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蘇州道森閥門有限公司里做數控加工操作待遇福利怎麼樣請知情的朋友幫忙啦~
很一般,跟其他工廠沒什麼區別,沒多少前途,好多東西都是從外面買的,根本自己做不了;名義上是中美合資,其實就是一個私人老闆,扣!!!!!
Ⅱ 未央區的經濟
2005年,未央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73億元(在地),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000元(在地),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8億元(區屬),「十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為16.3%、24.26%;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億元、67.5億元、32億元(在地),三次產業比重為2∶66.5∶31.5(在地),非公有制經濟占總量的60%(區屬)。
2010年,生產總值完成403.89億元,總量比「十五」末翻一番,在西安市十三區縣中排名上升到第二位,「十一五」年均增長16.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4872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4.46億元,是2005年的4.69倍;連續三年入圍陝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 未央區地處渭河沖積平原,未央區分為河漫灘和一、二、三級階地等四個地貌單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屬大陸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水稻、大豆、紅薯也有種植。經濟作物有蔬菜、油菜和少量葯材、棉花、花生。未央區按地理位置、土壤類型和水利條件等自然因素分為兩個農作物區:北部及東部沿河灘地為糧菜瓜果區;中、南部為糧菜區。
1951年土地改革後,轄區農民走上農業互助組的道路,農業生產得到穩步發展。1956年農業總產值2579萬元,是1949年的1.9倍;糧食總產量4.48萬噸,比1949年增長1.07倍;糧食畝產254.3公斤,是1949年的2.14倍。同期,耕畜也增長30.4%。1958~1960年,農田基本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對農業生產起到奠基作用。但由於受急於求成錯誤的嚴重干擾,1961~1962年,農業生產連續大幅度下降,未央區農業總產值1961年比1960年下降23.17%,1962年又比1961年下降8.75%,甚至比1953年還低4.5%,使農業總體水平倒退了9年。1963年,未央區農業生產在調整中得到恢復。1965年農業總產值比1960年增長3.9%。1967年,「文化大革命」「左」的錯誤波及轄區農村,農業總產值又比1966年下降7.24%。1968年,農業生產仍徘徊不前。1970年,境內7個人民公社貫徹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精神,開展農田基本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總產值又有所上升。1971年農業總產值較上年增長25.60%。1972~1979年,農業生產總產值徘徊在4000萬~4500萬元之間。80年代前期,連陰雨和洪澇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下降。1983年農業總產值比1979年下降13.12%。1984年後,農業生產逐年快速增長。至1993年,糧食總產66189噸,畝產612.6公斤,農業總產值7362萬元,分別比1983年增長26.48%、17.54%和103.71%。農業總產值年遞增率7.37%。
建國後的44年中,未央區農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各業產值不斷上升。1949年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93.50%,牧業佔5.84%,林、副、漁業不到1%。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除種植業比重稍有增加外,其他各業變化甚微。嗣後,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其他各業均有上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未央區人民政府對農業經濟內部結構進行調整,牧業和漁業比重增長較快,種植業比重進一步下降。
至1993年,各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種植業72.51%,畜牧業18.68%,漁業4.67%,副業2.50%,林業1.64%。曷1949年相比,種植業減少21個百分點,畜牧業、漁業、副業和林業分別增加12.84、4.67、1.92和1.57個百分點。
