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裝置圖

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裝置圖

發布時間:2025-04-04 08:11:38

❶ 如圖甲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 )直尺的作用是便於比較物與像______的關系.( 2 )兩根等

(1)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距離、物到鏡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2)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3)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燭焰的像,所以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4)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5)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6)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放正,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與蠟燭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7)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物像等大,將蠟燭向靠近鏡面的方向移動,像的大小不變.
(8)不合理,因為一次實驗就得出結論,偶然性較大,不能找到普遍規律;應該多次改變蠟燭的位置,多測幾組數據(至少要測三組以上)得出的結論才具代表性.
(9)取兩只蠟燭,一隻點燃在玻璃板前,一隻不點燃,在玻璃板後,使後面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後面蠟燭的位置就是前面蠟燭的像的位置,這是一種等效替代的方法.
故答案為:(1)到平面鏡的距離;(2)像與物的大小;(3)虛;(4)確定像的位置;(5)2;(6)有可能找不到像;(7)不變;(8)不合理;只從一組數據不能找到普遍規律,至少要測三組以上;(9)用另一隻等大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等效替代.

❷ 如圖1為小紅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1)除了圖中所示器材之外,為了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1)實像是可以呈現在光屏上的,虛像不能.因此要探究是實像還是虛像,應該用一個光屏接收像;
(2)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既能像平面鏡一樣成像,還能透過平面鏡觀察對面的物體;
選用大小相同的兩個蠟燭,是為了用蠟燭B代替蠟燭A,來比較物像的大小.
(3)點燃A蠟燭,小心地移動B蠟燭,直到與A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為止,發現:物像大小相等;物像連線與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
(4)①作出物點P的像點P′的,連接P′與小紅的眼睛,與鏡面的交點為入射點O,再連接PO,畫上箭頭,如下圖所示
②因為平面鏡成像特點:物體與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已知視力表距平面鏡2.5m,小紅距離平面鏡0.4m
所以可得視力表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距離平面鏡為2.5m,小紅與視力表在平面鏡中的像的距離應該是5m-0.4m=4.6m.
故答案為:(1)光屏;(2)玻璃板;大小;(3)垂直;相等;(4)見下圖;4.6.

❸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實驗時除了圖所示器材外,還需要:鉛筆、直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需要點燃蠟燭;因此實驗時除了圖所示器材回外,還需要:鉛筆、直答尺和火柴.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即垂直於桌面,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就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還可以透過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後面B蠟燭,便於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鏡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4)實驗時選用刻度尺的作用是探究像與物到平面鏡的 距離關系.
(5)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鏡的距離無關,人們感覺到的近大遠小是一種視覺效果,不影響真實的大小.所以將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它的像不變.
故答案為:(1)火柴;(2)垂直;(3)便於觀察像的位置;(4)距離;(5)大小;不變.

❹ 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勇選擇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1)除圖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實驗還需要的

(1)實驗中抄需要測量物體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進行比較,所以用到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勇選擇的兩支蠟燭應滿足的條件是大小相同,要求兩個蠟燭完全一樣,是便於利用等效替代法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或與水平面垂直,若要檢驗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可移動後面的蠟燭看與前面蠟燭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如果重合,則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否則,不符合要求.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可以透過玻璃板來觀察這支蠟燭的像,從而確定像的位置.
(4)當把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使其完全重合時,才能測量像距,由圖可知,蠟燭B沒有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即二者沒有完全重合就測量像距,
這樣導致像距的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
(5)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所以應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上面的實驗.
(6)會發現兩蠟燭位置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兩個蠟燭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即像與物相對於鏡面對稱.
故答案為:(1)刻度尺;大小相等;(2)重合;(3)透過;(4)大;(5)蠟燭A的位置;(6)對稱.

❺ 如圖所示的為小紅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她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並保持玻

①;②;不能

❻ 如圖1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小鷺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並保持玻璃板與刻

(1)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故答案為:大小.
(2)由平面鏡成像特點像距等於物距可知,蠟燭A到平面鏡的距離為15cm,則光屏與玻璃板相距也為15.0cm.
故答案為:15.0.
(3)由於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與物體等大的虛像,且像距等於物距,所以若蠟燭A以0.2m/s的速度遠離玻璃板,則它的像遠離玻璃板的速度也是0.2m/s.且像的大小不變.
故答案為:0.2;不變.

❼ 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圖1中的白紙上豎直放置的是一塊______,其目的是____

(1)圖1中的白紙上豎直放置的是一塊玻璃板,這是因為玻璃板既可回以透光也可以反答光,這樣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實驗時要點亮的是A蠟燭燈;白紙上並不呈現燭焰燈的像,這一現象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3)如圖2所示,圖中OO′是鏡面所處位置,分析圖中蠟燭A的三個位置a、b、c與蠟燭燈B的三個位置a′、b′、c′的位置關系可以看出,對應的物與像的位置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實驗中,用方格紙放在玻璃板底下,可以不用B蠟燭燈也同樣可比較像和物分別到鏡面的距離,這是因為可利用紙上方格確定像的位置;
(5)在科學探究實驗中,應該尊重實驗測量的結果,不能隨意調整數據,發現問題應該查出出產生的原因,因此,該同學對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是錯誤的.
故答案為:(1)玻璃板;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A;虛象;
(3)①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②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於鏡面;
(4)可行;可利用紙上方格確定像的位置;
(5)錯誤.

❽ 如圖甲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除圖甲所示的實驗儀器外,還需用到的測量工具是

(抄1)刻度尺(2)垂直襲平面鏡反射(3)相等垂直對稱

❾ 如圖,圖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裝置中,玻璃板應與水平桌面______.

(1)平面鏡所復成的像和制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與蠟燭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2)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蠟燭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體和像關於平面鏡對稱,同時還可以確定像的位置.
(3)本實驗是探究、驗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間距離相等.他們下一步應該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可以藉助於直角三角板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得到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然後利用刻度尺量出點A、B、C、A′、B′、C′到鏡面的距離,會發現點A與A′,點B與B′,點C與C′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最終得出結論: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故答案為:(1)垂直;(2)像和物大小相等;(3)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與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裝置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品的運載和助力裝置設計書 瀏覽:318
閥門上fhv什麼意思 瀏覽:509
快手k歌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57
美的空調冷靜星怎麼不製冷了 瀏覽:169
快手申訴那個常用設備是什麼意思 瀏覽:452
宋plus怎麼在儀表看續航 瀏覽:54
東城電動工具廊坊總代理 瀏覽:904
容聲電熱水壺製冷跳不熄什麼原因 瀏覽:569
沈陽機械工程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94
設備產能的評估包括哪些 瀏覽:646
壓下裝置設計 瀏覽:629
鞦韆上像軸承一樣能轉動的叫什麼 瀏覽:755
晨光安全閥門筆怎麼用 瀏覽:788
機械設備振動怎麼控制 瀏覽:286
做機械的去大族激光怎麼樣 瀏覽:295
賣美容儀器的第一條朋友圈怎麼發 瀏覽:541
cps工具箱升級版 瀏覽:609
gl8怎麼用機械鑰匙啟動 瀏覽:813
過程式控制制實訓裝置實驗報告 瀏覽:857
刀庫機械手卡刀怎麼解決 瀏覽:739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