜)和苔蘚類(如:葫蘆蘚)植物等。

7.屬於開花的植物有:桃樹、油菜、鳳仙花、月季、金魚藻等

四、種類繁多的動物

1.科學家根據動物骨骼的特徵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身體中有脊柱的動物叫脊椎動物,沒有脊柱的動物叫無脊椎動物。

2.像螞蟻、蝗蟲、蜜蜂那樣,身體上有三對足的動物是昆蟲類;像金魚、鯉魚那樣,終生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的動物是魚類;身體上長羽毛的動物是鳥類;直接生小動物,並用乳汁喂養小動物的是哺乳動物。爬行動物:身體表面有鱗或甲,肚皮貼近地面爬。兩棲動物:小時候在水裡生活,用鰓呼吸,長大後在陸地生活,用肺呼吸。

3.動物的身體構造和生命活動特徵是科學家對動物進行分類的重要標准。

4.在動物王國中,已發現的種類已經有150多萬種,是生命世界中類別最多的。而昆蟲又是動物王國中種類最多的,已知的昆蟲達到100多萬種,約佔80%。

5.脊椎動物是動物身體中長有脊柱,構造比較復雜的一類,它又可以分為魚類、兩棲動物、 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

脊椎動物:哺乳動物:蝙蝠、羊、兔、豬、鯨、海豹

            鳥  類:雞、鴨、鵝、老鷹、大雁、貓頭鷹

          爬行動物:壁虎、蛇、鱷魚、龜、蜥蜴、甲魚

          兩棲動物:蟾蜍、蠑螈、娃娃魚

          魚  類:海馬、鯽魚、鰻、泥鰍、黃鱔、鯉魚、金魚

五、相貌各異的我們

1.不同的生物有各種不相同的特徵。

2.我們不能找到兩個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3.一種性狀有2種相貌不同的人;兩種性狀組合有4種相貌不同的人;40種性狀組合有1萬億種相貌不同的人。

六、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1.植物的葉具有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功能。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葉子退化成刺狀,莖綠色、肥厚多汁,承擔起光合作用和儲存水分的功能;松樹生活的區域較為廣泛,針形葉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有利於保持身體溫度;香蕉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熱帶地區,葉子寬大,更有利於蒸發體內水分,調節植物體的溫度。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態結構是它們長期適應生活環境的結果。

2.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動物,也有明顯不同的形態結構。

3.浮萍是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較細的根;小草和玉米都生活在陸地上,根既要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又要負責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供植物體生活,因此它們都有龐大的根系。

4.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習性相關聯。貓的腳有肉墊,在地上跑時發出的聲音較小,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帶鉤的鳥爪,容易抓住樹干,適宜生活在森林中,並有利於捕捉小動物;鴨的腳有蹼,可以用來劃水,適宜生活在水中;蒼耳種子上有刺,在陸地上生活容易被動物攜帶傳播;蓮子有較硬的外殼,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種子上有毛,容易隨風飄移。

動物名稱

生活環境

身體特徵

功能

金魚

水中



水中呼吸



水中游泳

紡錘形(梭形)

減少水對它的阻力

身體上有鱗片

保護身體

鴿子

空中

羽毛

保溫,防水,飛翔

骨骼中空

身體輕,便於飛行

長有翅膀

空中飛行

長有喙

吃食

七、誰選擇了它們

1.在田野中,綠色青蛙因為有好的偽裝而被保留下來,其它顏色的青蛙因為過於顯眼而被獵食者吃掉。

2.生物學家對不同地方的生物個體進行比較時,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同一種生物,愈冷的地方,個體就愈大,身體愈接近圓形;並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3.環境發生改變,動物的形態結構也相應發生變化。多樣的生物是由多樣的環境造成的。

4.大自然的選擇使得生物發生變化,然而人工選擇也在豐富著物種的多樣性。

5.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大的球形燒瓶這個容器內的水溫降得慢,細而長的玻璃瓶這個容器內的水溫降得快。在大自然中,大而圓的體形的動物降溫慢。

八、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1.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各種各樣的生物,在這個家園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著。

2.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3.每種生物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生物的多樣性。

4.多樣的生物對我們人類有不同的價值。有的具有欣賞價值和科學價值,有的具有經濟價值,有的具有葯用價值。

5.就像人類生活離不開生物的多樣性一樣,每一種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之中。舉例:花繁殖後代需要昆蟲幫助傳粉;蒼耳靠動物傳播種子;動物排出的糞便可成為植物的養料;蝗蟲生活需要以水稻等植物為食物。

6.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從保護家鄉生物多樣性做起。

7.人類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員,我們理應平等對待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