2012年,未央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6525萬元,同比增長-7.6%,其中:農業產值21321萬元、林業產值13萬元、畜牧業產值10761萬元、漁業產值236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067萬元。 西周時,位於今未央區西部的「雙子城」(豐鎬二京)——主要為貴族服務的奴隸工匠中心已經形成。
兩漢時期,今未央區轄地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休,手工業被破壞殆盡。唐代,現境大部為禁苑。宋代農戶無幾。明、清兩朝,境內村落雖與日俱增,但多以務農為主,手工業均為自給性家庭副業。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未央區域內始有村民興辦的機器工業。
西安解放後,域內手工業日漸興起,1950年有各類手工業工場作坊300多家。
1955年,第一個商辦工業企業——漢城釀造廠在手工業合作化運動中建立。在1958年的工業「大躍進」中,現轄區各人民公社相繼辦起一批紡織、農機、建材和縫紉工業企業。至1959年末,工業總產值由1956年的15萬元增至456萬元。1960年,區人委貫徹中央、省、市指示,清理整頓社隊工業,壓縮非農業佔用勞力,加強農業第一線,絕大多數社隊工業解散。1961年未央區工業總產值降至195萬元。1963年,國民經濟在調整中恢復、發展,未央區社隊工業也有較大發展。但由於未央農業機械廠等4個骨幹企業收歸市有關部門管理,未央區工業總產值較上年減少兩萬元。
1965~1969年,未央區域內工業生產在社會動盪中緩慢發展。1970年,各人民公社貫徹國務院北方農業會議關於建立農業機械修造網的精神,大辦農機修配企業。1971年,工業總產值較1963年的313萬元增長2.6倍。1980年,未央區建置恢復。年末,未央區有工業企業22個,總產值3738萬元。其中區直工業697萬元,佔18.65%;社隊、街道工業3041萬元,佔81.35%。1984年,未央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未央區工業迅猛發展。工業企業數增至1340家,總產值由6582萬元增至1億3220萬元。鄉街工業產值在未央區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由上年的86.64%上升到91.38%。1985年後,未央區工業總產值以34.5%的速度逐年遞增。
1993年,未央區有工業企業2664家,職工58438人,工業總產值19億0408萬元。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三橋興建的長安機廠三橋車輛場,西安解放後更名為鐵道部西安車輛工廠,為現境最早的駐區國營工業企業。從50年代始,境內陸續興建一批國營大、中型工業企業,至1993年,駐區工業企業增至近70家,職工人數增至67827人。工業產值達21億8996萬元。
「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0.4%和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躍升至西安市十三區縣首位。
2012年,未央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650.20億元,同比增長19.7%。實現工業增加值189.8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4.34億元,增長9.1%;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25.54億元,增長7.9%。 1949年5月至1957年,未央區各項收入全數上繳,支出向上級報領。1958年開始建立區級財政,實行「以收定支、三年不變」的體制。1959年1月至1963年,財、稅機構合一,市對區實行「收支掛鉤,總額分成,一年一定」的體制,留區比例為74%。1965年10月財政收支由西安市郊區財政科統管。1977年建立人民公社一級財政,實行「以收定支,收支掛鉤,超收分成,支出節余歸社」的辦法。
1980年4月,西安市對未央區實行「分灶吃飯」,財政收入范圍是區屬企業上繳部分、區徵收的工商各稅、農業稅和其他收入。其中房產稅、地產稅、車船使用稅、屠宰稅、特種消費行為稅5種地方稅作為固定收入全部留區。工商稅作為調劑收入,按54%留區。區財政支出包括區內基本建設投資、支援人民公社支出、區辦「五小」(小化肥、小水泥、小鋼鐵、小機械、小煤炭)企業補助、區級農田水利事業費、行政事業費和其他支出。包干比例,因未央區支出大於固定收入,除固定收入全部留區外,調劑收入按54%留成。1984年1月,將「分類分成」體制改為「總額分成」辦法,留區比例為74%,超收部分市、區五五分成。1985年1月,按國務院決定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簡稱「劃分稅種、分灶吃飯」)的財政新體制後,核定區財政固定收入包括集體企業(市以上企業除外)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國營企業獎金稅、契稅、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屠宰稅、牲畜交易稅、集市交易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徵收區及其以下企業部分,全部上解)、稅款滯納金、農業稅和區級單位的其他收入:區屬企業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國營企業所得稅、調節稅、建築稅、區屬其他企業收入等為市、區財政共享收入。