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2、如圖是電解水的兩種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甲比裝置乙有一明顯優點,這個優點是:( 不漏氣 ) ;
(2)裝置乙比裝置甲有一明顯優點,這個優點是:( 檢驗氣體時的操作簡單方便 ) ;
(3)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是:( 增強水的導電能力 ) ;
(4)圖中顯示表明,實驗 ( 已經進行一段時間 )
(5)開始電解後,A管將收集到 ( 氧氣 ) ,B管將收集到 ( 氫氣 ) ;
(6)在D處,將使用燃著的木條還是帶火星的木條進行檢驗?( 用燃著的木條點燃它,看是否能燃燒 ) 。
② 如圖是小明同學所做的」觀察水的沸騰」實驗的裝置.(1)為了節約能源適當縮短實驗時間,可以採取的措施
解答:解:(1)為了節約能源適當縮短實驗時間,可以減少水的質量,或提高水的初溫.
(2)用描點法描出(0,100)(5,71)(10,55)(15,45)(25,35)(35,28)(45,24)(55,22)(65,22)(75,22)各點,並且用光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如右圖.
(3)兩個物體之間存在溫度差會發生熱傳遞,當溫度相同時,熱傳遞停止,如表格數據,水溫保持22℃不變,所以室溫為22℃.
(4)由圖象知,水溫降低先快後慢.
(5)①先將滾燙的熱茶冷卻5min,滾燙的熱茶和室溫溫度差大,熱茶容易向外放出熱量,溫度降低的快.然後加一匙冷牛奶,會使熱茶溫度更低.
②先將一匙冷牛奶加進滾燙的熱茶中,熱茶和室溫溫度差小,熱茶不容易向外放出熱量.
所以選擇方案①更容易獲得溫度更低的茶水.
故答案為:(1)①減少水的量;②提高水的初溫;(2)如上圖;(3)22;(4)溫度下降先快後慢;(5)①.
③ (2008臨沂一模)如圖是用導熱性能良好的材料製成的氣體實驗裝置,開始時封閉的空氣柱長度為22cm,現用
①設壓縮後氣體的壓強為P,活塞的橫截面積為S,l0=22era,l=2cm,V0=l0S,V=LS.緩慢壓縮,氣體溫度不變,由玻意耳定律:
P0V0=pV
解得:p=1.1×106Pa
②大氣壓力對活塞做功W1=p0S(l0-l)=2J,人做功W2=l00J,
由熱力學第一定律:
△U=W1+W2+Q
將Q=-20J等代人,
解得:△U=82J
答:
①若用足夠長的時間緩慢壓縮,壓縮後氣體的壓強為1.1×106Pa.
②若以適當的速度壓縮氣體,向外散失的熱量為20J,則氣體的內能增加82J.
④ 某同學利用光電感測器設計了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器材有帶有標度的豎直桿、光電
(1)小球通過光電門時的速度v=
d |
t |
v2 |
2h |
d2 |
2ht2 |
1 |
2 |
d |
t |
d2 |
2ht2 |
⑤ 質子的發現
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質A,從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鋁箔F上,適當選取鋁箔的厚度,使容器C抽成真空後,α粒子恰好被F吸收而不能透過,在F後面放一熒光屏S,用顯微鏡冊來觀察熒光屏上是否出現閃光.通過閥門T往C里通進氮氣後,盧瑟福從熒光屏S上觀察到了閃光,把氮氣換成氧氣或二氧化碳,又觀察不到閃光,這表明閃光一定是α粒子擊中氮核後產生的新粒子透過鋁箔引起的 .
盧瑟福把這種粒子引進電場和磁場中,根據它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測出了它的質量和電量,確定它就是氫原子核,又叫做質子,通常用符號盧瑟福把這種粒子引進電場和磁場中,根據它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測出了它的質量和電量,確定它就是氫原子核,又叫做質子,通常用符號表示 .
這個質子是α粒子直接從氮核中打出的,還是α粒子打進復核後形成的復核發生衰變 時放出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英國物理學家布拉凱特又在充氮的雲室里做了這個實驗.如果質子是α粒子直接從氮核中打出的,那麼在雲室里就會看到四條徑跡:放射α粒子的徑 跡、碰撞後散射的.粒子的徑跡、質子的徑跡及拋出質子後的核的反沖徑跡.如果 粒子打進氮核後形成一個復核,這復核立即發生衰變放出一個質子,那麼在雲室里就能看到三條徑跡:入射α粒子的徑跡、質子的徑跡及反沖核的徑跡.布拉凱特拍攝了兩萬多張雲室照片,終於從四十多萬條「粒子徑跡的照片中,發現有八條產生了分叉.分叉的情況表明,這第二種設想是正確的.從質量數守恆和電荷數守恆可以知道產生的新核是氧17 。
在雲室的照片中,分叉後細而長的是質子的徑跡,短而粗的是反沖氧核的徑跡.
後來,人們用同樣的方法使氟、鈉、鋁等核發生了類似的轉變,並且都產生了質子.由於各種核里都能轟擊出質子,可見質子是原子核的組成部分 .
⑥ (22分)某中學化學興趣小組想製取飽和氯水,並進行氯水的性質實驗。他們使用如圖裝置製取較多量的飽和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