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外感應是什麼意思
紅外感應是人體感應技術中的一種,它基於人體釋放的紅外線能量實現自動檢測和控制。具體來說:
工作原理:當人體進入紅外感應設備的探測范圍內時,設備能夠檢測到人體釋放的紅外線能量,並自動發出指令,觸發指定的操作。
應用領域:紅外感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家庭安防、自動門禁、公共交通和醫療設備等領域,提高了這些領域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
技術特點:紅外感應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准確性,且不需要人體接觸感應裝置,降低了接觸污染和穿透病毒的風險。此外,紅外感應設備還可以根據使用場景的需求,調節靈敏度和觸發范圍,以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生活影響:紅外感應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活的便利性和智能化。用戶可以通過網路連接遠程監測和控制設備的運作,大大提高了生活品質和安全性。同時,從產業鏈角度來看,紅外感應技術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創新和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B. 紅外林火探測是什麼
(infrared detection of forest fire)
(程邦瑜,廉明啟)
利用紅外探測器接收林火熱輻射,實現對林火探測的一種光電技術。用紅外技術探測林火具有不受濃煙薄雲的阻擋,能夠准確查明火場、火線的位置,能靈敏地發現余火和地下火所在,以及探測白天黑夜難以發現的小火等優點,是預防和撲滅森林火災的一項有效措施。
發展歷史
1962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和農業部林務局協作,首先把紅外技術用於林火探測。同年在北方林火實驗室開展了林火探測研究項目。1966年交付使用的紅外系統已具備提供林火火場急需信息的能力。1970年研製出的高級林火監視系統,每小時能巡護2000平方英里,能以很高的探測率發現林區小火,同時也提高了對火場成象的水平。1982年美國林務局在國家防火中心已裝備3架專用的林火紅外探測飛機,供全國森林防火業務使用。加拿大在70年代開始了紅外探火工作,1980年以後,對一種機載的紅外熱象儀(AGA750)進行了實用改進。蘇聯、日本也都對林區背景的紅外幅射以及紅外裝置作過研究。澳大利亞1979年研製了地面太陽能紅外探火報警裝置。中國林火紅外探測的研究開始於1973年。1979年,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與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合作研製出GIRFT-30A地面紅外森林探火儀(圖1)。1980年,前者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中國第一代HSIC航空雙波段紅外林火掃描照相機的研製。1982年,四川大學研製出HLT-81型地面林火自動監測系統。此外,1980年,林業部從美國引進埃索拉(Isolair)紅外探火系統,由加格達奇航空護林站試用。
圖1 GIRFT-30A地面紅外森林探火儀
基本原理
自然界任何物體,溫度只要是在絕對零度(-273℃)以上,都有紅外線輻射,因此,紅外輻射也稱熱輻射。紅外線的波長范圍是在0.7~1000微米,介於可見光與無線電波之間。物體溫度越高,它的峰值波長越短,紅外輻射能量越大。林火的溫度一般在550~700℃,其對應的峰值波長在3~5微米(屬於近紅外區),輻射能量約為1.3瓦/平方厘米;林區背景(森林、草地、山坡、河流等),林火季節溫度如在一40~60℃范圍,它的峰值波長則約為8~14微米(屬中紅外區),輻射能量約為1.7×10-2瓦/平方厘米。林火目標從林區背景中被檢測到是通過紅外探測系統完成的。系統的基本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紅外林火探測系統基本原理示意圖