8.人類生活離不開植物:提供給人類做食物;供人類欣賞;提供給人類做葯材;人類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學慣用品;可以凈化空氣;提供給動物做食物。

資料庫:

1.生物的基本生存條件包括陽光、空氣、水源和地域等。

2.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包括三個層次:物種的多樣性、遺傳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3.生物生存是自然賦予的權利,而不是人類賦予的權力。

4.《生物多樣性條約》於1993年正式開始實行。

5.每年的5月22日被稱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6.全世界已有180多個國家成為《生物多樣性條約》締約國。

4

⑦ 五年級下科學實驗(pep版)

1、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
一、實驗目的:杠桿尺實驗
二、實驗要求:說明杠桿三點,驗證杠桿作用。
三、實驗器材:鐵架台、杠桿尺、鉤碼。(或簡單機械實驗盒)。
四、操作步驟:
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
2、照下圖組裝。
3、分別改變力點到支點,重點到支點的距離,實驗什麼情況省力?什麼情況費力?什麼情況不省力也不費力。
4、整理物品放回原處。
5、把實驗結果填入表中。
阻力點 動力點
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格) 鉤碼(個) 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格) 鉤碼(個)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方法6
注意:
A、認真調整杠桿尺平衡。
B、 實驗時不要用測力計進行杠桿尺實驗,應改用鉤碼進行,這樣可獲得比較准確的結果。
2、天平的使用
一、實驗題目:怎樣使用天平
二、實驗要求:怎樣使用天平
三、實驗器材:天平
四、操作步驟:
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盤中各放上一張大小相同的紙,旋轉調節螺絲使指針指向0位。
2、在左側盤中紙上放上所要稱的物體。
3、用鑷子夾出砝碼放右側盤的紙上。
4、增減砝碼的數量,直至天平平衡。(還可以使用游碼調節)
5、計算砝碼及游碼總量並記錄。
6、依次取下天平盤中的砝碼和物體。整理好天平。將天平和砝碼放回盒中。
3、定滑輪實驗。
一、實驗題目:定滑輪實驗。
二、實驗要求:驗證定滑輪作用。
三、實驗器材:鐵架台、定滑輪、鉤碼、線繩。(或簡單機械實驗盒)。
四、操作步驟:
1、 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
2、將鐵架台、定滑輪、鉤碼、線繩按下圖組裝好實驗裝置。
3、手拽線繩,通過定滑輪提起重物,研究定滑輪能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4、用鉤碼代替手拽繩的拉力。試試通過定滑輪,用多大力才能提起重物?研究定滑輪省不省力。
5、整理物品放回原處。
注意:
做定滑輪能不能省力的實驗時,要用鉤碼,最好不用彈簧稱。
4、動滑輪實驗。
一、實驗題目:動滑輪實驗。
二、實驗要求:驗證動滑輪作用。
三、實驗器材:鐵架台、動滑輪、線繩、彈簧稱、重物。(或簡單機械實驗盒)。
四、操作步驟:
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
2、用彈簧稱稱出重物的重量,記錄在紙上。
3、將鐵架台、動滑輪、線繩、彈簧稱、重物按下圖要求組裝好。
4、用手通過動滑輪提起重物,研究有沒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5、通過彈簧稱、動滑輪提起重物,研究省力還是費力,根據是什麼。
6、整理物品放回原處。
注意:
A、實驗時手應垂直上提。
B、 可設法減小動滑輪阻力。
C、盡力加大重物的重量,可以使省力接近一半。
5、滑輪組實驗
一、實驗題目:滑輪組實驗。
二、實驗要求:驗證滑輪組作用。
三、實驗器材:鐵架台、動滑輪、定滑輪、線繩、彈簧稱、重物。(或簡單機械實驗盒)。
四、操作步驟:
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
2、 用彈簧稱直接稱出重物重量。
3、照下圖組裝。
4、用手通過滑輪組將重物提起,研究能不能改變用力方向,根據是什麼。
5、通過彈簧稱、滑輪組將重物提起,研究能不能省力,根據是什麼。
6、整理物品放回原處。
注意:
A、可設法減少滑輪組的阻力。