將區財政固定收入和市區共享收入加在一起,同區財政支出掛鉤,實行「總額分成」,留區比例仍為74%。對收入比上年增長部分,實行「總額分成」和「增收多留,提高超收留成比例」的辦法,總額分成比例不變,超收部分留區95%。財政支出按隸屬關系劃分,區財政支出范圍是區屬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新產品試制費、簡易建築費、支援農業支出、行政事業費和其他支出。1988年後繼續執行「劃分稅種,分灶吃飯」體制,將中央、市上借款調減支出進入基數,把13種小稅劃區作固定收入,調整「總額分成」比例,留區比例定為62.2%。
1980~1993年,未央區對鄉鎮、街道(公社)級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將原「定收定支,收支掛鉤,超收分成,支出節余歸社」辦法改為「定收定支,收支掛鉤,基數留成,增長分成,支出節余歸社」體制,對鄉鎮、街道本期內的收入按預算基數的1%留成,分項考核,有一項未完成任務者,不予留成。增長部分鄉、區按二八或三七分成。大明宮、未央宮、三橋、譚家分成20%;六村堡、漢城、草灘分成30%。1986年4月,將農村地區的有證個體工商業戶、合夥經營戶、無證臨時經營戶的稅收及房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零散工商稅收等,下放給鄉、鎮、街道徵收管理。1988年9月,在區支庫內建立鄉鎮金庫代辦處。
2012年,未央區實現財政總收入99.38億元,增長23.7%,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00億元,增長27.5%,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23.73億元,佔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94.9%。分稅種看,營業稅完成11.10億元,增長40.6%;增值稅完成1.80億元,增長1.5%;城市維護建設稅1.91億元,增長7.6%;企業所得稅1.61億元,增長37.0%。從收入來源看,全年財政部門組織收入3.28億元,增長62.2%;地稅部門組織收入14.16億元,增長39.3%;國稅部門組織收入1.98億元,增長-3.8%。 自1980年以來,未央區現轄域內的外貿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1991~1993年間,西安鑄管廠「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累計創匯200萬美元,被評為西安市冶金系統機電產品出口創匯先進單位,陝西省冶金工業廳授予該廠「七五」期間陝西省冶金工業系統出口創匯成績突出單位獎。1993年,西安高壓閥門配件廠生產的法蘭盤等產品出口馬來西亞、台灣,創匯93萬美元,該廠榮獲陝西省科技示範企業、國家二級企業、省級先進企業等稱號。西安建宏紙品有限公司199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2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3500萬元,上繳各種稅金73萬元,出口創匯20萬美元。西安安達海紡織印染有限公司1992年5月成立,是紡織、印染銷售集團化企業,裝有90年代國內最先進的特寬幅280生產線兩條,生產各種染色布、印花布,同時開發、經營其他棉紡織品,產品經香港銷往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出口創匯150.23萬美元。西安家樂調味食品有限公司1993年11月投產,生產宴會醬油200噸、鮮味王400噸、雞精600噸,年產值1300萬元,年利稅105萬元,創外匯10萬美元,出口歐、美、亞、太等地區。唐宮制衣廠1993年創外匯40萬美元,上繳稅金10萬元。區外貿公司1992年成立,全年引進外資協議10項,總投資662萬美元,協議引進資金361萬美元,共完成出口交貨值2025萬元,創匯400萬美元。
1989~1993年,未央區外貿系統共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
「十一五」時期,未央區實際引進內資17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9631萬美元。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落戶未央,三屆論壇成功舉辦,連續組團參加「西洽會」,「高交會」等大型展會,未央被中國縣域經濟發展中心和新華社半月談雜志社評為「新中國60年縣域經濟最具投資潛力十大縣市」之一。
2012年,未央區實際引進內資59.8億元,增長16.9%;實際利用外資7800萬美元,增長25.8%。第十六屆西洽會共簽約23個項目,引進資金186億元,其中已經實施的合同項目18個,實際到賬資金20.12億元。