紅外林火探測系統基本上是由光學機械掃描裝置、紅外探測器、電子學信號處理系統及目標顯示和報警裝置構成。其工作原理是林區背景以及林火目標的紅外輻射通過系統的掃描裝置被光學系統有順序地匯聚到紅外探測器上。紅外探測器是一個能量轉換器件,由它將接收的紅外輻射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對應林火目標(3~5微米)的林火熱輻射,一般採用銻化銦探測器(77°K)或碲鎘汞(77°K,室溫)、硫化鉛等探測器。對林區背景(8~14微米),則採用波長較長的探測器,如碲鎘汞或鍺摻汞(38°K)等探測器。由探測器提供的電信號,通過模擬信道或數字信道進行處理後再送報警裝置或電光轉換裝置,變成模擬圖象或數字圖象進行顯示,或加以存貯。
系統類型
紅外林火探測系統根據顯示方式不同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紅外林火定位系統。以GIRFT-30A地面紅外森林探火儀為例,工作原理如圖3所示。該儀器能探測30公里遠處10平方米的火場,方位掃描范圍0°~360°,俯仰掃描范圍一12°~+1°(連續可調),搜索周期為3分鍾一場。顯示方式:使用極坐標方式在螢光屏上直接顯示火目標的方位和距離;採用幅度顯示方式,顯示火目標的強度。方位解析度0.83°~1.9°。該儀器採用碲鎘汞(3~5微米)三級半導體製冷探測器。
圖3 GIRFT-30A地面紅外森林探火儀工作原理
HLT-81型地面紅外探火儀與上類同,該儀器採用太陽能電池供電,火警信號可通過無線電發射,遙送到20公里遠處的顯示器。
上述儀器安放在高山瞭望台上使用,工作不受時間限制,缺點是視線會受地形阻擋。美國於1968年生產的林火測位器也屬這一類,裝在直升機上用來輔助確定火場位置,能在火目標上空610米高處,把0.1平方米、600℃的目標從地物背景中加以區別。
第二類:機載紅外林火照相系統。如HSIC-航空雙波段紅外掃描相機以及美國的雙光譜林火探測系統,其工作原理如圖3。系統本身只有一維掃描,要記錄目標及背景的空間分布,還必須藉助飛機向前飛行完成二維掃描。通過電光變換後的信號,使膠片感光給出一次成象膠片。該系統1970年已能從4500米高空、0~50℃背景溫度中探測到0.1平方米的600℃火目標。1974年,已採用新的技術將空中的紅外圖象遠距離傳送。儀器總視場角為120°,在3公里高處,對應地面攝影帶寬為10.6公里。在顯示較大火場時,對火場分布、火勢發展,都能提供直觀情況。這類儀器的缺點一是價格昂貴,二是飛機受飛行架次的限制,不能對同一地區作連續觀測。一般與遙測自動天氣站和雷電探測站配合使用,對可能發生林火的高火險區,有針對性的進行探測巡護。
第三類:熱成象系統。埃索拉(Isolair)系統就屬這類。該系統的核心是一種「782」型熱象儀裝置的改裝,該裝置的熱圖為每幀280線(1∶4隔行掃描),每線有100象元,瞬時視場為3.4毫弧度。它與一個可見光攝象儀組合一起,把一個7°×7°的熱象圖疊加在一個擴展了的可見光電視畫面上,這使得畫面的中心部分兼有了紅外與可見光攝影的雙重優點,給圖象判別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該儀器輔以手動掃描來擴展總視場。
評價與展望
一個紅外林火探測系統的實用性應當取決於:發現小火能力;覆蓋可能著火區的有效面積;發現火情及信息傳遞速度;准確繪出火場位置以及使用的方便性;系統成本等。現有紅外林火探測系統,都有局限。用衛星監測覆蓋面積是大了,但還遠遠不能達到足夠的解析度,而且常受雲層的覆蓋。紅外探測技術發展至今已有20多年,只有美國比較常規地應用於業務。除撲火期間用於測繪火場圖象外,平時是與火險預報、雷電定位系統以及自動火天氣站相配合使用的。實踐表明,用紅外技術對小火探測、火場成象以及清理火場、探測余火等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預見,當方陣的多元敏感器及其相配合的電荷耦合技術成熟時,採用廉價的微處理機信號處理系統取代現今的光學機械掃描,以及子系統硬體商品化,將會使紅外系統簡便、可靠,成本極大降低,紅外探測技術也就易於應用推廣。對於林火探測,一個能連續觀測、覆蓋面積大、解析度高、使用方便的實時遙測圖示系統,將是理想的工具。
C. 什麼是紅外線檢測保護裝置
通過紅外線對射檢測的原理。在設備某一部分設置一條無形的保護線,當保護線回被遮擋的時候,答自動切斷機器的電源,保護操作者不受傷害。
最常見的就是沖床上使用的紅外線保護裝置。他安裝在沖床的入料方,工人放料的時候把紅外線遮擋了,這個時候保護裝置切斷沖床的沖壓開關線路,就算有人誤按動沖壓開關,沖床也不工作,工人就不會受傷。當工人離開危險范圍是,才能使沖壓開關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