B、 測力時,彈簧稱可垂直向下,斜向一方,也可向側面水平拉出,上列各個方向,都不會影響測試結果。
C、實驗時,彈簧秤應倒用,即掛鉤在上,提環在下。
6、輪軸實驗
一、實驗題目:輪軸實驗。
二、實驗要求:驗證輪軸作用。
三、實驗器材:鐵架台、輪軸、短線、長線、鉤碼、彈簧稱。(或簡單機械實驗盒)。
四、操作步驟:
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
2、用彈簧稱測出重物重量。
3、照下圖組裝。
4、實驗時可用鉤碼,也可用彈簧稱,測得省力情況。
5、將輪換成大輪,再按上述要求進行實驗。
6、通過比較兩次測定,認識到軸不變,輪越大越省力。
7、整理物品放回原處。
注意:
A、可設法減小輪軸阻力。
B、 若用彈簧秤測力,應倒用。即鉤在上,環在下,豎直向下拉動。
C、沒有彈簧稱時可改用鉤碼來測力。
7、齒輪實驗
一、實驗題目:齒輪的作用
二、實驗要求:齒輪的作用
三、實驗器材:厚紙板、圖釘、剪刀、木板等。
四、操作步驟:
1、製作齒輪。用厚紙板製作大小兩個齒輪,大齒輪20齒,小齒輪10齒。
2、將兩個齒輪用圖釘通過中心孔固定在木板上,讓兩個齒輪的齒相互咬合。
3、轉動大齒輪看小齒輪有什麼現象發生。
4、轉動小齒輪看大齒輪有什麼現象發生。
5、把現象記錄下來。
記錄:1、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動時,大齒輪向()轉()圈,小齒輪向()轉()圈,可以()小齒輪的工作速度。
2、小齒輪帶動大齒輪轉動時,小齒輪向()轉()圈,大齒輪向()轉()圈,可以()大齒輪的工作速度。
3、齒輪傳動可以有()的作用。
8、研究斜面的作用
一、實驗題目:斜面實驗。
二、實驗要求:驗證斜面作用。
三、實驗器材:圓木(長10厘米)、鐵絲、測力計、長木板(長50厘米)、方木塊。
四、操作步驟:
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
2、照下圖組裝。
3、用鐵絲做軸,使圓木能繞軸轉動。
4、通過測力計將圓木提起,用多少力,記錄在紙上。
5、在桌面立一木塊,從桌面到木塊斜搭一塊光滑的木板。通過測力計沿斜面上拉,用多少力。
6、分析比較,使用斜面省力。
7、整理物品放回原處。
9、幫助植物繁殖
一、實驗題目:幫助植物繁殖。
二、實驗要求:幫助植物繁殖。
三、實驗器材:植物枝條(月季枝條、柳枝、楊枝)、小刀、小木箱或花盆、土、噴壺。
四、操作步驟:
1、將土放在木箱或花盆中,在土中挖一個洞,深度為插條長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2、選取有2-3個芽的月季(或柳、楊)枝條,用刀在節下削平,不要剝掉莖上的刺。
3、將削平的枝條插入挖好的洞中。
4、用手指輕輕按實插條的基部,用細孔噴壺噴灑足夠的水,使土保持濕潤。
10、模擬化石的形成
一、實驗題目:模擬化石的形成
二、實驗要求:模擬化石的形成
三、實驗器材:沙子、熟石膏(或黏土或水泥)、紙盒、生物材料(貝殼、核桃、魚骨等)、一個碗、肥皂水。
四、操作步驟:
1、將沙子、熟石膏(或黏土或水泥)和水,在碗里混合,攪拌成糊狀。
2、向紙盒中倒入一半石膏混合物(將剩餘的石膏混合物封好,防止變硬),將塗抹過肥皂水的生物材料部分壓入紙盒內的石膏混合物國。
3、晾至微干時,再塗上一層肥皂水,並將剩餘的石膏混合物全部倒入盒中,將生物材料全部掩埋。
4、待石膏混合物全部乾燥後,去掉外面的紙盒,敲開石膏混合物,看看自己的「化石」做得怎麼樣。
11、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一)
一、實驗題目:溫度對玻璃的影響
二、實驗要求:溫度對玻璃的影響
三、實驗器材:玻璃、酒精燈、試管夾、護目鏡、冷水。
四、操作步驟:
1、取一塊玻璃,仔細觀察玻璃的表面,並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2、用試管夾夾住玻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3、加熱一段時間後,把玻璃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復以上過程3次,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
注意:將玻璃放入冷水中時要小心,不要被破碎的玻璃傷著。
12、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二)
一、實驗題目:冰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二、實驗要求:冰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三、實驗器材:氣球、紙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四、操作步驟:
1、用水填充一個小氣球,直到像乒乓球一樣大,扎緊後,把它放在紙盒中。
2、往紙盒中倒入一些糊狀的熟石膏(熟石膏與水的混合物),用小木棒把充滿水的氣球推到熟石膏1下面厘米處,取出木棒。
3、放置一段時間,待熟石膏變硬時,從盒中取出,觀察熟石膏的變化。
4、把熟石膏模型放置在冰箱的冷凍室,24小時後取出,仔細觀察其變化。
5、待冷凍的熟石膏恢復到室溫時,看看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13、沙洲的形成
一、實驗題目:沙洲的形成
二、實驗要求:沙洲的形成
三、實驗器材:噴壺、沙土、各種大小的石子、2個托盤、報紙。
四、操作步驟:
1、先用土壤製作一個帶有丘陵的自然景觀。
2、用噴壺模擬「下雨」,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
14、卵石的形成
一、實驗題目:驗證磨圓作用實驗。
二、實驗要求:了解水流沖擊及相互碰撞對岩石的磨圓作用。
三、實驗器材:粉筆、廣口瓶、水。
四、操作步驟:
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
2、取白色粉筆三、四根,掰成約長10毫米的許多粉筆頭。
3、將粉筆頭放入廣口瓶中,裝上水,蓋好。
4、用力搖動,磨圓後撈出觀察。
5、研究為什麼被磨圓了。
6、想一想自然界的岩石碎塊變圓的原因是什麼。
7、整理物品放回原處。
注意:
瓶中只灌1/3的水。
15、自製鍾乳石
一、實驗題目:自製鍾乳石
二、實驗要求:自製鍾乳石
三、實驗器材:曲別針、線繩、兩只燒杯或玻璃瓶、一個碟子、蘇打晶體、水。
四、操作步驟:
1、分別向兩只燒杯中注入半杯水。然後逐漸倒入盡可能多的蘇打晶體,直至溶液不能再溶解晶體為止。
2、將線繩打一個結,並將線繩放在溶液中浸泡。然後把線繩兩端分別浸在兩個燒杯中,把碟子放在兩只燒杯中間,用曲別針把線繩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
3、堅持觀察4天,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
16、開采一個「礦」
一、實驗題目:開采一個「礦」
二、實驗要求:開采一個「礦」
三、實驗器材:幾種礦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錘子、棉布、泡沫塑料杯。
四、操作步驟:
1、設想自己小組是一個礦業公司,將要去開採金屬礦產,給自己的礦業公司起個名字。
2、選取2-3種不同的礦物,各取一小塊,分別稱量其質量,並將礦物名稱和質量記錄在紙條上。將紙條放進一個信封,並在信封上寫下本組礦業公司的名字,交給老師。
3、在泡沫塑料杯里倒入一層熟石膏混合物,加入一種礦物,再加一層熟石膏混合物,在熟石膏混合物上再放另一種礦物,做成「礦石體」。
4、把「礦石體」放置24小時使它堅固。並從杯中取出。在「礦石體」上寫下本組礦業公司的名字,與其他小組的「礦石體」放在一起。
5、取出其他「礦業公司」的「礦石體」,想辦法把「礦物」開采出來,並稱量其質量。
17、煤的分離實驗
一、實驗題目:煤的分離實驗
二、實驗要求:煤的分離實驗
三、實驗器材:酒精燈、試管、帶玻璃管的試管塞、棉花、煤。
四、操作步驟:
1、在試管內裝入一定量的純凈煤,在試管口放點棉花,用帶玻璃管的試管塞將試管口塞住。
2、在酒精燈上加熱試管,直到試管里的煤發紅。
3、把點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處,觀察發生的現象。

閱讀全文

與輪軸省力的原理實驗裝置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動重合閘裝置的作用是什麼 瀏覽:727
長興利佳運動器材工資待遇怎麼樣 瀏覽:997
腦ct儀器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631
2018寧波五金機電博覽會視頻 瀏覽:969
君威從儀表盤怎麼看機油 瀏覽:1000
海底石油勘測用到哪些儀器 瀏覽:160
機電裝置工程主要機械表 瀏覽:217
電動工具工廠生產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817
機械管理全過程包括哪些問題 瀏覽:818
中國機床有什麼標准 瀏覽:732
卡羅拉的儀表盤是什麼品牌 瀏覽:253
復盛電動工具 瀏覽:156
怎麼查看機械硬碟是否壞了 瀏覽:267
煤氣瓶閥門怎麼卸掉 瀏覽:415
內倒窗五金件批發廠家 瀏覽:30
地熱泵閥門怎麼用 瀏覽:767
V法鑄造冷隔是怎麼回事 瀏覽:525
空調正常運行不製冷怎麼回事 瀏覽:240
拉籃燃氣閥門位置 瀏覽:457
軸承填充系數是什麼 瀏覽: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